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人物事跡7篇

時間:2023-06-27 作者:Lonesome 事跡材料

一份有效的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弘揚正氣,評選先進的效力,事跡是一份充滿正能量的文體材料,文筆巴巴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黨史故事人物事跡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7篇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1

1、1949年10月1日,彭德懷在張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新疆首府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彭德懷走著走著,忽然在沸騰的人流里發(fā)現自己的畫像,濃黑的眉毛頓時擰了起來。他一個箭步沖過去,擋住了那幾個抬著畫像游行的人。抬畫像的群眾一下子沒認出彭德懷,詫異地問:你要干什么?!彭德懷指了指他們抬著的畫像,說:這個人模樣太難看,你們就不要舉著他過街了!抬畫像的人一怔,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彭德懷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畫框上的畫像。抬畫像的人氣憤至極,一把揪住彭德懷,大聲叫道:你知道我們抬的是誰嗎?這是第一野戰(zhàn)軍司令員、常勝將軍彭德懷!幾個民兵見狀也圍攏過來,指著彭德懷:快!把這個壞人抓起來!彭德懷不由得笑了:同志們,同胞們,我就是彭德懷,就是這個畫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彭德懷接著說:你們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給你們提一點要求,以后不要抬著我的畫框子來回走了,你們要舉,就舉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畫像,舉象征革命的紅旗!眾人聞言,熱烈鼓掌。

2、1980年1月,主持總參工作的楊勇,為歡送調離總參的李達、張才千,歡迎調來總參工作的張震,在京西賓館請他們吃飯共花去400元。事后有人舉報他們公款吃喝,當時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的黃克誠知道后,并沒有因為楊勇、張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寬要求。他嚴肅批評了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僅要查,還要處理,誰出主意誰出錢。在旁人看來,黃克誠這種做法是撕破臉皮,不顧楊勇、張震和他當年共同浴血奮戰(zhàn)結下的深厚戰(zhàn)斗情誼,其實不然。聽說黃克誠要查這件事,楊勇當時認為這是在小題大做,心生不快。但當黃克誠給楊勇打電話說: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楊勇放下電話,立馬就趕到黃克誠那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說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隨后楊勇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400元補上飯錢。并作了檢討,了結了此事。

3、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蘇省吳江縣人民政府縣長楊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來信。信中寫道:縣長同志,中財委陳主任的姐姐陳星……據說縣政府對她很照顧,謝謝你們……請你們查一下,每月接濟陳星多少錢(或多少米),已經接濟了多少次。陳主任講,現在補貼增加了,干部家屬不必再要公家接濟。請你們于12月份起,即停發(fā)陳星的接濟費用,不必客氣。以后由陳主任自行幫助解決。盼你們即(及)早復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為中財委辦公室,時間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說的陳主任,就是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中財委)主任的陳云。接到來信,楊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當時國家工作人員的經濟狀況。而陳云一家七口,需要接濟的親戚又多,是當時中南海有名的困難戶,其自行幫助解決,實在有點難。因此,楊明并沒有照來信說的去及時辦理。不料,一個月后,北京的第二封信又來了。信上說:吳江縣長同志,我們于上月27日寄去一信,請于12月份起停發(fā)陳主任之姐在你縣所領的家屬優(yōu)待費,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陳主任現在供給較前提高,所以提出應自己補助其姐。但究竟過去由縣政府補助多少,請即告知。并請即告處理情況,為盼!這次的署名是中財委秘書室,時間是11月28日。這兩封信,雖然不是陳云親筆所寫,但很顯然,表達的都是陳云本人的意思。原來,陳云自小家境貧寒,且兩歲喪父,四歲喪母,盡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顧,但年幼的陳云一直由姐姐陳星照看。因此,陳云一直把照顧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考慮到陳星當時年過半百、獨自一人生活、又沒有收入來源,陳云便托當時的蘇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給陳星捎過一些錢接濟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將陳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顧她,因陳星不習慣,在北京只住了6個月就回到了吳江。陳星重新回到吳江后,當地政府根據情況對陳星發(fā)放了一定的家屬優(yōu)待費。

4、1959年,王樹聲在軍事科學院上班時,他天天拿著飯盒到公共食堂排隊買飯。接待外賓和出國訪問時,外賓送他一些大小禮品,他都如數上交國庫。一次,新來的勤務員幾次將小禮品拿到車上說:"王部長,人家說了,這禮品是送給首長您個人的。"王樹聲卻嚴肅地說:"我這個國防部副部長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外賓打交道的,禮品怎么會是贈送我個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們革命戰(zhàn)士的一個起碼準則,今后務必牢記啊。"

