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類讀后感優(yōu)質(zhì)8篇

時間:2024-04-25 作者:Anonyme 讀后感

優(yōu)秀的讀后感是我們對書中人物關系和情感糾葛的思考和感受,記錄讀后感是一種自身思考的過程,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教師類讀后感優(yōu)質(zhì)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師類讀后感優(yōu)質(zhì)8篇

教師類讀后感篇1

一生之計在于少,一年之計在于春??梢娪媱澾€是有其必要性的??墒窃谟眯捏w會大師的這條建議后,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個學期的開始,我們都會寫《學科教學計劃》和《班級工作計劃》,可是,寫來寫去自己的東西少了,應付的東西多了。根本沒有靜心去思考自己的計劃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我們應深刻的認識到:教學計劃不能僅僅是一個“進度表”,更不能是應付檢查的“擺設”,它應該對教學工作有規(guī)范性、指導性。制定好有效地規(guī)范的學期計劃,我們學期的各項工作就更明確,目的性就更強,自然形成了教學新格局,才會為新學期的課程實施搭建一個比較高的起跳平臺

可是現(xiàn)在的情況是,我們有的教師不僅學期計劃沒有用心去寫,更是缺少大師所說的遠景計劃的制定。大師對于遠景計劃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議:

(1)兒童在小學階段應當閱讀的文藝作品的節(jié)目。當然,前提是學校的圖書館里必須有這些讀物才能實現(xiàn)。

(2)兒童在學校里應當欣賞的音樂作品(學校里最好有一個音樂室)。

(3)要跟學生談話時用到的繪畫作品。

(4)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和文藝作品的片段。

(5)最低詞匯量,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里牢固而長遠地記熟其正確寫法的那些詞匯。

(6)為了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而需要閱讀的科學普及書籍和小冊子的書目。對于指定給學習困難的兒童(思維過程的能動性降低的兒童)閱讀的那些書籍和小冊子,應特別開列出來。

(7)“思維課”的主題,即帶領學生到思維和祖國語言的源泉去參觀的課題。

(8)兒童在小學階段各年級要寫的作文的題目。

(9)教師和兒童將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錄。

(10)小學期間將要組織哪些參觀。

讀來很受啟發(fā)。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缺少對工作的長遠規(guī)劃,必然會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學效益大打折扣。遠景計劃可以引領教師將眼光放得更寬廣、長遠一些,不僅關注學生掌握知識,還關注他們是如何掌握知識的;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還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注他們的“眼前”,還關注他們的“未來”。這樣,教師就不會過分拘泥于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而將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生的發(fā)展上。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計劃無疑應該是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的計劃具有現(xiàn)代教育科學的理念,教學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隨意性。我想這將是我們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教師類讀后感篇2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感覺到就像一個老者再向我娓娓道來他的工作,他的點滴經(jīng)歷。讓我覺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種育好人的執(zhí)著和用心。我覺得在前面幾條建議中,把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條建議中,他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睍献髁诉@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為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為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淪落為后進生。而且他這章節(jié)中,他講述了一個數(shù)學老師培養(yǎng)學生閱讀。這讓我更有感觸,閱讀不再是語文學科功利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培養(yǎng)思維的`方法,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zhuǎn)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zhì)教育的實質(zhì),為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有修養(yǎng)的現(xiàn)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們?nèi)粘5墓ぷ髦邪l(fā)現(xiàn),有許多同學他們整天都在忙于補作業(yè),忙于訂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時間來進行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由此循環(huán)下去,閱讀對他們來說就越來越困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如何保證孩子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也是我們老師當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認為閱讀是課外的份,可以適當對作業(yè)慢的同學少一些抄寫背誦的作業(yè),讓他們抽出時間來閱讀,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教師類讀后感篇3

二要自覺錘煉黨性,努力提高政治素養(yǎng)。對黨忠誠,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要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zhì)的對黨忠誠。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做好政治工作,旗幟鮮明講政治是第一標準,要像磐石一樣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向黨中央看齊。

做到旗幟鮮明講政治,要強化政治責任,保持政治定力,把準政治方向,堅決同破壞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行為作斗爭,努力成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者、實踐者、推動者,任何時候都要聽黨話、跟黨走,任何時候都能忠誠履職、敢于擔當,任何時候都能守住底線,不碰紅線。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廉潔自律就像是人生道路上的馬韁,它讓人受到理智的束縛,不偏離軌道,不迷失方向。要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握緊手中的馬韁,不讓自己的人生偏軌,要堅持慎獨自律、慎微防萌,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清廉本色。

