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泰山記教案8篇

時間:2022-12-11 作者:dopmitopy 備課教案

作為教師,一定要學會制定好全面的教案,這也是最基本的才能,教案是具有指導性的,有助于教研活動得開展,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封泰山記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封泰山記教案8篇

封泰山記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小學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共三冊,本學期學習第一冊(下),共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漢字輸入;第二單元:網(wǎng)上沖浪。教材結構和諧緊湊,內(nèi)容深入淺出,形式活潑美觀,生動有趣,適合小學生的知識特點和認識水平,便于小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教材內(nèi)容。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計算機的部分基礎知識已有所了解,鍵盤輸入也有一定的基礎,對windows界面也有所了解,只是操作計算機的速度不太快,本學期要在教學中不斷強化技能訓練,提高學生操作水平和鍵盤輸入水平。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使用拼音輸入漢字、詞組、標點符號及句子的方法;加深對漢語拼音的理解,能夠利用拼音輸入法進行組詞、擴詞,豐富詞匯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

2.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了解獲取信息的方法及學會在網(wǎng)上瀏覽、查找信息以及下載保存信息;培養(yǎng)學生遴選、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性學習及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互相學習、相互幫助、交流合作的習慣作。

四、教學措施: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使用輔助教學軟件創(chuàng)設情境,以電腦為意義建構的工具,采用“任務驅(qū)動”“學科整合”及探索式教學法,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增長知識,培養(yǎng)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任務驅(qū)動、講練結合等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五、教學進度:

(安排表略)

六、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jié)課,我覺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很高,小組合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另外,課堂中穿插的學生演示,也加深了學生學習的印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封泰山記教案篇2

【素養(yǎng)目標】

語言建構:積累文中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維發(fā)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寫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藝術效果。

文化傳承: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儲備】

一、題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cè)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v覽東部沿海廣大區(qū)域的地理形勢,泰山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歷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禪建廟塑神。泰山因而成為游覽的圣地,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記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為“桐城派”主要作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三祖”。

三、背景視窗

這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使人們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壯美。

【重點梳理】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整體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和你的閱讀初感受。

【文本賞析】

1.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2.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3.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怎樣進行描繪的?

【限時檢測】

(一)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三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二)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

2.少圜()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2.濟水東流()

3.崖限當?shù)勒撸ǎ?.道少半()

一詞多義

當:1.當其南北分者()2.崖限當?shù)勒撸ǎ?/p>

3.僻不當?shù)勒撸ǎ?/p>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級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視日觀以西峰()

限:1.越長城之限()2.崖限當?shù)勒撸ǎ?/p>

道:1.道皆砌石為磴()2.道少半()

有:1.其級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謂之天門云()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日: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2.其遠古刻盡漫滅()

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5.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6.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7.復循西谷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游大龍湫記戴名世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shù)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瑥堄诳罩?,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變?yōu)槭聯(lián)卧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tài),不可勝數(shù)。

又行百余步,徑窮路轉(zhuǎn),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cè)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云,如煙,如霧;或飄轉(zhuǎn)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為深潭,觀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數(shù)十步,水忽轉(zhuǎn)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shù)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cè)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cè)絕壁,曰連云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巖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于霞障之右,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tài)稍不及大龍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shù)里,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shù)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循錦溪而行循:沿著b.不可勝數(shù)勝:超過

c.相去數(shù)十步去:距離d.形狀頓異頓:立刻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倚天而濱海b.忽為風所遏

c.蓋其石壁高五千尺d.會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tài)的'一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tài)

③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

⑤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風,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根據(jù)游蹤先后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湫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態(tài)豐富多變。

c.文章除了正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cè)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tài)。

d.文章先敘述描寫,后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

(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tài)也。(3分)

登泰山記答案:

1.示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

第二段:敘述從京師來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經(jīng)過以及所見之景

第三段:寫山頂看日出的過程,描繪泰山日出前后的優(yōu)美景色

第四段:返記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補記泰山的自然景觀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2.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4.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文言現(xiàn)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動詞)

3.僻不當?shù)勒撸鎸Γ瑒釉~)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ā把孪蕻數(shù)勒摺币痪渲校跋蕻數(shù)馈睘椤把隆钡亩ㄕZ。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吧焙竺媸÷越樵~“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1.b(盡)3.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tài)。

