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擬訂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考慮講授內容要點,制定教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
課 題:數據分段整理和統(tǒng)計
?教案內容】:
教材第70~74頁。
【教學要求】
⒈ 使學生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能對統(tǒng)計結果作簡單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學樣為了迎接六一節(jié),學校鼓號隊準備了精彩的表演,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學校決定為鼓號隊隊員購買統(tǒng)一的服裝,分為大中小號。
說明:身高為120~129的適合穿小號,130~139的適合穿中號,140~149的適合穿大號。
提問:你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
2、出示隊員身高記錄單。
提:這里是隊員們的身高記錄單,要知道定購每種服裝的人數各是多少,接下來應如何做?
指名:這里需要將身高分成幾類?為什么?
3、組織學生整理數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完成。
4、提:我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來分類整理數據的,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據剛才的統(tǒng)計情況,請同學們將數據填入第69頁的統(tǒng)計表中。
提:現在根據這張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顧這題的整理過程。
我們是怎樣知道每種服裝各買多少套的?
小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根據每種服裝的大小為類別,先將隊員的身高進行分類,這樣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種服裝的人數了。
二、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記錄及統(tǒng)計表。
提:要想正確填寫統(tǒng)計表,要先如何做?
(2)小組合作:分類、整理數據,方法自定,并完成統(tǒng)計表。
(3)組織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同學獨立完成。
(2)就統(tǒng)計結果,請同學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3)介紹你知道嗎?
三、布置作業(yè)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條形統(tǒng)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75~78頁
【教學要求】
使學生知道統(tǒng)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便于分析研究問題,學會整理出數據制成的統(tǒng)計圖。
【重點難點】
學會制作統(tǒng)計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⒈ 談話導入
介紹上海世博會。
2、出示書73頁的統(tǒng)計圖和照片。
介紹:世界五大城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最終我國上海獲得了勝出。這是大家歡慶的場面。
(1這是第一輪投票的情況(出示統(tǒng)計表)
201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第一輪得票情況統(tǒng)計表
2002年12月
申辦城市 波蘭
弗洛茲瓦夫 俄羅斯
莫斯科 韓國
麗水 墨西哥
克雷塔魯 中國
上海
所得票數 2 12 28 6 36
提問:有哪五個城市參加申辦投票?哪個國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頁統(tǒng)計圖。
提問:從這張統(tǒng)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國上海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這幅統(tǒng)計圖與統(tǒng)計表相比有什么優(yōu)點?
說明:整理出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tǒng)計表之外,還可以制成統(tǒng)計圖,用統(tǒng)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還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條形統(tǒng)計圖。
二、教學新課
⒈了解條形統(tǒng)計圖的結構。
提問:這個統(tǒng)計圖包括哪些部分?
引導學生從上向下有序地觀察:包括圖名、日期、單位、豎軸、橫軸。
提:縱軸上又有哪些內容。
⒉教學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tǒng)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3、提:縱軸上1格長度表示?哪個國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國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組織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如何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
五、布置作業(yè)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1頁。
【教學要求】
通過這次活動體驗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體現每做一次游戲,參加游戲各方贏的機會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贏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點難點】
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戲規(guī)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中感知
1、游戲導入:
(1)每4人1小組,事先分好。
(2)明確活動要求:口袋里有4個紅球和2個黃球,每次任意摸到一個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紅球的次數多,算小明贏,如果摸到的黃球次數多,就算小玲贏。
提:按這樣的游戲規(guī)則,你認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
(3)組織學生分小組摸一摸,并統(tǒng)計出結果。
(4)組織交流,指名說說每一組的活動統(tǒng)計情況。
提:與剛才的猜想的情況一樣嗎?通過游戲,你認為這樣的游戲規(guī)則公平嗎?為什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類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種三角形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分類中體會分類標準的嚴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三角形的分類中感受各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歡歡和笑笑給同學們發(fā)來請貼,邀請大家到數學王國做客。但路上有兩道關卡,只有順利通過才能得到通行證。
第一關:準確地認出他們,并說出他們的特征。(課件出示銳角、直角和鈍角)
第二關:給他們取個形象又合適的名字。(出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學們順利過關,來到了數學王國。它們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來迎接我們。(課件出示各種三角形)
1、喲,它們長得很相似的,找找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2、有這么多共同點,老師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還是有區(qū)別的,你們發(fā)現了嗎?
