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是我們對電影中角色命運的感同身受和共鳴,結(jié)合實際的故事內(nèi)容所寫的觀后感更有閱讀的價值,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談《音樂之聲》觀后感推薦6篇,供大家參考。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1
?音樂之聲》講述了1938年,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納粹吞并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lǐng)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下頭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guān)于音樂之聲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其實,我還是在護理美學課上才明白《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第一次觀看也是在這門課上,然后自我有回到宿舍從頭到尾認看過了一遍,然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看了一遍又一遍,毫不夸張。我對自我喜歡的東西從來不會輕易地放下。我后悔自我為什么沒有早點明白這部電影,但我又很慶幸自我很幸運地明白了她,很慶幸。
說實話,我一向都不怎樣喜歡歐美的電影,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許是我對外國的文化還不是那么的了解并理解,也許僅僅是因為我不喜歡英語,自我也說不真切??墒沁@部電影出此刻我的生活里,進入了我的視線,最最重要的是我愛上了她。
我從來沒想過感動在電影里竟然也能夠用歡聲笑語來表達,使我開心并感動著。一股暖流在心里緩緩的流淌著,溫暖、歡樂、感動充滿我的心扉。一種情愫滴在心上,慢慢暈開,滲進心里。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很多時候我寧愿看著杯具流淚也不愿看著喜劇歡笑,只為尋求那種觸動心靈的感覺。
林黛玉就是悲情憂郁的化身,而我已經(jīng)無法用語言來準確地表達我對林黛玉這個主角的喜愛之情,當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紅樓夢時,她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每一滴淚水都牽動著我的心。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并不是郁郁寡歡的人,雖然很多時候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煩惱抑郁,可是更多時候我期待歡笑并且很容易歡樂,學校路旁開得正好的一朵花、一個孩子對父母幼稚的提問、晴空中的一朵白云……都讓我會心的笑,展露笑顏。總而言之,我喜歡被感動,而這部電影感動了我。
很喜歡這部電影里的景色,山川綿延、白雪皚皚、青草幽幽、野花點點、小河涓涓、晴空萬里,真是美極??粗@一切,我的心就像白云般綿綿軟軟,又似指尖的一滴露珠般明亮而不耀眼。
看著瑪麗亞像大地的精靈般隨心而歌、隨意而舞,我的心似乎也要隨著每一個音符雀躍跳動。然而羨慕之余隨之而來的是淡淡的失落感。反觀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要想找到那樣一個地方真是難得很。然后一個沉重的問題襲來,在這樣發(fā)達城市的人們的幸福感似乎并不像他們認為本該的那樣。至少很多時候我看到的人們都是緊張而不能充分的喘息的,當然也包括我自我。
自然,幸福感這種縹緲無形的東西主要取決于個人感受和個人想法,可是我認為它和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即使不滿也無法逃脫。努力適應(yīng),努力生活得更好,努力讓笑顏在自我的臉上展露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怨天尤人從來都是行不通的。我們不是生活在那樣貼近自然的環(huán)境里,那就讓我們從這部劇里去感受那樣的綿軟以及那樣的情思。其實我們的身邊也存在著微小的自然氣息的。
當我走在學校道路上的時候,我會有意挨著道路兩旁,尋找那些微小的存在,一棵獨自在微風中搖曳的小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片獨特的葉子都讓我心動,然后迎風微笑,世界是完美的,我告訴自我。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感動,尋找感動,使之融入身體無法分割。
如果要問除了電影里的景色之外還有什么使我無法忘懷,那么我會說是里面的音樂,雖然我對音樂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造詣”,喜愛與不喜愛全憑自我的感受,但我還是想談?wù)勎业南敕?。音樂是這部劇的題目,更是這部劇的靈魂。在音樂聲中拉開帷幕,又在音樂聲中圓滿收場。音樂的旋律始終伴隨著影片劇情的發(fā)展,不論是瑪利亞的悠揚奔放,還是孩子們的活潑歡快,亦或是艦長的深沉優(yōu)雅,都是發(fā)自一顆愛的心靈。
?音樂之聲》的資料是生活中普通的片段,正是其中幾首韻調(diào)輕揚歡快、詞句簡單而爛漫的歌曲才使她變得美麗而感人,她以音樂抒發(fā)人類最淳樸的感情,像一朵清新而獨特的雛菊,散發(fā)出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音樂只是情感的載體,很多時候我聽歌只是為了感受其中的歡樂或悲傷。在我的確定標準里,只要是能觸動我的,讓我有所思的歌曲都是好的。
談到里面的人物,必須要提的當然是女主瑪麗亞,她是一個讓人無法不喜歡的人。她純真善良,樂觀開朗,渴望感情,向往大自然的自由,同時也固執(zhí)而無畏、不被世俗束縛。就像電影中修女們所唱“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月光般柔美而不受約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在上高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完美的人,這樣的人根本就只存在于童話之中,亦或是各式偶像劇里的女主。她們太過于完美,完美得讓人無法觸及??墒俏掖丝滔嘈帕?,因為我親眼所見,她就在我的身邊,并且是我的好朋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和瑪麗亞是如此的相像,我該感激上蒼讓我遇見了她。
