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8篇

時間:2023-09-29 作者:dopmitopy 備課教案

教案可以在不同課程和學科之間分享,以促進教學創(chuàng)新和合作,教師應該靈活地調(diào)整教案,以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需求,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8篇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1

平方差公式

學習目標:

1、能推導平方差公式,并會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3、經(jīng)歷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導過程,發(fā)展符號感,體會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guī)律.

學習重難點:

重點: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熟練地計算;

難點: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幾何圖形解釋公式.

學習過程:

一、自主探索

1、計算:(1)(m+2) (m-2) (2)(1+3a) (1-3a)

(3) (x+5y)(x-5y) (4)(y+3z) (y-3z)

2、觀察以上算式及其運算結(jié)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再舉兩例驗證你的發(fā)現(xiàn).

3、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你的發(fā)現(xiàn)嗎?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邊的兩個因式都是二項式。必須是相同的兩數(shù)的和與差?;蛘哒f兩 個二項式必須有一項完全相同,另一項只有符號不同。

(2)、公式中的a與b可以是數(shù),也可以換成一個代數(shù)式。

二 、試一試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5+6x)(5-6x) (2)(x-2y)(x+2y) (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1)(- x-y)(- x+y) (2)(ab+8)(ab-8) (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圖,邊長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個邊長為b的小正方形.

(1)請表示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2)小穎將陰影部分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積嗎? a a b

(3)比較(1)(2)的結(jié)果,你能驗證平方差公式嗎?

四、鞏固練習

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a+2)(a-2) (2)(3a+2b)(3a-2b)

(3)(-x+1)(-x-1) (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1)803797 (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

a.只能是數(shù) b.只能是單項式 c.只能是多項式 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項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a+b)(b+a) b.(-a+b)(a-b)

c.( a+b)(b- a) d.(a2-b)(b2+a)

5.下列計算中,錯誤的有( )

①(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③(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個 b.2個 c.3個 d.4個[來源:中.考.資.源.網(wǎng)]

6.若x2-y2=30,且x-y=-5,則x+y的值是( )

a.5 b.6 c.-6 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兩個正方形的邊長之和為5,邊長之差為2,那么用較大的正方形的面積減去較小的正方形的面積,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20 19 .

12.計算:(a+2)(a2+4)(a4+16)(a-2).

五、學習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六、當堂測試

1、下列多項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的是( ).

(a)(x+1)(1+x) (b)(1/2b+b)(2a) (c)(-a+b)(-a-b) (d)(x2-y)(x+y2)[

2、填空:(1)(x2-2)(x2+2)=

(2)(5x-3y)( )=25x2-9y2

3、計算:

(1)(-2x+3y)(-2x-3y) (2)(a-2)(a+2)(a2+4)

4.利用平方差公式計算

①1003997 ②14 15

七、課外拓展

下列各式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計算?怎樣用?

1) (a-b+c)(a-b-c)

2) (a+2b-3)(a-2b+3)

3) (2x+y-z+5)(2x-y+z+5)

4) (a-b+c-d)(-a-b-c-d)

2.2完全平方公式(1)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包括只含同一級的混合運算,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以及用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具體情境,體驗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合理性,幫助學生理解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決問題主要是將兩步計算的應用題,轉(zhuǎn)化成混合運算的應用題,運用括號,能使列出的綜合算式與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相一致,進一步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學情分析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guī)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guī)定。二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加、減、乘、除的基礎(chǔ)知識,懂得簡單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有一定的計算基礎(chǔ),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有小括號先算小括號里的算式”的運算順序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讓學生獨立計算時進行演繹推理,經(jīng)歷“觀察算式——回憶運算順序——規(guī)劃計算步驟——按次序進行計算——反思并積累體會”的過程,既發(fā)展了他們數(shù)學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運算順序的水平。以觀察、比較、分組討論、推理和應用及口算、聽算為主線。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留給學生學習思考的空間。采用問題——發(fā)現(xiàn)法與討論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式題。

數(shù)學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問題解決:經(jīng)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列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能聯(lián)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兩步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在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順序的過程中,積累學習的經(jīng)驗,形成計算技能,并且能用兩步計算解決相關(guān)的實際問題。

第一課時: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夠進行正確運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理解乘加的運算順序,通過知識遷移應用到除加或除減混合運算,學會解答兩級兩部混合運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shù)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含有兩級的兩步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知道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引入

