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能夠與他人分享閱讀過程中的感動和感悟,讀后感是對作者用詞和敘事手法的評價,是對作品內(nèi)涵的解讀和理解,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1
關(guān)于《江村經(jīng)濟》一書的意義,也許對于我們90后的一代來說,就是豐富了我們對于那個年代的歷史的了解。尤其是對我這樣的文科生來說,在歷史課上所了解的只是被教科書美化過的一部分,真正的歷史事實我們知道的少的可憐。而它其中所講的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也算是貼近我們的生活。
鄉(xiāng)村經(jīng)濟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都了解到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傳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塵埃。而本書詳細的寫出來了當時的狀況。在開弦弓這樣的一個小村莊里,封閉,自給自足,延續(xù)著以父系為主的家族傳承制度。我一直都覺得男女應(yīng)該被平等對待,甚至于女性應(yīng)該得到更多的尊重,因為正是有這樣一個群體,人類才得以延續(xù)下去??墒?,本書中寫道:土地有限需要進行人口控制,這使殺害女嬰變得更為經(jīng)常。而婦女只有在生下男嬰后,地位才會得到確認,以及女兒沒有資格繼承父母的家產(chǎn)等等。
我看到以后,回想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婦女的地位一直都是這么低。從西周一直延續(xù)的嫡長子繼承制,從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從教育制度上,從政治制度上,我們一直沒有重視過婦女的權(quán)利。而對于她們的幸福,她們的婚姻只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時候就像一件任人宰割的物品或者是生意場上,官場上的交換物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娘家已經(jīng)回不去了,沒有繼承權(quán)也沒有侍奉父母的權(quán)利,而婆家又不把她當自家人,甚至于她們連一個為自己找解脫的方法都沒有,只能“被離婚”。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xù)至民國才得到緩解,可也只是輕微的緩解。而到如今,雖然一直在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反過來問問,這真正做到了嗎?從下面這幾個例子來說:不允許驗胎兒的性別難道不是為了防止女嬰的死亡嗎?二胎政策為什么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而男生就不可以,難道光是一個女兒不好嗎?男女性別比失調(diào)不也是因為這些才造成的嗎?以前看到過一個極端的例子,為什么像李宇春這樣的中性女生會受歡迎,本質(zhì)上還是對男性的尊崇。也許我這樣說顯得我有些極端,畢竟我也是女生,在看到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心里會覺得產(chǎn)生共鳴。但是,女性受到不公平對待這是一個不可磨滅的事實。這也是我對這一章節(jié)特別有感覺的原因。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章農(nóng)業(yè),我來自浙江衢州,與現(xiàn)代大都市不同,那兒還保留著一些耕地沒有被蠶食。而作者從農(nóng)田安排,種稻,科學與巫術(shù)等等都讓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郊區(qū)的那些土地。而作者無微不至的觀察,對各種細節(jié)的把握,以及他的社會調(diào)查方法是作為公共管理的學生需要具備的。身處同一片藍天下,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農(nóng)業(yè)就一無所知。
還有第十一章的土地所有制問題,通過考察中碰到的例子說明,讓人身臨其境,充分展示了當?shù)厣踔聊菚r候的農(nóng)民對村莊公共土地,河流湖泊的認識,同時他們也有對土地的依戀和期待愛護。這種表達,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能夠通過簡練的語言說出,讓其他人明白。這種能力也是我們通過社會調(diào)查方法這個課程應(yīng)該要學會的。也讓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前段時間的穹頂之下,柴靜自立自費耗時一年拍的紀實片在短時間內(nèi)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然而隨后接踵而至的是各種負面消息。有人說她是得到了美國某個實驗室的贊助,也有人爆料她的私生活如何如何。在國外呢,她享有的是良好的聲譽,曾經(jīng)被稱為央視記者中的女英雄,報道了很多其他記者不敢報道的內(nèi)幕。而費孝通呢,剛開始在國內(nèi)鮮為人知,在國外卻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將這本書當作研究中國農(nóng)民的教材。我想說的是我們中國不缺乏能調(diào)查,能報道,肯紀實的人。像費孝通教授一樣肯為造福社會的調(diào)查報道奮斗一生的人大有人在,少的只是我們對這些英雄的敬重和愛惜。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2
那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卻又這一群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人。是,生活是平凡的,是他們也是平凡的,但他們卻在平凡中鑄造非凡,在平凡中走向不凡。那是一個故事,不屬于這個年代的故事??此茻o趣冗長,但當你細細品味時則會發(fā)現(xiàn),他是很不錯的,它真實地記錄著那個年代人們的一種生活。那一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民的生活,他們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拼搏與奮斗,貧窮與富有,世事變化,這一切是悲是喜?這一切是苦難是幸福?但這終究只有他們懂得。平淡的語氣述說著平凡的世界中發(fā)生的一切,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情感,平凡的人們,但卻別有一番風味,但卻更加的動人心弦。
這本書中比較打動我的便是那群人沒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的生活無疑是艱苦的,他們的生活無疑是充滿疲憊的,他們的生活甚至是度日如年的。但他們卻樂在其中,但他們卻享受著他每年所擁有的一切,有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有過面對生活的無奈與苦楚,也曾感嘆過命運的不公,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那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一點他們是累也是苦,他們卻擁有一顆勤勞的心,真的,我覺得這一點尤其重要。他們的生活哭了一點,但他們卻從來不放棄生活的希望,他們只有這先前進的念頭,卻從未想過放棄他們的生命,從未有過輕生的念頭。關(guān)于苦難他們所擁有的認知便是用雙手去創(chuàng),去改變,怨天尤人從未再他們生上出現(xiàn),他們有的只是一種精神。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便是孫少平,他是那個時代中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年輕,他有朝氣,有志氣,敢愛敢恨喜歡他的那一副錚錚傲骨,在苦難面前未被壓彎了腰,喜歡他的一心向?qū)W,在那種艱難的條件下,他任舊孜孜不倦得學習。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奮斗史一般,在各個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中拼搏,磨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他有他驕傲,他有他的自豪,也有著他的追求,也有他的執(zhí)著。漸漸地他形成了自己對生活特有的認知,那便是他在困難中形成的苦難哲學,即對生活的認知。他擁有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他渴望走出去,渴望擁有一片新的天地,他突破了一些局限性但也應(yīng)此使得它更具魅力。