封泰山記教案篇3

教學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二、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了解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qū)懗隽巳粘銮?、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shù)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qū)?,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shù)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qū)W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講解有關字詞:自唐顯慶以來?!耙浴边B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shù)勒?。當: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p>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介紹古跡,表現(xiàn)泰山古老的風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

講解有關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nèi)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yè)設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封泰山記教案篇4

一、教材內(nèi)容剖析。

?登泰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三課,這是一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生課前經(jīng)過充分預習,是完全能讀懂的,這也真正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特點。這篇課文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作者姚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領袖,這篇文章基本貫徹了姚鼐的“義理、考據(jù)、詞章”三結合的創(chuàng)作理論。因此,學習本文應該從宏觀上把握好重點和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文化視野,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描述。

(一)知識目標。

1、進一步積累文言詞法、句法和文學文化常識,能熟練朗讀。

2、欣賞精彩的寫真片斷,品味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文章筆法簡練的特點,提高鑒賞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目標。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陶冶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重點。

1、疏通全文,加強重點字詞句的落實,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出文章寫景順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熟讀全文。

(二)教學難點。

通過文章簡約的語言,體會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特點,并作出一定的評價。

四、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對象:

高一學生。

2、學生特點:

(1)知識能力儲備:

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還需注重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理解并掌握詞類活用,為進一步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但閱讀不止如此,還需著重培養(yǎng)欣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個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加強,學生漸漸地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高一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且競爭意識不斷加強。教師應加強理論指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加強師生、生生的協(xié)作交流。

3、學法:

自主學習;協(xié)作式學習。

五、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一)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采用漸進分化式,提出問題,逐層展開,分層次教學。

學生控制策略:及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完全任務,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途徑,正確控制自主學習,達到認知的意義建構為目的。

(二)教法:

1、談話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自身的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中明確研究方向,相互學習,集思廣益。

2、成果展示法:將小組通過對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內(nèi)化而形成的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激發(fā)學習熱情。

3、檢測法: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通過練習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鞏固書本知識,從而更好地分析課文內(nèi)容。

六、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新課程改革下的解讀。

1、情境導入。

播放《泰山風光片》的片段,創(chuàng)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2、檢測反饋。

事先已要求學生充分預習本文,在此基礎上,就文言常識設置一定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檢測分為五部分:文學常識、字詞注音、重點字詞解釋、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檢測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nèi)容奠定基礎。

3、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導學生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nèi)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細讀課文,領會文章內(nèi)容。

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配樂朗讀。

伴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的設置,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

4、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在完成對課文基本內(nèi)容的學習后,引導學生如何鑒賞文學作品。學生結合以往學習經(jīng)驗提出了從幾個方面來鑒賞這篇文章,教師幫助梳理,最后確定為本課堂的三大學習主題。這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符合新課程要求。

5、匯總交流。

學生利用網(wǎng)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xié)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wǎng)站的討論板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同學之間的討論、交流,著重體現(xiàn)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相互間合作,達成共識,形成集中性意見,同學通過學習完成建構,達不成統(tǒng)一意見的,課后可以進一步引申思考,在討論板中表述自己觀點。這樣也充分利用網(wǎng)絡學習的寬度和持久性,體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九、登泰山記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的奇山異水,它們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們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教師運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同步解說。

1、課前認真預習這篇課內(nèi)自讀課文。

2、每一位學生打開《登泰山記》專題網(wǎng)站,瀏覽教學目標。

3、點擊“泰山介紹”后,再點擊“泰山圖片”欣賞泰山的圖片,然后再點擊“影片欣賞”,欣賞一段泰山風光片。渲染氣氛,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專題網(wǎng)站。

(二)創(chuàng)設情景,鋪設好情感場。

使學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對泰山的向往。正由于這種情感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與影響,學生此時定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動機。

檢測反饋下面來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請大家打開檢測反饋,迅速完成檢測。教師對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進行鼓勵表揚。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檢測。然后對照正確答案,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思考。檢測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為下面分析課文內(nèi)容奠定基礎。

(三)教師的表揚創(chuàng)設競爭的學習氛圍。

1、研讀課文。

教師:

(1)請同學們用最精練的語言歸納出文章每一段內(nèi)容要點,畫出登山線路。

(2)精讀文章重點段落,體會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積極思考,每一段分別由一位學生簡要概括它的內(nèi)容要點。最后請同學口述登山線路。