教師:同學們,春天到了,看公園多美??!你們想不想也到公園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們先要為自己準備午餐。

教師:看,這是超市的食品專柜,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學生:一包餅干7元,一個面包4元,一個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樂3元。

師:圖中告訴了我們一些食品的價格。小紅為春游活動準備了午餐,她想買3盒牛奶和1包餅干,一共要花多少錢呢?你能幫小紅列式計算嗎?把你的想法寫在本上。

學生1: 2×3=6(元)

6+7=13(元)

學生2: 2×3+7=13(元)

生3: 7+2×3=13(元)

教師:你們是怎么想的?(學生說說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學同意嗎?這三種方法都很好。

教師:三位同學說的都很好,老師告訴你們第2個同學和第3個同學列的算式叫做綜合算式,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混合運算。

二、 新授

(一)乘加問題。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個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學師:觀察這兩個算式應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錢數(shù),再用三盒牛奶的錢數(shù)加上一包餅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錢數(shù)。

教師:7+2×3又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2:雖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餅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師小結(jié):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三位同學的想法,請你認真觀察,動腦筋想一想,這三種方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

教師:細心的同學一定發(fā)現(xiàn)了,這三種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計算三盒牛奶的錢數(shù)再用三盒牛奶的錢數(shù)與一包餅干的錢數(shù)這兩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總錢數(shù),你們發(fā)現(xiàn)這三種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了嗎?

教師:那老師想問問你們,像這樣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綜合算式,我們應該先計算哪一步呢?

學生:先計算乘法再計算加法。

教師:剛才我們計算了小紅出游準備午餐的價錢,現(xiàn)在你想不想為自己的出游準備午餐呢?任選2種食物試著買一買,數(shù)量不限,想想該怎樣列式?

學生匯報,一個同學說他列的式子。

教師:快結(jié)合這幅圖猜猜這位同學想買什么?這個綜合算式該怎樣計算?

教師總結(jié):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一個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們應該先算哪一步呢?

學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減問題。

教師:相信同學們也計算出了自己買東西要花多少錢了吧,小明也準備了午餐,但是小明在買東西的時候,遇到了困難,你們想幫助他嗎?

教師:你們真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我們來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難,小明帶了20元,想買4個面包,他想請大家?guī)退闼悖€能剩多少錢呢?你們會列示嗎?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

學生:20—4×4=4(元)

教師:觀察這個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嗎?

學生:先算買4個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帶的20元減去用去的錢數(shù)就是剩下的錢數(shù)。

教師:你的思路真清楚,那這個算式應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先算4×4=16,也就是4個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帶的20元錢減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錢數(shù)。

教師:同學們你是這樣想的嗎?

教師:同學們你們真棒,這么快就幫小明解決了問題。剛才我們通過為春游準備午餐,一起認識了乘加,乘減的混合運算,現(xiàn)在請大家再來看看這些綜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這樣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的綜合算式,我們應該先記算哪一步呢?

學生: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找2個同學說)

(三)除加、除減問題。

教師:同學們總結(jié)的真好,現(xiàn)在我們來做幾組小練習,看看誰學得最好,請你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應該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結(jié)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師:通過3、4題我們知道了像這種有除法,又有加法或減法的綜合算式,我們要先計算除法,再計算加法或減法。(找2個同學說)。

教師:那么通過我們上面的學習內(nèi)容,你能總結(jié)一下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或減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時,我們應該按著什么樣的順序進行計算嗎?

學生:在算式中,有加減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板書)

三、 練習

1、說一說先算什么,再計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當小老師,判斷,并改錯。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 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老師相信只要你在課堂上積極開動腦筋,你就會越來越聰明的。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3

在數(shù)表里框出幾個數(shù)、在墻面上貼瓷磚、選擇連號的參觀券或座位等實際問題,都可以和圖形的覆蓋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圍繞覆蓋了哪里、有多少個位置可以選擇等問題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能感受數(shù)學是研究客觀世界里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工具,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培養(yǎng)樂于探索的。教材編排了兩道例題,例1里的覆蓋比較簡單,覆蓋的位置只有一個維度上變化。例2里圖形的覆蓋位置,在兩個維度上變化。練習十運用例題里的方法和認識的規(guī)律,解決日常生活、數(shù)學游戲中的實際問題。

1、 例1突出探索規(guī)律時的數(shù)學活動。

例1的教學從游戲開始。把1~10這十個數(shù)從左往右順次排列,組成一張數(shù)表,游戲的方法是,用紅框在數(shù)表里框數(shù),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只框兩個數(shù),第二次要框三個數(shù),第三次框更多個數(shù)。