在這個小說中另一個人物同樣有這他的獨特魅力。他是少安。他雖為農(nóng)民,看似與他人無異,但他最終卻得以發(fā)家致富。因此,他是與眾不同的,相比較于那些農(nóng)民,他擁有了一份比較前衛(wèi)的眼光,它不僅僅有發(fā)財?shù)脑竿?,重要的是他也發(fā)現(xiàn)了發(fā)財?shù)纳虣C,也有能力去帶動家人與他一起開拓他新事業(yè)。同時,他也是大膽的,他敢想敢做,他樂于行動。少安的情感世界卻是有點兒而失敗,他沒能夠與相愛的人共度一生,那是他的悲哀,同樣,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生活任就繼續(xù)著,時光任就流逝著,不能因為愛情為拋棄了生活,但后來他成家生子,有了另一番生活景象,是呀,不能擁有則不可強求,該放手則放手?;蛟S生活之中一切隨緣吧,有太多的可遇而不可求。
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我們,有太多的時候我們渴望擁有一份不平凡,因此我們開始羨慕他人,羨慕他們不平凡的遭遇,羨慕他們不平凡的成就,羨慕著我們眼中一切難以企及的美好,這就是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我們。習慣的是一種羨慕的眼光去表達內(nèi)心的渴望,卻不習慣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擁有那一切,習慣于張望著美好,卻不嘗試著去擁有美好?;蛟S遙遠的并不是理想與離,而是我們是否在努力,在前進,在去改變。在平凡的世界去尋求屬于自己的生活,去尋求屬于自己的不凡,讓我們在平凡中鑄造非凡。去改變,去鑄造那個自己,讓后就會遇見最美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卻以其深厚的筆力深入人心,打動著我們漸趨麻木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平凡的人帶給我們的平凡的感動和震撼。同樣的故事會讓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體會,不一樣的感悟,不一樣的心境。但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一份不同的生活體會,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去感悟人生,有助于我們早日尋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同樣希望每一個認真生活的能夠在苦難中磨練自我,在平凡中成就偉大,不管發(fā)生什么,都要堅強地去體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有四季變化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讓我們哭時傾盡淚水,笑時盡情開懷,即便當滄海已成桑田,也能有內(nèi)心的一份堅持和執(zhí)著。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3
李密的《陳情表》以其“悲惻動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動的語言成為流傳千古的美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歷代文論家對它評價甚高,有的認為它“沛然出自肺腑,無斧鑿雕琢痕”;有的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蘇軾則把它與諸葛亮的《出師表》相提并論,以為“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讀《陳情表》,雖然也覺得它確實是一篇千古美文,雖然也感覺到了它的“悲惻動人”,但并不以為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讀到了隱藏在這篇美文之后的罪惡——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
蜀漢被滅亡之后,作為西蜀才子又是蜀漢舊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種故國之思,何況他還認為后主劉禪是“可以齊桓”的,只不過是“未得其人”罷了,對于蜀漢的被滅亡,他也就有一點不服氣,對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馬氏的晉朝,也就有一點不屑和不齒,或許還有一點仇恨,當然也就不愿意到這樣的朝廷去作官而為它盡忠了,再加上他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供養(yǎng)祖母的問題。因此,司馬炎對他的“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辭、拒絕。然而,由于他拒絕的對象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員,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社會中對所有人們握有生殺予奪大權(quán)的皇帝,這個行動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司馬炎寫的這篇《陳情表》,也就與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寫的類似性質(zhì)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大不相同了。
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濤(字巨源)舉薦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僅不感激山濤,不接受舉薦,反而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樣一篇千古奇文來痛罵山濤并與之絕交。嵇康的絕交書,洋洋灑灑近兩千字,作者稱心而言,率性而發(fā),寫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文中雖然有對山濤的譏諷和痛罵,但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的黑暗社會,矛頭直指當時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大將軍司馬昭,明確表明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決態(tài)度。嵇康之所以能夠如此直來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對的只是一個文人山濤而已。
