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8篇

時間:2022-09-20 作者:Trick 事跡材料

一篇優(yōu)秀的事跡材料能夠產(chǎn)生弘揚正氣,引導良好風氣用用意,小伙伴們在準備事跡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詞恰當,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8篇,感謝您的參閱。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8篇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1

廣西百色市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6月16日晚從百色返回樂業(yè)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將30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黃文秀曾于_年至_年就讀于長治學院政法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后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并獲法學碩士學位。黃文秀因公殉職后,她的感人事跡迅速引起了全國多家主流媒體的密切關(guān)注。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wǎng)、央視、中國日報、中國婦女報等相繼刊播了相關(guān)報道,深切緬懷這位優(yōu)秀的第一書記。

看到黃文秀的事跡,在痛心和感動之余,更加堅定了自己為教育事業(yè)奉獻青春的理想?!啊敶嗄暌淮?,要以理想信念之光、信仰之力激勵自己,在重任面前敢擔敢上、敢做脊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砥礪奮斗,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在黃文秀的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這樣的信念之光、信念之力?!?/p>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將人民裝在心中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榮辱與共,做廣大群眾的貼心人。把為民謀福祉、解難題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與建議,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解決困擾群眾的一切難題,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擔使命,真出力。當前我們正處于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的關(guān)鍵時期,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擔當?shù)牧α浚挥胁慌码y、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滿褲腿,不怕腳下布滿荊棘,才能做好基層工作。我們必須以促進基層發(fā)展為己任,提高本領(lǐng),埋頭苦干,敢為人先,身體力行的擔起鄉(xiāng)村振興的歷史使命。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國脫貧攻堅模范黃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我們廣大選調(diào)生樹立了一面先鋒模范旗幟。正在基層淬煉本領(lǐng)的我們,更應(yīng)該牢固樹立看齊意識,向榜樣學習,聆聽群眾建議,建立自我負面清單,找差距,補短板,勤自律,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讓基層成為我們實踐、進步的疆場。

學習黃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實,真有效。政策實不實,關(guān)鍵在落實,堅持效果導向是檢驗政策落實的試金石。我們在強化理論政策學習的同時務(wù)必將發(fā)揮實效作為工作落實的重要參考。行動只有發(fā)揮實效我們的政策才能為基層建設(shè)具備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眾滿意度,才能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2

李__,女,__年__出生,是__縣實驗學校六年級二班學生。老師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種子,使她一天天茁壯成長成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小學生。在家里,她是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她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的優(yōu)秀少先隊員;在社會,她是位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在家里,她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在每天的日程計劃里,她都會列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常年有病的奶奶行動不便,她會幫著倒水端飯還和奶奶聊天。打掃衛(wèi)生、收拾房間是她和媽媽周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她家庭里充滿歡笑、和諧。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里,她是一個快樂的暢游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jié),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對于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都會有她主動承擔任務(wù),同學之間的友誼她會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在同學心目中她是知心伙伴和學習榜樣。李__同學,興趣廣泛,全面發(fā)展。在課余時間參加了舞蹈、鋼琴、古箏、書法、繪畫特長班,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在全?!盃幃斝摇贝筚愔?,獲得了一等獎。多次在全縣演講、歌唱、繪畫比賽中獲獎,還是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小記者呢!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既陶冶了情操,又讓她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自信,與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茁壯成長。

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煉自己的毅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如:宣傳“六城聯(lián)創(chuàng)”活動中推廣文明用語;參加“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中,為敬老院的老人和農(nóng)村學校的孩子獻愛心、送文藝節(jié)目;發(fā)動同學們一起到全校各班級為母校征集校歌;帶領(lǐng)特長班的小朋友參加全縣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愛心和誠心在行動中傳達到生活每個角落。其中最有意義,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她積極呼吁為災區(qū)孩子獻愛心,不僅自己主動把平時攢的零花錢全部匯到災區(qū),還帶領(lǐng)全班同學發(fā)起倡議,爭取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積極為災區(qū)孩子損款捐物。并通過勤工儉學與災區(qū)的小朋友共渡難關(guān),她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進取和奮發(fā)為墨,書寫充滿希望的畫;她正用愛心、恒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3

殷__,男,今年十歲,乾縣大楊中心完小四年級學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小小年紀,卻以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全面發(fā)展的綜合素質(zhì),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