5、60年代初,總軍械部建制撤銷,王樹聲的住房成了其他單位的屬地,有關部門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決定另選地點為他建造新居。他們先是為他選擇了一處某自治區(qū)的駐京辦事處,這里環(huán)境相當幽靜,王樹聲看后感到也滿意。但當他了解情況后搖起了頭,連說:"不妥,不妥,這有違我們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幾年以后,他們又在東城為他找到了一個舊院落,獨門大院,相當理想,但當王樹聲得知這里原是一個民主黨派的機關,只因工作人員都被紅衛(wèi)兵趕跑了而空著時,又搖起了頭:"這是違反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最后,他們又在五淵潭附近為他選擇了一處環(huán)境幽雅、風景如畫的宅基地,王樹聲先很滿意,可當他注意到為自己建房要遷走幾戶老百姓的民房,還是搖起了頭:"我看這件事還是算了吧!不要因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趕走了"就這樣,王樹聲大將在他進京時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長辭人世。

6、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一天,紅四方軍總指軍徐向前在雪山上來回巡視正在爬雪山的部隊。突然發(fā)現一位紅軍戰(zhàn)士背著一只大鍋,一步一喘,艱難地行進著。這位戰(zhàn)士沒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條草袋。他立即發(fā)話:"快去把連長找來!"不一會兒,九連連長跑步來到徐總指揮跟前。徐向前嚴厲批評道:"這個同志還披著草袋子,凍成這樣兒啦?你們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務長找來!"連長膽怯地報告道:"徐總指揮,他就是司務長,叫肖永正,他的棉衣臨出發(fā)時脫給房東老鄉(xiāng)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總指揮走到這位叫肖永正的紅軍戰(zhàn)士面前,從他背上接過鍋,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隊下山后,徐總指揮在方面軍全體干部會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動不已:"有個連隊司務長,棉衣發(fā)下去了,戰(zhàn)士們都穿上了,他卻把自己的棉衣送給沒有衣裳穿的房東,自己披個草袋子過雪山,背上還背著一口鍋!他就是三十九團九連的司務長,叫肖永正!""肖永正是個正派的糧草官。我們有這樣的糧草官,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門。大兒子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yè)后,從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國的南陲駐扎了4年。當這支部隊調回內地的時候,恰逢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珍寶島燃起戰(zhàn)火,粟裕托關系走后門把粟戎生送到前線。次子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條件艱苦的海軍艦艇上工作,因長期海上作業(yè),寒生落下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病根。

8、1944年秋,馬口維持會會長梁某自當上會長后,勾結日寇,助敵作惡,拒交抗日稅費,傅玉和奉命帶領十余名隊員化妝為馬幫,通過了日軍兩道崗哨,進入馬口鎮(zhèn)內,把梁某抓了起來。傅玉和并沒有槍斃這個漢奸,而是向他宣傳新四軍政策,望其按規(guī)定上繳稅款,隨后將其釋放。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實向新四軍繳納稅款。此后,梁某還主動協(xié)助新四軍購買藥材等軍需物資。還有一次,傅玉和帶隊前往商戶家征收稅款時,卻被告知已經收過了,并有字據為證。抗日稅款竟然有人敢冒領,傅玉和當即下令,嚴查此事。事情很快查個水落石出,原來是傅玉和的堂弟帶人來收稅款,立了假冒的字據,并私吞了稅款。依據新四軍的規(guī)定,私吞稅款超過5塊者當被槍斃,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塊大洋。軍法如山,傅玉和雖和堂弟感情很深,還是下令將其槍斃。

9、1977年初夏,王建安到廈門某軍視察,軍、師領導準備開車陪同前往卻被攔下。王建安一臉不悅地問:你們來干什么?領導們說:給首長帶帶路。王建安反問道:怕我丟了不成?你們去,我就不去了。說罷,領導們只好退下。

10、1956年,楊明松剛剛接任賀炳炎的警衛(wèi)員。前任警衛(wèi)員交接時告知,司令員有四個子女在成都軍區(qū)八一小學寄讀,每個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員子女回家度假。楊松明想,八一小學距軍區(qū)大院有7里多路,難不成接幾個娃娃還要去擠公共汽車?楊明松于是自作主張,向司機發(fā)號施令派車,周師傅,出個車,把司令員的娃娃接回來!當天傍晚,一輛蘇制吉姆牌高級轎車從八一小學開回賀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學校憋了一個星期的孩子們歡叫著沖出車門,嬉鬧聲驚動了正在客廳休息的賀炳炎。賀炳炎走出門外,頓時兩道濃眉擰得緊緊的。他把警衛(wèi)員楊明松叫進客廳,嚴厲地說,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車去接。你坐公共汽車也行,喊個三輪車去接也行,這個專車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楊明松低下了頭,紅著臉默默地聽著。從此,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員的專車去接娃娃了。