第一次游戲,先框出數(shù)表左端的兩個數(shù)1和2,算出它們的和是3。再任意移動紅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兩個數(shù)都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兩個數(shù)的和不可能相同?!耙还部梢缘玫蕉嗌賯€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戲里的數(shù)學問題,把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紅框在數(shù)表中有多少個不同的位置。學生首先會想到第一種方法,隨著紅框從數(shù)表的左端逐漸移到右端,依次計算1+2=3、2+3=5……9+10=19,數(shù)數(shù)一共寫了9個算式,得到9個不同的和。第二種方法有兩個特點: 一是對問題的理解十分準確。“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個問題,是問和的個數(shù),不是問和是多少,所以不必進行求和計算。二是應用了圖形平移的知識,通過紅框從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結(jié)果。其中,紅框平移8次,能得到9個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難點。在第一種方法的基礎(chǔ)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數(shù)學活動的水平有了提升,也為繼續(xù)進行的游戲和探索規(guī)律構(gòu)筑了平臺。

第二次游戲,紅框每次框出三個數(shù),和第一次游戲相比,有兩點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戲中體會了平移是解決這類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在這次游戲中學生必然樂意應用這種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數(shù)多,得到不同的和的個數(shù)少。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問題的答案上獲得: 每次框2個數(shù),得到9個不同的和;每次框3個數(shù),得到8個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過程中體會: 每次框的數(shù)少,紅框平移的次數(shù)多,得出的和的個數(shù)多;每次框的數(shù)多,紅框平移的次數(shù)少,得出的和的個數(shù)少。顯然,通過這次游戲,學生對用平移方法解決問題的體驗深了,為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邁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次游戲,在同一張數(shù)表里,每次框出更多個數(shù),如4個數(shù)、5個數(shù),分別能得到幾個不同的和?安排學生繼續(xù)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都填入一張表格。有前兩次操作的經(jīng)驗,這里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的方法?;蚴侨耘f用紅框逐次去框數(shù),或是看著數(shù)表想像框的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對這類現(xiàn)象的感知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數(shù)的個數(shù)越多,紅框平移的次數(shù)越少,得到的和的個數(shù)也越少,它們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

得出規(guī)律是例題最關(guān)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帶著教材里的兩個問題逐行觀察表格里的數(shù),研究平移次數(shù)與每次框的數(shù)的個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個數(shù)與平移次數(shù)的關(guān)系,找到的共同特點就是這類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平移次數(shù)與每次框的數(shù)的個數(shù)的關(guān)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們相加的和都是10(數(shù)表里有10個數(shù))。由此推理,10減每次框的數(shù)的個數(shù)等于平移的次數(shù)。如果聯(lián)想平移紅框的操作,就能體會這個關(guān)系是合理的。如在數(shù)表左端框出3個數(shù),數(shù)表里還剩7個數(shù),紅框還能向右平移7次。發(fā)現(xiàn)和的個數(shù)與平移次數(shù)的關(guān)系比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數(shù)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個數(shù),在幾次操作活動中都有這一體會。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要用自己的語言,順著填的表格,從左到右概括地講述。如數(shù)表里有10個數(shù),減每次框幾個數(shù)等于平移次數(shù),平移次數(shù)加1得到幾個不同的和??粗砀裰v述比較方便,關(guān)系清楚,也有助記憶。

“試一試”增加了數(shù)表里的數(shù)(從10個變成15個),“練一練”把數(shù)表換成正方形圖案連成的花邊。要求利用例題里的規(guī)律,說出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應用中進一步體會和鞏固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還要注意的是,“試一試”直接說出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練一練”直接說出有多少種不同的蓋法,它們都沒有問“平移多少次”。這是因為平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平移次數(shù)是解決問題時應該主動思考的中間數(shù)量。

2、 例2用較簡單的規(guī)律構(gòu)建稍復雜的規(guī)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墻面上貼瓷磚,每塊瓷磚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塊花色瓷磚拼成正方形,組成一個圖案。把這個圖案貼在墻面任意一個位置,稱為一種貼法。要解決的問題是圖案在墻面上一共有多少種貼法?顯然,圖案在墻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動,還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動,這是例2比例1復雜的地方。但是,無論圖案從左往右移動,還是從上往下移動,計算平移次數(shù)的方法與例1是一致的。所以,這道例題要以例1的規(guī)律為基礎(chǔ),構(gòu)建稍復雜一些的規(guī)律。

