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實用的教學反思是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好一份教學反思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藕的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藕的教學反思篇1
?冀中的地道戰(zhàn)》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也是一篇略讀課文,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斗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zhàn)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zhàn)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
1、《語文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為目標提出來。課文的精華在語句之中,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而這一點不會自動顯露出來,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會語言,一定要讓學生去和課文中的語言“親密接觸”,我首先讓學生走進課文的語言中,然后讓課文語言走到學生的嘴上,走進學生的腦中,最后走進學生的心中。
2、由于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廁所住人地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構造,同時設計一個情境“假設有一隊日本鬼子進村并且發(fā)現(xiàn)了地道,他們會有怎么樣的遭遇以及村民們又將怎么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然后讓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課文的文字描述,設計地道示意圖。
3、我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和敘述的順序時,采取學生提出問題,邊閱讀、邊討論方式,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示"中的問題,邊讀書邊思考,理解課文內容。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我引導學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看全文重點寫了什么,在重點部分的前后各寫了什么內容,幫助學生弄清全文的寫作順序。并從中感悟到這樣的表達順序的好處是什么。這樣的表達順序,使復雜的冀中地道很有條理地表現(xiàn)出來,使人讀了對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
4、對于生活在現(xiàn)在的兒童來說,怎樣讓學生全面、清晰地在頭腦中形成對地道戰(zhàn)結構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地道戰(zhàn)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像未免會受到一定的阻滯,畢竟距離現(xiàn)在太遙遠了。我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認真的觀看電影《地道戰(zhàn)》,或給他們布置一些查詢有關資料的任務,并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戰(zhàn)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人民在戰(zhàn)爭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教學地道戰(zhàn)的產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樣、構造及特點學生沒有投入學習當中,也沒有對地道有更全面的認識。
5、我原先設計讓學生邊讀邊畫地道戰(zhàn)的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氣孔、迷惑洞,每一部分的位置。讓學生對課文描述的地道做仔細研究和思考。再一次經歷了一次實踐創(chuàng)造“地道”的過程,這一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的語句表達練習,進行拓展的訓。但由于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法完成。課后我讓學生完成。他們設計的地道是各種各樣,有的非常的巧妙,有的非常的合理,當然,也有的特別的粗糙。我讓他們在小組討論后,指派組內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并畫出設計圖,還要作詳細介紹。學生在交流完作品后說:我知道了課文中描述的地道“在廣闊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計其數(shù)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家家相連,村村相通…所以我覺得地道好像是一個迷宮;既能打擊敵人,又能保護自己;地道真是一個奇跡等”。
藕的教學反思篇2
綜合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順應這一要求,在九年級的總復習階段,指導學生分門別類地梳理基礎知識,把“厚書”讀“薄”,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努力通過知識再現(xiàn)將所學知識串成“串”,連成網,前后連貫起來,構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使所學的知識脈絡清晰,而且有利于學生熟悉所學知識。
另外,在九年級的總復習階段,還要把握聯(lián)結點,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要加強對知識的系統(tǒng)邏輯歸納,可以打破教材的章節(jié)、各年級知識點的界限,并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橫向、縱向的重視,通過歸納、比較,從更高層次上把握教材的體系,采用歸類的方法使之系統(tǒng)化、專題化。有意識地結合具體情境或通過適量的典型訓練,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進行調動、整合,并學會運用基礎知識去認識、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
藕的教學反思篇3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fā)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fā)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fā)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guī)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fā)、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
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fā)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于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伙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回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局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yè)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jié)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fā)學生,構建知識系統(tǒng),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yōu)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藕的教學反思篇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5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10篇
★ 《琵琶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 《琵琶行》優(yōu)質課教學設計
★ 《琵琶行》
★ 琵琶行白居易
★ 《琵琶行》讀后感
文檔為doc格式
藕的教學反思篇5
20xx年10月21日—22日,麗水市小學科學20xx年度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龍泉市實驗小學舉行。九堂參與評比的課中,蓮都區(qū)藍劍鋒老師和遂昌縣藍智俊老師都選擇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之前自己對這個內容就比較關注,本次又聆聽到兩位老師的不少精彩設計,產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與各位同行探討。