3、看著這些長得相似,但實際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零零亂亂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書:三角形分類。
4、學生自由討論,給三角形分類。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學生展示分類結果:
從角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講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斜邊。從學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說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從邊分:等腰三角形和沒有相等的邊的三角形。講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從你們的學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沒有三條邊都相等的?(等邊三角形)
找出等邊三角形并證明。
三、實踐應用
1、畫三角形。選擇你最喜歡的三角形畫下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個直角
出示一個鈍角
出示一個銳角(能不能正確猜出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圖中找出你喜歡的三角形說一說。
四、總結,拓展
在這節(jié)課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直。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畫垂線,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新知。
1.擺小棒活動。
請大家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
2.思考。
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可以怎樣?相交。
3.板書。
平行和相交。
二、學習新知。
1.擺一擺,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
觀察,這么多相交的圖形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2.比較垂直與相交。
同桌討論:垂直與相交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擺出垂直的圖形。
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它們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思考,通過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線嗎?
讓學生嘗試折一折,如果有困難,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動要求:拿出一張正方形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qū)分。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如何驗證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線,你能說說我們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嗎?
5.我說你擺。
完成書本第22頁第1題。
生活中的應用:看一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6.學習畫垂線。
提問:你能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嗎?
學習自己嘗試畫垂直線。
展示匯報交流:為什么這樣畫?說說這樣畫的原因?
小結:用直尺畫一條直線,標出一點,畫過這一點的垂線。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著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教師邊說邊演示。
同桌操作:直線外一點畫互相垂直的線。反饋交流。
三、鞏固練習。
書本上第23頁小實驗。
提問:去河邊,怎么走最近呢?
小組合作討論。
全班匯報交流。
師提問:從o點到直線ab有多少種可能。
比較:在這么多線段中,你發(fā)現了什么?你認為哪一條是最近的?為什么?
四、小結
直線外一點向這條直線引出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相交與垂直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
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4
教學內容:
四年級第一學期第74-76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正確使用圓規(guī)畫圓。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活動初步認識圓,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感受到圓的美。
教學重點:
通過操作和觀察活動初步認識圓。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圓規(guī)畫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次性杯子、線、圖釘、圓規(guī)、直尺、鉛筆.?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出示: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圓。(媒體)
舉例:你還在哪些地方看見過圓?(學生介紹)
師舉例動態(tài)的圓:水滴落在平靜的水面泛起的一個個圓形的波紋,這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的圓。(媒體展示動態(tài)的圓)
揭示課題:生活中處處有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圓的知識。(板書課題:圓的初步認識)
嘗試探索:
(一)嘗試用各種工具畫圓。
師提供的工具:線、圖釘、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備圓規(guī)。
學生嘗試利用各種工具畫圓。
交流畫法:
利用圓形物體畫圓
利用線、圖釘畫圓
利用圓規(guī)畫圓
我們來看看體育老師和數學老師上課的時候是怎么畫圓的?