勤奮學習、興趣廣泛

在學習上,他刻苦努力,一絲不茍,愛鉆研,能夠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從入學到現(xiàn)在他作業(yè)工整、能及時完成,成績優(yōu)異,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興趣廣泛,除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他還特別喜歡閱讀、繪畫、體育運動、下棋、唱歌等。他一有空就讀書,一有書就愛不釋手,飯后睡前總是手不釋卷。從童話故事到歷史讀本,從自然科學到天文知識,他都讀得津津有味。廣泛的閱讀開闊了他的眼界,同時也提高了他的寫作水平。他的習作《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曾在《咸陽日報·教育周刊》上發(fā)表。他畫的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班級的墻報也為此增色不少,永奪冠軍。他喜歡的運動項目可多了,有齊步走、跑步、跳高、跳遠、跳繩、籃球等。他還會下象棋、跳棋、五子棋。他的歌唱的也不錯。

心底善良、奉獻愛心

他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靈。有人說,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殷同學有一顆潔白無瑕、善良真誠的心靈,他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

在家里,對待親人,關(guān)注親人的冷暖,以禮相讓,經(jīng)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打掃衛(wèi)生、擇菜洗菜、洗襪子等,讓親情其樂融融。在外面,他文明禮貌,與人為善、助認為樂、拾金不昧。在學校,對于有困難的同學,他總是樂于伸出援助的小手,真誠奉獻。有同學上課忘了帶學習用具,他總是豪爽的拿出自己心愛的文具借給他們,有同學不會的問題,他總是熱情耐心的幫其解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于博大復雜的世界,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小小心靈裝滿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他還有一顆真誠的愛心。在這學期里,他共三次獻愛心,第一次是為本學區(qū)身患重病的老師捐款,當他得知這位老師生病后,立即表現(xiàn)出極度的擔憂與關(guān)心,一回家就跟媽媽要20元錢,說是給老師治病,媽媽說:“你還小,有心就很好,給五元錢吧!”他硬是不肯,要不來錢,索性不去上學。最后帶著10元錢交給了老師,為這,他心里不痛快了好幾天呢。第二次是為本縣一位生病的貧困大學生捐款的事,他又非得捐10元錢不可。特別是在本次四川省汶川縣大地震的災難中,他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每當他在電視中看到受災地區(qū)的場景,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流下傷心的淚水,這時,他總會對自己說:“將來我長大了,一定當個地震專家,預測地震的發(fā)生,不讓今天的悲劇重演。”在行動上,他積極奉獻,班級捐款,有他的份,家庭捐款,也有他的份,就連父母單位捐款,他也要參加。媽媽玩笑著說:“這都是我的錢,哪里有你的份?”他卻紅著臉堅定地說:“等我將來長大了,會掙更多的錢孝敬你和爸爸的。”甚至后來他硬是嚷嚷媽媽領(lǐng)養(yǎng)一個災區(qū)小朋友。殷浩東可真有愛心啊!

思想向上、勞動積極

“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源泉,殷浩東同學的身上有著一股強烈“向上”的追求。從呀呀學語到接受家庭啟蒙和幼兒、小學教育,初諳世事的他就一直在追求著思想上的向上:“做個好孩子,做個好學生,做個好公民。”他尊敬長輩和師長,團結(jié)同學,遵守校規(guī)校紀,對人講禮貌,自覺遵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公德,深得鄰居、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好評。進入小學校園不久,通過學習,當他知道了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的先進組織后,他每時每刻就把自己置于組織約束之下,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少先隊員的先進性。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4

如果讓你用36年,做同一件事,在懸崖峭壁上修水渠,你會干嗎?

而且還沒有工資,沒有一分錢的報酬,只是因為懷著一種信念,必須要完成。

為了修水渠,獨自跳下懸崖,冒著危險到洞里去看土制炸藥的爆炸情況,稍有不慎就會被炸飛。

因為天天忙著干活,家里的女兒生病沒錢治療,23歲就去世。

不久后,13歲的孫子患了急病也來不及送醫(yī),不幸去世。

接連兩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但他只是短暫地傷心了幾天,之后又扛起工具修水渠。

他說:“渠還沒修完,主人家不能撂擔子不干?!?/p>

這個人就是黃大發(fā),今年86歲,來自貴州山區(qū)。

因此,他被網(wǎng)友尊稱為“水渠大王”。

他的事跡被改編成電影,影響了無數(shù)人。

他領(lǐng)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筑的水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長9400米、地跨3個村。