是她讓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原先人是能夠這么簡單而歡樂的。和她在一齊的每一個日月都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也許開始你并不能完全讀懂她們,可是她們總會有一種魔力讓你不自覺的靠近,然后戀戀不舍,不愿再離開。
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眼光來揣摩她們所思所想,那是對她們的褻瀆。她們的完美有時候會讓我自慚形穢,更害怕自我污穢的雙手玷污那一份潔白。普通眾生中的我,只愿這一世目視她們的完美,成全心里的念想。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2
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jié)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水兵們”已被訓(xùn)練成一支很有素養(yǎng)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明白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jīng),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感情。于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最后結(jié)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jié)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并嚴密監(jiān)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jié)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xié)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兑魳分暋肥遣恳魳穭。斃麃喸诓煌5某?,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鐘向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有點雷同于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zhì)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guī)矩甚多?,斃麃嗭@然不屬于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于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就應(yīng)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diào)的日子,然后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期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tǒng)的好處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務(wù)必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于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之后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xiàn)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感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主角。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取瑪利亞。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3
在自己的人生長劇中,要把每一個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適時地從劇情中跳出來,問一問自己:此時此刻,你是誰?
?音樂之聲》中的特拉普上校,是一位極具正義感和愛國情懷的軍人,太太過世后,這位海軍艦長用管制艦隊的方法來管教他的七個孩子,他與孩子們的溝通工具是一只口哨,用不同的哨音替代每個孩子的名字,訓(xùn)練孩子們在庭院中操練,按時就寢。
口哨一響,孩子們便會從各自的屋里沖出來,整隊集合,做出相應(yīng)的動作。特拉普不僅本人不茍言笑,一派軍人作風,也不允許孩子們自由活動,大聲說笑,然而這些孩子卻個個古怪精靈,難以馴服,用各種惡作劇捉弄家庭教師。
生性活潑的瑪麗亞是孩子們的第12個家庭教師,她沖破特拉普上校的限制,用真愛和歌聲讓七個孩子重新恢復(fù)了天真爛漫的本性,特拉普艦長也被瑪麗亞和孩子們的歌聲感染,重新拿起了吉它亮起了歌喉,家庭中又重新充滿了自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特拉普上校十分嚴謹,他在艦隊里和社會中備受敬仰,但是面對自己的七個孩子時,他依然用軍人的方式去完成爸爸這個角色,于是問題就來了,孩子們相繼制造出各種問題向父親進行抗議,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朋友a是個優(yōu)秀的中學教師,經(jīng)驗豐富,工作敬業(yè),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每每提起自己的兒子,a便會眉頭緊蹙,上中學的兒子種種叛逆和對抗,讓a傷透腦筋,用她的話說“管得好別人的孩子卻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失敗啊。”追問起她與兒子交流的一些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她們之間一些對話不像母子,更像是師生之間的交流。
試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大多數(shù)時間從媽媽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一個老師的威嚴,而不是媽媽的慈愛和溫暖,每天在學校要面對老師,回到家里還要面對“媽媽老師”,孩子不叛逆才是更大的問題啊。
無論是特拉普上校還是教師a,都成功地出演了自己的職業(yè)角色?;蛟S職業(yè)角色的成功出演耗費了他們?nèi)硇牡木Γ蛟S職業(yè)身份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變成了無形的枷鎖,使得他們在其他的人生場景中都無法放下這個角色。
