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通用6篇

時間:2024-03-02 作者:Animai 教學計劃

作為教師只有認真寫好相關的教學反思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必須要掌握寫教學反思的技巧,這也是督促我們不斷成長進步的關鍵,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通用6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通用6篇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長處,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

3.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根據故事《小河馬,你真棒》自制小動物圖片。

2.請有特長的幼兒準備1個節(jié)目(如舞蹈、書法等)在活動中展示。

3.幼兒用書:《我真棒》。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話題。

◇教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棒之處,你們有嗎?是什么?(請2~3位幼兒說說)◇教師小結:剛剛我們說的最棒之處就是指我們身上的長處,也就是我們的優(yōu)點和特長。

2.欣賞故事《小河馬,你真棒》。

*出示故事中小動物的圖片,并猜猜它們有什么最棒之處。

◇教師講述故事1~4段,同時根據故事的情節(jié),依次出示故事中小動物的圖片。

◇幼兒討論:這些小動物都有哪些最棒之處?。,小河馬為什么哭?它有最棒之處嗎?是什么?

◇教師講完故事,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小河馬為什么笑了?它知道了什么?

3.引導幼兒翻看幼兒用書《我真棒》,發(fā)現、了解自己的最棒之處。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長處,教師有意識地請有特長的幼兒表演節(jié)目。

◇操作幼兒用書《我真棒》,尋找表現自己長處的圖片,和同伴說一說,并對自己說句"我真棒"。

*幼兒討論:怎樣使自己不斷進步,有更多的長處?

◇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要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就能擁有更多的長處,變得更能干、更棒。

4.展示活動"我真棒"。

*鼓勵幼兒在活動室中的表演區(qū)(歌舞、講故事、11,品)、手工區(qū)(折紙、剪紙)、建構區(qū)等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真棒"之處。

◇幼兒將自己的最棒之處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展示在"我真棒"主題墻上,讓幼兒相互學習。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我發(fā)現孩子們的“踴躍參與之心“還是非常的強烈的。我認為給孩子們表現自己的能力,特長的機會,讓孩子們通過競賽中,看到自己好的、強的一面,也看到自己弱的一面。從而增進對自我的積極體驗,增進對自己的認識,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特別是要幫助那些做事不積極主動,總是跟在別人后面、經常被別人忽視的孩子。給予機會展示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感到自己在同學中也是很有地位的。同時也讓那些過分自信的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正確地評價他人,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并虛心向他人學習。

通過這次的活動,我想我以后會多給孩子聚集在一起玩的機會,搞一些小制作或者在班上分成幾個小組,推選出小組長,讓小組長帶領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一起解決問題。這樣做,既能夠消除掉某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也能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假如再次讓我搞這樣的活動的話,我會想出比現在這個更好的點子來,讓學生們再次認識到自己的不同之處。當時的聽課老師會給投給我三個字“好樣的”并且會贊賞我的這種做法。孩子畢竟還是孩子總要有那么一個細心的、耐心的老師教導他們,引導他們走向更長、更遠的未來。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唱歌曲,感受歌曲略帶悲傷地的情緒,理解歌曲表達的情感。

2、

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真摯的情感,唱出主人公的孤獨寂寞和對土撥鼠的愛憐,親切的情感。

3、

了解大、小調不同的調性色彩,掌握大、小調音階的構成。教學重點:用柔和連貫的聲音和略帶悲傷地情緒表現歌曲。教學難點:

1、弱起節(jié)奏

2、大、小調式的調性色彩,及其音階構成。教學過程:

一、學習歌曲《土撥鼠》

1、了解貝多芬與歌德

師:剛才大家吹奏的《歡樂頌》是誰作的曲?(出示貝多芬圖片)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他有什么了解?

2、朗讀歌詞

師:與貝多芬同期的著名大詩人歌德和貝多芬有著同樣地性格特點,他們都憎恨壓迫,同情底層人民,向往“自由、平等、博愛”,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烁璧碌囊皇自姟锻翐苁蟆罚ǔ鍪驹姼瑁┱埓蠹依首x一下。(生朗讀歌詞)

師;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問題想問?

(生提問,師隨機出示土撥鼠圖片,生了解土撥鼠)師:詩中的我指的是為了生活到處流浪的流浪者,大家想想流浪者有家么?身邊有親人么?

現在陪在她身邊的只有誰?當他冷時誰為她取暖?

當他思念親人時,他的思念向誰說?當他被人欺時,他的屈辱向誰說?

師:土撥鼠是他唯一的伙伴,也是他心靈上的依靠,如果我們是那名流浪者,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來讀這首詩?