而李密的對象不同,其《陳情表》的寫法當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鐵了心不想要腦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養(yǎng)祖母作為一個拒絕出來做官的好借口,文中一再的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涼和祖母作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病危處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統(tǒng)治者的同情。為了遮掩他的故國之思,打消司馬炎對他的疑慮,他把篡立的晉朝稱為“圣朝”,說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經(jīng)為之盡忠的蜀漢稱為“偽朝”,并宣稱自己做官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也就是承認自己“有奶就是娘”的價值觀。而且一再的貶低自己的人格,稱自己是“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來滿足司馬炎的優(yōu)越感和虛榮心。如此這般之后,還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養(yǎng)祖母納入了晉朝統(tǒng)治階級所謂的“以孝治天下的”價值體系之內(nèi),強調(diào)自己所作所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個解決“忠”與“孝”矛盾的“先盡孝后盡忠”的折中方法,因為“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
嵇康雖然面對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濤,但他最終還是被司馬昭假借罪名而處死,他或許沒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夠傳到司馬昭的手上,使“大將軍聞而惡之”,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李密雖然最后達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還受到了司馬炎的賞賜,但是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應(yīng)該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的。讀到最后的“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這一句時,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李密的那副充滿憂慮、恐懼顫抖的面容!悲哉!
從李密的這篇千古美文中,我又一次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看到了俯伏在強權(quán)淫威之下的顫抖的靈魂!同時,我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盡管我們的社會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誰也不會強迫我們?nèi)プ龉?,我們也用不著去寫這種如屢薄冰式的,可能使人回腸百轉(zhuǎn)、一夜白發(fā)的勞什子“美文”了,更不用害怕文章寫得讓人不滿意而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了!幸哉。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4
?親愛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間虞老師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是由作者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書信而改編成的書。對于這本書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閱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會更懂得媽媽的不容易和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么。書信中的內(nèi)容包括了母子對文化、民主政治、獨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與探討。
龍應(yīng)臺因工作原因離開德國,回到臺北工作,而安德烈則在德國上學,她一走就是四年。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強烈要求與安德烈互通書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這一通就是三年。在來來回回36封書信中,母子會因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安德烈會很深刻的去思索問題的根源,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東方人習慣集體思維模式,西方人則習慣個人思維模式,西方人在這種個人思維模式下越來越獨立和自尊,而我們卻隨波逐流。安德烈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都會和母親交流,而母親給予他更多的幫助是鼓勵和耐心的教導。
最可貴的是,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距離的遙遠、不同的思維模式而讓代溝越拓越寬,更多的是在書信中母子彼此間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yīng)臺由此進入了一個十八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就像龍應(yīng)臺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著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的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中龍應(yīng)臺給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課,她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或到動物園里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jīng)理比較有成就感,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會快樂。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們總是在追逐金錢和名聲,樹立錯誤的職業(yè)觀,好高騖遠。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我想使你快樂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工作!
讀《親愛的安德烈》給我很深的感觸,尤其是在信中龍應(yīng)臺對安德烈的教導和鼓勵,我不禁也會想起媽媽對我平日里的教導和鼓勵,媽媽總是告訴我"無論身在何處,遇到什么樣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所以每當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我都會很樂觀的去面對,因為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同時,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多的應(yīng)該是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溺愛。就如同安德烈對母親說的:"媽媽,您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您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二十歲的成人。您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嗎?您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您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您到今天都沒明白:您的兒子不是您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您的"別人"!"