有了水渠,糧食產(chǎn)量一下子提高到百萬斤,荒山變良田。

這一泓清泉背后,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飯,三十晚兮才有米湯喝?!?/p>

黃大發(fā)唱著村里小孩從小就會唱的童謠慢慢長大,還未成年,媽媽和爸爸相繼去世,他成了孤兒。

從此只能吃百家飯,睡滾草窩,在鄉(xiāng)親們的幫襯下一點一點長大。

1951年,16歲的黃大發(fā)當上民兵隊長;

23歲,被推選為草王壩村大隊長;

次年因表現(xiàn)優(yōu)異,光榮入黨。

村里的日子苦,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黃大發(fā)和大家伙一樣吃不飽穿不暖,下地干農(nóng)活,剁草喂豬羊,加上從小失去父母,那日子更是難。

在苦難中,黃大發(fā)養(yǎng)成了吃苦,不怕累,踏實堅韌的品質(zhì)。

黃大發(fā)的家鄉(xiāng)—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草王壩村,地形起伏大,常年干旱少雨,九十年代以前,全村人就靠著一口老井過活。

說是井,其實只是石縫里滲出的水加上雨水聚集而成,名曰“望天水”。

每家每戶每天排隊打水,村民常常為了提水發(fā)生爭執(zhí)。

來得早,就能挑上兩桶解決一家子吃喝拉撒的用水問題;來得晚了,就只能接上勉強浸濕桶底的幾口,甚至晃蕩著空桶回家。

由于缺水,草王壩村沒法種水稻,只能種耐旱的苞谷、紅薯,廣種薄收,全村一千來口人,年人均糧食只有150斤,人均產(chǎn)值80元。

沒有水,日子始終都過得干巴巴。

在黃大發(fā)的記憶里,村民們?yōu)榱颂羲畞砘刈呱蟽尚r的山路,一盆水當三桶水用,先洗菜淘米,再洗臉洗手,接著洗碗擦桌,渾濁的水最后用來澆地,一丁點兒都不能浪費。

遇上天旱荒年,土地干裂,荒漠化嚴重,缺水少糧,家家戶戶咽樹葉、嚼草根。

不知道天老爺啥時候才賜雨、也怕哪天山上的泉水又沒了,祖祖孫孫一輩子都為了水發(fā)愁。

山坳坳里的日子又苦又窮,但凡能出去的年輕人翻過大山就再也不回來,也沒有女孩子愿意嫁過來,一代代吃著難以下咽的苞沙飯熬著。

不通路,富不起來;沒有水,更活不下去。

自小東睡西食的黃大發(fā)得鄉(xiāng)鄰照料,長大后心懷感恩。

他說:“我是吃百家飯,穿千家衣長大的,老百姓都對我好,心疼我;我現(xiàn)在成了黨員,就要回報他們,給他們辦實事。老百姓缺哪樣,我就要干哪樣?!?/p>

看著村里祖祖輩輩因缺水而世代受窮挨餓,黃大發(fā)下定決心: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通上水,讓大伙吃上大米飯。

20世紀60年代,全國掀起了學習河南林縣修“紅旗渠”的熱潮—這條被國際上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10萬人修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了211個隧洞。

紅旗渠的修成徹底改善了當?shù)厝丝刻斓扔甑膼毫由姝h(huán)境,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

黃大發(fā)深受感召,開始琢磨怎么給同樣河干井枯的草王壩建渠引水。別人能干成的事,草王壩村也能成。

1963年冬,嚴寒冬季,滴水成冰,再遇旱年,巖水枯竭,吃水問題又逼壓著幾百口人的性命。

黃大發(fā)不想再“忍”,他號召鄉(xiāng)親們開山修渠,計劃將幾公里外一條水量豐富的螺絲河水引進村。

他的提議很快得到了公社的一致贊同,工程總計15公里,名為“紅旗水利”。

修渠面臨的最大兩個困難是:地勢險,沒技術(shù)。

要把螺絲河的水引到草王壩村,需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

平時村里人出山,從來都是手腳并用地攀爬,沒有一條能順順當當?shù)牡揽梢宰?,更別提要在這修渠。

有些地方,垂直的懸崖深兩百米,還有反坡,上凸下凹,人站底下往上看都頭暈。

腳下10公分開外就是刀削般的絕壁深淵,站都很難站穩(wěn),更別說要在這上頭修建渠道了。

再來談技術(shù),包括黃大發(fā)在內(nèi)的村民都是這窮窩窩里土生土長的刨地農(nóng)民,沒有任何專業(yè)水利知識和經(jīng)驗。

但想法總比困難多,黃大發(fā)指導村民們測量時,兩邊豎起竹竿,靠眼睛瞄;