(生再次朗讀,師彈奏《土撥鼠》旋律)

師:同學們朗讀歌詞時,老師彈奏的旋律是貝多芬專為《土撥鼠》這首詩而譜寫的,下面我們來欣賞這首歌德與貝多芬珠聯璧合的經典名作《土撥鼠》。(板書:土撥鼠

播放歌曲《土撥鼠》)

4、

學習旋律

師:聽了這首歌你有什么感覺?(生答)

看來貝多芬的譜曲更增添了詩歌的悲傷情緒,詞與曲的完美結合深深打動了我們(出示歌頁)提問:調號是什么?拍號是什么?

視唱曲譜

演唱歌曲師:這首歌曲中,流浪者悲傷孤獨,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來表現這個可憐人的悲傷呢?(平穩(wěn)柔和的聲音,氣息要連貫)

5、認識大、小調式

師:同學們唱的真好,,老師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孤苦無依的流浪者形象,如果用《歡樂頌》的曲調來配《土撥鼠》的歌詞,不知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換曲演唱)

師:請你們說說換曲后的感受?師:同樣的歌詞,《歡樂頌》的'曲調就不能表現出憂郁的情緒,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請音樂博士來為我們解答(出示大、小調式知識)

師:由此可見,《歡樂頌》是一首大調式的歌曲,歌曲明亮,氣勢恢宏。我們來看一下,結束音是不是“1”,《土撥鼠》的結束音是“6”,所以,是一首小調式的歌曲。音樂比較柔和。

6、用豎笛分別吹奏大小調式音階

7、對比演唱

分別演唱《歡樂頌》和《土撥鼠》,感受大小調的調式調性

二、總結

師:音樂真奇妙,當我們憂傷時用音樂來排遣內心的痛苦;當我們快樂時又可以用音樂來釋放內心的快樂。希望每個同學都能通過音樂來感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音樂擁有我們美好的生活。最后讓我們再次拿起豎笛吹奏出我們心中的《歡樂頌》。

?土撥鼠》教學反思

走進音樂世界第6冊的《土撥鼠》這首歌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于1789-1792年在他的家鄉(xiāng)德國波恩創(chuàng)作的許多歌曲之一。當時人們?yōu)榱松钣须S身帶著土撥鼠(旱獺)到處流浪的習慣,就好比現代人養(yǎng)貓、狗,并帶他們外出游玩一樣,這是一首表現流浪漢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歌曲。學生隨著伴奏演唱歌曲并用體態(tài)感受6/8拍子的韻律是教學的重點。學生能按歌曲弱起拍的規(guī)律換氣歌唱,這是本課的難點。

通過對這一課的教學后,有如下體會:

一、成功之處:

(1)課題導入部分

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頭腦,本課在“課題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什么動物及介紹土撥鼠和貝多芬創(chuàng)作歌曲《土撥鼠》的背景,有利于學生用準確的情感和歌聲表達歌曲。這是人文知識的介紹,給學生一個真實的音樂生活,而不是一個人造的音樂生活。(2)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造自主的學習氛圍

教學生活過程中,大家都知道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但往往在實際中,出現教師主導是實,學生主體是虛,幾十年來的教育習慣于教師唱,學生學,教師做,學生跟,束縛了學生的頭腦,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本課大膽解放學生,讓學生從聽、從感受入手,處于一個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隨音樂律動、隨旋律模唱、為歌曲伴奏等教學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的學習氛圍,自由發(fā)揮才能的空間,在律動表演中去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學生的演唱、演奏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沒有自己去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現出真情實感受來的,只有激發(fā)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他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用聽覺直接感受音樂外,還強調運用視覺,手腳動作來幫助聽覺,來感受音樂,促使學生多種感覺器官的積極活動。《土撥鼠》這首歌的兩大特點: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從小節(jié)的第六拍弱起。教師通過讓學生朗讀歌詞、分析樂句、教師的范唱等啟發(fā)學生意識到這兩點,再去進行一系列的演唱、演奏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不足之處:

在執(zhí)教完本節(jié)課后,總感受有遺憾之處,對學生的思維拓寬程度還要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生活化,必須充滿活力,讓我們將學生帶進廣寬時空,不只課堂,探索神奇的音樂世界,不只在課本,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只成績,讓我們培養(yǎng)學生參與生活,創(chuàng)造音樂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了解音樂在生活中不同功能,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學生生活音樂化,必將充滿成功與歡樂,成為一生最可記念的金色時光。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3