首先是理解題意,激活相關(guān)的經(jīng)驗。示意圖的墻面上貼了瓷磚,中間的4塊組成一個圖案?!鞍褕D案貼在這面墻的任意一個位置”引發(fā)想像,可以把圖案貼高些,也可以貼矮些;可以把圖案貼在墻面的左邊,也可以貼在右邊。經(jīng)過交流和,得出兩條線索,即教材呈現(xiàn)的兩種思考。這兩種方法都是把例1里獲得的經(jīng)驗,應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種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動,和例1非常貼近,很快得出貼在最上面一行有7種貼法。第二種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動,比例1稍有變化,所以貼在最左邊一列有多少種貼法需要數(shù)一數(shù)或算一算。

然后小組討論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是逐步深入的。第(1)個問題需要的時間最多,把第一種一行有7種貼法和第二種一列有5種貼法結(jié)合起來,才能“既不重復又不遺漏”。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從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從左到右想7列。第(2)個問題在理解題意時已經(jīng)有了答案,這里再次討論,是因為第一種方法講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種方法講的是最左邊一列,需要擴展到每一行都有7種貼法,每一列都有5種貼法。第(3)個問題是解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兩個問題為基礎(chǔ),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種)貼法,這個算式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就是沿著長的貼法、沿著寬的貼法與一共有的貼法之間的關(guān)系。

“試一試”和“練一練”都是例題的變式?!霸囈辉嚒钡膱D案雖然仍舊由4塊瓷磚拼成,但拼法變成“凸”字形。把它貼到墻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要把圖案看成長方形。這一點可以通過教師演示或?qū)W生操作來理解?!熬氁痪殹痹趬γ嫔腺N的是長方形瓷磚,有6塊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瓷磚拼成一個圖案。求一共有多少種貼法的思考與計算,和貼正方形瓷磚相同,能再次體會一共有的貼法與沿墻面長的貼法、沿墻面寬的貼法之間的關(guān)系。

練習十第3題里有兩類問題,一類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數(shù)表里每次框出5個數(shù),一共有多少種框法。解決這類問題,要把紅框看成每次框出9個數(shù)的長方形。這一點,學生在“試一試”里已有初步的體會。另一類問題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個數(shù)的和與中間數(shù)的關(guān)系,只要通過幾次框數(shù)活動,就能發(fā)現(xiàn)框里的5個數(shù)的和是中間數(shù)的5倍。中間的那個數(shù)是5個數(shù)的平均數(shù)。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靈活解答幾何圖形問題。

教學重點:認真審題,分辨求周長或求面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求出下面圓的周長和面積并用彩筆描出周長,用陰影表示出面積。

c=r2

3.1473.1432

=21.98(厘米)=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積與周長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圓的周長是指圓一周的長度

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計算公式

求圓的周長公式:c=d或c=2r

求圓的面積公式:s=r2

(3)使用單位

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

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

二、練習。

1、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3。

(1)計算直徑為10毫米的圓的面積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徑為2厘米的圓的周長和面積相等。()

(3)把一頭牛栓在木樁上,木樁到牛之間的繩長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積是28.26平方米。(栓繩處不計算在內(nèi))()

(4)面積: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圓面積所需的數(shù)據(jù),測量時保留整厘米數(shù)。再計算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⑴半圓的周長是多少厘米?(2)半圓的面積:

3.14223.142+22

r=2cm=3.144=6.28+4

=12.56(平方厘米)=10.28(cm)

3、一個圓的周長是25.12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已知:c=25.12米求:s=?

r=25.12(23.14)s=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

4、一個環(huán)形的鐵片,外圓半徑是7厘米,內(nèi)圓半徑是0.5分米,這個環(huán)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r=0.5分米求:s=?

s環(huán)=(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鞏固發(fā)展.

1、思考題p71(8)

一條繩子長31.4米,用它圍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大,還是圍成圓的面積大?(分組討論,探討面積的大?。?/p>

(1)圍成長方形:31.42=15.7(m)(長和寬的和)

長寬=面積

當長和寬越接近面積也就越大,長和寬相等時,此時正方形面積最大.