2、接著細細品味文章中多處描寫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3、隨后一名學生朗讀了這篇課文,其他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泰山的美、作者寫作的特點,積極思索該如何進一步鑒賞課文。利用這一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為進一步鑒賞課文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及時加以鼓勵、評價、表揚學生,提高其積極性。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及時加以引導,點撥,保證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促使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jīng)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不斷地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是成功教育。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師:

1、我們該如何進一步鑒賞這篇課文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結合我們以往鑒賞一篇文章的經(jīng)驗,提出自己的見解。

2、幫助學生確定三個研究主題。學生通過預習、研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其中的三個為代表:

(1)怎樣從語言、結構、描寫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記》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2)結合姚鼐的散文創(chuàng)作理論,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理論的?

(3)以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特點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評價。

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確立所要重點研究的三個主題。明確目標,縮小信息搜尋的范圍,提高效率。

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研究所關心的問題,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這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同時又為學生意義建構夯實了基礎。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符合新課程要求。尤其是對第三個主題作出一定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辨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五)網(wǎng)上學習探究。

1、教師指導學生:“請同學們自由選擇三個主題中的一條或多條,積極使用網(wǎng)絡資源,在網(wǎng)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對主題的研究的計劃”。

2、教師及時對個別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在線輔導:如,怎樣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題的相關材料;如何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學生比較主題,最終確定自身研究的主題,進入不同的主題討論板上。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查找本專題網(wǎng)站上是否有相關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輸入本專題的關鍵字進行搜索:如輸入桐城派字樣搜索桐城派創(chuàng)作的相關資料。

(3)對自身搜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整合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師跟蹤學生研究過程,及時加以引導,使得學生研究圍繞主題進行。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動力,從其他同學的成果中獲得經(jīng)驗,彼此形成友好競爭的氛圍。

學生在搜集、整理,加工、應用網(wǎng)絡資源的同時發(fā)展自身自主的學力,如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利用和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等。

(六)小組匯總交流。

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整合材料,提交獨特的觀點,做好動作比較慢的同學的輔導工作,另一方面關注各個討論板上已有的觀點,圍繞學習目標,和學生一起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時關注學生對這些觀點的總結,并提出建設性見解。

1、在自己所研究專題的討論板中署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相互補充學習,交流彼此的學習心得。

2、和同學、教師一起,發(fā)表見解,緊緊圍繞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辨別、分析這些見解的正確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膽質(zhì)疑,提出建設性見解。

3、綜合各個討論板的討論,積極參與多個討論板的討論,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個主題中的一部分,則通過瀏覽其他主題討論板認真學習,適當提出見解。學生利用網(wǎng)上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協(xié)同學習,學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問題在專題網(wǎng)站的討論板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小組討論,集體匯報交流,著重體現(xiàn)了學生對問題深入全面的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加強,思維條理性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提高了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間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師參與整理,把三個主題研究的成果展現(xiàn)給每一位學生并加以總結:“每一位同學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身學習的特點,積極參與整個過程,自主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預定的目標?!?/p>

學生總結:

1、本文語言明凈簡潔,雅淡清麗,無廢詞冗句;結構上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描寫時點面結合,突出重點,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全文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

2、文中寫泰山的地理形勢,登山路徑,南北西東,方位距離,無不顯示作者的學問和考據(jù)的功夫;語言明凈簡潔,描摹細致,可以看出作者錘煉語言的功力;全文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這些都完全體現(xiàn)了作者“義理、考據(jù)、詞章”相結合的散文理論。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創(chuàng)作拘泥形式,過于追求古雅,他們的指導思想受時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甚至是反動的。

(八)作業(yè)。

教師:對論文加以點評。推薦優(yōu)秀論文爭取發(fā)表。寫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鑒賞《登泰山記》的小論文。

封泰山記教案篇5

目的

一、領會泰山的地理特點和時令特點,學習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體會形象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特色,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重難點:

領會景物特征,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工具:

電腦多媒體設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文章內(nèi)容,領會冬季泰山特征

一、導語激趣(媒體展示“五岳獨尊”為背景的課題)

名山大川向來備受文人騷客旅行家冒險家挑戰(zhàn)者的歡迎,有“五岳獨尊”之譽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稱,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代帝王尊崇它,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歷代文人禮贊它——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妙悟,這些無不激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經(jīng)冒著風雪不遠萬里趕來登山并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nèi)容

明確: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小結: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文章主要寫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登山和觀景,作者通過所感所見從不同的視角寫了風雪中的泰山特點。

2.再讀課文。本文是一篇游記,請思考:

①本文從登山到觀景一共有幾天的游程?