11、1970年,吳永光調任武漢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專車。但他除了外出辦事,一般很少用車,上下班20多分鐘的路程從來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歡的小女兒吳笑娜請老師到家里教小提琴,離開時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兒想用車送送老師,吳永光堅決不同意,說:你送老師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車。最后,女兒只好打著雨傘,一步一腳泥水,送老師去坐公共汽車。后來,吳永光病重,長期在軍區(qū)總醫(yī)院住院,而他的汽車停在大樓門口。二女兒吳笑春在隔壁樓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趕著要去火車站買出差的火車票。吳永光的司機看不過去了,說:我開車送你吧!吳笑春婉言謝絕了:爸爸都不隨便用車,我辦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還是坐公共汽車去吧。說完,就撐傘走向了瓢潑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吳德峰長期擔任政法戰(zhàn)線的領導工作。有一次,他繼母的一個侄兒因為當過國民黨特務而被人民政府逮捕,親戚前來求情,他嚴肅地說:我們是共產黨,不是國民黨,求情無濟于事。親戚無功而返。鎮(zhèn)壓反革命時,吳德峰的胞弟吳世悉被群眾舉報,當地政府認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漢將其抓回保康縣。親屬們到武漢求時任武漢市長的吳德峰幫忙,讓他給當地政府打招呼關照。吳德峰不但沒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說服親屬,要嚴格按照當地政府的政策辦。吳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期間,原來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決一些個人問題,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絕。他對來人說,正因為你原來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嚴格要求你、愛護你。我們都是黨培養(yǎng)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黨的原則當兒戲!由于吳德峰總是把前來疏通關系的親朋好友拒之門外,他的勤務員常常感慨,要走吳老的后門算是沒門,他叫你連窗戶都爬不進去!

13、梁斌從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陽工作了五個年頭,領受了四個第一。即第一任宣傳部長,第一任襄陽日報社長,第一任黨校校長,第一任團青委書記。在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親手創(chuàng)辦襄陽建國后第一張報紙《襄陽日報》等足跡,同時也為孕育《紅旗譜》、《翻身記事》等宏篇巨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最終,梁老以其常人無法想象的執(zhí)著,為人們留下了以《紅旗譜》為代表的數百萬字的寶貴文化財富??墒?,就是這樣一位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巨匠,一位功勛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資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卻三辭官。梁斌第一次辭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親自點將,調他擔任新武漢日報社社長。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辭官,為寫他的長篇巨著《紅旗譜》。隨后,他調任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只做一個機關黨支部書記。第二次辭官,是梁斌辭去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黨支部書記,以便專心創(chuàng)作他的《紅旗譜》。第三次辭官,是梁斌找到中組部的領導要求辭去職務,那位領導準備安排他到天津去當副市長,又被他辭掉了。后來梁老終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聯(lián)掛了個名,從此專心地創(chuàng)作《紅旗譜》。別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卻主動要求越做越小。

14、1941年,由于受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反共高潮的影響,重慶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的生活條件極其艱難。辦事處的財務工作重擔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統(tǒng)戰(zhàn)工作委員會書記董必武掌管。為了維持辦事處機關的正常運轉,董必武殫精竭慮地撥打著這把小算盤,親自制定機關伙食標準,實行包干調劑。為了改善辦事處的生活狀況,董必武在處理千頭萬緒的工作的同時,對辦事處機關的伙食開支嚴格管理和監(jiān)督,他要求辦伙食的同志既要想盡辦法改善領導和同志們的伙食,又決不能亂花一分錢。有一個月,在月底伙食費結算時,賬面上有六角錢的開支平不了。為此,董必武十分自責,堅持要做檢討,許多身邊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錢不是大數目,沒必要小題大做,也不用做檢討。董老對身邊的同志們說:我們黨的經費來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責任,沒有浪費鋪張的權力。之后,董必武執(zhí)意在機關大會上作了檢查,并親自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

15、1940年4月,朱老總根據中央決定返回延安,八路軍前線總部只留下彭總和左權副參謀長,彭總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總翻山越嶺到黃山洞水腰兵工廠視察,總務科的同志知道彭總胃不好,不讓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條,還炒了雞蛋、豆腐、土豆、白菜,湊成四個菜。彭總問:工人吃的和我們一樣嗎?程明升廠長回答:差不多。彭總二話沒說,背起手就出門了。他來到工人吃飯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飯炒白菜,彭總回來問程廠長:這是誰讓做的?程廠長說:您有胃病,為您做面條是經伙食委員會研究決定的。彭總的表情更加嚴肅起來:我有胃病你們知道,難道工人中就沒有得胃病的嗎?你們知道嗎?給我打小米飯來,不吃面條。程廠長知道犟不過彭總,只好把面條給了傷病員。

