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提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這本書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的箴言,實在是社會病態(tài)的藥石。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fā)向上的通俗讀物。讀完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讀《菜根譚》有感參考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讀《菜根譚》有感1
讀《菜根譚》頗有感觸:“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寫到了純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時,其中的遣詞造句并沒有什么深奧玄妙之處,只不過是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罷了。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達到了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的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將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睘樘煜伦x書人廢寢忘食地讀書和殫精竭慮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論依據(jù),由此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頭懸梁、錐刺股”讀書成名的同時,注重將文品與人品緊密地結合起來,視與做人為生命,孜孜不倦讀書的同時,自覺地完善自我,以期成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靈魂所思與肉體所為往往并不統(tǒng)一,甚至會發(fā)生對抗,直接導致“”與“做人”的激烈沖突,真的是很殘酷。然而,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為在中國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會中運行的過程被稱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擁有一雙“”的妙手,所謂“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做學問的人務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煉道德時卻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譽,那么你必然不會有什么真正的造詣。如果你在閱讀古書時卻只把興趣放在吟詩作賦、附庸風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體會。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時也會存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別。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但卻無法具備多個靈魂,否則“靈”與“肉”的搏斗時刻在進行,人活得豈不是太累了,如此肉體與靈魂的和諧就無法統(tǒng)一,心靈的安寧更成為無稽之談。
時下朋友見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這種累并非單純的工作強度之大,而是作為社會人必須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關系,是個體心理的疲憊,是不堪心靈的重負,對此身在職場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調節(jié)。倘若我們能夠做到“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卸下過多的心理重負,擁有寬愛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那么我們將會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拋棄功名之累,飽覽春花秋月,細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地終其一生。
如同《菜根譚》的得名: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破。但愿我們能“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無論是做人還是,都會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讀《菜根譚》有感2
這段時間,閑時一直在看從女兒那兒拿來的一本《菜根潭》,它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潭三個字表達了作者“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至高心境。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悟,包含了許多的人生哲理,讓你讀后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智慧的鑰匙幫你打開煩惱的大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yǎng)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明大義的人,這是本難得的、助人一生的好書。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還在人世間生存,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起?!熬又氖?,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标U述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于才能來說呢,不易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時,我們要心存善意的帶上面具,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展現(xiàn)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做人要低調些,這不是世俗眼中的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yè),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yè),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yè),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xù),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么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節(jié)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毕袂缣彀兹瞻愕墓饷骼诼涞墓?jié)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tài)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辈⑶乙小叭缗R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tài)度來行事。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必須要保持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并可以為你所控,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shù)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為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于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恫烁T》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積極的對待人生之態(tài)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悟性淺”,對于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合自己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為深刻的就是“糊涂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恫烁T》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煩惱的曲徑——在夜深人靜時,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讀《菜根譚》有感3
暑假時我接觸到了《菜根譚》這本由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語錄集,其實剛開始只是被名字所吸引??芍^是“始于好奇,終于內容”,耐人尋味的一本讀物了。通過這本讀物,也讓我明白了文化固有根,應當讓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
把《菜根譚》讀下來,我發(fā)現(xiàn)內容大體是圍繞著為人處世、品行修養(yǎng)來舉出大小例子,它對于語言的表達,簡潔而有力,也如恰有一人站在你的面前同你講述著他的經歷和他悟的道理。讓人陶冶情操,懂得積極奮發(fā),學會容忍堅毅、勿驕勿躁。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這本文集中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闡述、尊重、傳承和弘揚。
傳統(tǒng)文化,這個放在何時都能迸發(fā)出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大詞語,在今天卻是說出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為什么說是大詞語?即使是短短四字,它卻蘊含了太多,我們如今應當思考、學習和傳承的內容。而作為當今時代的中學生,這個沉重而長久的擔子落在了我們身上。其次,為什么做起來難?正因為傳統(tǒng)文化具有的深度和廣度,想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工作強度大,而傳統(tǒng)文化正如倒轉后的沙漏,時間緊迫而迫在眉睫??烧沁@樣,我們才更應有保護起中國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的義務,因為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通過手機的應用軟件聽讀了《菜根譚》釋讀的第一部分后,對其中第五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了些許見解。它的大意是“一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里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敝袊糯灿兄@樣的能夠證明這句話的例子:唐代宰相魏征,因為敢于諫言,勇于對唐太宗有失妥當之處指出不足,即使惹得唐太宗生氣他也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和尊敬。其實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這不禁令我想到,如果當朝皇帝們都因為大臣宰相們說的話不中聽,那在今天,我們就很難看到明君們的影子,就少了些我們能夠學習的對象。這也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了今天,這個民主平等的時代,一個人想要得到對自己或是對集體有用的話語,就需要他能夠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地傾聽周邊人所帶給他的每一句對他而言有價值的話。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話都能采納。這就需要我們激發(fā)大腦、磨練耳朵、擦亮眼睛去辨別和篩選有用的信息,不盲目的相信和否定。做到這樣,才能說會得到進步吧。因此,“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放在今天也不無道理,正因如此,才會使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以嚴謹而大方,謙遜而不失禮貌的形象展現(xiàn)在世界的面前。
在“雞湯”“反雞湯”熱潮盛行的21世紀,面對一個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時常給我們帶來的短暫的喜怒哀樂,我們總覺得有一絲力量在鞭撻著我們前進。但是面對這些喜怒哀樂,我們又總是覺得有些孤獨而無趣的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回頭看看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財富”,那些快要被遺忘丟棄的民族傳統(tǒng),那些值得我們繼承的禮儀習俗。
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讓中華美食成為了“文化的饕餮盛宴”,紀錄片第一、二季的開播更是令中華兒女甚至是海外友人至今仍感受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力量。而我們不能僅僅贊嘆美食給我們帶來的驚艷,蘊藏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底層的絢麗瑰寶——文化典籍更應該我們去細細品讀。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數(shù)代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今日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固然離不開其根。如果沒有了根,就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古人通過敲打石器、木器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而音樂經過演變,傳承下來,鑄就出今天我們聽到的各種各樣的音樂。掌握其文化精髓,傳承其高尚精神,并發(fā)揚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斷壯大且得到創(chuàng)新,便是保持一份熱忱的初心吧?
因此,我們應當知道——傳承,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