明確:兩天。依據(jù)一:運用天干地支和書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兩天的具體日期。

依據(jù)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頂后所觀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寫“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們在山頂宿了一晚,而且極有興致。

②登山路線如何?(展示登山線路)

明確:有兩條。一條是作者與友人從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45里);一條是古人登山路徑既從泰安——東谷——天門(山巔)

四、具體研讀

??分析第二段

1.請一生讀,師生評價。

2.此段泰山給我們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確: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險峻的。依據(jù)是:第一,作者不畏風雪不遠萬里不放棄機會,可見傾慕泰山已久,足見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級,有酈道元、古人、世人的記述傳聞,沿途有名勝就知其古老聞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其次,泰山是雄奇高遠的。石級“七千有余”已顯其高,全程45里,其遠不言而喻;山頂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盡收眼底,好一幅絢麗壯觀的夕照圖,怎不神奇?

??賞讀第三段

1.大家放開聲音讀,老師巡視。

2.泰山日出景象,提問:泰山日出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明確:泰山日出場面壯闊宏大,景象變化多姿,絢爛多彩;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雄偉壯麗的奇景。(學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經(jīng)過)

待日出——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主觀心情:滿懷逸興,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自亭東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為日出作鋪墊)

日將出——稍見山巒微露,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聚焦云色變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兼繪日色云狀)

日已出——西峰“降皓駁色”“而皆若僂”(掉轉(zhuǎn)鏡頭掃描承照陽光的山色山形)

小結過渡:此段景物描繪極有層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寫側(cè)面烘托,比喻生動有趣,給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寫到此,泰山的詳景應該已經(jīng)見到了,那么文章最后兩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分析最后兩個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從圖中進一步體會泰山冬景特點)

從行文看,最后兩個自然段對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是略寫。這些靜物無論在哪個季節(jié)都能看見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寫。但作者略寫這些仍讓其發(fā)揮了作用:寫人文景觀突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風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靜險峻,也給游者留下了一絲遺憾。從寫法上看它與第二自然段相照應,行程有始有終,文章脈絡清晰。補寫將泰山的特點進一步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而不顯羅嗦。

第五段寫自然景觀更見作者功力。這一段完美地寫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這段寫景補充讓人對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與土,石頭較之于土堅硬,顯得剛勁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陽剛之氣;平方意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則顯得柔和流暢,少了偉丈夫的氣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偉之勢自出;雜樹給人零亂之感,松卻傲霜斗雪,令人欽佩,風雪中那生長在石頭罅隙里的松樹,屹立在泰山之巔更顯得莊嚴肅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給了泰山一種晶瑩凝固靜穆的美;“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則寫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跡罕至和安靜神秘。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此段并非只為體現(xiàn)桐城派的考據(jù)特色,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不可缺少。

總結過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積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積雪中的泰山給了作者獨特的感受,也給了我們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從第二段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確: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的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nèi)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總結: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筆巧妙,貌似閑筆卻無一處閑筆;詳寫處濃墨重彩生動形象,略寫處一筆帶過卻又緊扣事物特征,這是本文的寫作藝術之一——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領會本文語言特色,掌握基礎知識

導語:

這篇山水游記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色,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放映與文中有關的泰山景觀)上節(jié)課我們對課文巧妙而嚴謹?shù)男形囊延兴娮R,而有人說登泰山記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yōu)秀散文,達到了晶瑩澄澈明潤無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觀點呢?

