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人物先進事跡5篇

時間:2023-08-08 作者:pUssy 事跡材料

一份出色的事跡材料可以產(chǎn)生弘揚正氣,評選先進用用意,在平常生活里,我們都肯定碰到過事跡材料,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榜樣人物先進事跡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5篇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篇1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zhèn)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yǎng)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fā)展教育,經(jīng)過25年的艱苦奮斗,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恤金,置辦圖書,創(chuàng)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鉆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里,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后各生產(chǎn)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yè)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nóng)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nóng)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fā)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chǎn)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xiàn)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shù)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xiàn)場指揮。數(shù)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chuàng)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jīng)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xiāng)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篇2

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一個個動人的瞬間,報告會現(xiàn)場掌聲不斷響起。張玉滾以《不忘來時路,一起向未來》為題,用樸實的語言動情講述了自己扎根深山21載,如默默燃燒的紅燭,照亮山區(qū)孩子求學上進的道路,用堅守和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出彩的人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張玉滾同志的感人事跡引起了在場黨員干部的強烈共鳴?!皬埿iL的生動講述,讓我們感受到扎根鄉(xiāng)村多年的辛勤付出,從志在四方的追夢人,到扎根大山的筑夢人,用扁擔挑起山里娃的未來,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照亮孩子們未來前程,’德不近佛者不可為師,術不近仙者不可為師’,張校長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學高為師、行為世范,’不愧為新時代人民教師的杰出代表和光輝典范?!币晃稽h員說道。

南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振中表示,我們要向張玉滾同志這樣的“時代楷?!睂W習致敬,學習他對黨忠誠、無怨無悔的堅定理想信念,做一個忠誠干凈擔當?shù)娜?學習他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頑強奮斗精神,做一個奮發(fā)有為的人;學習他愛崗敬業(yè)、勇挑重擔的強烈責任擔當,做一個勇爭一流的人;學習他心懷大愛、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做一個對社會對群眾有貢獻的人。

隨后,商務局以學習張校長為榜樣,充分發(fā)揮共產(chǎn)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開展了揭榜掛帥儀式,黨員干部們踴躍揭榜 ,儀式現(xiàn)場氛圍感十足。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篇3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路生梅大夫說這首清代詩人袁枚的《苔》是她特別喜歡的一首詩,也在五十多年的時光里帶給了她很多力量。

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孩子們都知道路奶奶。在路上遠遠看到路生梅的時候,都會高興地打招呼:“路奶奶好!”

她是“最美醫(yī)生”、“全國三八紅旗手”和“最美巾幗奮斗者”。雖然有這么多的榮譽稱號,但在幾代佳縣人眼里,她仍然是小路、路姐、路姨、路奶奶。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特別能感受到在這里大家伙兒對我的愛,我也愛他們?!甭飞穼τ浾哒f。

路生梅,黨的__代表,也是原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

1968年底,24歲的路生梅還是一個梳著小辮子的剛畢業(yè)的女大學生,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當她離開北京 ,服從分配到陜北佳縣縣醫(yī)院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會在佳縣生活這么多年。

剛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畢業(yè)時路生梅曾經(jīng)也有去一家知名醫(yī)院里為病人“望觸叩聽”的想法,但她最終選擇了到西北的這個小縣城,因為她堅信“我是祖國培養(yǎng)的,祖國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p>

路生梅說,她一直記得老師曾叮囑她:“你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在多么艱難的情況下,你的天職就是這樣?!边@句話路生梅記了一輩子。

佳縣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溝壑縱橫、環(huán)境惡劣。雖然三面環(huán)水,峭壁林立,彼時的佳縣縣城卻守著黃河吃水難。民間歌謠形容:“懸崖峭壁石頭城,一瓢清水貴如金”。

“我24歲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北京,一下就到了這么遠的地方,而且生活條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過,但是我從沒有想過退縮?!?/p>