首先是對教材進行分析?!稁r石會改變模樣嗎》隸屬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從內容編排上該單元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3—7課為第三部分,重點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變化,包括風化作用、侵蝕和沉積作用。在這課之前的第2課,學生認識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然后過渡到本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是學生認識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變化的開始,同時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學習作了鋪墊。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動是調查家鄉(xiāng)特殊的地質景觀及形成的原因。本課主要通過探索巖石破碎的原因,認識溫差、水、大氣、生物等各種自然力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下,巖石發(fā)生了變化,并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形成許多自然景觀,當然這種變化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在比較細致地鉆研教材后,現(xiàn)在針對聽課體會來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本次上課的兩位藍老師,在導入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觀看巖石圖片的方式,意圖是讓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不過,我更喜歡這樣上:
教師先拿出一塊巖石a(質地較軟、棱角較分明),問:這是什么?學生若回答“石頭”,則順勢說一下,它還有個更規(guī)范的名字“巖石”。(板書:“巖石”)再拿出另一塊巖石b(質地較硬、比較光滑的鵝卵石),問:比較一下這兩塊巖石,它們的模樣有什么不同?(在“巖石”之后補充板書:“模樣”)這里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對模樣有初步的認識。
然后,拿起巖石a和巖石b,問:如果現(xiàn)在要改變這兩塊巖石的模樣,你有什么辦法?(在“模樣”前補充板書:“改變”)學生可能會想到鐵錘敲、在地面上用勁摩擦、兩個巖石互相撞擊等方法,教師可以讓那幾個學生現(xiàn)場演示,演示時一定要讓引導學生進行巖石前后的對比,并讓學生思考“把巖石放在水中弄濕”和“在巖石外表涂抹顏色”有沒有改變模樣,從而真正明白“改變模樣”的含義。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用人力因素改變了這些巖石的模樣,如果把這些巖石放在大自然中,它們的模樣還會不會改變呢?如果會——你認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會讓巖石改變模樣?(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溫差、水、大氣、生物等)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許多老師都喜歡絞盡腦汁策劃新課導入,什么魔術、圖片、錄象、實驗等,以前我也是這樣想和做的.。如今我終于醒悟,課初的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發(fā)興趣。而且,一開始若把興趣完全激發(fā),若后面沒有更吸引人的活動,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失落心理,嚴重影響后面的學習效率。一節(jié)課比較合理的學習興趣應該是這樣的曲線分布:課初5—10分鐘穩(wěn)步上升,課中的20—30分鐘漸入佳境達到高潮,到最后興趣點有點回落但還保留在一定的高度。
我的觀點是,不要把開頭搞的太花哨,抓住關鍵直奔主題,按照“巖石——模樣——改變模樣(人力)——會改變模樣嗎(自然外力)”的順序,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必要的基礎。另外,準備了兩種不同質地的巖石,隱含了讓學生知道巖石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軟硬的巖石在同等條件下改變的程度會有區(qū)別。
二、材料準備,嘗試放手
有些特定的實驗材料,學生不容易準備或教師要做刻意的安排,那當然由教師準備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幾個原則:“能讓學生準備的就讓學生準備,能用身邊材料就少用專用儀器,選用的實驗材料越精越好”。
關于巖石的這兩節(jié)課,兩位老師準備得十分充分,不僅提供了所有的實驗材料,還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實驗用的巖石,從后期的結果上看,兩個老師準備的都是比較容易產生明顯現(xiàn)象的巖石,再比如對“流水實驗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過我在想,能不能大膽地放放手,讓學生自己帶巖石呢?巖石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學生準備的巖石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從而會讓實驗結果會更豐富。至于“流水實驗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適時觀察水多和水少時對巖石作用的影響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會讓學生準備龍泉本地的巖石,教師再有意識地補充些軟硬不同的巖石,然后讓學生做實驗。甚至我會多準備些比較堅硬的巖石,讓大部分實驗組都看不到明顯的變化,然后進行思維的提升,讓學生從看不到明顯變化的現(xiàn)象中推理出變化是存在的,只是這個變化非常緩慢和微小,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風化現(xiàn)象。
三、探究活動,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幾個模擬實驗,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冷熱對巖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巖石的作用”。仔細研讀后,我覺得應該先讓學生做“流水實驗”,再做“冷熱實驗”。也許有些人會對此不以為然,實不知其中用意。首先,從實驗難度上講,“流水實驗”比“冷熱實驗”簡單,從易到難,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其次,“流水實驗”的材料準備比較簡單,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帶,再用“冷熱實驗”來調控學生,留下第一個實驗使用中的一塊巖石,把其他的實驗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無關干擾,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無論是“流水實驗”還是“冷熱實驗”,都必須讓學生在觀察結果的同時要注意關注過程。比如,一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明確實驗用水是透明的,巖石也是清洗干凈的,從而保證實驗探究的嚴密性。否則,萬一有學生提出質疑,說水變渾濁和瓶底有微粒是巖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實驗”中,兩位老師都注意到模擬自然環(huán)境中流速變化,這非常好,在以往的聽課中我沒有見識過。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小組分工,一個同學負責做實驗,另外的幾個同學觀察流速變化時流水對巖石的作用會有什么影響,并有記錄員進行記錄,就可以在反饋時得出流速快水對巖石的沖刷就加劇,而巖石相互之間的撞擊也更明顯,從而推理出河流中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巖石有那么大的區(qū)別了。
而“冷熱實驗”,我建議教師在組織討論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后,給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比如5-8分鐘),在這期間不要對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進行要求。估計這里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少但加熱時間長,二是冷熱交替的次數(shù)多但加熱時間短,無論哪種情況,其實都可以對巖石產生一定的作用,而且兩種方法并無明顯優(yōu)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動植物對巖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對用石膏做模擬實驗,因為石膏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別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這里簡單的處理方法是讓學生進行猜測,從樹木的根會讓巖石破裂、動物的行為會讓巖石磨損、動物的糞便會侵蝕巖石等,從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會改變巖石的模樣。
這節(jié)課,還有個很好的教學點,那就是風化和“風的作用”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其實風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達為大氣的作用,但具體怎么作用并沒有進行明顯的闡述。教學中把這個內容作為拓展的機動部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