比較各種方法
你覺得用什么方法畫的圓最標準?(用圓規(guī)畫的圓最標準)
(二)嘗試用圓規(guī)畫的圓,并認識圓心、半徑。
介紹圓規(guī)的構造。
圓規(guī)它有兩個腳,一個是帶針尖的腳,另一個是帶有鉛筆的腳,還有一個把手,用來旋轉的。
學生嘗試用圓規(guī)畫圓。
交流畫法
先用鉛筆在畫紙上點一點,再把圓規(guī)兩腳分開一定距離,把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點上,捏住圓規(guī)的把手,把另一只裝有鉛筆的腳繞固定的點旋轉一周。
小組討論用圓規(guī)畫圓的要點。
(板書:定圓心、定半徑、繞一周)
老師示范畫圓
小結:
在圓中固定的那一個點叫圓心用字母o表示,圓上所有的點到圓心o都有相等的長度,叫圓的半徑用字母r表示。(板書:圓心、半徑)(在黑板上的圓中標出圓心和半徑)
(三)嘗試畫半徑是2厘米的圓
學生操作
匯報交流畫的過程
同桌相互檢驗
(四)探究圓心和半徑的作用
請學生在一張紙上任意畫兩個圓。
出示同心圓,看了這兩個圓你有什么想法?
這兩個圓一個大,一個小,這是因為兩個圓的半徑長度不一樣。所以會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徑相同的兩個圓,那這兩個圓呢?
這兩個圓一個在上,一個在下,這是因為這兩個圓的圓心位置不同,所以會一個在上,一個在下。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因為這兩個圓的圓心位置不同,所以會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因為它們的半徑長度不一樣。所以會一大一小。
通過觀察你能不能說說圓心、半徑在圓中有什么作用?
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板書)
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活動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拓展階段:
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同學們知道了很多有關圓的知識。用圓可以設計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出示媒體)彎月、五環(huán)、小花,你想不想也來試試!那我們就來試試吧!
板書設計:
圓的初步認識
定點 圓心 決定圓的位置
定長 半徑 決定圓的大小
繞一周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5
四則混合運算沒有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3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閉莆彰揮欣ê諾牧講交旌顯慫愕腦慫闥承潁能正確進行兩步計算的四則混合運算。2比醚生經歷探索四則混合運算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兩步混合運算(兩級)與同級兩步運算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3痹詡撲闃信嘌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繃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四則混合運算的價值。
【教學難點】
含有兩級的兩步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教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播放課件)同學們,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請看:都有哪些商品,它們的單價各是多少呢?學生觀察,并說出貨架上的商品名稱和價格。
1苯淌Γ盒∶鰲⑿『旌托∏浚他們各買一個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錢呢?(文具盒每個7元)學生列式計算后,指名匯報,教師板書: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鮮σ怖吹繳痰輳要為學校買4個籃球和1個足球,需要多少錢呢?還能用一步計算出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兩步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解決問題
1毖生獨立列式解答。
2幣導學生匯報
教師板書: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師:誰來說—說,他們是先算的什么呢?
學生1:他們都是先算的買4個籃球要多少錢。
學生2:他們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師:兩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像這樣,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計算時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學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嘗試練習
教師:你知道下面兩題分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90×11-900585÷9+15指名學生說,同桌互相說一說。
教師:能正確算出答案嗎?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4保繼續(xù)播放課件)小青他們要為班上買13個同樣的文具盒作為獎品,付給售貨員阿姨100元,應找回多少錢呢?
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先算什么呢?
學生:先算出買13個同樣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錢。
教師:你知道怎么算買13個文具盒的錢嗎?
學生:7×13
教師:能列出一個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錢嗎?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然后匯報。教師板書:100-7×13=100-91=9(元)教師:誰能說說這個算式,在計算時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學生: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教師:這兩道題又該先算什么呢?說給同桌聽一聽。52+12×4110-117÷9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運算?計算時是先算的什么?