16、賀炳炎上將,祖籍湖北宜都。1951年11月,時任解放軍青海軍區(qū)司令員兼第一軍軍長的賀炳炎攜妻、子回鄉(xiāng)探親,途經宜昌。前來碼頭迎接的宜昌專署專員劉真,是他的老部下。專署招待所是棟百年老屋,陳舊簡陋,食宿條件差。老首長遠道而來,劉專員當然想把生活安排得好點。他精心挑選,找到桃花嶺專署機關接管國民黨的一幢洋樓,請賀炳炎一家去住。誰知賀炳炎一口謝絕,招待所條件再差,總比打游擊時滾泥巴睡地鋪好些嘛!軍區(qū)首長回鄉(xiāng)探親,宜昌的父母官自然想盡下地主之誼,想請賀炳炎和其親屬吃頓便飯,略表歡迎之意??墒?,劉專員幾次在賀炳炎面前提起此事,都被謝絕了。雖然如此,老部下總覺得不盡地主之誼未免失禮,還是備了一席薄酒。不料卻惹得賀炳炎滿臉不高興。他繃著臉說:現在不少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我們能節(jié)省的要盡量節(jié)省。早就講了,不要請客,怎么還要這樣辦!劉專員只好作罷。賀炳炎臨行前,劉專員又提出陪送老首長回鄉(xiāng)。賀炳炎抿嘴一笑,詼諧地說:我回家探親,你去干什么?你去,我還要雇一頂八抬大轎抬你這個父母官!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17、一日,鄧可運奉師長湯慕禹、政委陳培蔭的命令,率24人的運糧隊,每人挑兩籮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運糧到正在松口作戰(zhàn)的紅二十四團。運糧隊頭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時一人發(fā)的五個糠菜團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戰(zhàn)士們都已饑餓難忍。于是,隊長劉海門吩咐隊員打來溪水,架鍋生火,準備煮飯。住手!剛查看環(huán)境歸來的鄧可運看到一戰(zhàn)士抱著籮筐朝鍋里倒米,他大喊道:誰讓你倒這么多的米,把鍋里的米撈出一多半,做成稀飯。說罷,他又帶著戰(zhàn)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這日晚飯,大伙吃了一頓野菜稀飯。吃過晚飯,鄧可運將劉海門叫到一邊,耐心地給他講糧食來之不易,講前方戰(zhàn)士流血流汗,對糧食如何急需,講為什么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說得劉海門心服口服,連連點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鄧可運帶頭以野菜充饑,不吃或少吃糧食,使得運糧隊戰(zhàn)士非常感動,也紛紛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達目的地松口,只聽咚地一聲有人倒地,大伙兒循聲望去,只見鄧可運栽倒在地,他挑著的兩籮筐米撒得滿地。這時,賀龍軍長正騎馬經過,見狀過來查看,一眼就認出了鄧可運。賀龍接過警衛(wèi)員手中的水壺,扶著鄧可運喝了兩口水后,問:可運,你怎么啦?還沒等鄧可運張口,隊長劉海門搶先答道:賀老總,鄧處長是餓的,他一路為了省糧食,自己很少吃糧食,光吃野菜。頭一天上路,一人發(fā)了5個菜團子,他舍不得吃,還送給別的同志兩個。第二天我們做野菜稀飯,他第一個上去先給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給大家吃……賀龍聽罷,在鄧可運肩上親切地拍了拍,說:同志哥喲,有你這樣的好同志,我們紅軍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18、1944年冬天,地委機關搞到一些皮襖筒子,分給地委委員每人一件。但缺少一件不夠分配。朱正傳也收到一件,他問:是否地委委員都有?秘書長說:還少一件,有位領導出差在外,還沒有分到。朱正傳同志說:這不好,我年輕,不怕冷,把這件給那位同志吧。朱正傳堅持不要,仍然穿著那件白布里子青布面的舊長袍過冬。朱正傳平時喜歡抽煙,但那時候也難得有錢。而一旦發(fā)了津貼費,碰上住在集鎮(zhèn)附近的時候,幾位同志一起上街,朱正傳就買煙請大家抽。他買一包煙,如同行中有四人抽煙,他就每人分5支,他自己也留5支。大家稱他的做法叫二一添作五。

