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魚的教案通用5篇

時間:2022-12-01 作者:Indulgence 備課教案

教師在寫教案時,理論結合實際地處理教材,通過我們寫的教案是可以知道我們個人的教學能力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生物魚的教案通用5篇,感謝您的參閱。

生物魚的教案通用5篇

生物魚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的結構與果實發(fā)育的關系;

3、舉例說出果實或種子與傳播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交流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和果實的發(fā)育關系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我們在初一上學期曾經學習過花的結構,首先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結構?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問:在花的這些結構當中什么是主要結構?

述: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雄蕊的花藥里含有什么物質?

述:在植物開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會散落出來,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傳粉。

問:傳粉有哪兩種方式?

1、什么叫自花傳粉:小麥、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異花傳粉:油花、向日葵、蘋果 (cai展示)

補充:花粉的傳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你知道有哪些途徑呢?

蟲媒:蘋果花;

風媒:玉米花

師生回憶子房的結構,結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fā)育過程示意圖

講述:當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受到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花粉開始萌發(fā)長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內有兩枚精子?;ǚ勐涞街^上便開始了受精過程,要了解受精過程,我們先來了解子房的結構。

述:花粉管過以穿過柱頭、花柱,到達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內)

述: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通過精卵細胞的結構完全受精,這一重要過程發(fā)生在子房中,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子房的結構。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極核:卵細胞(靠近珠孔)

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被稱為雙受精,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來了解。(動畫:雙受精)

述:當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完成雙受精過程。

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受精卵(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雙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細胞的結合,所以這種生殖方式也被稱為有性生殖,請大家在書上勾劃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觀在我們再通過一個動畫來回顧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個體以育的過程(動畫)

果實和種子形成述:在完成了雙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述:我們曾經講過,果實有哪兩部分組成

問:果皮和種子又分別由子房的哪兩個結構發(fā)育而成呢?

問:種子又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它們又分別由子房的什么結構以育而來?(cai展示 )

問: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會發(fā)現桃子、李子這些植物的果實只含有一粒種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實中含有多粒種子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述:當果實和種子形成后,植物體要盡可能將它們傳播出來(果實中有種子),這樣才能夠擴大自身生活范圍。你們所知道的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種子的傳播方法。

課堂小結:(略)

習題鞏固(cai及教材)

生物魚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云、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閑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致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后,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后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云、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那么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 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fā)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zhèn)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背著她那因為營養(yǎng)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說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么?

答: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么動物?生活在哪里?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它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jié)氣候、身體狀態(tài))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么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fā)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兔子發(fā)現天上的老鷹后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fā)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_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fā)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說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huán)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huán)境并影響環(huán)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fā)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著明顯的差異,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說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于生物?并說出理由。

學生討論后回答:蘑菇屬于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于非生物。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jié)課后,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yǎng),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環(huán)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并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huán)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生物魚的教案篇3

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1.本小節(jié)主要講授“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倍性(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

2.教材從“貓叫綜合征”講起,介紹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及其對生物體的影響”。之后安排了“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選做)”的實驗。幫助學生加深對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理解,并學習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的方法。

3.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其中后一類變異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比較密切,是教材重點介紹的內容。

4.染色體組的概念通過分析果蠅的染色體組成而得出。然后,根據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目的不同,區(qū)分染色體數目變異的幾種主要類型---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重點講述多倍體和單倍體。最后教材用小字講述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5.本小節(jié)可以為本章第五節(jié)《人類遺傳病與優(yōu)生》中有關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和第七章《生物的進化》中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a:識記);(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a:識記)。

2.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

四、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實施方案: 通過掛圖、幻燈片、投影片等多媒體教具,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抓住關鍵,學會知識。

五、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過生殖細胞中的兩套不同的染色體,引導學生從全部染色體的許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關鍵特征。結合多媒體課件及具體實例,搞清難點所在。突破難點,理清思路。

六、教具準備:1.貓叫綜合征幼兒的照片;2.精子形成過程的示意圖;3.果蠅的精子與卵細胞圖、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結構投影片;4.果蠅染色體活動的多媒體課件。

七、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與學生談話,師生互動,共同歸納總結出應得的結論。

八、課時安排:2課時

生物魚的教案篇4

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本節(jié)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后第一次走進實驗室,因此在本書以至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認真組織并上好本節(jié)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起著重要作用。關于常用實驗器具的名稱和作用,學生在以后的實驗中將逐步接觸到,本節(jié)課做一般了解即可。顯微鏡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實驗中最常用到的觀察儀器,所以關于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主要作用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學生分析

初一新生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對于實驗室常有一種神秘感,他們沒有受過在實驗室內學習的規(guī)范教育,進入實驗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不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操作、觀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師認真準備,組織好教學。

設計理念

通過學生走進實驗室,熟悉實驗室的環(huán)境,認識實驗室中常用的實驗器具,親身感受科學實驗的氛圍,使他們認識到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識別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實驗器具;

2.說明顯微鏡主要部件的結構及作用。

技能性目標

1.嘗試使用顯微鏡。

情感性目標

1.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2.認同顯微鏡的規(guī)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常用器具(每實驗臺一套)、顯微鏡(包括示范鏡)、培養(yǎng)幾名參觀實驗室的引導員。

學生:搜集有關顯微鏡發(fā)展史、顯微鏡用途以及電子顯微鏡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組織教學

一、引??