教師類讀后感篇4

這學期根據(jù)老師的要求 ,我讀了吳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師》。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 我們學過 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吳先生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jù)常識并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并養(yǎng)成好習慣。教師職業(yè)對于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將是無可替代的。 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他的“亮度”在于他的個人修煉。 想想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話,雖然我現(xiàn)在不是老師,但是作為一名師范生,我就該處處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覺得我有幾個想法是讀了這本書之后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yǎng)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 這是 第三輯 “ 心里裝著學生的心 ”的體現(xiàn)。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作為老師,那就是像父母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學生的父母,父母怎么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有愛才是可以打動他們,并且真正幫助他們的。

第二,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我們 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他們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xiàn)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這個在文章《 不要保留學生的檢討書 》是很有體現(xiàn)。學生雖然會犯錯,我們要正確的處理。既要把問題處理好,也要尊重他們,更不能區(qū)別對待學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 要讓學生學會開放性思維,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這樣才利于他們成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文章《珍視我們的專業(yè)》寫得很好。說實話,我之所以選擇化學師范這個專業(yè),就是源于我對化學的熱愛。但這樣也許不夠,我還要愛教師這個專業(yè),只有我們自己珍愛我們的專業(yè)了,學生們也才會相信我們。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這本書讀完后,我覺得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在今后的 學習 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fā)展。

教師類讀后感篇5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前十章后,覺得這本書的內(nèi)容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書中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辟的理論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吹竭@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yè)后參加工作到現(xiàn)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shù)......

在第三條建議里,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diào)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于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語文,很多語言環(huán)境就來源于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閱讀就會更通達,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里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

實際上樂于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jié),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呻S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于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教師類讀后感篇6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家庭教育書籍,是在長春的聯(lián)合書城。當時和好朋友一齊去買書,為了湊夠買300元錢的書就能夠辦一張會員卡,我就毫不猶豫的聽了書店工作人員的介紹買了這本書,理由是這本書書是師大附小的老師推薦給家長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閑時間慢慢品讀,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讀了一遍后,又挑重點地方讀了第二遍。本書的作者是劉稱蓮。她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培養(yǎng)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從實踐中摸索出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jīng)驗,倡導和諧的親子關系,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18年的時間,她培養(yǎng)了一個素質(zhì)全面,成績優(yōu)秀的女兒,她的女兒同時被北大和香港大學錄取。本書重點記錄的她的女兒在小學階段成長的點滴。

讀完此書,作為教師的我才感覺到對自己兒子的教育與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顏。在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潛力上,我沒有像作者那樣給孩子寫“下水”作文;在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時,我不會像作者那樣陪孩子一齊玩拼圖,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輸?shù)闷稹钡娜松鷳B(tài)度;在節(jié)假日,我沒有把逛書店作為孩子休閑交流的地方,讓孩子泡在書海中學習和感受……這一樁樁事例,無不體現(xiàn)出作者的出發(fā)點,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長來思考的。

看到兒子有主動讀書的愿望,我沒有吝嗇錢,在網(wǎng)上給兒子買了全套的《淘氣包馬小跳》共20本??吹絻鹤优踔聬鄣臅x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的由衷的高興,當兒子讀完這一套之后,又讀了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全套16冊和《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系列。此刻每當我和兒子去吉林或者長春的時候,孩子最愛去的地方不是游樂園,而是書店。我們母子都喜歡在書海中漫步,暢游。如今,兒子讀完的書已經(jīng)有幾十本了。這中間包括校園文學、四大名著、科普知識等等,只要是兒子買書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覺到兒子寫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樣“詞窮”了。書讀多了,他的想象力也豐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覺前都會看到我和兒子各持一本書在床頭品讀,雖然是個讀個的,但孩子真的是愛上了閱讀。

教師類讀后感篇7

這些天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都談一個問題,因而非常詳細,讓人讀后豁然開朗。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diào)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指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nèi)心,聯(lián)系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起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它確實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教學后記、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獲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他認為:讀書是節(jié)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jié)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guī)椭艽蟆W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很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yǎng)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

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么,蘇霍姆林斯基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里,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p>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學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qū)W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就要將學的內(nèi)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fā)生聯(lián)系,他就會想方設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會越來越集中。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和我們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jīng)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好書,好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常讀常新。我想,當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時,我還可以再讀一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教師類讀后感篇8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老師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后,我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yōu)楹未螋[?”“我們沒有打鬧?!彼麄z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說看到了,并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等等??此麄兊纳袂閭€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fā)生了偏差有關。由于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xiàn)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于是在發(fā)生同類現(xiàn)象時,孩子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里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降發(fā)展。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并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fā)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