路生梅從沒住過窯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難事,每次都弄得滿屋子的煙塵。折騰幾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縮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覺。“后來有同事、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我不會生爐子,就來幫我生,每天都來。我這才慢慢學會,不再挨凍。”當?shù)厝讼ば牡年P照,讓路生梅倍感溫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個問題。山下的黃河水,渾濁不堪??杉词惯@樣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個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壺熱水。為了省著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洗漱習慣,用早上洗過臉的水晚上再洗腳,這樣的狀況持續(xù)了一年左右。

路生梅剛到這里的時候,當?shù)蒯t(yī)療條件十分落后,兩排墻皮脫落的舊窯洞就是縣醫(yī)院。剛到的那年,路生梅到一個農(nóng)民家出診,看到了那家的貧困狀況,發(fā)現(xiàn)村民對基本醫(yī)療知識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辦法”給產(chǎn)婦接生,讓產(chǎn)婦遭受了太大的痛苦。

“當時我覺得心都快碎了,暗下決心必須要改變這里的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我決定要留在佳縣,這里需要我?!?/p>

那次出診回來以后,路生梅就給醫(yī)院黨支部寫了匯報,自己許下承諾——“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睆?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路生梅歷經(jīng)了23年 。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她從來沒有動搖過入黨的決心。

路生梅的專業(yè)是兒科學,但是那時的佳縣醫(yī)院沒有分科。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yī)學知識,找各種書籍學習婦科、兒科、內(nèi)外科知識,又找當?shù)氐睦现嗅t(yī)請教偏方,不斷提升自己的醫(yī)務水平。白天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生活的常態(tài)。一本《新法接生手冊》幾乎被她翻爛,全背下來了,然后路生梅在醫(yī)院里、鄉(xiāng)村里大力宣傳普及新法科學接生。

路生梅有個原則:開藥盡量簡單,最好不要用太貴的藥,盡可能先緩解病人的痛苦。她只開便宜的藥、管用的藥、適量的藥?!耙欢ㄒ尷习傩丈倩ㄥX治好病。”年輕的同事發(fā)現(xiàn),有些藥的包裝是100粒,路醫(yī)生會開出十粒甚至幾粒的藥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筆開銷。

“除了內(nèi)外科、兒科,我還學會了婦產(chǎn)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xiāng)習慣看中醫(yī),我又自學了針灸?!本瓦@樣,路大夫變成了一位全科醫(yī)生。

陜北地區(qū)山連山、溝套溝,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許多群眾就醫(yī)不便。為了讓群眾能及時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診。

一個冬天的早晨,在一陣緊促的喊叫聲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帶好隨身醫(yī)療箱,跟著老鄉(xiāng)到十幾里外的崔家畔出診。當日大雪紛飛,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老鄉(xiāng)實在不忍,說他隔天背孩子到醫(yī)院就診,但路生梅堅決不同意。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當時心里只想著有個孩子還在等著我,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前行?!甭飞氛f,經(jīng)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個類似癥狀的孩子。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把這幾個病兒集中在一起治療,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路生梅著手創(chuàng)辦了佳縣人民醫(yī)院小兒科,并成為首任兒科主任。隨著治愈的患兒越來越多,“佳縣兒科”在周邊縣區(qū)打響了名氣,許多外地甚至黃河對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如今,佳縣的醫(y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兒死亡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點六。

走出黃土高原是很多人的夢想,當年和路生梅一樣的很多大學畢業(yè)生紛紛回到了大城市。對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沒有機會。1981年她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進修,1983年參加陜西省第一屆兒科主治醫(yī)學習班。由于學習成績突出,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和西安兒童醫(yī)院都想把她調過去。來時是異鄉(xiāng),如今是故鄉(xiāng)。“我不去,這里的群眾需要我?!彼f。

路生梅說每次給其他人送行的時候都是她心情最復雜的時候,“作為醫(yī)生誰都愿意到條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嘗不想?”