然而生活的多彩在于它的不斷變化,如果把漫長的一生比作一部自導(dǎo)自演的長劇,那么隨著劇情和場景的改變,我們會涉獵不同的人生領(lǐng)域,會擔當多重的身份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的角色對應(yīng)著一種責任,幸福的人絕不僅僅只成功擔當某種單一角色,而是能在不同的領(lǐng)域中自如地轉(zhuǎn)換自己的人生角色,擔當各種不同的責任。
面對孩子,有父母的抱持和溫暖;
面對棘手的工作,有干練高效地果敢;
面對妻子時,你是靈魂偉岸的丈夫;
面對年邁的父母時,你又要做回一個溫順的孩子……
那樣的人生境界也許才是圓滿的吧。
說到圓滿我想到了一位熟識的企業(yè)家,他一生勤勉敬業(yè),創(chuàng)下了數(shù)億的資產(chǎn),在企業(yè)中他威嚴過人,是人人敬畏的企業(yè)老總,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威嚴的男人,很多本地人知道他也是一個大孝子,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在家中同時是一位和善慈愛的父親,更難得的他還是一位知冷知熱的丈夫,他對待妻兒的那種柔情與威嚴的職場形象判若兩人。
在自己的人生長劇中,要把每一個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適時地從劇情中跳出來,問一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是誰?當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誰,擔當著一份怎樣的責任,才能順利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間的轉(zhuǎn)換,才能圓滿地過好這一生。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4
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一時,那時覺得它好看有趣,特別是劇中的女主角—修女瑪麗婭,這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善良活潑之人吧。所以看了這部戲后,許多人都會對她留下特別深刻的影響。但是上周的影視文學課上,再次看到這部戲時,還是會被瑪麗婭所吸引,同時也被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所打動。
瑪麗婭在修道院中總是做出一些令人無法思議的事情來,這也正是她對于自由,自然的向往。戲劇一開始展現(xiàn)的大自然風光,不僅為描寫瑪麗婭做了鋪墊,而且也突出了這部戲局的主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旣悑I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師時,一開始覺得那是挑戰(zhàn)有些不安,但是后來她用歌聲表達出了面對挑戰(zhàn)的決心。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不僅是一個愛自由,愛自然,又更是敢于挑戰(zhàn)的人。所以在面對馮·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時,她不僅沒有學他們父親那套嚴厲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誠與耐心,教孩子們打開心扉,學會用歌曲表達情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從叛逆的孩子逐漸轉(zhuǎn)向懂事乖巧,或許這正是瑪麗婭的教學的成功之處吧。
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嚴厲又慈祥的父親,在其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使他對子女的愛,而且還有其對祖國的愛。戲劇開始就以嚴父的形象讓人既覺得嚴肅又好笑,這位父親顯然用起軍紀來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們在其管教下隊列整齊出場的畫面,令人既笑又憐。孩子們顯然已經(jīng)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生活方式,被父親的這種特殊的愛壓抑著。但是但我們看到當馮·特拉普上校從維也納回來,看到孩子們在瑪麗婭的帶領(lǐng)下做出的各種荒誕事件時,他很是生氣地解雇了瑪麗婭,但是,當聽到孩子們的歌聲,當看到孩子們精心為南爵夫人獻唱的歌曲時,馮·特拉普上校改變了主意,開口挽回了瑪麗婭。從這里可以看出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父親。當看到孩子們在唱歌時,馮·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來,由此可見,他塵封的心已被打開了,久違的愛已被激起,當瑪麗婭提議他獻唱一曲和孩子們的邀請時,他唱起了《雪絨花》這曲對子女的愛的贊歌。在劇末,他再次唱起《雪絨花》,這時我們可以看出這已經(jīng)不僅是對兒女的愛了,這已經(jīng)升華到對祖國的愛了。所以在馮·特拉普上校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多方面的愛,對兒女,對愛人,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愛。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最突出的還有其中的音樂和歌曲,比如《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和《雪絨花》,《我最愛的東西》《晚安,再見》、《音樂之聲》和《十六歲十七歲》也很好聽。這些歌曲出現(xiàn)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讓這部劇融情感于音樂中,在音樂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給人視覺一新的亮點。
?音樂之聲》,音樂的國度,情感的宣泄,愛的表達。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5
昨天看了《音樂之聲》這部美國電影,感覺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現(xiàn)過于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擠,后來被院長派到一位名叫范崔普的海軍艦長家做家庭教師。影片主要介紹的是她在范崔普艦長家時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