在小學自然課上,同學們就非常喜歡學習與生物有關的知識,升入中學后我們就要在生物實驗室中學習了,老師看到同學們非常興奮,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實驗室里我們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組討論,發(fā)表見解

⑴能做實驗

⑵能觀察生物

等等本節(jié)課在實驗室上

二、講授新課

實驗室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來探索生命活動規(guī)律。

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獲得許多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奧秘,學會很多科學實驗的方法。向往實驗,渴望在實驗室學習。

1.組織參觀實驗室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分成四個小組:

⑴參觀實驗室的布局、設施;

⑵參觀實驗室內櫥窗、模型、標本;

⑶參觀教師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⑷參觀學生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坐回實驗臺。分成小組避免擁擠,節(jié)約時間。

激發(fā)他們熱愛實驗室,尊敬老師的情感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實驗室規(guī)則”

引導學生討論:

⑴為什么要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

⑵怎樣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看課本第3頁上圖示資料。

分小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各小組交流,互相評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個策略,而且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參與,獲得自身的充分發(fā)展。

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適當補充一些在實驗中經常碰到的、應讓學生知道的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

2.了解實驗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實驗器具

引導學生按照書上彩圖,認識常用實驗器具。

鼓勵學生說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給與補充。這些實驗器具在以后的實驗中,我們會逐步接觸、了解它們,指出顯微鏡是我們生物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儀器。邊看書邊認識實驗臺上的實驗器具。

學生分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補充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3.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

要求學生按照書上彩圖,了解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并在小組內討論。學生小組學習。在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相信學生,欣賞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對照顯微鏡說出各部分結構及作用。其他小組認真聆聽并作為“評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處?;顒雍笠o與鼓勵性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后的喜悅。

肯定同學們的學習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強調。

指出物鏡、目鏡鏡頭上標有的數字為放大倍數。為后面介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作準備。

4.用顯微鏡觀察毛發(fā)

課前已調好的兩臺示范鏡放在講桌上。按小組有秩序地到前邊觀察毛發(fā)(其他同學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結構)。教師要提示學生觀察不清楚時可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

在學生觀察時,可盡快在學生實驗臺上再多調幾臺顯微鏡,并指導觀察。興趣濃厚,觀察認真。學生沒使用過顯微鏡,教師要幫助學生調好焦距。

提出問題:顯微鏡下觀察的毛發(fā)與肉眼觀察的結果有什么不同?踴躍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適時指出: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40—1500倍。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認同顯微鏡的作用。

請一名同學到示范鏡前計算毛發(fā)被放大的倍數。告訴其他同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并計算出毛發(fā)被放大的倍數。

5.顯微鏡的用途、發(fā)展史

創(chuàng)設情境:半個多世紀前,許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從第一臺顯微鏡發(fā)明后,人們認識到病原體的存在,為戰(zhàn)勝疾病創(chuàng)造了條件。

顯微鏡為人類開啟了認識微觀世界的大門。

在實驗室中顯微鏡為常用的實驗儀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還用到顯微鏡嗎?

你知道顯微鏡的發(fā)展史嗎?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發(fā)散思維,舉手發(fā)言,互相交流。

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

給予肯定性、鼓勵性評價。

通過收集資料和資料分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

展示圖片或通過投影等了解顯微鏡發(fā)展史中幾臺典型的顯微鏡。有條件的學??梢岳眯@網播放錄像。認真觀看圖片、投影或錄像。感受顯微鏡制作技術的發(fā)展。

三、小結

用啟發(fā)、鼓勵的語言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進行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教師可以從學生回答問題中發(fā)現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學生總結,并互相補充??梢藻憻拰W生的表達能力及總結、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使之結構化、條理化。

四、討論題

生物存在于我們周圍,生物學問題也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身邊。探究生物學問題,除在實驗室進行外,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進行呢?請同學們思考,舉例說明。學生舉出實例加以說明。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鼓勵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求異思維的發(fā)展,給學生發(fā)揮的空間。

五、結束語

鼓勵同學們掌握好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物魚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皮膚的結構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qū)分能力;

(2)在教學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yǎng)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衛(wèi)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但由于教材將本節(jié)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qū)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可以借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借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

師:有人說: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松的話題開局)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fā)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墻;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里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于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么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fā)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后,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說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并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發(fā)層

真皮

皮膚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發(fā)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數據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皮膚碎屑在介紹經常曬太陽的人們?yōu)楹纹つw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發(fā)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松開手,看皮膚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xù)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松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么?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皮膚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皮膚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jié)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3)皮膚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皮膚,說出皮膚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屏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于皮膚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么來的?現代醫(y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里被輸送到皮膚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后移開,發(fā)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并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咸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fā),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huán)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泄作用!

生: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fā)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jié)作用。

師:(點頭贊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fā)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皮膚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jié)體溫外,汗液的蒸發(fā)也可調節(jié)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皮膚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并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fā)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皮膚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fā)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里,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臟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