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通用5篇

時間:2022-12-10 作者:Animai 備課教案

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講授內(nèi)容要點,想必有用很多人在面對教案的寫作都會感到發(fā)愁吧,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通用5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yǎng)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導學重點】

1.快速閱讀, 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寫作思路,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2.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導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層次。

知識鏈接: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shù)字、列圖表、作引用。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比作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zhì)、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數(shù)字: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嚴密,更有說服力。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作引用: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3、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天上掃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早晨云擋壩,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p>

【自主學習】

1.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

2.掌握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1)注音:

峰巒 一霎間 點綴 綾紗

彌漫 暈頭轉(zhuǎn)向 月暈 崩塌

(2)釋義: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征兆: 崩塌:

3.認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思考:

a、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的經(jīng)驗是

【合作探究】

1、設計一種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2、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3、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4、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達標測評,整理學案: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本文是一篇介紹識別天氣的方法的說明文。

2、文章運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萬

3、千姿態(tài)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4、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5、“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一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6、說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

7、“華”的顏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紅

8、華環(huán)由小變大

9、天氣趨向晴好。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構和主要內(nèi)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構和主要內(nèi)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于》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yōu)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于山東省內(nèi),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后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nèi)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注。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么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fā)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贊嘆。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后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對濟南的贊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系。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么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jù)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皾系亩焓菦]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xù)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huán)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xiàn)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痹佻F(xiàn)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于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lián)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來,他們卻又“并不著急”,而且“臉上含笑”,“有著落”,“有人依靠”,表現(xiàn)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后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態(tài)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后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澳屈c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tài)。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xiàn)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tài)。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后,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nèi)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里照個影兒”。讀到這里,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并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jié)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后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nèi)拉城外,寫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致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復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jù)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xiàn)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征,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nèi)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jiān)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刹扇《喾N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入帶青:映入。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褐笡]有什么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边@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寫室中事??梢娭魅烁哐琶撍椎那橹?,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边@兩句寫什么?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迸c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jié)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diào)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稅凵徴f》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cè)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jié)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jié)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jié)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笆廊松鯋勰档ぁ鄙酰汉堋?/p>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爸型ㄍ庵薄保?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fā)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jié)構助詞,的?!疤蘸篚r有聞:鮮:少。(_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zhì)樸;

(2)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征隱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

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jié)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zhì),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jié)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篇4

復習導引

(一)復習目標

1.回顧基礎知識,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jié)構。

3.品位賞析文章中的精美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4.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二)復習重點

1. 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2.品位賞析語言,領悟課文的深長意味。。

(三)復習方法

構建知識網(wǎng)絡,梳理剖析主干知識;強化訓練以實現(xiàn)理解,,互動探究以尋求規(guī)律。

第21課 風箏

1.在本單元的5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宜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

2.訓練探究文意的能力。這篇課文的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劃出來,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培養(yǎng)發(fā)問精神。教師教學用書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個問題,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點,可以一次性提出來;同時,在“有關資料”中精選部分有助于探究課文主題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將問題整理一下,根據(jù)材料和課文,有步驟地研究。

3.課文研讀要以難為樂,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獲,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講深講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魯迅的人格、胸懷。

第22課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讀。

2.課文從孩子的眼光和心態(tài)看待——場家庭矛盾,敘事角度和敘事語氣與學生很接近,據(jù)此,教師應設法引起學生的共鳴??梢蕴釂枺号畠杭热灰呀?jīng)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恰當?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發(fā)生?

2.這場矛盾沒有一個完滿的結(jié)局,留下一個空白,正好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比如探討人物語言后的許多刪節(jié)符號所蘊涵的意味:比如指導學生分組,分別代表矛盾的三方,討論這場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發(fā)展變化的幾個層次。

4.抓住人物內(nèi)心變化發(fā)展的線索。

第23課 散步

1.先要求學生跳讀課文,思考:“文章講述的是什么事?表現(xiàn)哪個方面的話題?以此來整體把握課文。

2.問題研討:①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②散步本來是一件小事。作者卻小題大做、大詞小用,請把這些地方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意圖。⑧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

3.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比如全文中母親僅有兩句話,第一句話“還是走小路吧”,因為她是“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后說的,有一個思想轉(zhuǎn)變的過程,所以應該讀成拖音“還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辈槐卮舐?,應讀出母親吩咐兒子時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讀的時候要表現(xiàn)出斬釘截鐵、沒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詩兩首(《金色花》《紙船》)