范崔普艦長家有七個孩子,艦長告訴瑪莉亞自從七個孩子的母親去世到瑪莉亞接任家教,孩子們已經(jīng)換了11位家庭教師,瑪莉亞已經(jīng)是第12位了。面臨這樣的巨大壓力,瑪莉亞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這項工作。第一次見面,孩子們就開始搞惡作劇來捉弄這位新老師,小家伙們偷偷在瑪莉亞的口袋里裝了一只青蛙,瑪利亞發(fā)現(xiàn)后,盡管嚇的魂飛魄散,‘哇哇’大叫,但聽到女管家說上次孩子們見到新老師的‘見面禮’是一條蛇,她開始若無其事了,一點都沒有責備孩子們的意思。第一次在范艦長家進晚餐孩子們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個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扎了一下,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瑪利亞哈哈大笑,艦長說她的行為舉止很獨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說是自己患了風濕,有點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對孩子們說要感謝他們放到自己口袋里的那件珍貴的禮物。接著又對孩子們說,她了解一個陌生人到一個新的家庭里是多么緊張和不安,了解能被接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兒,與孩子們接觸后孩子們的舉動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快樂和歡悅……?!甭犃怂脑?,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們聽到瑪莉亞的話以后,被瑪莉亞的寬容和理解動容,感到太慚愧了,也或許是他們認為自己做得太過分了。從那時起孩子們開始對瑪莉亞產(chǎn)生了好感。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當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后,艦長管理孩子們都是軍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衛(wèi)兵一樣,吹哨子當口令讓孩子們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愿意在家里大喊大叫發(fā)出聲音,孩子們不愿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想方設(shè)法搞惡作劇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但是瑪莉亞初次見面就捍衛(wèi)了孩子們的尊嚴,為孩子們辯解,她對艦長建議:孩子們各自有那么好聽的名字,為什么不叫他們的名字,吹哨子當口令那是訓(xùn)練動物的方式,喊名字是對孩子們最起碼的尊重。當艦長固執(zhí)離開時,瑪莉亞就吹哨子讓他停下,說艦長還沒告訴自己招呼艦長時用什么哨音,艦長說讓喚他艦長。說到這里時艦長才明白瑪莉亞問這個問題的用意,默許了可以呼喚孩子的名字。
瑪莉亞開始在這個家庭里與孩子們一起快樂生活學習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nèi)绾螒?zhàn)勝恐懼,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許家里有歌聲和笑聲后,瑪莉亞暗下決心讓孩子們找回屬于他們的快樂,她開始從“哆、來、咪”入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用舊窗簾親為孩子們量體裁衣做了孩子們喜歡的運動服,她說:孩子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孩子們也害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還經(jīng)常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游,上樹、劃船……,做孩子們喜歡做的事情,并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正是由于瑪莉亞的一片真心,為范崔普艦長家里帶來了久違的歌聲和笑聲。
由于瑪莉亞的真情付出,不但贏得了七個孩子的喜歡,最后還贏得了范崔普艦長的喜愛,最后兩人結(jié)婚,致使瑪莉亞成了七個孩子的新媽媽。
談《音樂之聲》觀后感篇6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wǎng)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diào)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jīng)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斎饋喛朔酥刂乩щy,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眲傉f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么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么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nèi)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xiàn)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后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并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后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jīng)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后,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fā)生了感情,他們就結(jié)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后為了捍衛(wèi)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zhí)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zhí)著,對感情的執(zhí)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yīng)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