19、6月末的一天傍晚,他從河邊散步回來,又象往常一樣坐在八仙桌前點燃了那盞帶罩子的煤油燈。他從案頭拿過一摞稿件,聚精會神地審閱起來。過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訊員,快去把小鄭找來!小鄭是宣傳部干事,駐地離城南莊有七八里遠,鄭干事奉命趕到時,已是深夜。胡錫奎請他坐下,微笑著問:你在這稿子里寫squo;邊區(qū)軍民一年拔掉2993個據點squo;有什么根據嗎?小鄭聽了一愣,看看自己寫的那稿子忙說,數字是從一本雜志上抄來的,有根據。胡錫奎拍著他的肩頭說:小鄭呀!你只要想想邊區(qū)周圍有多少敵偽據點,那就會發(fā)現這個數字不大對頭。我們寫文章是要給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會出差錯。不準確,那人家就會說我們說假話,不實在,黨的威信就會受到損害。你說,這不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嗎?鄭干事聽了慚愧地說:我…我錯了。胡錫奎又鼓勵他幾句,就立即打電話給聶老總詢問,通過核實,2993原來是293之誤。此事傳開后,在宣傳部和整個區(qū)黨委機關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動,帶來了機關工作作風的轉變,大家對待工作比以前更加嚴肅認真,辦事更加扎實謹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鄭,即是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鄭天翔同志,還經常以這個數字的事來教育大家。

20、蘭考縣原設有一個頗具當地特色的勸阻辦公室,專門勸阻外出逃荒的災民。焦裕祿把消極的勸阻辦公室改建為積極的除三害辦公室,先后抽調了120多名干部、老農和技術人員,組成一支三害調查隊,在全縣范圍內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控流沙調查研究工作,焦裕祿也參加了這次調查。當時,許多同志考慮到焦裕祿的慢性肝病,擔心在大風大雨中奔波會使病情加重,都勸他不要親自參加一線調研,到時聽取專門匯報就行了。但他拒絕了勸告,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為此,他多次去老飼養(yǎng)員肖位芬的牛屋住,向他討教治沙經驗;也同新分到林業(yè)局的兩位大學生交朋友,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鼓勵他們的泡桐研究……風沙最大的時候,就是焦裕祿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認為越是大風大雨的惡劣天氣,越是掌握風沙、水害規(guī)律最有利的時機。為了弄清一個大風口、一條主干河道的來龍去脈,他經常不辭勞苦地跟著調查隊,追尋風沙和洪水的去向。調查隊日復一日實地考察研究,跋涉了5000余里,掌握了大量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84個大小風口,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大小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等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2

1963年歲末,周恩來、陳毅一行對阿爾巴尼亞進行為期九天的訪問。經過了民間活動、官方活動,加上阿方舉行的跨年晚會后,已經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點了。

的翻譯范承祚在四樓的辦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譯文件資料后,已經是凌晨四點四十分。他躡手躡腳地下樓,準備回到位于房間隔壁的他的臥室。

就在他盡可能放輕腳步怕吵著時,一聲無比親切熟悉的聲音傳來:小范啊,怎么還不休息啊,明早還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見身披舊尼大褂,站在走廊盡頭和警衛(wèi)員在談什么事。他不理解為什么說明早還有事,因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經他翻譯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沒有活動的。但是小范也沒敢多問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領帶都沒有解開就睡著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時,的換班警衛(wèi)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來,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點多,他想起凌晨說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來到大廳,看到已經穿戴整齊的周,神采奕奕,風度翩翩地從行宮的漢白玉臺階上拾級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經連續(xù)參加了幾天的活動,而且很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沒合眼。

金碧輝煌的大廳經早起的工作人員清掃收拾,已經又煥然一新,想象不出兩個小時前這里剛辦過一場盛大的狂歡。此時大廳幾乎沒有任何人,顯得很安靜。

可就在剛走到了大廳里,大廳的門竟突然打開了,涌進來幾十號阿爾巴尼亞行宮的工作人員。他們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掃后,沒想到來自中國的也這么早就起來了。

于是他們驚喜萬分地涌到的身邊,都想一睹周的風采。而似乎并不吃驚,他一個個地與這些清潔員、廚師、接待員、倉庫保管員等握手問好,給他們拜年。有拿著簸箕的清潔女工局促地站在墻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謝。

這時,小范才明白說的有事原來是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沒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況下,來給阿方的工作人員拜年。

遺憾的是,因為現場沒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員,也沒有中外記者,所以這溫馨的一幕,沒有留下任何圖片和報道,只是在這些工作人員的心里,留下了永遠值得回憶的感動。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3

