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5篇

時間:2023-08-07 作者:Kris 事跡材料

優(yōu)質的事跡材料是會讓人過目不忘的,一篇有效的事跡材料可以凸顯弘揚正氣,評選先進用用意,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5篇,感謝您的參閱。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5篇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篇1

“當醫(y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zhàn)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zhàn)場不照樣往前沖”

麻風病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20世紀初,全世界沒有特效藥,唯一的辦法就是隔離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衛(wèi)組織做訪問學者。她了解到,世衛(wèi)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床試驗數據。為此,李桓英從世衛(wèi)組織申請到了免費藥物和項目支持。

在云貴川的項目試點村,為了拉近與麻風病人的感情,李桓英從不穿戴任何防護服與麻風病人接觸,以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個村寨,都會受到村民的歡迎:“北京來的女醫(yī)生,不怕麻風!”

為了推廣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她走家串戶,不辭勞苦??柿耍ㄆ鸩∪思业乃?,仰頭就喝。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便拉著病人的手長時間不放。見到老病人,她總是親切地拍拍肩膀,甚至還主動擁抱。

“當醫(y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zhàn)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zhàn)場不照樣往前沖?”李桓英說。

多少年來,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貧困邊遠地區(qū)。云貴川3省7個地州59縣,每一個有麻風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跡。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南醒村曾是一個“麻風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風寨”的帽子被徹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為曼喃醒,傣語意為“新生”。

經過不懈努力,李桓英將麻風病人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使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且年復發(fā)率僅為0.03%,大大低于世衛(wèi)組織規(guī)定的年復發(fā)率小于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選用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特別行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2016年,李桓英獲得首屆“中國麻風防治終身成就獎”。

“能夠作為黨員為醫(yī)學事業(yè)奮斗余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特意圍了一條大紅的羊絨圍巾。她仔細捋順兩鬢的頭發(fā),莊嚴肅立。站在一群新黨員中間,她舉起右拳,蒼老的聲音飽含真誠和篤定:“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終于夢想成真,光榮地成為一名黨員。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李桓英說:“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能夠作為黨員為醫(yī)學事業(yè)奮斗余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p>

幾十年來,李桓英解決了許多麻風病防治領域的重大策略和關鍵技術問題,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她帶領課題組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開展麻風病早期診斷、耐藥基因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創(chuàng)造性突破。

“麻風病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該終結了!”如今,李桓英依然關注著全球麻風病防治進展。她說:“雖然中國已基本消滅了麻風病,但還沒有徹底消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彼笠髧诟狼皝硖酵暮筝?,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創(chuàng)新的腳步,這是黨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無國界,大愛無疆界。為了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一位百歲老人依然在奮力前行……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篇2

作為全國婦聯授予我國優(yōu)秀女性、優(yōu)秀女性群體的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她們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在推動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中攻堅克難、奮勇爭先,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建功在一線”的錚錚誓言。即日起,本報開設“建功在一線”專欄,講述她們的“一線”作為、“建功”故事——

武桂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病毒病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數十年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研究,是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工程管理體系的主要策劃者和創(chuàng)建者,現連任亞太生物安全協會主席、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物安全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國家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fā)”專項專家組組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衛(wèi)生健康與環(huán)境學部委員;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7項;獲全國_疫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特別喜歡白天。

“一到夜晚,我就感覺這一天將要過去,時間不夠用了?!苯找惶斓纳衔?0時,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二樓的辦公室,陽光穿透窗戶,武桂珍打開了話匣子。這位留著紅褐色卷發(fā)、身著深色西裝外套、面容秀麗的女科學家抿嘴笑著,聊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絕。

對于武桂珍的執(zhí)著與單純,其身邊人都已了然。

2020年初春,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的邊境小城綏芬河市暴發(fā)疫情,武桂珍率隊馳援。這個季節(jié)的綏芬河銀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實驗室也沒有暖氣,凍得渾身疼的武桂珍貼上膏藥,為隊員們尋來幾把椅子,爭分奪秒做核酸檢測?!霸绯鰴z測結果就能早發(fā)現病例,幫助當地溯清傳染源,盡早消除疫情傳播風險。大家都顧不上身體的不適,晝夜不停、六班輪轉、滿負荷運行。”武桂珍回憶。

這只是武桂珍近40載默默投身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從抗擊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再到抗擊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現場,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組織開展未知病原攻關和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實驗室檢測速度屢破紀錄……曾有人問武桂珍為什么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p>

