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展示讀者對書籍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對書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交流進行思考和解讀,感受作品的情感共鳴,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科學的故事》讀后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科學的故事》讀后感篇1
“科學”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雖然科學家離我們有些遙遠,但我們仍然能從課本上或者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梢_切地給出一個定義,大多數人又會犯了難,我也不例外,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遇到了這本《科學的故事》。
原本我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是發(fā)現科學過程中的小故事,但在翻閱目錄后我發(fā)現,這是一本科普向的科學史,而作為系列叢書的第一冊,起源篇僅僅為大家介紹了科學發(fā)源地——希臘的故事。
前言里說到,人們總是將科學與科技混為一談,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但剔除掉技術的概念,科學本身又是什么呢?我?guī)е@樣的疑問看了下去,卻始終沒有得到一個答案。作者并未向大家給出科學的定義并解釋,反而直接開始了科學發(fā)展史的敘述,未免有些填鴨式教學之感,這是我認為第一個有些缺失的地方。
不得已我去搜索了一下科學的定義:科學是關于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是在人們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實踐經驗的總結。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仍舊有些難以理解,而作者剛開始就斷言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憑空讓人產生一種不服之感,之后也沒有絲毫以古代發(fā)明為例的解釋,不管別人是怎么想的,反正從我自身來說有些影響到了之后閱讀的心情。
科普應當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并不了解或者僅有片面了解的人們,解釋正確的事實,但本書夾雜了太多作者的個人情感在里面。在尋求希臘能夠誕生科學的原因時,作者反復強調他們擁有的平等權利,但當時的希臘僅有少數男性能夠享有,奴隸和女性的地位都十分低下,而作者卻平淡帶過,仿佛不值一提。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科學就是科學,不論什么時候人類為它寫下了怎樣的定義,它都應該是純粹的,追求它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不論身處何方,只要心是自由且赤忱的,思想便能在追尋科學的道路上快樂奔跑,而當你累了倦了想要停下,科學也永遠不會對你稍加挽留,只有持之以恒又腳踏實地之人,才能有幸留下科學的一片衣角。
但被已有條框固化,滿心滿眼都是體制不行人民愚昧,還自命清高的吳國盛教授,恐怕終其一生都無法得見那扇至高的真理之門了。
我們每天都耍處理各種文檔,寫文章前,我們可以先瀏覽一下相關范文模版,一篇優(yōu)秀的范文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你正在嘗試寫范文嗎?編輯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讀故事讀后感受的作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
《科學的故事》讀后感篇2
愛迪生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一千多項發(fā)明專利熠熠閃光,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他的一生光輝而燦爛。
然而,當讀完《中外科學家的故事愛迪生》這本書時,我才知道,原來在他“成功”的光環(huán)下,他也曾飽受“失敗”的折磨:他在發(fā)明電燈的試驗中失敗了幾千次;他在進行科學計算時也有過健忘和失算;他在開采礦山、經營水泥的那段時間,遭遇了起起落落……他的一位好朋友曾經對他說:“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做了這么多大量的工作,可都失敗了?!彼⑿χ瘩g道:“怎么能說失敗了呢?至少我已知道了幾千多種辦法是不能用的?!闭菒鄣仙_對待失敗和成功的科學態(tài)度,才成就了今天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巨人”形象。
“失敗和成功一樣重要”,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思考:失敗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意味著開始,失敗從來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從我們出生起,我們牙牙學語,我們蹣跚學步,需要不斷地嘗試,經歷一次次失敗,最后我們才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行走。如果我們沒有失敗,那么我們將永遠不會說話和行走。
每當想起去年的期末考試,我心里非常委屈,甚至一度失去了去努力獲取成功的信心。但是,讀完愛迪生的故事之后,我幡然醒悟,一次失敗算什么,千萬次失敗又奈我何?關鍵要自己正確面對失敗,把失敗當作財富并從中找到失誤所在,尋找對策,迎難而上,這樣你才有機會去收獲成功!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游戲叫“憤怒的小鳥”,很多人喜歡這個游戲。他們一關一關地闖,雖然經常失敗,卻樂此不疲,失敗激發(fā)了斗志,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最終成功通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幾人在經歷失敗后,能夠最終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為什么愛迪生能做到這一點,而一般人卻做不到?我想,那是因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人們往往會被外界因素所羈絆,而偉人卻是將失敗當作墊腳石。
讓我們永遠銘記愛迪生的話:“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有價值,因為只有直到我知道一切失敗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p>
請記?。菏『统晒σ粯又匾?!