捏面人這種民間藝術在現今社會已經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遠,孩子們對我們的民間藝術了解的比較少。而《捏面人》這個活動是一個說唱歌曲,把說和唱巧妙的結合起來,讓孩子唱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特色,非常適合大班幼兒學習。其中念白的內容是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這是幼兒熟悉和非常感興趣的人物形象。在歌曲中幼兒創(chuàng)編念白部分,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動畫片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使幼兒感到既有成功感和趣味性,又不破壞歌曲的完整性,真正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原則。通過這一讓孩子萌發(fā)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

在難點學習中幼兒的.興致十分高,活動中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說唱和京韻兩合體,是幼兒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幼兒十分的感興趣,有了興趣,幼兒就能跟著我的步驟學下來。活動中我運用了觀察法、演示法、引導發(fā)現法、問答法、圖片法等方法幫助幼兒學習。歌曲中的念白部分,也是歌曲比較重點的部分,把這個難點前置,為后面的整體說唱打下基礎?;顒又型ㄟ^教師的范唱、戲劇表演、角色變化等方式學習歌曲。讓幼兒在形式多變的情境下練唱不覺得枯燥乏味。使課堂氣氛活躍歡快,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歌曲。

活動中通過圖片幫助和加快速度,逐層讓幼兒不斷接受新的挑戰(zhàn)。整個活動在輕松之中結束,幼兒不僅學會唱原有歌曲,還在其基礎上運用所學戲劇操配上動作共同表演。

但在活動中我發(fā)現也存在著不足:歌曲由“唱”和“說”兩部分組成的,在活動中我注重了幼兒“說”的部分和“創(chuàng)編”的部分而忽略了“唱”的部分,“捏出來的面人把眼看花”這句是這首歌曲的難點,在活動中我將難點前置,但發(fā)現在學習中幼兒對于這句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為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揪出來幫助幼兒解決。同時,教師的專業(yè)基本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對彈唱的熟練的即興伴奏還有待提高;表演中戲劇動作還需多加練習與感悟戲劇的韻味。更好的引導幼兒進行藝術活動。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4

語言的學習在于創(chuàng)設一個語言運用的情境。本節(jié)活動中,我以色彩鮮艷的背景圖和抑揚頓挫的語言來吸引幼兒,配以班德瑞的輕音樂《春野》。這首樂曲散發(fā)著一種靜靜地、清新的春天的氣息,靜靜地欣賞會讓人覺得舒適、平靜。它的主題、感覺與《春天的色彩》這首散文很相配,于是我把它當作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背景音樂。美的圖畫,美的音樂,在美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也用各種美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春天美的理解,在各種情境中感受著春天的美好。

為了和散文內容相吻合,更好地吸引幼兒的參與,我利用打雷的聲音,創(chuàng)設了“雷雨”情境,非常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在問:“這么響的聲音會把哪些冬眠的小動物驚醒”時,有的幼兒猜到驚醒了“小蛇”,有的猜到驚醒了“小熊”,還有的'猜到驚醒了“烏龜”等,這種有聲的情境渲染引起了幼兒表達的興趣,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的生活聯想,我創(chuàng)設了“續(xù)編朗誦”情境。請小朋友來告訴小熊春天的顏色時,幼兒更愿意說,比單純請幼兒來回答“你覺得春天是什么顏色”更容易激發(fā)幼兒說的欲望。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而已,但在孩子的頭腦中卻是一個有趣的情境。開始續(xù)編時,幼兒對形容顏色的詞語運用有些欠缺,老師進一步提醒和引導后,孩子們的仿編更加精彩:

恩綺:香蕉告訴小熊,春天是甜甜的黃色。

天依:樹葉告訴小熊,春天是嫩嫩的綠色。

偉寧:葡萄告訴小熊,春天是酸酸的紫色。

夢妍:小雞告訴小熊,春天是漂亮的黃色。

若熙:太陽告訴小熊,春天是艷艷的紅色。

宇凡:向日葵告訴小熊,春天是香香的黃色。

光穎:郁金香告訴小熊,春天是漂亮的紅色。

正陽:金盞菊告訴小熊,春天是美美的桔色(美麗的桔色)。

朝陽:小青蛙告訴小熊,春天是嫩嫩的綠色。

涵碩:彩虹告訴小熊,春天是五顏六色的。

家旭:大地告訴小熊,春天是絢麗多彩的。

快樂的小雨點?!?/p>

家樂:“小雨點排著隊唱著歌從天上跳下來。跳到小草上,哎呀呀,小雨點把小草當成了滑梯;跳到窗子上,哎呀呀,小雨點把窗子當成了滑梯;跳到大門上,哎呀呀,小雨點把大門當成了滑梯?;?、滑吧,快樂的小雨點。”