馮平被捕第二天,澄邁縣金江墟到處張貼布告,醒目的黑體大字共匪頭馮平被擒貼滿金江城,白色恐怖的消息四處散播。這一天,正是金江墟日,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里八鄉(xiāng)趕來,馮平被捕的布告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老百姓在低聲傳說馮平今日要押來金江。11點多鐘,小道消息傳來,人們涌向河邊,看著對面河岸,金江的水滔滔長流,只見對岸四個國民黨兵抬著一個綁在交椅上的青年上船,船越來越近,有人喊:馮平來了!原來是國民黨軍副團長陳國勛及士兵護船過河,馮平上岸,只見交椅兩旁綁兩根竹,四個白軍抬著。

老百姓懷著沉痛的心情前來看望自己的紅軍司令,受傷的馮平此刻被綁在椅上,面無懼色,臉上流露出激動的神情,對前來圍觀的數千名群眾進行革命宣傳:父老兄弟們!感謝大家來看我馮平。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殺了一個馮平,還有千萬個馮平!革命是殺不絕的,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馮平的慷慨激昂,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氣概,立即感染了在場的百姓。

在國民黨軍刀槍的前后護送下,傷痕累累的馮平進入紳士局的大院里,由一個連的敵軍日夜看守著。國民黨沒有立即殺掉馮平,企圖通過勸降和允諾,讓馮平投誠和叛變。

蔡廷鍇勸降寧死不屈,澄邁縣國民黨縣長王光瑋是馮平中學時期的同學。他受上峰指令,到紳士局來勸說馮平放棄共產主義信仰,歸順國民黨。馮平揭露敵人誘降的陰謀,宣傳共產黨主張,把王光瑋駁得抬不起頭來。馮平說:王光瑋,你還記得文天祥的名言:squo;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squo;嗎?王光瑋點點頭,含羞而去。

馮平被捕消息傳來,我黨組織千方百計營救馮平。開始,估計敵人會把馮平送去???,于是,組織了二三千人,帶著長矛、鉤刀、大刀等武器,在黃竹、白蓮一帶的甘蔗園路旁山林里埋伏,等押送馮平路過時,沖出來劫走。這些人中,還特別挑選了二三十個年青力壯的人,準備一劫到馮平就抬走。但是,等了好多天沒有動靜。

蔡廷鍇也擔心從澄邁押送馮平去海口可能會出事,便到澄邁來親自審問馮平。

他勸說馮平:你如改變信仰,可以到省里當官。

馮平答:要我不信共產主義,比太陽從西邊上來還難。

蔡廷鍇說:共產黨殺人放火。你為什么要當共產黨?

馮平說:殺人放火的是你們,不是我們。共產黨是為窮人、為全人類謀利益的,富人恨她,窮人愛她,我就是喜歡共產主義。

蔡廷鍇說:你是蘇聯(lián)留學生,有學問,又年輕,回頭是岸。

馮平說:我為革命生,也為革命死,你何必白費心機。

蔡廷鍇多次審問,但馮平寧死不屈、昂首以對。蔡廷鍇問多了,馮平只重復一句:我個人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請便吧。

1928年7月4日上午11時,馮平和他的親密戰(zhàn)友符節(jié),被國民黨反動派軍警押送到刑場。兩個戰(zhàn)友高唱《國際歌》,向沿途成百上千的人民群眾頻頻點頭告別。行刑時,馮平和符節(jié)高呼:共產主義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馮平英勇犧牲時年僅二十九歲。

馮平犧牲以后,他的戰(zhàn)友馮白駒等繼承他的遺志,繼續(xù)高舉武裝斗爭的旗幟,戰(zhàn)勝艱難險阻,堅持孤島奮戰(zhàn)。馮白駒對戰(zhàn)友們說,馮平同志犧牲了,但他為共產主義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他號召全體革命戰(zhàn)士向馮平學習,把革命斗爭進行到最后勝利。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4

共和國大將王樹聲出生在一個家境殷實的家族,小時候還考上了洋秀才。這么一個具有高富帥光環(huán)的青年,在土地革命時期,帶領農民兄弟打土豪、分田地,他是如何做到一呼百應的呢?

其實,王樹聲在領導農民運動初期,并沒有很大的號召力。因為他的出身和背景,讓農民們缺乏信任感,他們這些富貴人家子弟,真能跟地主老財斗嗎?