(2)圍成圓形

直徑:31.43.14=10(m)

半徑:102=5(m)

面積:3.1452=78.5(m2)

(3)比較:長方形面積:61.6m2正方形面積:61.6225m2圓面積:78.5m2

圍成圓的面積最大。

2、思考題p71(9)、(10)

四、作業(yè)。

課本p71第6、7題。

教學追記:

學生在學完圓的面積后,往往容易把圓的面積與周長混淆。因此我特意設(shè)計了本堂對比課。對比我,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周的長度。(2)求圓面積公式是s=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d或c=2r。(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jù)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5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四課內(nèi)容,是小學“空間與圖形”領(lǐng)域中新增添的內(nèi)容,是在線段、角、頂點、三角形分類等三角形知識學習的基礎(chǔ)上的延伸。為今后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應用提供了重要條件。

學生分析:

從接觸三角形以來,都是針對已成立的三角形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從未涉及到:“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一陌生領(lǐng)域。在生活實際中缺乏鮮活實例和經(jīng)驗,固而學生在學習該段內(nèi)容時,會有與生活實踐相割裂的感覺。學生對較抽象的問題無法明白其含義。所以這段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有相當?shù)碾y度,學生不夠自信,沒有勇氣參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足,無法完全獨立的進行探究活動。需要老師以學生體驗過程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為重,給予指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并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運用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歸納、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shù)據(jù),體驗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jīng)驗。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最近幾天咱們一直在圍繞哪種圖形進行學習?

(生:三角形)。

師: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

師: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邊。)

2、解釋課題

今天咱們就來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么奧秘。

二、探究活動

1、用4組不同長度的小棒圍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擺成三角形與小棒的長度有關(guān)。

①師:剛才咱們說了“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線段來圍三角形,得用幾根小棒?

師:是不是只要給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怎么驗證咱們說得對不對呢?

(生:實際動手擺一擺、圍一圍。)

師:那好,課前咱們都準備了幾組長度不同的小棒,接下來咱們就來擺一擺。在動手之前咱們先來一起看一看“活動要求”。

②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學生自讀活動要求,師:清楚活動要求了嗎?開始吧!。

③學生動手擺一擺并完成活動記錄表。

④匯報活動結(jié)果。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師:在剛才的4組小棒中,那幾組能擺成三角形?哪幾組擺不成三角形?你覺得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關(guān)?(生:小棒的長度。)

2、進一步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①課件分別演示4組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

②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組小棒(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最后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2厘米和3厘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沒能首尾相接。)

師:為什么這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師: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師板書:2+3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1,2,5 2,2,8)

師:咱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小棒之間的關(guān)系,什么情況下的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③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師:既然你們覺得小棒太短了圍不成三角形,那我現(xiàn)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長1厘米,這時就成了第4組小棒(3,3,6)的長度,你們剛才擺成三角形了嗎?

課件演示。

師: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3厘米和3厘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厘米的小棒剛好重合。)

板書:3+3=6

師:那么3,5,8這3根小棒能擺成嗎?5,6,11呢?

師:那么怎樣的3根小棒也擺不成三角形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等于長小棒時也擺不成三角形。

④小結(jié)

師:咱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擺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師:現(xiàn)在咱們知道了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膽猜測一下,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大于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師:是這樣嗎?咱們再來看看能擺成三角形的那兩組小棒的長度,算一算是否驗證了咱們的猜想。

學生算一算驗證猜測。

師:那么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后大于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3、進一步探究三角形邊之間的關(guān)系

①師:這是咱們擺成三角形的那2組小棒。當我們用小棒擺成三角形后,小棒相當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邊。)

②師:請你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同桌兩人交流。

個別學生匯報計算結(jié)果。

③師:那么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學生思考。

④歸納總結(jié)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師:這就是三角形邊之間的關(guān)系。剛才咱們是從這兩個三角形發(fā)現(xiàn)的這個結(jié)論?,F(xiàn)在咱們利用課前畫的任意三角形來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都具備這樣的規(guī)律。

(學生計算驗證)

三、隨堂練習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規(guī)律。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下面陳老師準備了一些習題,敢不敢試一試?

1、淘氣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可以走。從下圖中你能看出那條路近嗎?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說你的理由。

?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教學設(shè)計

2、完成“練一練”1—3

四、布置作業(yè)

練一練。4

五、全課小結(jié)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6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117頁例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方法。

2. 初步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用解決植樹問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栽樹的棵數(shù)與間隔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

設(shè)計理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就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蓖瑫r指出:“學生就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苯Y(jié)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力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jīng)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會植樹問題這一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植樹嗎?你植過樹嗎?(生答)植樹能綠化環(huán)境,造福人類。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邊、間隔一定的距離植樹,這就需要計算準備多少棵樹苗。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比如在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等等,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這類問題統(tǒng)稱為“植樹問題”。

二、揭示學習目標:(媒體出示)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要解決哪些問題呢?

