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和倍問題教案5篇

時間:2023-03-31 作者:lcbkmm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調(diào)與時俱進,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學會制定相關教案是必備技能,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小學和倍問題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5篇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篇1

教學內(nèi)容:

相遇問題(教材第71、72頁)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結(jié)構(gòu)特點,能根據(jù)速度、時間、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兩積之和(或差)的數(shù)量關系的應用題的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3、列方程解應用題,關鍵是要找出題中的什么?,再根據(jù)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課題。

師:數(shù)學與交通密切相聯(lián)。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創(chuàng)設結(jié)伴出游的情境。課件出示教材第71頁的情境圖。

從圖中找出相關的數(shù)學信息。

生1:淘氣的步行速度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50米/分。

生2:淘氣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fā),相向而行。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jù)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

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第二個問題: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通過畫線段圖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系。

淘氣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個問題:根據(jù)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解:設出發(fā)后x分相遇,那么淘氣走的路程表示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則方程為

70x+50x=840

學生獨立解答。

3、在這個相遇問題中,除了用方程來解答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試一試。

根據(jù)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列出算式

840(70+50)

三、應用新知,拓展練習

1、如果淘氣的步行速度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60米/分,他們出發(fā)后多長時間相遇?請寫出等量關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篇2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相遇問題》第58準備題、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練習十三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

2、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理解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相遇問題中速度和、相遇時間和總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動畫引入,揭示課題1、通過電腦演示了解相遇問題中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

電腦演示一聲槍響后,兩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來。提問:一聲槍響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們的出發(fā)時間和運動方向是怎樣的?(板書: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如果他們繼續(xù)走下去,結(jié)果可能會怎樣?(相遇、不相遇就停下來、相遇以后相交而過)結(jié)果究竟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電腦演示兩人相遇。(板書:結(jié)果相遇)誰能完整的說說他們是怎樣運動的?[評析: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chuàng)設動態(tài)情境,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 、"結(jié)果相遇"這幾個相遇問題的幾個基本要素,為例題教學掃除了文字障礙。并且通過生動形象卡通畫導入新課,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揭示課題:

像這樣,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過去我們學過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你們還記得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問題中,運動物體變成了兩個,他們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研究這個問題。二、引導探究,教學新知

(一)教學準備題。

1、電腦配音顯示準備題。我是張華,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誠,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他倆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向?qū)Ψ阶呷?。下面是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表。請同學們先看動畫,再完成下表,然后討論以下兩個問題。走的時間張華走的路程李誠走的路程兩人所走的路程和現(xiàn)在兩人的距離 1分60米79米 2分 3分討論:①出發(fā)3分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說明了什么?

②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2、觀察填表,討論分析。

(1)學生填寫表格,并討論屏幕上的兩個問題。

(2)全班校對答案。提問:2分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樣計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學生回答討論的兩個問題。 小結(jié):剛才我們通過自己觀察、填寫、討論,發(fā)現(xiàn)了兩個物體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兩家的距離。下面我們就利用這個規(guī)律自己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評析:在準備題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填寫、討論,不但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兩人所走的路程與兩家距離的關系,為研究解題方法作了充分的準備,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二)教學例5。

1、電腦出示例5及線段圖: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里走向?qū)W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jīng)過4分。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2、學生嘗試解答,兩生上臺板書。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3、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篇3

教學內(nèi)容:課本應用題例5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數(shù)量關系,并能解答相遇問題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jié)合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1、根據(jù)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shù)量關系。(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難點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

①兩個學生是怎么上學的?(板書:同時相對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紅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里同時出發(fā),相對而行3分鐘后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③分組匯報表中所填數(shù)據(jù)。

④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shù)量間的關系,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說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強調(diào)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么?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shù)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余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后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綜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zhì)疑小結(jié),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lián)系?

②概括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shù)量關系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fā),相對而行,結(jié)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四、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用兩種方法完成課本第37頁上的練一練,并說一說,是怎樣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變式練習。

電腦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學的情景。

①認識相背而行(板書: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鐘后兩人相距多遠?2分呢?4分呢?結(jié)果怎樣?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對而行求總路程時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

3、拓展練習。

結(jié)合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腦演示:張教授、李經(jīng)理分別從湖州、上海去杭州參加經(jīng)貿(mào)會,臨行前一段對話情景。

對話實錄如下:

張教授:喂,李經(jīng)理嗎?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經(jīng)理:知道了,張教授,你車子的速度怎樣啊?

張教授:大概每小時行70千米吧!

李經(jīng)理:這樣吧!我把車速控制在每小時行100千米,過2小時,我們就可在杭州見面啦!

張教授:杭州見!一路平安!

李經(jīng)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見!

分組合作,進行探究。

①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看,從對話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據(jù)剛才捕捉的.信息,能解決哪些問題?比一比,看哪個組提出的問題多?

③匯報提出的問題,交流解決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問題,是不是一定都是這樣?有沒有別的情況?

4、全課總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同學們,只要你們留心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數(shù)學問題,剛才大家出的問題,都有一定價值。有些問題現(xiàn)在我們可以解決了,有些問題還需要續(xù)學習,深入研究,將來去解決。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結(jié)構(gòu)特點,并能正確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找到與求路程應用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正確分析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一)出示復習題

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jīng)過3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1.畫圖,列式解答.

2.訂正答案

3.小組討論:試著改編一道求相遇時間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例4.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fā),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jīng)過幾分兩人相遇?

1.討論:復習題的線段圖該怎樣改一改.并試著畫一畫.

2.聯(lián)系復習題的解法,嘗試解答

3.訂正思路

想法一: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幾分走270米,就是幾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據(jù)復習題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依據(jù)乘法的因積關系可得:

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

三、反饋調(diào)節(jié)

兩人同時從相距64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jīng)過幾分兩人相遇?

1.學生獨立分析解答.

2.訂正答案.

3.質(zhì)疑:對于求相遇時間應用題還有什么問題?

4.教師提問

(1)要求相遇時間題目中需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2)例4與復習題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又有什么區(qū)別?

四、鞏固練習

(一)從北京到沈陽的鐵路長738千米.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北京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59千米;沈陽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64千米.兩車開出后幾小時相遇?

(二)兩艘軍艦同時從相距948千米的兩個港口對開.一艘軍艦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艘軍艦每小時行41千米.經(jīng)過幾小時兩艘軍艦可以相遇?

教師提問:怎樣驗證結(jié)果是否正確?

(三)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670米的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第一隊每天開12.6米,

第二隊每天開14.2米.這個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時兩隊各開鑿多少米?

(四)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726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

列貨車開出后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后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出發(fā)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7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五、課后小結(jié)

我們今天所學的相遇問題與以前學習的行程問題有什么主要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通過學習你有什么體會?

小學和倍問題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nèi)容。本節(jié)內(nèi)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數(shù)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shù)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jīng)會用表內(nèi)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jīng)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注意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qū)W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發(fā)現(xiàn)、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冊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shù)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通過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二)注重發(fā)現(xiàn)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fā)現(xiàn)題中所呈現(xiàn)的數(shù)學信息,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并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余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三)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這里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并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jié),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后通過數(shù)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