最后,我想說,不管您是仍在糾結(jié)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的父母,還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溝通的孩子,我想你應(yīng)該拿起《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相信您會找到答案!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5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皣恰眱勺趾杖慌既唬蜷_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一抹濃綠,隨手抽出?!皣恰眱勺趾杖伙@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鐘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独贤酢返淖髡邨罱{是錢鐘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于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xiàn)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蛟S正因為此故事情節(jié)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xiāng)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壓力與同鄉(xiāng)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yè)。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于畢業(yè)前購買了虛構(gòu)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并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并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后,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鐘情,整日周旋于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結(jié)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箲?zhàn)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老師亭幾人同赴位于內(nèi)地的三閭大學任教。 后與孫柔嘉訂婚,并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jié)婚?;楹?,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鴻漸辭職并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為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jīng)歷的心里狀態(tài)吧!楊絳在《記錢鐘書與t;圍城>》中說道:“鐘書把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里看事,從他的心里感受。不經(jīng)意的讀者會對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guān)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為一體?!薄皣恰比∽詴胁排K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無論婚姻,事業(yè)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yè)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布。最后終逃不過悲涼的結(jié)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背負著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沖出圍城??僧斦嬲龥_出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6
“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富貴亦不睹,饑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此為素心者也?!薄}記
讀完楊絳先生的92歲高齡所作的家庭回憶錄《我們仨》,不免很是傷感。
我們仨,其實最是平常不過的。如楊絳先生所述,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兩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nèi)齻€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墒?,讀完《我們仨》,卻深刻覺得,這個我們仨,永遠只能屬于先生一家了。因為,任意一個個體的我們仨,不若能夠像楊絳先生家這樣,如此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般的出塵。
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倆人都已年老,老人多夢,常夢分離的孤清。于是,楊絳先生做了一個歷歷如真的“萬里長夢”,錢鐘書先生無來由的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總是煙霧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氣郁塞,叫人透不過氣;路坎坷難走,怪柳嶙峋,九轉(zhuǎn)千回。但女兒錢瑗,那個相伴相助的阿圓,帶著媽媽,沒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雖然是在古驛道上,雖然錢鐘書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團聚。一剎時,鐘書先生久病未愈,錢瑗也病了,一家人,尋尋覓覓,聚合離散。在夢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腳淺一腳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驛道上,尋覓照顧著鐘書先生的身體,夜晚又變成輕靈的夢,沉重疲憊的奔忙于各個熟悉的地方之間,空靈的搜尋病中女兒阿圓的消息。
書的開篇只為記夢,先生的文字平淡樸素。這讓我很不明白的是,何來古驛道?為什么古驛道如此神秘曲折?為什么夢得如此深沉心傷?!為什么單純的親情中卻彌漫著難以言表的沉痛憂傷?為什么這么單純的一家仨,團聚這么難?先生說,古驛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問”,可我還是問了這么多。可以見得,身處古驛道中的楊絳先生,該有多么的茫然!
“萬里長夢”的'終結(jié),“我們仨”在古驛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沒有淚水。先生的心,從不斷的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只飽含熱淚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一齊流下淚來;再到經(jīng)過痛裂、結(jié)痂,結(jié)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石塊,每跳一跳,就牽扯
著肝腸一起痛。我終于明白,楊絳先生是用夢幻文學的形式,講述愛人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時光。獨女錢瑗,小名圓圓,雖生于亂世,卻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無常,劉阿姨口中的錢老師,學生口中的錢教授,醫(yī)生稱呼的錢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圓,卻因為脊椎癌早于父母謝世,白發(fā)人送走了黑發(fā)人。明知女兒不放心的走,明明萬般舍不得女兒離開,錢鐘書先生昏亂之中,說出了“叫阿圓回自己的家”的話,楊絳先生痛亂的捂緊痛得開裂胸口,還是安慰阿圓安心離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錢鐘書先生下世,白發(fā)老嫗送走白發(fā)老翁。相扶相持的“我們仨”,就此這么輕易的失散了。古驛道上原本艱難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楊絳先生。譬如人生長恨水長東,一片黃葉,秋風凋零,亂石間飄落,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一路上都是離情。在空中打轉(zhuǎn),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從此就不復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實的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平靜而悲愴。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如此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瞬間潸然淚下。百歲老人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簡潔是楊絳先生作品的語言特色。于淡雅中,卻有蕩氣回腸之力。平實樸素的語言中,有著百載沉積的智慧與本色。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先生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xiàn)力。
百歲的楊絳先生,我想,唯有素心蘭才能與她般配。
何為素心?