學生:有加法、減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減法。教師:誰能小結一下,像這樣的算式,它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請同桌相互說說。指名學生說。
教師小結: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說一說,這兩道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725-43+21823×32÷8指名學生說說,然后計算出得數。
教師:像這樣,算式里只有加法和減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運算順序應該是怎樣的呢?請同桌相互討論討論,并用自己的話說說。指名說說運算順序。小結如果在一個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三、鞏固運用
1鋇7頁,練習一,第1題。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然后集體訂正。
2鋇7頁,練習一,第3題。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全班集體討論。
3鋇7頁,練習一,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6
一、童話激趣,引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最重要的一個符號是什么?(板書:小數點)今天,我把這位客人請進了課堂,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動畫)在輕快的音樂中,草原上跳出三個數字并排列成:256。這時小數點跳出來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數點。”接著小數點跳到5和6的中間(25.6),再跳到2和5的中間(2.56),小數點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點搬家。”
師:(板書課題:小數點搬家)哦,原來小數點要搬家了??戳苏n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小數點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一)觀看動畫:
1.(動畫)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顧客真不少。小數點說我去玩一玩。顧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電話:小數點快快回家。小數點接到電話急忙回家。它隨便找個位置就跳了上去。(¥4.00)過了一會兒,小數點覺得很奇怪“沒有顧客?為什么會這樣呢?”小數點想了想,說:“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數點搬到了4的前面(¥0.40)這時就有一些動物來快餐店了。小數點很開心,想著“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數點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極了。小數點開心極了,想著“我真是個天才!”
(二)分析探討,找出規(guī)律
師:小數點向哪邊搬家的?山羊快餐店從一個客人都沒有,到現在生意比以前更興隆。這是為什么呢?
(生說)
師:那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小數點回來后,快餐價格的具體變化。
這些變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呢?請同學們在組內討論:
1.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
2.小數點移動后這個數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小組匯報 。
匯報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老師小結歸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來了這么多客人,山羊真開心呀,可月底一算,虧本了。熱心的小數點知道自己闖禍了,趕緊往右搬,這時,快餐價格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組中交流,最后填書本上40頁的試一試 )。
試一試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小數點向右移動_________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_________倍;
……
師:誰來說說小數點向右搬家的變化?為什么后面寫著省略號?你能再填一句嗎?
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小數點右移,原來的數就會擴大(板書:右移 擴大),小數點左移,原來的數就會縮小(板書:(左移縮小)。
三、實踐應用
小數點這樣跳來跳去,嚴重的影響了山羊的生意,我們能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嗎?(結合生活實際,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四、綜合應用
通過剛才小數點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數點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小數點真是個神奇的小家伙,我們在學習中應如何應用它呢?
1、下面的數與0.285比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那么這個擴大__倍;如果這個數要擴大到原來的100 倍,這個小數的小數點應向___移動___ 位。
3、小山羊要去進貨,途中要經過一條小河,你能幫它過河嗎?
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神奇的小數點”或“小數點的自述”說一說
六、教學反思
1、創(chuàng)設快餐店的情境,為新知識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臺。
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猜測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如:當學生觀察發(fā)現四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移動時,相鄰兩個數是10倍關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得樂意繼續(xù)探索下去。
3、給學生提供討論、合作、交流的平臺。如:學生獲取了小數點向左移動時會引起小數縮小的變化規(guī)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索出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
4、搭建了學生聯想的舞臺,開放性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放飛,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小數點位置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又使學生的思維獲得了提高。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學習用乘法分配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發(fā)現乘法分配率。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出示亂砍伐破壞環(huán)境的片段,讓學生說一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提問學生到前邊說說,教師歸納,然后問學生們應該怎樣保護環(huán)境呢?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
教師出示主題圖和例3,讓學生分小組編一道完整的題。此題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兩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探究新知
師: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種樹的,抬水,澆樹的。
師: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分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去解,比一比,誰聰明,每位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說給你的同學聽,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生1、我先算出每一組植樹的人數,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
即:(4+2)×25=6×25=150(人)
師:你為什么要將(4+2)打上括號呢?
生1:只有打括號才能先算。(教師肯定,大家鼓掌鼓勵)
生2:我分別算出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和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即;
4×25+2×25=100+50=150(人)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將生1、生2的兩種做法板書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師:真奇怪,兩個不同的算式,得數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檢查一下他們做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了嗎?分小組討論。
生1:我發(fā)現(4+2)×25=4×25+2×25這兩個算式相等。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的結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還發(fā)現了什么?
生2:我發(fā)現根據左邊的算式就能推出右邊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號右邊的算式嗎?