2003年,sars疫情發(fā)生后,作為現場監(jiān)督組負責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勞損病倒在崗位上,被送往急診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來就忘了吃飯的武桂珍在指揮現場突發(fā)腹痛,強忍到工作結束后就診,檢查出多發(fā)胃潰瘍,被醫(yī)生重重責備。2020年,戰(zhàn)新冠最吃勁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種藥才能入睡。對此,武桂珍不以為意:“我們的工作就是爭分奪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p>

與傳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臨許多未知風險?!耙呙缡强刂苽魅静∽钣行У氖侄??!蔽涔鹫湔f,新冠疫情初期形勢嚴峻,為迅速研發(fā)疫苗,需要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即p3實驗室)中開展實驗活動,確保生物安全至關重要。武桂珍拍板決定迅速組織團隊開展風險評估和模擬演練,將生物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最終,其團隊研發(fā)的疫苗率先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并首獲世界衛(wèi)生組織緊急使用認證和歐盟gmp認證。

多年來,武桂珍潛心研究生物安全關鍵技術。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她組建我國第一支生物安全專業(yè)化管理和研發(fā)團隊,解決微環(huán)境污染檢測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創(chuàng)建全球最大p3實驗室設施群運行管理模式和標準體系。

談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熱情,她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儀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問題,“還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復高考后的“新三屆”大學生。從工廠回到大學校園,源于父親的勸說?!鞍职终f,要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學知識、長好本事?!彼貞?,那時的父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區(qū)門口的路燈下等著,“有時看到他疲憊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樂在其中”。

大學畢業(yè)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報國的道路,繼承了父親執(zhí)著的拼勁兒,也體會到了那種累并快樂著的心境。“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彼f。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篇3

她常說:街道的工作是“骨頭頂著皮”,來不得半點虛假、半點拖沓!作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實干,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話是這么說,她也是這樣帶頭做的。她把學習教育融入基層治理,服務群眾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動街道科室優(yōu)化重組,成立10個“功能型”服務辦公室,與1個社區(qū)捆綁,負責1個一級網格。

在她帶領下,所有街道社區(qū)黨員干部全部身穿“黃馬甲”、佩戴黨員標識,每天巡查網格,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連續(xù)7年常態(tài)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連萬家心”的“四萬走訪”活動,今年結合大走訪大落實,走遍轄區(qū)所有駐街單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戶一檔”,動態(tài)掌握需求,跟蹤提供服務,差別化幫助解決為老為小、助殘助困、招工就業(yè)等方面7300多個難題。堅持打開大門,把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姓名、照片、聯系方式、服務承諾等,統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網格內的駐街單位、小區(qū)樓棟上墻,接受監(jiān)督。選聘退休黨員居民志愿者組建“盯得緊”督導考核隊,每天到網格逐個“找茬”,每周參加社區(qū)工作周小結會議,經常性列席街道工委會議,提出問題,督促整改。評選表彰網格“最美十大員”、仙林“最美的人”、網格“特別貢獻單位”,已獎勵3750名黨員群眾、310個駐街單位?,F在,每年的1月3號和7月1號,街道都召開上千人規(guī)模的黨員群眾大會,街道報告工作、作出承諾,黨員群眾自編自演紅色節(jié)目,現場洋溢著“其樂融融一家親”的氛圍。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篇4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發(fā)揚擔當和斗爭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干一行愛一行”的執(zhí)著,成就“鉆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布茹瑪汗·毛勒朵等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光榮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她們的先進事跡彰顯建功新時代的巾幗力量,勾勒奮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熱愛祖國對黨忠誠

守護邊疆,播撒愛國種子——

在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新疆烏恰縣吉根鄉(xiāng),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邊境線。數十年來,她親手在帕米爾高原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

如今,布茹瑪汗的兒女們也成為護邊員。“我們全家用腳步丈量祖國神圣領土的決心不停,巡邊護邊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國的愛國之情不變?!辈既悻敽拐f。

赤誠報國,心系人民健康福祉——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每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這樣堅定地回答。

20世紀50年代,她謝絕世界衛(wèi)生組織挽留回到祖國,將國外先進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瘋狂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同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傳承紅色家風,賡續(xù)紅色血脈——

甘公榮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的三女兒。幾十年來,她時刻謹記父輩“一心為公,恪盡職守”的囑托,用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家風。

她熱衷扶貧幫困,先后成立龔全珍工作室和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募集資金幫助貧困學生和困難群眾;她傳承紅色基因,為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授課,講述父輩艱苦奮斗的故事……

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家長口中的“秒回校長”,同行眼中的“種子校長”……每一個親切的稱呼,都如同一枚閃亮勛章,映照出上海市黃浦區(qū)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創(chuàng)建全國首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以情育人促進品德養(yǎng)成,她利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主張因材施教呵護學生成長……吳蓉瑾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被稱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