沒有砌渠的水泥,就拿黃泥巴合著石灰糊,用這些土辦法來“解決”各類技術(shù)難題。

最惱火的是土制炸藥在山洞里點了沒動靜,這時候,黃大發(fā)總是把其他人攆到身后,自己用厚棉衣將頭裹實,獨自朝山洞里走去。

所有人看著他不足一米六的小小身影消失在黑洞深處,都緊張地握緊了手里的鋤頭。

“轟……”巨大的聲響從山洞里傳來,震得巖壁窸窸窣窣直掉土,大伙心里猛地一沉,著急地大聲叫道:“支書——”、“大發(fā)——”。

好半天都沒動靜,就在大家想要進洞尋找時,黃大發(fā)渾身冒著煙塵,抖落著的泥土出來了,說:沒事沒事,又炸出了十幾米,接著干!”

就這樣,在火藥炸出的地方再用鋼釬一錘一錘打,鋤頭一鍬一鍬挖,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

黃大發(fā)帶領(lǐng)著村民們扛著自家的鋼釬鐵錘,帶上紅薯、苞沙飯,雞叫就上山挖渠,直到月亮掛在山尖,才拖著酸疼的腳回家。

只用半年,就在大山石巖中打通了一條116米長的隧洞,以后村民出山,再也不用翻山越嶺,開創(chuàng)了草王壩村第一個歷史。

從1963到1976,13年的時間,又硬生生在絕壁山腰間上鑿出了長十幾公里的水渠。

可就在全村人在山下等著清泉流入村莊時,水流遲遲沒來。原來山峰間水渠會和之處,由于用的土法測量,出現(xiàn)了近百米的落差。溝高水低,水在渠里淌了5公里后就再也無法往下流。

再加上疏松的泥土加固,水渠幾度被大雨沖毀,修修補補也難以為繼,終成廢渠。

黃大發(fā)深受打擊,極度絕望,甚至覺得“這一生都沒得大米飯吃了?!?/p>

他感到自己辜負了黨的信任,更對不住跟著他沒日沒夜干了十幾年的鄉(xiāng)親們。

但黃大發(fā)絕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自小不服輸?shù)膱?zhí)拗勁讓他平靜下來,他反復跟自己說:“失敗了還要干,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做的事,就要下死決心把它做到?!?/p>

從此,黃大發(fā)認真總結(jié)原因、吸取失敗教訓,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一等又是十多年。

1989年,黃大發(fā)得到了去縣水利站學習的機會,修渠引水的愿望始終擱在心頭,沒有一刻忘記,這三年多的時間他刻苦鉆研技術(shù),請教筑渠經(jīng)驗。

有一天在水利站食堂吃飯時,一塊學習的干部問端著碗問黃大發(fā):“是苞沙飯好吃還是大米飯好吃哇?”這是在奚落他沒吃過大米飯。

要強的黃大發(fā)心里發(fā)狠:不把水引到草王壩村,死都不瞑目。

1990年大旱,四個多月沒雨,水又成了村里生計的大問題。

黃大發(fā)思前想后,決定再去找組織支持修渠。寒冬臘月,黃大發(fā)步行兩天,走了兩百多里,來到縣水利局。

時任播州區(qū)水利局副局長的黃著文,至今依然清晰記得黃大發(fā)來到他辦公室的情景:

“快過節(jié)了,黃大發(fā)身上穿著兩件單衣,一條薄褲子,解放鞋已經(jīng)開裂,腳趾頭露在外面凍得通紅,臉也是冷青的?!?/p>

黃大發(fā)說:“我在入黨的時候說要奮斗終身,干一輩子革命,現(xiàn)在不能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放棄。不行的,要干一輩子。水修不過來,就拿命來換。”

各級領(lǐng)導被黃大發(fā)的毅力和堅持所感動,經(jīng)過層層報備審批,很快劃撥了物資、技術(shù)人員全力支持修渠。

但經(jīng)過第一次修渠的失敗,村民們信心不足,不再那么積極響應(yīng)號召,怕這次又是白耗力,懷疑能不能成功。

還有村民對黃大發(fā)說:“要是能修通,我用手板板煮飯給你吃?!?/p>

軍心不穩(wěn),黃大發(fā)給圍坐在一起的鄉(xiāng)親們做思想工作:

“想不想吃大米飯?要吃大米飯,就要大家干!”