《科學的故事》讀后感篇3
這個寒假,媽媽與我共讀了《科學家故事100個》,書中科學家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寫的,里面寫了很多科學家的故事,比如說:妙手神醫(yī)—華佗、真金不怕火的—賽爾維特、臨死的挑戰(zhàn)—哥白尼等。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諾貝爾!有一次,諾貝爾拿了一把吸飽硝化的甘油的泥土進行試驗,結果發(fā)現,這種泥土引爆后,能夠猛烈地爆炸。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濃烈的煙霧直沖半空,人們都失聲的喊著:“諾貝爾完了!“誰知這時候,從濃霧里沖出來一個鮮血滿臉的人,一邊跳躍著,一邊高喊著:“我成功了!”后來諾貝爾被人譽為“炸藥工業(yè)之父”。
我們要學習諾貝爾對事業(yè)不怕犧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學習當中,也要認認真真的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科學的故事》讀后感篇4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從古到今許多科學家的故事,有我國科學家祖沖之、畢昇、李時珍、華羅庚以及外國科學家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諾貝爾、達爾文等等。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牛頓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有一次,牛頓請他的朋友司徒克博士吃午飯,朋友到了以后,桌子上已經擺滿了香噴噴的飯菜。他們剛吃到一半,忽然牛頓對司徒克說:“朋友,請稍等一下?!闭f著,他急忙跑到實驗室里。司徒克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牛頓出來,牛頓家的老太太說:“先生,您先吃吧,牛頓也許是拿好酒去了呢!”。
司徒克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桌子上的.烤鴨吃得一干二凈,并把吃剩的骨頭放到空碟子里。過了很久,司徒克覺得有些困了,打起盹來。又過了很久,牛頓急急忙忙地從實驗室里跑了出來,他推醒司徒克博士,說:“先生,讓您久等了?!彼麆傄聛沓燥垼匆姷永锏墓穷^,自言自語地說:“哎呀,原來我吃過了,我還以為我沒吃過呢!”接著,牛頓就送走了司徒克,繼續(xù)做起實驗來。
我覺得,牛頓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科學家。這個故事講的不是牛頓笨,而是他對實驗太著迷了,我們應該學習牛頓愛學習愛鉆研的精神,作為我們學習中的好榜樣!
《科學的故事》讀后感篇5
最近,我正在讀《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這本書寫了張衡、沈括、蔡倫、牛頓、法布爾等科學家的故事。讀完幾篇故事后,我覺得他們都很偉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沈括這一篇。沈括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科學家,他寫了《夢溪筆談》這本書。沈括小時候就有刨根問底的好習慣,并且非常喜歡思考一些別人想不到的問題。
有一天,“沈括正在家門口背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突然,他看見山下的桃花已經被微風吹落了,而山上的桃花才剛剛開放。沈括想,同樣是桃花,為什么這里就開的晚呢?思考一會兒,他頓時恍然大悟,他拍拍自己的腦門大聲說:“我知道了,原來是因為山上的地勢高,所以溫度低,花開的就晚了?!?/p>
沈括還常常跟著爸爸走南闖北,去了不少地方,途中,他多學、多問、多聽,還進行了很多實踐。而且把很多旅途中的'知識記錄到了《夢溪筆談》這本書里。
通過沈括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刻苦鉆研,多學多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