“但是我曾諾過要在這里為佳縣人民服務。我給自己的丈夫給自己的婆婆都承諾過,不會離開這里,不會離開他們?!?/p>

1999年,操勞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幾家大醫(yī)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謝絕,依舊在佳縣醫(yī)院和佳縣中醫(yī)院為孩子們義診。義診的地點有時在醫(yī)院,有時在她家里,因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當?shù)氐挠行┘彝?,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過病。有人粗略估算,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義診的患者就超過10萬人次。

“有時候看到我治過的我搶救過的病人,他們后來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們走出去貧困地區(qū),又做了對國家非常有意義的事業(yè),我就覺得特有成就感?!?/p>

從北京到佳縣,從門診到手術臺,從韶華到白頭。路生梅說:“佳縣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幫了我一輩子。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個醫(yī)生應該做的,他們卻充滿感激。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對他們好?!?/p>

醫(yī)者仁心,醫(yī)者佛心。在路生梅看來,做醫(yī)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皼]有慈悲心做不了醫(yī)生,要設身處地得為患者考慮,為他們的利益著想?!?/p>

在接受《北京周報》記者采訪時已是晚上十點多,仍然有患者給路生梅打來電話問診,路生梅一一耐心地聽,認真回復。

“我閑不下來的,大家伙兒需要我。”她笑著說。

“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yī)生,治病救人沒有退休年齡。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當被問到什么時候能“停下來”時,路生梅說:“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聾了,不能做這些醫(yī)療工作了。我想再學學中醫(yī)號脈,背一些中醫(yī)處方,學一些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給人看病的手段?!?/p>

有人說在時代的發(fā)展里面,承諾是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的。

“什么叫承諾?不變的東西才叫承諾。說話要算數(shù),不打退堂鼓的?!?路生梅一諾五十年,一諾千金。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篇4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fā)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xiàn)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chǎn)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shù)摹按髱煾怠薄K鞒值南驿摪宀暮附訉嶒炇?,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nóng)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yè),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yè)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jīng)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xù)奮戰(zhàn)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fā)第一線。

榮獲“七一勛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篇5

他站在起跑線的前沿,沉靜自若,信心滿滿,白云似在他的頭頂飄浮,此起彼伏的掌聲縈繞在他的耳旁。這是于20__年在夏季舉行的亞運會,千萬名觀眾一起翹首而望、神經(jīng)緊繃的一剎那。

腳踩助跑器,身體前驅,姿勢到位,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馬,“嗖”地向前邁進。一瞬間,他那健壯的身體猶如一只開了弓的箭,一個健步向前奔去,襯著藍天白云,酷似徐悲鴻筆下的馬。

緊接著,是向前跨欄,動作快速敏捷,又瀟灑自如。很快,蘇炳添不費吹灰之力就越過了第一個欄桿。原來與他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七個運動員,現(xiàn)在也只有四個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時伴隨著如雷貫耳的掌聲與加油聲,蘇炳添在第一個欄桿與第二個的欄桿的間隔處,起先他是助跑,到了離第二個欄桿半米處,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右腿一跨,身體就躍了過去,“嗖”的一聲就向第三個欄桿跑去。

9秒92的成績仿佛對他特別慷慨,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當在跨最后一個欄桿時,蘇炳添順利超過其他選手,奪下金牌。當跑完賽程后,蘇炳添又跑了一段距離,咬緊牙關,輕舒雙臂,向上舉起,仿佛像一位英雄一樣。

“精彩,太精彩了?!币晃蝗毡居^眾說到。蘇炳添奪魁是使整個田徑場都沸騰了。中國觀眾及教練紛紛站起,滿面春風。

當蘇炳添站在百米跨欄的領獎臺上時,伴隨著中國國旗的升旗,與國歌音樂的彌漫,裁判宣布蘇炳添獲得亞運會男子百米跨欄金牌。

蘇炳添身披國旗,掌聲如雷貫耳,他接過獎牌,那一刻,他無比激動,向全國人民展示著他努力的成果,創(chuàng)下了百米跨欄的記錄——9秒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