他立下三句誓言:

水要是修不通,草王壩把我的名字倒著寫;

我是共產(chǎn)黨員,我要用命去換這個水;

我用生命來保證。

時年已經(jīng)50多歲的黃大發(fā),為了村里人人有水喝,人人有飯吃,鍥而不舍的精神讓全村老小都為之動容。

自此一呼百應(yīng),所有人堅定了修渠引水的決心。

最終在領(lǐng)導和村民的雙雙支持擁護下,1992年,57歲的黃大發(fā)再任總指揮,第二次修渠拉開帷幕。

首先就是開渠測點,需要從崖頂下到半山腰,懸空攀援測量定位。

山體中最險峻的擦耳巖,是水渠必經(jīng)之地。

“擦耳”之意,就是人站在上面,耳朵都會擦著山石峭壁,三百多米的倒壁懸崖,陡峭之勢連山羊都不愿去。

技術(shù)隊的人不敢下去,村民們又不懂。

黃大發(fā)毫不猶豫,身體力行,親自上陣。他用繩子綁在腰上繞兩圈,另一頭交給鄉(xiāng)親,閉著眼縱身跳了下去。

凡人之軀,他也怕呀,山頂?shù)焦鹊祝?000多米,就靠這條繩維系著,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閉眼是他克服恐懼的辦法。

他說:“打仗的時候,為黨為人民,拿胸口去堵槍眼都要干,我是共產(chǎn)黨員,幫老百姓做點事情,還有人用繩子拉著我,沒得事。”

埡口的石頭落下來,砸得背簍咚咚響,手指頭立時就腫了;

沒有膠鞋,就穿著草鞋上山挖渠,草鞋爛了,光著腳照樣干。

炸山滾落的石頭砸到別人家的田地,被拉著賠錢、跳崖威脅,全靠他頂住。

劈山開渠不僅要有豁得出去的決心,還要有正確的方法,懂技術(shù)也要有安排。

除了用到鋼錘、鋤頭、十字鍬等,黃大發(fā)和村民們還有一件特殊的配備“背背佳”。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黃大發(fā)分配好任務(wù):規(guī)定每人每次背沙不少于80斤。

一天上上下下十幾趟,人均背沙1000多斤,每天背篼壓在背上,就是鐵打的背也硌得受不了。

所以黃大發(fā)“研發(fā)”了用棕繩編實的背背佳,墊在筐簍和背之間,緩解疼痛,從早背到黑。

愚公般的堅持,大禹似的智慧,水渠終于在黃大發(fā)和兩百多名鄉(xiāng)親們的不懈努力下,修建成功了。

這條主溝7200米,支溝2200米,橫跨三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余個村民組,蜿蜒盤橫在山腰絕壁間的生命渠,歷經(jīng)3年終于竣工。

人們以黃大發(fā)的名字為其命名為“大發(fā)渠”。

有了水渠,草王壩每年糧食產(chǎn)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

1995年,螺絲河的水進村那天,村民們高興得睡不著覺,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水。

當晚好多人拉牛耕種,女同志打著手電筒照亮,男同志開土犁地,從傍晚忙到天亮。

要吃上大米飯了,以后祖祖輩輩都能吃大米飯了。

黃大發(fā)看著大伙歡喜的樣子,跟著笑了,然后又哭了。

他想到,要是女兒和孫子也能吃上一碗不摻苞谷沙的大米飯,該多好啊。

回想就在水渠快要完工的關(guān)鍵時候,1993年的一天,村里人急急忙忙給在山上忙活的黃大發(fā)捎來信:他二女兒走了。

這個消息如驚天巨雷在黃大發(fā)耳邊炸響,年過半百的黃大發(fā)跌跌撞撞跑下山,沒來得及見到女兒最后一面。

因為幫忙修渠,女兒得了感冒在家休息,隨后惡化為腎臟炎,全身腫脹,沒錢醫(yī)治,23歲就先他而去。

黃大發(fā)心痛自責不已,在家里哭了三天,又拿起家什上山挖渠。

同年,他的孫子獨自一人在家時突發(fā)急性腦膜炎,家里人都在工地修渠,待回家發(fā)現(xiàn)時,為時已晚,13歲的娃沒了。

親人接連逝去,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黃大發(fā)眼前發(fā)黑,差點倒下。

