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教案8篇

時間:2022-10-04 作者:betray 備課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了更有力把握知識點事先擬訂的書面文稿,認真制定一份教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生物必修一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生物必修一教案8篇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并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xié)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jié)以適應環(huán)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內容與前兩節(jié)“生長素的發(fā)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jié)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知識網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fā)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布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驗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xiāng)”的地域特點出發(f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jié)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后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于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探究之后,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

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yǎng)學生聯系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采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達到深入理解,并學會從系統(tǒng)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最后,將“膨大劑增產之謎”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xié)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資料)20xx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為“獼猴桃之鄉(xiāng)”的周至縣采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采用膨大劑增產,以保豐收。那么膨大劑到底是什么物質?它是如何發(fā)揮增產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jié),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jié)?本節(jié)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進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霉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fā)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脫落酸能促進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后,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后,同桌互相檢查。

(二)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后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jié)。激素調節(jié)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概念和特點,區(qū)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并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并分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fā)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2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濃度較高的以及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過低的情況都無法正常生存?

2.為什么細胞外液適宜于細胞的生存?何為滲透壓?為什么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能夠維持在比較穩(wěn)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漿的ph為多少?為什么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wěn)定?

4.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穩(wěn)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漿ph為__________,其穩(wěn)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觀察課本p5圖1-3思考細胞與內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是如何進行的?而結合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思考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

細胞與內環(huán)境之間________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__________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huán)境之間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題精析

?例1〗酷暑季節(jié),室外工作的工人應多喝()a、鹽汽水b、核酸型飲料c、蛋白型飲料d、純凈水

解析:酷暑季節(jié),由于天氣炎熱,室外作業(yè)的人出汗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無機鹽,使體內無機鹽的含量降低,為了維持體內鹽代謝的平衡,故室外作業(yè)的人應該多飲淡鹽水,以補充喪失的鹽分。答案:a

?例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后,常造成人體下肢腫脹,這是由于()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聚液體c.不能消化脂肪

d.組織內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析:班氏絲蟲是我國常見的絲蟲病病原體,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癥,如下肢腫脹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組織液中的蛋白質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質積聚在組織液中,是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不斷升高,組織液的生成增多,使組織間隙積聚液體,造成人體下肢腫脹。答案:b【自我診斷】

●.基礎題

1.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huán)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癥()a.浮腫b.手足抽搐c.貧血d.尿毒癥

3.正常情況下,動物組織細胞從組織液中吸收氧氣的數量主要取決于()a.組織液中氧氣的濃度b.細胞膜上氧氣載體的數量c.細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d.細胞中atp的數量4.下列物質中,可在血漿中找到的有()a.甲狀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質b.氨基酸、麥芽糖、二氧化碳、鈉離子c.蛋白酶、鈣離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膽固醇

5.人體內環(huán)境必須保持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無直接關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運輸養(yǎng)料和廢物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6.在下列物質中,不參與人體內環(huán)境組成成分的是()a.血紅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漿中水的來源是()

a.組織液b.消化道、組織液、淋巴c.淋巴和組織液d.消化道和組織液

8.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huán)境依次是:()a.血漿、體液和體液b.血液、體液和淋巴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9.人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請回答下列的問題:

(1)乳酸進入血液后,會與血液中的h2co3/nahco3這對緩沖物質中的nahco3發(fā)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這一反應會使乳酸原有的電離平衡發(fā)生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具有什么生理意義?你做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什么?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3

第一章第1節(jié)人體的穩(wěn)態(tài)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zhàn)士在哨位上站崗執(zhí)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zhàn)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huán)境抗洪搶險戰(zhàn)士生活環(huán)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zhàn)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huán)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兩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有何異同?

生: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之間有何關系?

②內環(huán)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huán)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huán)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huán)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餅圖)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wěn)定?

提示:與它含有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可以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huán)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huán)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huán)境,也參與了內環(huán)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huán)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jié)的概念圖。

教學反思:

第2節(jié)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其生理意義,簡述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嘗試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wěn)定的機制。

3)能力方面:

a.關注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與健康的關系。

b.養(yǎng)成自我保健的意識和習慣。

c.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概念

2)教學難點

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一入學的時候進行了體檢,體檢什么?有沒有驗血?呈現血液檢驗化驗單:a具體哪些指標查哪些項目?b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為什么?c化驗單哪幾種超出范圍,對人體有什么不利影響?