1.從揣摩語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寫或重要語句展開討論(見教學用書): 同時,最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想象畫面和情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梢宰屆總€學生都動筆畫幾幅詩意圖。

2.在課的最后就本課組織一次朗誦比賽,鼓勵學生配樂朗誦。

3.了解散文詩的特點,了解冰心“小詩”的特點。

4.利用自讀課本,擴展閱讀泰戈爾詩、冰心小詩。

第24課 《世說新語》兩則

1.基本教學模式應當是“誦讀一討論一—誦讀”。兩次誦讀的要求應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復述故事結(jié)合起來,達到基本成誦,并且讀懂,字詞句過關,最好能翻譯;后一次是背誦課文。

2.探究討論的重點可以有:a、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句更好?為什么?我們能想出一二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詞嗎?b、你如何看待陳元方的為人原則、是非觀?

3.簡要介紹《世說新語》這部書。

綜合性學習;我愛我家

1.本次活動大多是學生個人在家庭中活動,所以,教師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對活動心中有數(shù),便于活動順利而有效地展開;b、活動涉及到對家長的咨詢、追問或采訪,教師最好和學生一起討論一個具體的采訪提綱,設計一些具體問題。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體要求。在這期間可以抽查學生的訪談提綱或記錄,以收到督促、監(jiān)控之效。

3.評價不可缺少。評價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評價→同桌互評→小組評價→教師批改→講評作文,還可以通過問卷形式征求家長意見,了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予以表揚。評價的時候還需注意定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jié)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4.課內(nèi)活動時間:寫作2教時,交流1教時、評價1教時。

關于課后練習

1.體現(xiàn)了少而精的原則。就數(shù)量來看,精讀課文三四道題,略讀課文兩三道題, 引導學生少做練習多讀書,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

2.練習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用。

3.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練習,具體分析略)。

4.特別強調(diào)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拓展,并嘗試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比如《風箏》和《散步》后都附錄了用來比較閱讀的短文,通過課內(nèi)外的比較閱讀,對兄弟間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間的親情有一個更深入的體驗和思考。

5.十分強調(diào)通過誦讀來理解、體味和感悟課文,有些還特別要求背誦。

6.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發(fā)散性的題目(略)。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識記和理解:生字詞,會讀會寫,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課外遷移運用。記住散文文體特點,會辨認。背誦全文。理解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賞:能借助想象,讀懂春天圖畫,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課文脈絡。順利發(fā)表自己的欣賞結(jié)果。

3、情感和價值觀: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確處理“自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字詞、修辭、文體和課文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展開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欣賞評價春天之美,順暢表達閱讀的體會。

【教學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1、布置預習: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詩,誦讀課文兩遍,理清課文思路。

2、導入:交流春詩,口頭說說春天印象,說說《春》這一課寫了一個怎樣的春天。

3、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同學邊聽讀,邊用線段在句中畫出課后的生字詞,畫出運用比喻的句子。等學生讀完,教師糾錯讀音,朗讀過程不打擾。

4、理清課文脈絡,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課文寫了三個部分,即盼春——繪春——贊春

5、反復誦讀課文多遍,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要求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中具體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教師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業(yè):(1)抄寫課后生字詞和課下注釋各兩遍,邊抄邊記。(2)抄寫運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邊抄邊理解作用。(3)背誦課文1—4段。

第二教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明確要求。

不符要求的,老師課后找他們談話。

二、教讀課文:

按“總—分—總”的順序進行。

(一)初步感知課文:

1、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一:本文字里行間流淌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了那幾幅圖畫,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二:說說自己朗讀和默讀后的體會,有什么韻味?是什么感覺?請舉例說明。

3、課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腳步近了,——描繪五幅春景圖,——三個比喻點明春天的`特點。

(二)深入解讀課文:

1、課文的開頭:作者怎樣盼春?運用反復和擬人,寫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練習四的第一題)

2、課文的主體:作者如何寫小草、野花和春雨的?運用什么詞語、什么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結(jié)合完成課后練習)

3、理解文末贊春的句子(結(jié)合完成課后練習三),鼓勵學生實現(xiàn)有創(chuàng)意的說出贊春的句子。

4、難點突破:課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別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別談一談。 文中的 比喻句有這些……

5、小測1—4段默寫。

(三)課堂背誦6—結(jié)束的語段,下節(jié)課默寫。

三、課外作業(yè):

1、老師發(fā)給學生春天的詩和散文,要求學生記誦,做摘抄。2、完成本課的校本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