“科研是長期的艱苦奮斗,不是一時的光環(huán)、激情與承諾?!睂Υ耍憬髮W醫(yī)學院教授胡海嵐深有體會。

2008年,在國外擁有獨立實驗室的胡海嵐回到祖國,扛起我國系統神經科學領域的大旗。

揭示個體參與社會競爭及“勝利者效應”的神經調控機制、創(chuàng)新單細胞活性雙標記技術……胡海嵐的付出,讓中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領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們的身影在科學征程上砥礪前行,唱出新時代中國女性的鏗鏘之歌。

2019年,第34屆國際超級計算大會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擔任大會主席。

五代銀河、兩代天河超算系統研制骨干,代表團隊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領獎臺……盧宇彤的成績單,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著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和擔當。

“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是國家戰(zhàn)略,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盧宇彤曾說。

大國重器、尖端科技,她們?yōu)榭萍紡妵暙I力量。

作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工程科技領軍人才培養(yǎng)對象、“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關欣投身國防事業(yè)20余年。

她的科研成果,為國防教育、艦載航空兵戰(zhàn)斗力生成和海軍信息對抗裝備轉型作出突出貢獻,為我軍在海戰(zhàn)場裝上了先機制敵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扎根基層艱苦奮斗

“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秉持這樣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陜西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一干就是50多年。

為了讓山溝溝里的老鄉(xiāng)們及時看上病,她白天接診、晚上點著油燈自學,迅速成長為全科醫(yī)生;她多次放棄返京機會,為落后的小縣城建起第一個正規(guī)兒科;她給患者開幾毛幾分錢的小藥,巡診走遍小鎮(zhèn)鄉(xiāng)村;她自愿“超期服役”,退休后拒絕高薪聘請,義務接診患者超15萬人次;面對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寫下請戰(zhàn)書,遞交1萬元特殊黨費……

路生梅說,畢生堅守只為兌現誓言,“祖國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群眾心中,感念著她們的無私奉獻;脫貧路上,活躍著她們的奮斗身影。

楊寧,這個“85后”大學生村官,放棄大城市就業(yè)機會,回到家鄉(xiāng)帶領鄉(xiāng)親們拔掉窮根。

作為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āng)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她的扶貧之路充滿艱辛,卻從未被困難擋住腳步——悄悄賣掉婚房墊付種子肥料資金,創(chuàng)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建設扶貧加工車間,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依托原生態(tài)資源優(yōu)勢,走產業(yè)發(fā)展道路,江門村舊貌換新顏。

“發(fā)展產業(yè)關鍵要‘接地氣’。”蘭州鑫源現代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帶領企業(yè)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

從實施產業(yè)扶貧計劃,建設現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和生態(tài)循環(huán)農業(yè)產業(yè)園,到成立田間學校,幫助農戶變身技術能手;從帶動開展規(guī)模化養(yǎng)殖、種植,幫助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è),到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產業(yè)交叉融合的“現代農業(yè)第六產業(yè)園”……精準對接,深耕基層,她幫助農民走上致富路。

“我們會以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尹建敏說。

202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篇5

2016年陳雨佳辭去寧安市高中體育教師職務,回到家鄉(xiāng)扎根農村,成為一名“新農人”。憑著一份專注農業(yè)發(fā)展的執(zhí)著,一片熱愛家鄉(xiāng)的赤誠,她扎根鄉(xiāng)村深耕黑土地,以讓國人吃上一碗營養(yǎng)健康的好米飯為初心,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代“新農人”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官地村農民,陳雨佳一直覺得農村天地廣闊,農業(yè)大有可為,石板米產業(yè)一樣也能做成一番事業(yè),龍江農人這個選擇和使命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貓,我們得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它?!标愑昙褟难芯克痉N植的第一課開始補起,幾年的時間成為當地大米專業(yè)合作社的領頭雁。

為了打出品牌,陳雨佳拿著質檢報告到處給人講,甚至背著電飯鍋參加展會現場煮飯請專家品鑒。如今,她們的合作社遠近聞名,已經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機水稻種植規(guī)模從最初50畝擴大到1800畝,吸納附近村屯6000多畝石板田加入綠色水稻訂單種植,畝產由原來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畝收入從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動本村及周邊農民就業(yè)300余人。

近年來,陳雨佳帶領合作社大力推動當地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依托東北農業(yè)大學水稻有機肥科研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yōu)質晚熟品種,實施兩段式育秧,實施綠色食品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嚴控污染。

“我的逐夢路恰是鄉(xiāng)村振興路,在我熱愛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間,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風破浪,一路歡歌,一路精彩。”陳雨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