弄清內情后,王樹聲立刻向農會會員們宣布,我們既然參加了共產黨,發(fā)誓消滅壓迫和剝削,就絕不跟土豪劣紳站在一起!從此,我王家的地不再收租收息。

王樹聲說到做到,當眾向租種王氏家族田地的佃戶們退押,焚燒了地契借約。在他的帶領下,其他農會領導人也起來效仿。隨之,麻城縣的農民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當農民們準備大干一場時,當地一個農會卻被惡霸丁枕魚派人給砸了,還打傷了多名農會會員,并口出狂言:誰敢造地主的反,就拿刀殺誰的頭。

聽到這個消息,區(qū)農會委員立即召開會議。委員們對丁枕魚的罪行義憤填膺,可在討論處置方案時,卻都不吭聲了。

就在這時,得到消息的王樹聲滿頭大汗地從外鄉(xiāng)趕了回來。他一進屋劈頭就問:怎么還不去抓丁枕魚?個個都像泥巴人似的呆在這里。

大伙默不作聲。

王樹聲火了:你們怕斗不過丁枕魚?

這時,他的好友廖榮坤吞吞吐吐地說:國伢哥,這丁四老爺不是別的地主,他是你奶奶的親兄弟呀……

就為這!王樹聲哈哈大笑起來,要革命就不能講情面。農會是我們的命根子,誰反對農會,我們就跟誰斗!親娘老子也一樣。說罷,他一揮手,道:走,找丁枕魚算賬去。

于是,為非作歹的劣紳丁枕魚被打倒了。王樹聲大義滅親的義舉,大大震懾了土豪劣紳,使他們再也不敢為非作歹!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5

第一篇:黨史經典故事·劉胡蘭的故事

1946年的一個秋天,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qū),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

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qū)的家鄉(xiāng)往來奔走,秘密發(fā)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悄悄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這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劉胡蘭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第二篇:黨史經典故事

梁斌從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陽工作了五個年頭,領受了四個第一。即第一任宣傳部長,第一任襄陽日報社長,第一任黨校校長,第一任團青委書記。在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和土改運動,親手創(chuàng)辦襄陽建國后第一張報紙《襄陽日報》等足跡,同時也為孕育《紅旗譜》《翻身記事》等宏篇巨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最終,梁老以其常人無法想象的執(zhí)著,為人們留下了以《紅旗譜》為代表的數百萬字的寶貴文化財富。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巨匠,一位功勛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資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卻三辭官。梁斌第一次辭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親自點將,調他擔任新武漢日報社社長。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辭官,為寫他的長篇巨著《紅旗譜》。隨后,他調任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只做一個機關黨支部書記。第二次辭官,是梁斌辭去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黨支部書記,以便專心創(chuàng)作他的《紅旗譜》。第三次辭官,是梁斌找到中組部的領導要求辭去職務,那位領導準備安排他到天津去當副市長,又被他辭掉了。后來梁老終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聯(lián)掛了個名,從此專心地創(chuàng)作《紅旗譜》。別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卻主動要求越做越小。

第三篇:黨史經典故事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是竹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時隔半個多世紀,在重慶歌樂山渣滓洞,無數游客讀到江姐獄中書信的時候,無不被共產黨人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所感動。

劉帥是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自2001年參加工作,15年來他每天都要為游客講述在渣滓洞、白公館里戰(zhàn)斗的紅巖革命者的事跡,包括人們熟悉的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做了講解員后,我對江姐有了更豐滿的認識,她不僅是一個女英雄,也是一個妻子,是一個母親。正因為如此,15年來,江姐的故事他講了不下2萬次,可每每講到動情處仍止不住流淚。

1943年,因地下工作需要,江竹筠接受黨的指派和彭詠梧假扮夫妻。在革命工作中,兩人逐漸建立起深厚感情,于1945年結婚。

此后,江竹筠協(xié)助彭詠梧處理了大量黨內事務和內外聯(lián)絡工作,并以川東臨時委員會及下川東地委聯(lián)絡員的身份,隨丈夫一起奔赴川東武裝斗爭第一線。為了不影響革命工作,江竹筠將出生不久的孩子送給親戚撫養(yǎng)。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賣,江竹筠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jiān)獄。因為江竹筠負責過聯(lián)絡工作,掌握不少重慶地下黨人員名單和聯(lián)絡方式,被捕入獄后,她立即成為監(jiān)獄特務重點拷問的對象。

隨著劉帥的腳步,記者走進當年渣滓洞的刑訊室,老虎凳、烙鐵、皮鞭各種刑具按照當時的模樣擺放在地,令人駭然。劉帥指著一排排斑駁生銹的鐐銬說,這些不是仿品,而是解放后從烈士遺體上取下的。江姐所遭受的,是一種叫做手刑的刑罰:5根筷子夾住手指,兩面用繩子一拉,十指連心,令人痛不欲生。