一、請說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賞析

??句子: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話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長段復雜的旅途生活。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四個動詞用得更是形象傳神:風雪言“乘”,好像作者駕馭風雪,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而且準確生動,富于變化,寫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趕來登山的迫切心情。

⑵“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柏摗弊忠詣訉戩o,顯出雪的厚度,又用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語新穎、傳神,形象、生動。

⑶“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設喻形象?!熬屿F”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tài),使人感到一種寧靜氣息;“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

⑷“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句寫的是旭日初升時從日觀峰俯瞰群山所見的景象。“絳皓駁色”寫色彩,抓住了時令特點(山上都是積雪,故而被日光照著的地方是紅色,未被照著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僂”以擬人手法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觀峰的雄偉氣勢凌駕于群峰之上。

??段落:

⑴山頂所觀極有層次——由上而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從遠到近——“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

⑵日出過程描繪按時間順序極有層次(略講)

二、總結寫法特點:

1.寫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傳神

小結: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三、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象用現(xiàn)代散文的筆法描繪出作者在泰山之巔看到夕陽晚照圖或日觀亭上所見的旭日東升圖。時間:10分鐘。字數(shù):300字左右。(10分鐘后交流)

四、課后作業(yè):閱讀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網(wǎng)查找今天泰山有關景觀的文字報道,比較后思考:泰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何變化?

五、基礎知識檢測(見課件)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全部正確的一組(c)

a.汶(wén)水南麓(lù)

b.樗(cū)蒲石磴(dèng)

c.瀑(pù)水石罅(xià)徂(cú)徠須叟(yú)

2、為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1)極天云一線異色(a)

a.盡b.盡力c.至多d.非常

(2)絳皓駁色,而皆若僂(d)

a.成分不純b.辨正是非c.不允其議d.顏色錯雜

(3)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b)

a.不正b.偏僻c.冷僻d.僻靜

3、下列各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c)

(1)最高日觀以西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2)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

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句是(d)

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中谷繞泰山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c.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觀道中石刻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墻有內(nèi)外之分,里面一道為“城”,外面一道為“郭”?!巴砣粘枪币痪渲?,“城郭”泛指城墻。

c.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

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

封泰山記教案篇6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jù)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nèi)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jù)第二段內(nèi)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jù)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jù)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jīng)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jù)第三段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diào)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xiàn)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封泰山記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

本文詳略恰當?shù)奶攸c。

[教學難點]

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三.句讀: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shù)囊豁検牵ǎ?/strong>

a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b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皆謂之天門/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苦帶然

d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2.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當:在。其:指泰山。

3.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歷:經(jīng)過。限:界限。至于:到達。

4.道皆砌石為磴磴:山路上的石臺階

5.余始循以入循:沿著、順著。以:而。

6.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道:走路,名詞作動詞。遂:于是

7.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及:到。限:本義門檻,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8.明燭天南明:明亮。燭:照耀,名詞作動詞。天南:定語后置,南邊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陽。

(二)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

a半山居霧若帶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居十日

d居廟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過;處在;坐;住??

2.限

a越長城之限

b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c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時月

e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自京師乘風雪

b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4.道

a道少半,越中嶺

b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

(三)內(nèi)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處?“我們”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課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觀峰。

2.用“其級七千有余”“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從側(cè)面點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從文中找出記敘登山路線的詞語。

答:自、歷、窮、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復循、遂至

4.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

答:“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肷骄屿F若帶然?!?/p>

五.作業(yè):

讀誦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補充注釋: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記月,即當時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農(nóng)歷每月初一是“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于五點鐘。

2.大風揚積雪擊面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自:從

4.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正:純正

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承:承接

7.其遠古刻盡漫失盡:全

8.僻不當?shù)勒咂В浩?/p>

9.生石罅罅:裂縫,前面省略“于”。

(二)一詞多義解釋

1.或

a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

a極天云一線異色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c初極狹,裁通人

d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e南極瀟湘

f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

3.視

a回視日觀以西峰

b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子孫視之不甚惜

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

4.坐

a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

a余始循以入

b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三)指出下列帶點詞語的詞性活用情況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嶺

3.明燭天南

4.其陰,濟水東流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之。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級七千有余

6.汝識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當中流

五.內(nèi)容分析:

1.課文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風、雪、云;日出時—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寫:泰山日出美如畫(壯觀);側(cè)面描寫:而皆若僂——泰山(高峻)。

2.第四段寫了泰山的自然景觀,也寫了人文景觀,試列舉這些人文景觀,并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zhì)—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六.作業(yè):

課后練習,背誦全文。

封泰山記教案篇8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味。當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登泰山記

8.你認為這幅風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yōu)橹鲃?,賦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xiàn)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

半山居霧:一個居字,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靜謐氣息,而且增強了山間云霧繚繞不絕的高峻之感,創(chuàng)造出云霧全然凝滯不動的靜穆而奇妙的境界。

