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文學作品和知識的深入探索和學習欲望,讀后感是一種心靈的對話,讓我們與書籍中的人物和故事產(chǎn)生共鳴,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迅《風箏》讀后感7篇,供大家參考。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1
火紅的晚霞下,一個小男孩拿著風箏在風中奔跑。
這便是書的封面??墒悄秋h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什么?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后又意味著什么?我開始走進那一片火紅的晚霞,看昔日的繁華與安寧,今日的苦難與戰(zhàn)亂。
在小說的開始,是童年的阿米爾,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在那里,有他們親密無間的友誼,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1975年冬天放風箏比賽那天所發(fā)生的事情改變了一切。
在那場放風箏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贏得冷漠父親的注意,奮力競爭,榮獲冠軍。哈桑為阿米爾追回那只已經(jīng)得獎的風箏,卻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著同伴遇難,阿米爾卻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后來由于受不了羞愧與痛苦的折磨,阿米爾栽贓陷害趕走了哈桑。但不久戰(zhàn)亂又將阿米爾帶到了美國。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正當美國平淡的生活拂平了一切如煙如雨的往事時,拉辛汗的電話讓阿米爾重新回到阿富汗————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但當阿米爾才知道哈桑是自己的親生兄弟,哈桑卻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槍下。
為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并為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后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的索拉博—哈桑的兒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合上書本,我依舊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遍遍?!蓖鹑缫痪涮煺娴耐嫘Γ瑓s深深地烙在我們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危機關(guān)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這一切都是人性。阿米爾面對人性中的怯懦,嫉妒,自私……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但當他踏上阿富汗不顧一切的追尋和救贖,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是譴責,是覺醒,更是感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我們都是追著風箏的人。對阿米爾來說,那飄蕩在空中的風箏意味著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那長長的風箏線的背后是一份對人生命運深深的信服與感激。而對于我們來說,無論那只風箏意味著什么,就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吧。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2
最近我們學習了《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我有很大的收獲和體會。
這篇課文記敘了“我”回憶三十年前身帶殘疾、年過半百的歷史老師,課上講課與課間放風箏的情景,反映了劉老師充滿活力、熱愛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展示了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讀了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年過半百的殘疾老師,卻不愿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活動的自由。他只靠一根長長的、被用得油亮的圓木拐杖支撐著在地上跳躍、旋轉(zhuǎn)著板書、講課;課間在操場上放風箏,蹦跳著去追風箏。劉老師對生活有著那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在逆境中依然頑強奮斗的可貴品質(zhì)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確實,面對這樣一位老人,健康、年輕少年,還有什么理由來埋怨生活,甚至放棄呢?劉老師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知識,更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生活的逆境也不能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而應該在困難中奮力拼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價值。生活中,很少有能迎著困難向上的人。有一次,我和同學在一起做奧數(shù)題,為數(shù)學育苗杯的競賽做準備。我正做著,突然被一道題難住了,我和她討論了一會兒,還是理不出頭緒來,我們只好單獨想。我在草稿紙上寫寫算算,怎么也算不出得數(shù)。我看看她,她時而在草稿紙上演算,時而邊皺皺眉頭,時而埋頭冥思苦想。我想:干脆翻答案看看得了,免得再費腦筋。我正要翻答案,她立即阻止了我,說:“再想想吧,多思考對我們有好處。再說在考場上沒有答案了看你怎么辦?!蔽矣X得有道理,就繼續(xù)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我想出了一點眉頭,又計算結(jié)果,不一會兒,得數(shù)“6”呈現(xiàn)在我面前,我又用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驗算,得數(shù)完全正確。我高興得大喊:“我算出得數(shù)啦!”再看我計算這道題用去的草稿紙,竟然用去兩頁多。她看了看我的演算過程,也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樣喜滋滋的。我想:要不是我剛才的冥思苦想,哪來的現(xiàn)在的喜悅呢?
“面對困難迎面而上,克服困難,不放棄?!边@是我學習《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大的收獲。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3
對于總是在奉獻的羔羊,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推動它走向這樣一個結(jié)局:徹底為自己獻身。否則,便只有我們?yōu)樗I身,因為它此前的奉獻是如此之重,我們已無法承擔。
所以,在小說、電影和電視中,我們??吹竭@樣的局面——勇于獻身者,最后的結(jié)局常是徹底獻身。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zhì):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zhì)后,一部小說的情節(jié)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鐘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為小說中一些關(guān)鍵情節(jié)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jié)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zhì)。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于難產(chǎn),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后跟一群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衛(wèi)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qū)逐出自己家門。后來,已移居美國并成為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zhàn)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說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jié)多么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著的細致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fā)生仿佛都是必然。
例如,小說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4
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即使是在年幼無知的孩童也會選擇奔向天堂吧!