歸納總結答案,內環(huán)境可能會出現不穩(wěn)定狀態(tài),當內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時,生命活動難以正常的進行,說明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具有重要性。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節(jié)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性”

一、內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

隨著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huán)境中的化學成分是如何變化的呢?

展示:學生的“體溫的日變化規(guī)律”的調查結果。

請同學根據調查結果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比較班級中同一年齡同一性別同學的體溫數據,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家庭不同成員的體溫完全一致嗎?這說明了什么?

(3).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有變化嗎?與當地氣溫的日變化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如何?

體溫是內環(huán)境理化性質的一個方面,調查結果證明體溫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實可以證明內環(huán)境的ph和滲透壓也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呢?

簡單說明了內環(huán)境中的ph值和滲透壓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

根據以上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穩(wěn)態(tài)概念。

教師強調:(1)穩(wěn)態(tài)不是恒定不變,而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動態(tài)變化;(2)這種動態(tài)變化保持在定范圍內。一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遭破壞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請同學列舉幾個穩(wěn)態(tài)失調的病例,說明癥狀和危害。在同學充分列舉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度的補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導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失調呢?

機體對穩(wěn)態(tài)進行調節(jié)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環(huán)境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出現障礙,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就會遭到破壞。那穩(wěn)態(tài)會不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呢?

簡要介紹穩(wěn)態(tài)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并說明穩(wěn)態(tài)概念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4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年級:初一年級

一、教材分析

?生物與非生物》選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了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特征和蝸牛的形體特征及感覺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課是本章觀察生物知識的重要內容。

在學習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后,本節(jié)課實為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本節(jié)課為后續(xù)學習細胞,常見的動物和常見的植物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節(jié)課在教材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授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wěn)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會使用放大鏡。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物的分類,發(fā)展判斷、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協(xié)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師活動】

走下講臺,查看學生的討論結果。必要時,給學生提示。

?學生活動】

預設:積極討論,小組代表及時記下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活動】

五分鐘后教師拍掌示意時間到,停止討論。請一組小組發(fā)言,其他小組做適當的補充。教師并且詢問學生答案的依據,并且讓學生舉例說明。學生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回答不好的教師及時給予糾正。

?學生活動】

預設:我們認為生物可以生長,比如大樹是從小樹苗長成大樹的,我們人也是從一點點大的小孩兒變成了現在的大人。例外小組回答:我們認為生物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組回答:生物對外界刺激有有反應,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會合攏。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寶寶。

?教師活動】追問:還有其他的特征讓你可以很快的區(qū)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回答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教師活動】

教師展現ppt,解釋遺傳和變異,并且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影響深刻。然后教師展現人類進化的圖片給學生看,提問這一現象證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提出進化一個詞,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

?教師活動】

進一步解釋進化的意思并且舉例。然后ppt展示大家總結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對各個特征舉例(例子都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問狗和機器狗遇到墻壁都會轉彎,從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角度來比較兩者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

預設:與教師一起總結剛剛的特征,對每一個特征進一步思考與理解。積極思考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狗是生物,機器狗是非生物,兩者的原理不同。學生回答各種各樣,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師活動】

狗轉彎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生物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體現。而機械狗轉彎受電腦程序的控制,與適應外界環(huán)境無關。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搭建視頻支架以及學生探究實驗支架,學生沿著支架作用,獨立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落實教學重難點。較好。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5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jié)《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著——蛋白質》這一節(jié)關于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tǒng)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睹傅淖饔煤捅举|》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jié)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fā)揮催化作用,并以此實驗為依托,進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量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fā)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fā)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強;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jié)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托,介紹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jié)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jié)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后,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jié)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了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置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yǎng)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jié)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并找出變量學會控制變量,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fā)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細胞形態(tài)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tài)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fā)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二)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fā)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tài)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tài)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wèi)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三)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jié)實驗課所繪制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fā)菜、水華)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和禁采發(fā)菜的環(huán)保意義。

2. 形態(tài):比較小,營養(yǎng)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qū)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4.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實物、圖片;

2、學生查閱、搜集相關的生物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星球上?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去遙望我們的地球吧!

生:閱讀課文。

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異常美麗的地球上,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幸福。今天就讓我們

一起來關注一下身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以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講授新課

師:大家看屏幕上展示的幾張照片,你們熟悉嗎?