當年從渣滓洞大屠殺中脫險的15名革命志士中,孫重、李澤海兩位老人至今健在。今年清明節(jié)時,90歲高齡的孫重依然參加了祭掃烈士活動,這成為他半個多世紀以來雷打不動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孫重說,渣滓洞的男女牢室不在一處,雖沒有親眼看見江姐受刑,但在放風的時候,他看到江姐走路一瘸一拐,并且手指紅腫,像腌蘿卜似的。獄友們都知道,江姐受了老虎凳、夾手指的酷刑。

房間很小,沒有床,被褥直接鋪在地上這就是當年關押江姐的女牢。重慶夏天潮熱,冬天陰冷,很難想象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十幾個人擠在一起是怎樣的煎熬。幸存的獄友回憶,江姐由于受刑重,為了忍受疼痛,她只有咬被子,被子的一角都被她咬破了,棉花漏在外面。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6

蔡和森2009年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湖南雙峰人。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后與毛澤東成為同學。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澤東等人組織新民學會,后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

1919年12月,蔡和森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蔡和森猛看猛譯上百種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蔡和森認為,要救國救民,就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須建立一個革命政黨。他與陳獨秀和毛澤東通信探討建立共產黨的問題,對黨的性質、指導思想等問題提出了正確的主張,成為提出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第一人。

留法期間,蔡和森在勤工儉學的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三次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革命斗爭;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一起籌組中國共產黨旅歐早期組織,是法國支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21年12月,回國不久的蔡和森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7月,蔡和森在黨的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負責黨的宣傳工作。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fā),蔡和森在其間展現出卓越的領導群眾斗爭的才能,并在斗爭中成長為杰出的群眾領袖。

在1927年5月舉行的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隨后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蔡和森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為黨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在黨的六大上,蔡和森總結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初期的經驗教訓,闡明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軍、開辟割據局面的可能性,并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

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導廣東革命工作,不幸被捕。在獄中他頑強斗爭,直至英勇就義,生命定格在36歲??飶陀形嵩冢c人撐巨艱。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當年立下的豪邁誓言,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yè)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澤東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

黨史故事人物事跡篇7

1918年,正在北洋大學讀書的張?zhí)?,為了使獨居的母親有個照應,遵從母命,利用暑假返鄉(xiāng)與陸靜華結婚。陸靜華出身貧寒,父母早逝,依靠叔父撫養(yǎng)教育,她為人厚道,性格溫柔、隨和,巧的是同太雷同年同月出生。成婚后,租住在南門外子和里三號。張?zhí)滓仓挥泻罴俨拍芑丶覉F聚,平時由陸靜華照料母親薛氏。

1921年春,張?zhí)着赏K俄伊爾庫茨克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因時間緊迫,來不及回家告別,只好寫了一封長達2000多字的家信寄給妻子陸靜華。把他對母親和愛妻的思念之情、他對革命的抱負和對今后的期望,全都在這封信中傾訴出來。信中說:我立志要到外國去求一點高深學問,謀自己獨立的生活。這高深學問自然是指的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到蘇俄去投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但在當時反動政府統(tǒng)治之下,這些革命工作都是秘密的,不能在信中明說,只好含糊其詞,讓妻子去領悟。太雷知道正直善良的母親和妻子是最蔑視那些吃喝嫖賭娶妾做壞事的富人子弟。認為從這個問題說起,他們要容易理解些,所以太雷在信中說:我先前本也有做官發(fā)財的心念,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試。但我現在覺悟:富貴是一種害人的東西,做了官,發(fā)了財,難保我的道德不壞。你也看見多少做官發(fā)財的人們多嫖賭娶妾,惟有求得高深的學問既可以自己獨立謀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潔的身體、高尚的道德。不至于象那些做官的發(fā)財的人一樣嫖賭娶妾做壞事。信中的這些話,充分說明了他干革命不是為了做官發(fā)財,而是要做一個有高深學問有高尚道德的人。信中還用了很長的篇幅,詳細而具體地要求妻子用心學習文化知識,多看書報雜志,學習刺繡和圖畫,學好了就可以自主,比較那種只做男子的附屬品,要榮耀得多。在信中他充滿深情地說:希望我回來的時候,我學得很好,你也學得很好,那時我們多快活啊!張?zhí)讓δ赣H十分孝順,在信中特別關照妻子要妥善安排好家庭的經濟生活,母親年老應當吃好一點,穿好一點。你可勸勸母親說不要過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我們現離開是暫時的,是要想謀將來永遠幸福。這封家信,充滿了一個革命者對親人的真摯感情。為了革命、為了共產主義事業(yè),張?zhí)讘阎鴮ψ鎳?、對親人的深深眷戀,毅然踏上了前途莫測的艱險征程,去謀將來的永遠幸福。

這封家信,是一件珍貴的革命文物,現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