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農(nóng)》表達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頭頂,對愛國者的深刻同情和沉痛悼念,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赐昴阌惺裁锤惺苣??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有關(guān)范愛農(nóng)讀后感通用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范愛農(nóng)讀后感1
《范愛農(nóng)》是魯迅實踐自己“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的為文主張的典范作品之一。今天閱讀此文,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狀況與一個普通的進步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所具有的歷史認識價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為散文的容量畢竟比不過他的小說。然而,那蘊寓于平實冷靜的敘述筆調(diào)之中的真誠深摯的感情,卻躍居首位,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直面自我,才敢直面世界。魯迅正是帶著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對范愛農(nóng)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雞蟲”的傲態(tài),“鈍滯”而“冷”的話語,“離奇”而“可惡”的表現(xiàn),使“我非常憤怒了,覺得他簡直不是人”。這樣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獨特形象,同時也毫無掩飾的暴露自己的偏狹。“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nóng)除去”這讓我們想到阿Q對王胡和小D的態(tài)度,先生的這種自嘲,使文章一開始就帶上無比真誠的感情色彩。
有了真誠,才知己知彼、論世,而能夠客觀地、本質(zhì)地對待世界和人,也才可能有真誠。真誠是貫穿全文,并推動敘事發(fā)展的感情動力線,這條線,有兩條線索交織構(gòu)成。一條記敘和范愛農(nóng)的交往過程,一條抒寫對范愛農(nóng)的逐步理解。使用精煉、傳神的白描手法,刻畫其外貌、言談、舉止、,表現(xiàn)人物性格。同時也運用襯托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的內(nèi)在思想與凄涼境遇。一位樸實、平凡、耿直、孤獨而又軟弱無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與舊勢力同流合污卻最終被吞噬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在刻畫人物的同時寫出對人物的理解過程。誤會的消除,友情的交往,共事的經(jīng)過,死因的疑惑,無不貫注著真摯的感情……
讓我們從情感中領(lǐng)略魯迅,品味魯迅,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正義而又多情的情感世界。
范愛農(nóng)讀后感2
回到家后,我就看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也就是《范愛農(nóng)》。也許是魯迅寫的文章吧,還沒看,就希望著能夠盡量看懂。的確初看下來是有些地方?jīng)]有讀懂,但來回仔細看了幾遍,就漸漸的了解了魯迅所要表達的情感。
剛開始看開頭的時候,我還以為范愛農(nóng)的確是個值得人氣憤的人。自己的先生都被捕了,居然還無動于衷。不過繼續(xù)看下去,我才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故意要這樣子,而是由于魯迅的無意中的搖頭而使他和魯迅做對罷了。經(jīng)過了時間的推移兩人再次相遇時,遍不計前嫌,“化敵為友”了,其實范愛農(nóng)是個正直倔強的革命青年,并且也很勤奮,這些都能從后文中幫助魯迅做監(jiān)學中能看出。
魯迅寫這篇文章在悼念范愛農(nóng)的同時,也是對那個時期,社會的黑暗的批判,體現(xiàn)了那時候的一些革命青年遭受的苦難,范愛農(nóng)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例子。后文中,提到他屢遭排擠,在社會中沒有他的容身之處。魯迅先生后來聽說他淹死了有些半信半疑,因為他很熟悉水性,但心中還是覺得肯定死了。畢竟在那樣一個年代里,這樣的人怎會有好的出路呢?所以作者覺得不太可能是失足而死,而是自殺。這也間接的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文章雖然只是通過幾個片段來描寫范愛農(nóng)這個人的,但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其為人。我看完后也對他如此早的離開人世也感到惋惜。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感到無比的厭惡和痛恨。為什么要這樣摧殘當時的那些熱血青年?我只能說,他們真是生不逢時,如果他們能活在現(xiàn)在這個年代,我相信肯定能一展抱負,大有作為的。但也只是一廂情愿,歷史的長河雖然在不停的流動,范愛農(nóng)這樣的革命青年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但我們?nèi)匀粦摀碛兴麄兊囊恍┚瘢3植粶纭?
范愛農(nóng)讀后感3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范愛農(nóng)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臟、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后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對范愛農(nóng)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范愛農(nóng)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著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xié),并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他在《范愛農(nóng)》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寫范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lǐng)著讀者走近、深入范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