但他想著:“修渠,是我提出來的,是村民幫著我干,不是我?guī)痛迕窀?。渠還沒修完,主人家不能撂擔子不干?!?/p>

就這樣,在黃大發(fā)雖然萬分悲痛,但還是堅持帶領(lǐng)村民干活的努力下,耗費了大半生心血的天渠終于修好了。

水通人發(fā),如今的草王壩村旱澇保收,灌溉面積達1000多畝,稻谷年產(chǎn)量從3萬公斤增到40萬公斤,人均糧食增產(chǎn)到千斤,家家戶戶接上了自來水管,有了吃不完的大米飯。

春耕時,只要搬開渠口就能放水灌田,還能在稻田里養(yǎng)魚仔,這在過去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個人,一道渠,一輩子。

黃大發(fā),38年村支書,46年村干部,62年黨齡,一位小學文化的世代農(nóng)民,用36年的時間死磕一條水渠,打破了村莊歷代干渴的宿命。

他2004年退休,但依舊在為草王壩村(現(xiàn)改名為“團結(jié)村”)的發(fā)展建設(shè)奔走出力。

修公路,建電站,發(fā)展旅游業(yè),留住有文化的年輕人給村里娃教書,連他在外打工的兒子也被叫回來當了老師,至今已為草王壩村培養(yǎng)出了30多個大學生。

黃大發(fā)始終踐行著一生為黨盡忠、為民服務(wù)的入黨誓言,多次獲得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稱號、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榮獲“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2021年獲得中央授予的“__”。

古有愚公移山,現(xiàn)有大發(fā)修渠。

山擋路堵,就鑿之穿而過;此地無水,就引泉從天來。事在人為,再難的事,只要肯想肯干,終有希望。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生存難題,亦涌現(xiàn)出同樣的卓絕事跡,我們從不缺人力,也不乏物資,少的是敢于提出移山、想要成事的擔當者。

正如有句話,天不助人,人要自助。

世界從來不是平坦的,無路可走就要自己開路。愚公移山的精神看似笨拙,但正是咬定不放松,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

人定勝天,就是告訴我們,當你堅持一寸寸往前,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5

我是三年十班的學生趙夢蓮,進入高中后我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在學習方面,我是個勤奮刻苦、勇于探索的好學生。我學習態(tài)度端正,目標明確,主動好學,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并復習等。我不僅自己學習認真、刻苦學習,而且熱心幫助他人。當我看到有困難的同學時,我總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們。我曾經(jīng)立志,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全面發(fā)展,孝敬父母的人。為此,我做了不懈的努力。在生活上,我團結(jié)同學,積極為同學們服務(wù),主動關(guān)心,幫助同學。日常生活中,我勤儉節(jié)約,不浪費。在家里,我經(jīng)常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事,能夠體諒父母,從不讓父母為我操心,更不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在學校里,我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從不遲到、早退、曠課,學習認真、刻苦,有較強的進取精神。無論在校園還是路上,我都會隨時撿起地上的垃圾放進垃圾箱,為美化校園,美化城市做些貢獻。

我酷愛讀書,書籍是我最親密的朋友。讀書是我課余時間的一大樂事,從童話故事到歷史讀本,從自然科學到天文知識,我都讀的津津有味。廣泛的閱讀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還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6

志愿服務(wù)過程中,錢海軍發(fā)現(xiàn)許多孤寡老人不但無法確保安全用電,連生活起居都有困難。于是,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機號寫在卡片上,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便遞過去。23年來,他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而且從未換過號碼。無論刮風下雨,他都爭取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需要幫助的老人身邊。