這是今天寫這篇讀后感最想提的一件事情,也許是因為自己今天中午才將這本書讀完,對最后的阿桑的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加揪心的緣故。
當生命對于自己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希望,當世界上沒有更多的期望,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甚至一點點的希望也被一個自己以為已經(jīng)逃脫困境的事情而打破的時候,那么還有什么選擇,唯一的選擇只有是:死。他,一個孩子,一個僅有幾歲的孩子就是這樣,“我保證”,但是“我保證”卻因為沒有辦法而變成“下不為例”,于是導致了死亡,導致了一個大膽的行動,即使對于一個剛開要開花的花朵。
“孩子終歸是孩子,過一會就忘記了”語言大概是這樣的,我提出這樣的想法時,我忘記了索拉博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而是一個在戰(zhàn)火中長大的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年紀就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的生死,太多的人間疾苦的孩子,如果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么,這樣的阿富汗,這樣的悲慘的世界造就的不是一個天將降大任的人,而是一個人間煉獄下悲慘的孩子的童年和一個更加堅強,更容易獲得希望的孩子。但是當一切的希望,那么一丁點都已經(jīng)沒有了,也是更容易喪失希望的孩子。
經(jīng)歷了大苦大難,這樣的孩子的成熟度要完全超出他們的實際年齡,這就是我的低估,于是,沒有太多的在意,悲劇導致了,滿盆的鮮血,滿眼的鮮紅,這對于我無疑是一個噩夢,一個久久不能抹去的記憶。
上面的這段也算是,我如果作為作者會針對最后的幾章節(jié)而寫的自己的感想吧。
最后只想說一件事,請不要無情的打破別人的希望,請哪怕是在最最沒有希望已經(jīng)逼到絕望的懸崖邊,也請留下下一根樹藤,哪怕短短的一根,給予一點絕望中的希望,也許樹藤的盡頭,在懸崖邊將會有別有洞天。
“一點點微笑,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我覺察到了”,“我知道,有那么一片雪花正在融化,雖然是一片,但是一年復一年,一冬的雪一定會在春天融化”大致書本的最后是這樣寫的,希望,一個春天足以融化深埋在索拉博內(nèi)心的一冬的冰雪。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5
天空中升飛的精美風箏,看似十分平凡,實則包含著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和傳統(tǒng)藝術(shù)。
?風箏》是一本中國國粹藝術(shù)讀本。里面詳細介紹了風箏的來源藝術(shù)、制作方式、放飛原理、風箏派別和名家趣事。
風箏的來源。放風箏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來源于中國。但說到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木鳶說,二是紙鳶說。風箏從南朝到北朝,經(jīng)歷了從軍事通用工具,演變成一種群眾性的娛樂玩具。原來小小的風箏在古代,竟還有軍事通訊的作用。
風箏的制作。講述了風箏的工具材料、綁扎、裱糊和彩繪等制作步驟。不要以為制作風箏很簡單,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風箏,還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制作風箏的工具材料,這可馬虎不得。從竹材、線繩、紙、絹再到顏料,都要挑選最適合做風箏的,否則就會影響風箏的飛升。而綁扎、裱糊和彩繪這幾道工序,若非心靈手巧的人都不能勝任。因為每一個步驟都極其講究技巧,系帶的手法、位置、繞線、裱糊的松緊、對稱,彩繪的打底、描線、染色和修飾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簡單。
風箏的放飛。講述風箏升飛的原理——力學原理,放飛條件和放飛方法。風箏放飛的原理說明了我國古代人民已經(jīng)學會使用力學原理,而飛機也是由風箏升飛的原理制作出來的。
風箏的派別。令我驚訝的是風箏竟然也分派別,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長處與獨特之處,還涌現(xiàn)出制作風箏的名家。
讀完這本書后,加深了我對風箏的認識和理解。原來風箏并不只是用于娛樂,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的智慧結(jié)晶和藝術(shù)精華。風箏是我國的國粹,比如它的制作過程之復雜、之周密、之技術(shù)性都體現(xiàn)出風箏得來之不易。
跨進21世紀的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留下來的國家,呈現(xiàn)出了生機煥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國,現(xiàn)在卻面臨著文化流失,傳統(tǒng)工藝后繼無人、遺產(chǎn)遺跡遭受破壞等現(xiàn)象。作為青少年,我們要勇于擔當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珍愛、傳承中國的國粹藝術(shù),為保護中國的精神財富而努力。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6
與風共舞,直上青云。
小時候,總愛抬頭看風箏輕盈地上下翻飛??粗鼈凕c綴天空,心中就會洋溢起無限柔情。對我來說,最幸福、最溫暖的事就是在風箏飛舞的季節(jié),能牽著媽媽的手,帶著風箏來到廣場。你看,那被風箏點綴得絢麗的天空中,飛得最高的那只風箏儼然一副王者的姿態(tài)。而《風箏》一課,又讓我徜徉在那美好、快樂、溫馨的畫面之中。
還記得風箏乘風飛起。
那時候,看見風箏飛起,我趕緊轉(zhuǎn)動線軸,單只是那么瞬間,風箏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后就輕輕地飄落了。我無可奈何地嘆口氣,撿起地上的風箏。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每一只風箏都是從起點飛向終點,都有跌落的經(jīng)歷,那些飛翔在天空中的風箏,它們雖然失敗過,但就是憑著一股犟勁,毫不氣餒,最終馳騁宇際。悠思悠年間,我再次握緊,放手。線軸緩緩松勁,終于風箏如蝸牛般執(zhí)著,再次起飛。“起飛、跌落、起飛……”一點一點地向上飛,線軸上的白色線圈一點一點地消失,風箏飛得更高了,我捏著長長的線一松一放,湛藍的天空中,一只風箏映襯在這美麗的風景中,不斷向上、向上、向上……
我抬頭仰望藍天,手遮額頭,想著魯迅說的'那么一句話: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p>
是啊,放風箏時,我們不是得到了更加美好的回憶么?這不是讓我們快樂么?
我輕輕地扯斷了那根不斷向上,試圖掙脫的線。它擁有了天空的顏色,仿佛要與藍天與白云融為一體,也許只有天空才是風箏最終的歸宿,那,就讓它飛吧!
魯迅《風箏》讀后感篇7
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qū)嵲诔鲇趦和煨?,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少F。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xiàn)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fā)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yōu)點,從中得到啟發(fā),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