1. 能根據(jù)相關(guān)條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樹苗或計算兩樹間的距離。

2. 能利用植樹問題,靈活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生讀題)

師:你會計算嗎?(讓學生回答)你算的對嗎?請同學們自己動腦來驗證一下。

學習提示:(媒體出示)

①假如路長只有10米,要栽幾棵樹?如果路長是20米,又要栽幾棵樹?請你畫線段圖來看看。(注意看圖上有幾個間隔和幾個間隔點)

②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規(guī)律?和同桌或小組內(nèi)說說。

③現(xiàn)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嗎?

④你還有別的想法嗎,在小組內(nèi)說說。

2. 學生自學探討。(師巡視)

3. 班內(nèi)交流。學生回答后,師媒體演示間隔數(shù)和間隔點數(shù)的關(guān)系。

總結(jié)規(guī)律:栽的棵數(shù)比間隔數(shù)多1。

完成例題。

四、變化鞏固:

1. 做一做:118頁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說怎么想的,重點讓學生明確先求出間隔數(shù),即36棵樹有35個間隔。

2. 122頁第2題。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檢測反饋:(獨立完成)

1. 在一條長400米的馬路的一邊,從頭到尾每隔8米種一棵樹。一共可以種多少棵樹?

2. 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就是1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

3. 從王村到李村一共設(shè)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就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學生完成后師批閱訂正,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六、總結(jié)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植樹問題,并能利用植樹問題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解答時要重點分清栽樹的棵數(shù)與間隔數(shù)間的關(guān)系,后面還有一些不同的情況,希望大家開動腦筋,靈活處理。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7

第一單元《時、分、秒》

第一課時: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學分析:

時間單位“秒”學生們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觸。1分=60秒,學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xiàn)出來。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不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教學中,注重聯(lián)系生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給足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探究、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以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nèi)容:

1、秒的認識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

1、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guān)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2.結(jié)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shù)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③學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發(fā)現(xiàn)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guān)系?(1時=60分,1分=60秒)(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zhuǎn)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nèi)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fā)生爆炸結(jié)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jié),升華新認識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板書設(shè)計: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zhì)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xiàn)出來。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shè)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guān)系”等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shù)數(shù)、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guān)時間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shù)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培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學生會用1-5各數(shù)表示物體的個數(shù),知道1-5的數(shù)序,能認、讀、寫1-5各數(shù),并注意書寫工整。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shù)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數(shù),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學難點:會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

教學過程

一、看數(shù)說數(shù)

1、教師課件出示數(shù)字1、2、3、4、5。問:你認識這些數(shù)嗎?大家一起讀一讀。關(guān)于這些數(shù),你知道些什么?

2、師問:你能用圖片、計數(shù)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東西來表示這些數(shù)嗎?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嗎?老師相信你,找找看。 (學生觀察周圍,說出各數(shù),說得清楚、數(shù)量詞正確都給予表揚。)

二、看圖找數(shù)

剛才小朋友們找了我們身邊的1、2、3、4、5,小朋友們說了很多,你們都是最棒的,老師這兒有一幅圖,你能幫老師找找圖中的數(shù)嗎?教師出示主題圖,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圖中的數(shù)。(1個圓、2個三角形、3個桃心、4顆五角星、5個太陽)

三、說一說

小朋友們從圖中找出了這么多的數(shù),大家真棒!今天老師還想和大家說一說,這次我們換一種方法說好嗎?大家先觀察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的圖,說一說:第一個小朋友拿出3,第二個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個小朋友擺了3個圓,還伸出了3個手指,而媽媽用3個蘋果,他們都是3。你能說出3個什么呢?如果老師說4呢?5呢?2呢?

四、比一比

1、誰的眼睛最亮?課件展示圖片,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說出有幾個? 2、誰的耳朵最靈?教師在4個杯子中放入圍棋子,讓學生聽聲音判斷多少,先排排隊,再進行一一驗證。

五、寫一寫

1、觀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象什么(1字像粉筆、2字像鴨子、3字像耳朵、4字像紅旗、5字像秤鉤)。

2、看教師寫,注意書寫順序。

3、學生在書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將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