“這些年多虧了海軍,沒有他真不知道這日子咋過……”家住古塘街道舒苑社區(qū)的退休教師陳文品說。

當看到陳文品耄耋之年還要照顧有智力障礙的兒子,錢海軍便定期幫他檢查家里的電器和線路,陪他聊天;逢年過節(jié)還和妻子帶上禮物前去看望。記得有一次,陳文品舊疾復發(fā),錢海軍驅(qū)車80公里送老人就醫(yī);忙里忙外,被醫(yī)護人員誤認為是老人的親兒子。面對老人的感謝,錢海軍卻說:“這都是我應(yīng)該做的?!?/p>

這些只是錢海軍幫扶老人的日常。老人家馬桶堵了,污水倒灌,他自費找來專業(yè)人員,兩人一起干了一下午;除夕夜求助電話響個不停,他接連跑了4戶人家,半夜回到家泡碗方便面權(quán)當“年夜飯”;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想去首都北京看看,他牽頭發(fā)起公益活動,帶領(lǐng)7名老人到北京游覽……

“孤寡老人缺乏陪伴,特別渴望精神上的安慰,需要多關(guān)愛。”掃掃地、剪指甲、收拾碗筷……周末只要不忙,錢海軍就會抽出時間看望老人們;常常維修電器只花十來分鐘,聊天卻聊了一兩個鐘頭。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7

___,女,___中學__班學生,共青團團員,品行端正,積極上進,成績優(yōu)秀,勤奮刻苦,身體素質(zhì)良好,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

思想上,該生高度自覺,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時刻以團的標準要求自己,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誠實守信,該生性格陽光開朗,外向隨和,樂于助人,人緣良好,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學習上,該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會盡最大努力克服,采取了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獲得了喜人的成績,該生各科成績在年級里都是名列前茅。同時,該生在班級中能起到良好的帶頭示范作用,帶動了__班學風的不斷進步。

體育健康上,該生曾經(jīng)身體素質(zhì)不夠良好,但該生很快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開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體育課,課后還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與同學一同開展戶外運動,增強自身身體素質(zhì)。一段時間后,該生身體素質(zhì)得到了很大提高,現(xiàn)已達到《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優(yōu)秀水平。曾經(jīng)參加校運會100米欄項目并獲得好成績。

___同學在其他方面表現(xiàn)也十分突出。該生作文水平較高,多次參加學校、區(qū)、市組織的征文比賽并獲得成績;工作能力強,在校學生會擔任____一職,盡職盡責,為學生會、校團委做出突出貢獻,同時在本班擔任__,工作認真負責,有責任心,受到老師、同學的一致認同和肯定;熱衷于義務(wù)勞動工作,積極報名參加學校義工活動,工作認真,樂于奉獻。

個人優(yōu)事跡材料篇8

李桂珍,1991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現(xiàn)為蘭州市軍隊離退休干部服務(wù)站站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李桂珍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一名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和擔當,從疫情防控大局出發(fā),在“落實工作抓實抓細”中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提前一步,源于責任擔當。春節(jié)前,李桂珍就根據(jù)疫情形勢,在全市未全面開始疫情防控工作之前,就起草了向全站工休人員的《節(jié)日溫馨提示》,特別提醒軍休干部“謹慎外出”、關(guān)注外出地“公共安全信息”;面對軍休干部人數(shù)多、分散全國各地居住等復雜情況,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通過成立疫情防控黨員先鋒崗、突擊隊,依托微信、qq群、短信、電話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解溝通,做到不漏報、不虛報,在實實在在的落實中把住疫情防控關(guān)口;建立落實防疫值班制度、零報告制度、體溫監(jiān)測及消毒辦法、口罩等防疫垃圾處理辦法等,各項防控措施全部落實;積極助力聯(lián)扶村疫情防控工作,協(xié)調(diào)購買了“84消毒液”100多公斤,以及方便面、火腿腸等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了孫家灣村疫情防控執(zhí)勤一線人員手中;與甘肅省慈善總會聯(lián)系溝通,科學組織軍休干部捐款,把軍休干部愛心送到武漢疫區(qū)!截止2月14日,全站有162名工休人員捐款,總金額102766元,全部通過甘肅省慈善總會定向捐往武漢重疫區(qū)。

作為一名有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李桂珍同志始終站在防疫攻堅的第一線、最前沿。當好“主心骨”,她自己一直堅持在單位坐班值守,站長、文秘、內(nèi)勤一并干;當好“貼心人”,深入社區(qū)值守一線人員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困難問題,從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配備、出行交通、值守服務(wù)等最大限度地給予全方位關(guān)懷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