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認識圓教案6篇

時間:2023-04-03 作者:lcbkmm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考慮與時俱進,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我們需要提前制定好相關的教案,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教版認識圓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6篇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7頁及第18~1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特征。

2.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3.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體驗從實物中抽象出圖形的學習方法。

2.經歷圓柱側面展開的操作過程,體驗比較、發(fā)現(xiàn)、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從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突破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形的實物,認識圓柱的各部分。

難點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理解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突破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方法。

教法與學法

教法結合實物,質疑引導。

學法觀察比較,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粉筆盒、圓柱的教具模型、長方形硬紙、木棒。

談話引入

教師出示粉筆盒,提問:這是什么圖形?

(長方體)

是的,我們以前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并且知道它們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板書:圓柱的認識)

探究新知

1.觀察實物,認識圓柱。

教師用課件出示茶葉罐、藥瓶、紙筒等物體,引導學生觀察。

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組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形,并給出圖形的名稱。

你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

(課件出示教材第17頁的主題圖)

2.教學教材第18頁例1。

(1)如果把剛才看到的這些圓柱形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

引導學生對照圓柱模型和圖形認真觀察,并適時講解: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底面;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側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高。(板書)

圓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狀?兩個底面有什么關系?組織學生拿出圓柱形實物觀察。

(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圓柱的側面是曲面)

(2)教師出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

請同學們把長方形的硬紙貼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轉動木棒,看一看轉出來的是什么形狀。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后,匯報結果:轉動起來像一個圓柱。

(3)鞏固應用,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

組織學生先獨立做一做,再在小組中相互說一說。教師最后集中講解。

3.教學教材第19頁例2。

(1)組織學生摸一摸圓柱模型,看一看圓柱側面在哪里,猜想一下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

組織學生分小組操作:剪開一個圓柱模型的側面,再展開觀察。

(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經過分析、比較,概括得出: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板書)

(3)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情況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

鞏固練習

1.教材第19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指名回答并進行點評與講解。

2.教材第19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讀題,教師提問:該長方形的長展開前是什么?(圓柱的底面周長)

追問:那寬呢?(圓柱的高)

組織學生完成計算得出答案,集體訂正。

3.教材第20頁練習三第1題。

教師指名回答,點評并總結: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兩個相等的圓。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這一類圖形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比如它們的上、下底面都是圓,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底面;

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高。

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高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長方體模型,圓柱模型。

學生:每生自帶一個圓柱形物體,草稿紙。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立體圖形?它們各有幾個面?這些面是什么形狀?生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畫、剪、比、量。

2.(課件出示)師:那下面的這些物體你認識嗎?它們是什么形狀?如果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課件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圓柱圖形。

3.小結: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揭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圓柱模型,邊看書邊思考:

①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你發(fā)現(xiàn)什么?

③圓柱一共有幾個面?是哪幾個面?

④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時練習(課件出示):讓學生根據圓柱的特點判斷下面的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圓柱的特征,為后面突破難點打下基礎。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點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難點圓柱的側面積和它的展開圖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觀察法、分析法、歸納法。

學情分析

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學生對于圓柱體并不陌生,只是沒有深刻的認識,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你學過那些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

今天老師要教同學們認識一個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請同學們拿出你準備的圓柱,老師檢查。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圓柱的圖片,請大家欣賞。

你還見過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

從一年級我們就知道圓柱體,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圓柱體?說說看。

二、探究新知

1.從圓柱的圖片中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形。

教師:如果把它們畫成立體圖形是怎樣的?想看嗎?

課件演示:從圖片中抽象出圓柱。

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最多看到幾個面?圓柱我們能看到幾個面?

2、探究圓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什么樣的?叫做什么?

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

教師:小組合作,動手動腦

圓柱兩底面的大小怎樣?你用什么方法證明?

畫、剪、比等等方法。

(2)比較胖瘦兩個圓柱,它們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讓學生相互討論,思考。得出:因為圓柱的底面半徑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況下,半徑大的圓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圓柱周圍的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結論:是一個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幾條?