生:那是我們校園的不同地點。

1指出學校教學樓。

2指出教學樓前的花壇。

3指出校園旁邊的稻田地。

4指出操場上訪的藍天、白云。

5指出水房子的一角。

師:在我們熟悉的校園中你能找出那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嗎?

生:教學樓、藍天、白云和水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花壇里的各種花草,蜜蜂,蝴蝶,蜻蜓,水稻,青蛙是生物,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

生:不對。我認為水也是生物。

生:水是非生物。(學生觀點出現不一致)

師:那么水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大家看我手中的這缸金魚,是不是生物?

生:是。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

包括金魚在內的生物都有哪些特征?

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生:金魚能進行呼吸。人和其他動物也能呼吸。比如:鯨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師:很好。那么,植物能呼吸嗎?

生:植物也要呼吸。比如:臥室里不宜擺放過多的花盆,免得和人爭氧氣。生:還有冬天下菜窖取菜時,要先放一放,因為里面的氧氣都讓白菜呼吸了。師:同學們說的很好。植物不但進行光和作用,還進行呼吸作用。當光強時,光合作用占優(yōu)勢,反之,呼吸作用占優(yōu)勢。金魚還有什么特征?

生:金魚要吃水藻等食物。其他的生物也要吃食物以補充營養(yǎng)。

師:植物是怎樣吃食物的?

生: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生物只有在營養(yǎng)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的成長。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更應該注意營養(yǎng)的合理攝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生物對吃進的食物能全部吸收嗎?

生:不能。除了吸收外,還要產生一些廢物排出體外。

師:生物排出體內廢物的途徑是什么呢

生:學生討論。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

金魚可以通過呼吸、排尿排出體內廢物。

師:那么植物也是通過出汗、排尿?

生: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還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同學們回答的比較全面。

現在,看我伸手抓金魚時,它是乖乖的讓我抓嗎?

生:不是。而是逃跑。

師:這是生物的什么特征?

生: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師:你們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生:獅子發(fā)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fā)現敵害后迅速奔逃。

生: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子會合攏。生:小貓眼睛的瞳孔到了中午變成一條縫,到了晚上則變得很圓。

師:許多人都以為植物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常說:“人非草木,熟能無情”,學了今天的內容,你能舉出反駁的例子嗎?

生:豬籠草的小葉片受到某種小動物的刺激時會自動關閉。

生:向日葵總是向著陽光生長。

生:種子播下后,根總是向下,而莖總是向上。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掌握的很好。那么,金魚還有什么特征?生:金魚還能由小長大,如果是雌的,還能產卵,繁殖下一代。

師: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很多,除了產卵繁殖外,還有哪些繁殖方式?

生:有產仔繁殖,如:貓、狗、豬。

師:這實際上叫胎生,是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又是怎樣繁殖的?

生:有的植物是用種子繁殖,有的植物是用莖繁殖,還有用根和葉繁殖的。

師:以上我們以金魚為參考,學習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當然,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那么,金魚或生物還有哪些書中未提到的特征?

生:金魚還會睡眠休息。

生:金魚有一定的壽命。其他的生物也有一定的壽命,如: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植物是龍血樹,有8000多歲。

生:生物還能自衛(wèi),有的生物能產生毒素,特殊的氣味或披針帶刺等等。

師:同學們觀察的非常仔細,所以說的很準確,希望同學們今后更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

師:你自己是否也具有這些特征呢?請你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

生:我也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了解了生物的這些特征,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它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看一下珊瑚、珊瑚蟲和鐘乳石,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生: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鐘乳石是非生物。

珊瑚蟲是生物。

珊瑚是非生物。

師:學完這節(jié)課,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那么,水是生物嗎?

生:學完這節(jié)課,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有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yǎng),進行新陳代謝,有生老病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活動有規(guī)律,可以適應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環(huán)境……..所以水不是生物。

師:了解了這么多的生命現象,當你走在放學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小樹、小草,頭頂飛過的蜻蜓、蝴蝶和小鳥,你還會小瞧它們,認為它們和你不同嗎?

生:不會。因為它們和我一樣都是有生命的。

師:讓我們共同去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生物必修一教案篇8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wèi)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wèi)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yǎng)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fā),引出本節(jié)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jié)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