這幾個詞寫出山靜中的動態(tài),霧動中的表態(tài)。

9.這幾句寫出雪天開闊的氣象和明麗的色彩,雖寥寥幾句,卻將白雪、晚照、天際、城郭、山、水、云、霧寫得歷歷在目,我們仿佛跟著作者置身于如詩如畫的境界中,身居于云霧之上,緊接著上文讀下來,不覺頓生遺世獨立,飄飄欲仙之感。然而這不過是陪襯之筆,泰山夕照固然美,而最動人的景色卻是日觀亭觀日出。

10.誦讀第一、二層

(用說明的語氣讀,重音在乘歷穿越道越循至上。第三層為描寫語,誦讀帶點想象,有身臨其境之感,讀出作者的興奮,喜悅,體會作者的心曠神怡。)

四、第三段導讀

1.誦讀中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么?擬出小標題。

泰山觀日出。作者描繪了一幅無比壯麗的泰山日出圖。如果說前一幅畫面明凈,色彩柔和,景象恬靜,充滿陰柔之美,那么這幅日出圖則色澤熾烈,氣勢雄闊,充滿勃勃生機,而且由于先寫了日出前的白茫茫一片,在對比映襯之下,顯得格外強烈,足見其陽剛之美。

2.作者寫了哪些自然景觀?重點寫了什么?

作者用濃墨重彩,層次清晰地描繪了日出的壯麗奇觀,寫了大風、積雪、云霧、雪峰、朝霞、太陽、大海、遠山,重點寫日出時極天的變化。

3.作者是怎樣觀察、怎樣描寫的?

以日觀亭為觀察點,先寫日觀峰待日出的情景。時間是除夕日五鼓,氣候環(huán)境是大風揚雪擊面,作者調(diào)動視覺和觸覺,突出風力的強勁,高處不勝寒,足下皆云漫,日觀亭高聳于云霧彌漫的云天之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坐在日觀亭這個至高點上面東而待,表現(xiàn)了等待日出的急切心情和豪情逸興。接著寫日出,按日將出,日正出,日已出的時間先后為序逐層添色加彩,由暗到明,由近到遠,由東到西進行觀察。日將出之時,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那些負雪的山峰披著一件比云更白的衣裳,微露于云海之中,星星點點,像幾十顆白色的骰子似的。透過云層,依稀可見山巒。這是雪后初霽的泰山晨曦,是日出的前奏曲。日正出之時,先是云霞變化,從一線異色到成五彩,當天的盡處呈現(xiàn)出一線奇異的色彩,白茫茫的云霧瞬息變幻成斑斕繽紛的云霞。天空中升起一輪紅彤彤的旭日,接著作者用正赤如丹正面描摹,把日的容顏,半姿和態(tài)勢摹寫入神。再以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描出太陽冉冉上升,天空紅光燦爛的獨特景觀。所有這一切無不在作者筆下跳躍、變化,從這一話的形象的塑造中,我們也分明感到,此時的姚鼐內(nèi)心有多么激動,多么感奮!那紅光何以動搖?或曰:此東海也。原來太陽是從天邊波濤翻滾的東海上升起來的。好一幅海日映照的奇麗畫面。至此,氣勢磅薄的日出奇觀,只寥寥數(shù)語,就被描繪得宛然在目。最后寫日已出,側(cè)面落筆,轉(zhuǎn)寫山色和山態(tài)?;仡^西望,欣然望到日觀以西諸峰,因或得日或否,所以呈現(xiàn)出絳皓駁色的萬千景象。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是白色,紅白二色,陸離斑駁。而群山皆若倭,變腰曲背,晨光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烘托出日觀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正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意,形象地說明泰山的雄偉高峻。至此,作者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出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tài),使人想起詩仙李白在此觀日出的詩句: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

觀察順序景觀變化

由暗到明稍見云中……arr;正赤如丹……

同近到遠白足下……arr;極天云一線異色

由東到西亭東……arr;視日觀以西峰

描寫順序景觀變化

日出之前大風、積雪、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日出之時一線異色、五彩、正赤如丹,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之后或得曰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倭。

4.誦讀。要求吐字清晰,節(jié)奏適可,讀出層次,且心中要有視象,恍若親見,云漫白若摴蒱一線異色正赤如丹動搖承之絳皓駁色若僂諸語,可稍加重語氣,呈現(xiàn)出日出過程。