“心如枯井,波瀾不生,富貴亦不睹,饑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此為素心者也?!?/p>
以夢幻文學的筆觸,有著超脫凡塵般的仙思和詩意般的靈慧,然卻生性靜默、平和,托身于古驛道的幽谷叢林,經(jīng)霜傲雪,更具歷經(jīng)世事的從容曠達之姿,如蘭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應(yīng)如此,歲月有時,榮辱有止,低調(diào)生活,心靜如水。
是以君子愛蘭。
上甘嶺的讀后感1500字篇7
最近看了稻盛和夫的《活法》一書,覺得他從小就奉行的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只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yè)。”
擱在今天,也許你并不覺得有什么值得稱耀的地方。但是他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這一理念,他是一個努力踐行者。
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他的學生中也有上百人的公司成功上市。
他還告訴我們:人生的修行并不需要脫離世俗社會,工作場所就是最好的磨煉精神的地方。通過每天辛勤的工作,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時一定能夠獲得一個美好的人生。
而我們工作時,總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tài)度,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可以了。試問一下,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能把工作做好嗎?能得到上司的賞識,職位能得到提升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那怎樣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業(yè)績突出,并獲得一致好評呢?
首先,你要端正你的工作態(tài)度,不要再對工作敷衍了事,純粹就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沒有一點熱情,你要把工作當作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來做。
第一、幸福工作經(jīng)營法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幸福的真正外在體現(xiàn)形式,就是工作。因為工作本身能給予人們成就感和認同感。因此,所謂工作的價值,本質(zhì)上就是人生的價值。
第二、工作即人生:工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1、正面思維等于持續(xù)的人格提升
正面思維會促使人們以積極、主動、樂觀的態(tài)度處理事情,使事情向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正面思維使人們在順境中脫穎而出,在逆境中更加堅強。正面思維會變不利為有利,變優(yōu)秀為卓越。
2、以完美為目標就是無止境地追求內(nèi)心的理想
人與人智力之間的差別很小,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差距的是努力、用心的程度不同。
在生活中,要求自己做到事事完美著實困難,但是如果你能把追求完美變成自己的第二天性,事情就變得輕松簡單很多。
3、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每天堅持認真地、不遺余力地工作,應(yīng)該是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條件。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只有做到這點,才能擁有華麗的人生,才能成功地經(jīng)營一個企業(yè)。
在這里,我要說幾句,也許人人都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但是事實上真正努力的沒有幾人,我們很多人是在打著努力的幌子,干著偷工減料的活。
甚至包括我自己,看似在努力,但真正能將努力做到實處的沒有幾人。
4、從知識到見識,從見識到膽識
知識大部分是書本上得來的,基本上屬于理論范圍;見識是在知識的基礎(chǔ)上有一定的實踐;而膽識則是人的能力和魄力,是才華和知識的集合。
有膽量才會有突破,有突破才會有創(chuàng)新。然而倘若沒有知識和見識給勇氣打底,那勇氣只是匹夫之勇或意氣用事。而只有知識和見識,那么只能紙上談兵或望梅止渴。
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人,不但要積累知識,增長見識,更要有必勝的勇氣和決心,有敢于挑戰(zhàn)的膽量。
5、能帶來真正喜悅的是勞動
為了使事業(yè)成功,人生充實,勤勉是不可或缺的。勤勉就是指拼命工作,認真、努力、專心致志地工作。通過這樣的勤勉,人類就可以獲得豐富的精神和厚重的人格。
用勞動充實自我的人生,用勞動提升自我的價值,從勞動中獲得非凡的喜悅和快樂。
6、只圖安逸,就是不負責任的倒?
勞動是獲得心中快樂的種子。每天認真工作必定會得到巨大的回報,這會讓你享受到人生的快樂體會到時間的寶貴。
安逸和穩(wěn)定只能帶來懶惰的思想,而不能給予人真正的動力和生活的樂趣。
7、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努力工作的背后隱藏著快樂和歡喜,正像漫漫長夜結(jié)束后,曙光就會到來一樣。歡樂和幸??倳男量嗟谋税堵冻鏊鼉?yōu)美的身姿,這就是勞動人生的美好。
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取得豐碩的成果,才會得到賞識進而被委以重任。因此只有珍惜工作、努力工作的人才能體會到工作才是最精彩的人生舞臺。
最后,付出總會有回報,與其抱怨命運,不如認真做事。用加倍努力的認真,去換取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人生。
每天進步一點,是卓越的開始;每天多做一點,是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