學生先用手比劃下圓柱的高,在用彩筆畫出圓柱的高。試試看,你能畫幾條。

白板演示,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

3、拓展應用,發(fā)展新知

在生活中,圓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稱呼,你知道嗎?(白板展示)

硬幣是厚,井是深、鋼管是長。

三、鞏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檢查。

2、完成p18的第2題

分析:分別以長方形的那條邊為軸旋轉而成,底面半徑和高分別是多少,引導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的紙來幫助理解

課題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認識到了什么?請用“1、2、3、無數(shù)”來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你會嗎?說說看。

作業(yè)能力練習冊第13-14頁內容,回家體會理解記憶公式。

板書設計

圓柱體的認識

底面?zhèn)让娓?/p>

2個1個無數(shù)條

大小一樣的圓曲面

教學反思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學中,重點理解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而不僅僅是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這一條。還讓學生認識到圓柱的立體圖形只有兩個面。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4

一、教學內容:小學數(shù)學第七冊《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于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

三、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

四、教學難點:通過一系列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五、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互相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過程:

1、遇困求知、導出分數(shù)

(1)把4塊餅平均分給2個人,平均每個人分得幾塊餅?

(2)把2塊餅平均分給2個人,平均每個人分得幾塊餅?

(3)把1塊餅平均分給2個人,平均每個人分得幾塊餅?

設計意圖:這一階段的教學,復習“平均分”,從每份是整數(shù)過渡到每份不是整數(shù),自然引出分數(shù)。(1)(2)激活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3)題對學生發(fā)出了挑戰(zhàn),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自主創(chuàng)造,探究分數(shù)

(1)這半塊餅怎樣表示?請大家想一個辦法。

設計意圖:(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指名學生匯報所想符號,并說出意思)

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在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原來學的數(shù)不能表示這“半個”,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數(shù)-分數(shù)。(出示課題)

(3)你想知道分數(shù)的哪些情況?

(4)你準備怎樣學習?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對課題和遇到的新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所想知道的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習習慣和問題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就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策略意識(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重點篩選以下三個問題作為本課目標:1、分數(shù)表示什么?2、怎樣讀?3、怎樣寫?)

(5)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借助于學具和課本自主探索。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不局限于課本上的正方形和線段,引導學生與其它同學爭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觀點。

讓學生通過學具的折疊、涂色、不僅自己學會了什么是,什么樣的結果是。在學習過程中,借助于討論、交流,還能把分數(shù)的意義向完整的整體均分推進,體現(xiàn)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6)教學。

①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在橫線下面寫“2”,要表示這樣的一份,在橫線上面寫“1”,讀作二分之一。

②有了分數(shù),我們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這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得這塊餅的()

這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個人得這塊餅的( )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適當總結,促使學生經厲生活數(shù)學化,數(shù)學生活化的過程。

3、自主探索,擴展認識

(1)請同學們自己說幾個分數(shù),再想辦法表示。

(2)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集體辨論。

(4)練習運用。練習的1、2、3

設計意圖:本階段的教學是本節(jié)課的主體部分。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講解已經初步理解了分數(shù)的含義。在這里讓學生想辦法表示分數(shù)。學生去進行自主創(chuàng)造、合作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辦法也許五花八門,但只要是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就應該給予肯定。在這里,難點得以突破,教學的各項目標得以集中實現(xiàn)。

4、形成概念,明確認識。

(1)像?? 這樣的數(shù),都是分數(shù)。

(2)介紹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3)讀寫分數(shù)。練習的4、5題。

設計意圖:這一階段的教學讓學生明確認識,形成分數(shù)的完整的概念。

5、實踐探討

媽媽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說:媽媽吃一塊,我吃一塊,奶奶吃2塊。他們各吃了這個西瓜的多少呢?

6、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怎樣學的?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5

課前準備:

板書:學習目標:

1.認識圓柱,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特點,建立圓柱的幾何模型。

2.在經歷操作、觀察、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3.發(fā)展空間觀念,掌握圓柱的特征。

板書預習導航:

1.生活中的圓柱。

2.圓柱哪些部分組成,特點是什么?

達標卡(練習冊)

教具準備:課件、圓柱體、學生的學具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2.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上課:組內宣??

二、導入新課:(3分鐘)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習立體圖形,非常好,(出示幻燈片一)大家看看這些物體的形狀,你認識嗎?誰來說?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立體圖形--圓柱。(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2.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

三、探究活動。

1.師:請同學們按預習導航的要求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7分鐘)

2.下面小組匯報環(huán)節(jié),請做好交流的準備,要利用手中的學具邊指邊說。

(1)生活中的圓柱有哪些?

(2)圓柱由哪些部分組成的,特點是什么?

生說師板書:底面2個大小一樣都是圓形

側面1個是曲面展開是長方形高

(出示幻燈片二)演示幻燈片強調教學重點

師:除了這些,你還學會了什么?