(凝視片刻,有同學舉手,還有私下說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舉例(3+4)×2643×(10+5)
你們能推出右邊的算式嗎?(提問兩個同學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師:你能給你的同桌出兩道這樣的題嗎?(學生出題,同桌互算。)
師:你能用符號或字母寫出他們的規(guī)律嗎?
板書:
(a+b)×c=×+×
a×(b+c)=×+×
(提問學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你能用語言敘述這樣的公式規(guī)律嗎?分小組或同桌互相敘述,教師問,學生說,教師再歸納: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將乘法分配率讀三遍,理解其意。)
3、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提問,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如果是錯的請說出原因。)
1、師:學了這么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qū)分開嗎?給你的同桌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么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說一說你學了這一單元或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評一評本節(jié)課哪些同學哪些組表現的,掌聲鼓勵他(她)們
課題:簡便運算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22頁例2,課堂活動的第2題及練習三的第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方法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2.讓學生明確學習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重要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選擇“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這學期,我們班轉來了幾位新同學,為了增進大家的了解,誰愿意用數據向他們介紹一下自己或者我們學校的情況?
學生1:我今年10歲,身高大約140厘米。
學生2:我的體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個人,爸爸媽媽每月的收入大約1萬元。
學生3:我們學校有學生2125人。
教師:在剛才介紹的這些數據中,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學生:10、 3、2125是準確數,大約140、36千克左右、大約1萬是近似數。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準確數,這時就要用到近似數,比如:20xx年重慶市總人口約3100萬,中國大陸總人口約13億等都是近似數。那么,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呢?
[點評: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利用學生身邊現有的、熟悉的學習材料引入教學,讓學生在相互介紹的過程中,感受到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廣泛應用,突出其學習價值。]
二、學習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師:這是一個準確數,如果改成一個近似數,大約等于多少?
學生1:約等于五十三萬四千六百。
學生2:也可以約等于五十三萬四千。
學生3:還可以約等于五十三萬、五十萬。教師:了不起,還寫成了用“萬”作單位的數,你們認為“五十三萬”和“五十萬”誰比較合適?
學生1:我認為五十萬比較合適,因為這樣的近似數比較簡單。
學生2:我不同意,我認為五十三萬比較合適,因為五十萬與準確數相比,比準確數少了三萬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萬與準確數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師:五十四萬怎么樣?
學生1:不行,與準確數相差五千多了。
學生2:我發(fā)現,只要千位上的數沒有達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萬位后面的數,約等于五十三萬。
學生3:對,當千位上的數達到或者超過五千,就可以在萬位上增加1,再把萬位后面的尾數舍去,約等于五十四萬。
(出示:38290)
教師:按照大家剛才討論出的辦法,38290約等于多少萬?
學生:千位上是8,滿了5,所以,萬位上增加1,約等于4萬。
2.歸納方法。
教師:同學們表現很出色,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討論,整理出“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先看千位上的數,千位上的數小于5,就把萬位后面的尾數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數是5或者大于5,就向萬位上進1,再把后面的尾數舍去。
教師: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學生看書第22頁例2,質疑)
[點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怎樣用近似數表示”這一問題展開了大膽的、富有個性的討論,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識的建構水到渠成。而教師的點撥——“誰比較合適”對學生的進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練習。
(1)教科書第22頁的試一試。
教師: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學生獨立完成,評講)
(2)教科書第23頁的課堂活動第2題。
師生活動:老師出示卡片,學生說近似數。
師生活動:同桌活動,一人寫數,一人說近似數。
4.擴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億位后面的尾數,它的近似數是多少?)
教師:先回憶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想一想,這個問題怎樣解答?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答,再交流)
學生1: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看千位上的數“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該看千萬位上的數“四舍五入”,約等于2億。
學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就看那一位后面一個數位上的數“四舍五入”。
[點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經驗驗,遷移類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通過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結(略)
四、課堂練習
教科書第24~25頁第4~6題(學生獨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