5.自由誦讀,品味作者描寫日出抓住哪些景物特征來寫的。示例:

寫日出之前的情景,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不但寫出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勁急的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風力之急,氣候之寒,積雪之多,使人感同身受。

以摴蒱比喻雪中的遠山,拔地參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摴蒱。作者抓住遠山又白又小的形、色特點,顯得十分貼切。再從這一判斷句式來看,作者先寫它的直覺(象何物),再進而判斷出實際是什么(山也),完全符合觀察的過程,顯得十分真實。這是一幅云霧中的山靜態(tài)圖。

寫日出之時的景觀,著重觀察描繪日出前后色彩的變化。以靜襯動,是一幅流動著色彩美的動態(tài)圖。從一線異色到須臾成五彩到正赤如凡紅光動搖承之,寫出了倏怨萬變的壯美景象。一個承字,把旭日寫得仿佛有一雙巨手輕托著徐徐上升,又以洶涌著、搖動著、充滿無窮生命活力的紅光為襯托,情景愈加顯得奇麗。緊接一句或曰:此東海也,好像是誰突然發(fā)現(xiàn),驚呼了一聲,引發(fā)了我們對日出的壯觀景象進行想象:原來太陽是從一片紅光閃耀,涵澹澎湃的東海之中升起來的,難怪它是那樣的絢麗,熱烈、渾圓。讀這一句,使人覺得那紅光便是海波的躍動,遼闊的天際,萬里的海疆,多么壯美的景色!但其實那并不是東海。我們禁不住要為作者的生華妙筆嘖嘖稱贊,鼓掌喝采。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作者由東而西,由高到低,寫晨曦中山峰絢麗多姿,是一幅奇異的立體風光圖。沒有一個字寫冰雪,卻使我們能夠從它的形象中想象到。而或得日,或否的山峰,盡管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這就是所謂皆若僂。課文注釋多說一句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是有道理的,這里以群山有如臣服于下敬禮膜拜的姿態(tài)來反襯泰山的五岳獨尊的巍峨氣概,也使日出景象顯得更加莊嚴。好一座雄峻的日觀峰!

五第四、五段導讀

1.在誦讀中思考:第四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擬出小標題。

寫泰山的人文景觀,提到點綴于日觀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勝古跡,可說是一幅日觀峰古跡圖。大凡作山水畫,既要有山有水,還要有人物,又要點綴一些屋宇和其它,這里簡要介紹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跡,既增強了游記的知識性,也有助于表現(xiàn)歷史悠久的泰山的個性特征和整體風貌。

2.在誦讀中思考:第五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擬出小標題。

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作者以三多、三少三無,用簡明的文字,扣住時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時也以此寫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觀: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鳥獸飛絕。這種靜美,給我們以和諧的色調(diào)感。游覽結束之時,作者又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泰山之冬的印象圖,這幅圖畫,猶如風光影片的結尾,最后再給你一瞥全貌,雖無細部刻劃,卻給你留下了深刻的總體印象。

3.誦讀。語速宜緩,用說明口氣。

六、繼續(xù)誦讀全文,體會線索

伴隨整個游程,貫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筆于風雪,結筆于冰雪,雪構成連貫全文的一條線索,是映襯全文的主要色彩,起著重要的對比和渲染作用。自京師乘風雪,為這次登臨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層渾茫蒼莽的色彩,襯示出此行的非同尋常。登上山頂之后,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蒼的山嶺蒙上一層厚雪,發(fā)出晶瑩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才高闊的視野。與高山雪光對照的則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展現(xiàn)出一幅高山雪霽,斜陽染丹,城郭山水歷歷可見的壯麗景象,一切都籠罩在明確亮的雪光之中。而大風揚積雪擊面,風能揚積雪,說明風力之大,積雪能夠擊面,進一步強化風力勁急,積雪之多。日出前的氣侯之寒。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現(xiàn)出的絳皓駁色,對比強烈,色彩鮮明。文章末尾的積雪與人膝齊,再一次突出日觀峰的高聳凜寒,仿佛連空氣也凍結了。一片晶瑩的色彩融染始終,營造出一種高迥潔凈的境界,而白雪的冰清玉潔,更映襯出作者內(nèi)心的明凈,不同凡谷的崇高襟懷和磊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