(出示幻燈片三)演示長方形轉動會形成一個圓柱。

四、達標訓練

1.下面哪些圖形是圓柱。在圓柱下打“√”。

2.在上圖中標出圓珠筆各部分的名稱。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它是兩個()的圓。

(2)圓柱的高是指兩個()之間的距離,圓柱有()高。

(3)圓柱共有()個面,它的側面是()。

(4)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邊長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圓柱的高是()厘米。

3.如圖:

以長方形的長為軸旋轉一周得到一個圓柱,則圓柱的高是(),底面周長是()底面直徑是()。

五、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人教版認識圓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對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觀圖形、實物的探討和研究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shù)的初步概念,會讀會寫幾分之一,并能借助圖形明確幾分之一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分數(shù)概念的初步構建,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設想:

“分數(shù)”的教學屬于概念教學。概念教學要注重教學活動的過程,即在教學領域內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shù)學活動的結果——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只有讓學生了解分數(shù)的“來龍去脈”,學習才會充滿興趣和動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去做:

一、創(chuàng)設豐富的數(shù)學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學習分數(shù)的有關知識。

從整數(shù)到分數(shù),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我設計了豐富的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感興趣的現(xiàn)實情境,如:“分蘋果”的情境,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分數(shù)的含義,從而引入新課。學生在積極的思考與嘗試中體驗到分數(shù)的產生過程,在教師的梳理與指導下初步感知分數(shù)的概念。

二、加強數(shù)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shù)學知識。

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本課當中我充分的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折一折”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分數(shù)的含義。如,在認識幾分之一時,讓學生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進一步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

三、創(chuàng)新練習,讓概念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度

概念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用分數(shù)自身魅力可以讓概念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因此,我設計了從圖形中找分數(shù),折紙發(fā)現(xiàn)分數(shù),借助圖形尋找分數(shù)等活動,既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又讓學生體會到分數(shù)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導(3分鐘)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艘恍┧?、水果和月餅,請同學們分一分,怎樣才公平。(課件出示情境圖)

1、提問:如果把4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

2、那2瓶水要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又分幾瓶呢?

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在數(shù)學上稱為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3、現(xiàn)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又該分多少?(一半)

一半該怎樣表示?能不能用一個數(shù)來表示一半呢?誰知道?(指名學生回答)

揭示課題:一半可以用這樣“1/2”的數(shù)表示,像這樣的數(shù)就是分數(shù)。我們今天就來認識這樣的新朋友——分數(shù))。(板書課題: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二、思(1分鐘)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一半”怎么分?

三、議(17分鐘)

1.認識1/2(課件演示)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兩份中的一份,這一份我們就說它是整個月餅的二分之一。(師邊說邊指月餅圖)

提問:左邊一份是這個月餅的1/2,右邊一份呢?(也是1/2)。

小結:也就是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月餅的1/2。(同時教師板書)

2.認識1/3和1/4

(1)提問: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月餅的()

(2)提問: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月餅的()

3.認識分數(shù)的各部分名稱(完成預習提綱任務一)

示范:先寫一條短橫線,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總份數(shù)寫在短橫線下面,叫分母;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數(shù)寫在短橫線的上面,叫分子。(板書1/2),讀作二分之一。

4.把一張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色顏色。

5.折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師:想不想用剛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來表示四分之一?請看要求:用這些紙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線表示出你認識的四分之一,并在上面標出四分之一。

四、展(6分鐘)

(1)展示幾個表示1/4的作品。

請學生匯報。

師:剛才這個同學涂出了…形的1/4,有誰表示出了其它圖形的1/4,請舉起來。(將每種圖形各收一張,師問:涂色部分是它的1/4嗎?然后依次貼出)

(2)提問:為什么圖形不一樣,圖中的涂色部分卻都能用1/4來表示呢?(生說:因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結:不管什么圖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圖形的1/4。

(3)判斷涂色是不是1/4

五、評(3分鐘)

通過折一折、涂一涂操作活動,我們已經了解分數(shù)幾分之一的意義和組成,還會讀寫幾分之一。

過渡:大家學得真不錯,那還敢不敢繼續(xù)挑戰(zhàn)嗎?請看:圖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呢?

六、檢(8分鐘):

1、第91頁做一做第1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預習提綱任務四。(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拓展練習。

七、練(2分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這個月餅的1/2。

1......分子(其中的1份)

—......分數(shù)線(平均分)

2......分母(平均分的總份數(shù))

讀作:二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