家旭:“小雨點排著隊唱著歌從天上跳下來。跳到小山上,哎呀呀,小雨點把小山當成了滑梯;跳到石頭上,哎呀呀,小雨點把石頭當成了滑梯;跳到小花上,哎呀呀,小雨點把小花當成了滑梯?;?、滑吧,快樂的小雨點。”

知航:“小雨點排著隊唱著歌從天上跳下來。跳到葉子上,哎呀呀,小雨點把葉子當成了滑梯;跳到樹干上,哎呀呀,小雨點把樹干當成了滑梯;跳到蹺蹺板上,哎呀呀,小雨點把蹺蹺板當成了滑梯?;?、滑吧,快樂的小雨點。”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生字“運”、“挑”、“站”、“跳”,并組成詞語。

2、讀熟句子,說句子。

3、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生字,組詞。

2、難點:讀句子,說句子。

活動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紅花貼紙。

活動過程

1、激趣導入本課課題。

2、用生動的蘋果形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識。

3、給生字找朋友(組詞)。

4、學生看課本相應畫面,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并對組成的詞語進行了理解。

5、讀句子,領悟句子的意思。

6、拓展:練習說句子,鼓勵小朋友多參與,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7、回到書本,指名學生讀課文。

8、比賽讀課文,齊讀課文。

9、總結。

教學反思

結束了課堂之后,我覺得這堂課基本能完成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能夠突破,但不足之處還是有很多,現在作如下反思:

1、幼兒的年齡不大,在課堂上我沒能夠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征,活動教學不夠多,還是以老師為主講,不能在活動中讓孩子們學到知識。

2、教學手段不夠新穎,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對孩子的評價還不夠具體,語言比較抽象化,說話語速也過快。

如果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將會先花更多的時間把課備得充分一些,多設計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明確老師的輔導作用,轉變師生觀,多表揚學生,讓學生愛上語言課。

大班我在變教學反思篇6

在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大家一致認為孩子掌握的很好了,活動開展起來也很輕松,其主要原因是家長在家里灌輸的太多了。這也不奇怪,因為一提數學,相信大家腦海里立刻就想到的就是加減法了,所以“熱心”的家長很早就在家里給孩子灌輸此類知識了。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情況并不是那么簡單,問題如下:

1.雖然孩子們都知道“2+2= 4”,但如果你請孩子們看著圖來編算式他們啞口無言了。在孩子們的眼中,能很快的說出“2+2”后面的結果就是成功的表現,至于為什么要有這樣的式子,為什么要這樣記錄他們是很迷茫的;

2.雖然孩子們知道“2+2=4”,但如果我不是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簡單應用題的方法提問,而是用分合式子導入時,孩子們也懵了,而在老師的反復提示后,很多孩子們的眼里還是在迷茫著。按道理來說,分合和加減法背后的邏輯知識是一樣的,但在孩子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分合知識之后,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把兩者完全分開的現象呢?

如何讓孩子能較快的理解算式的含義?

第一步:教具和口述應用題講明加法和減法的含義:法就是遇到“又飛來了”、“又拿來了”、“又跑來了”;減法就是遇到諸如“飛走了”、“拿走了”、“吃掉了”。 讓幼兒理解到加法得出的數是變多了,不是變少了;減法則是變少了,不是變多了。最后記住在數學的世界里,我們經常要用到三個字: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為什么用加法(減法)?”

第二步:識加號、減號和等號及算式。往往是跳過了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直接到這個環(huán)節(jié)了,所以孩子們很多并沒有真正掌握到加法和減法背后的數學思維,而現在我們有了前面的鋪墊之后,孩子們就能很好的掌握了,隨后就可以進行由幼兒自編口述應用題直接轉換成式題并對式題做出說明的練習。

第三步:組成學習加減的方法:數學的組成列出加減法,用組成知識論證加減法的正確性。在學習中,加減可結合進行,這樣有利于幼兒掌握數群之間的關系(4+1=5為等量關系,5-4=1為逆反關系),培養(yǎng)了幼兒在逆向思維和思維在靈活性。

注意:口述應用題、數的組成及加減算式、運算之間在聯系和轉換。三者之間在聯系和轉換的方法是復習加減和發(fā)展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切忌三者的分裂造成知識間的割裂。教師可以先口述應用題,然后請幼兒用分合式的方式寫出來,然后再用分合式編一道加減法算式,最后可以利用算式再編出一道應用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