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應該都要將教學反思寫好,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反思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1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fā)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后,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為重點,以誦讀、品味為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通過意境的創(chuàng)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比腩},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于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復習,又為本課的創(chuàng)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huán)節(jié):
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yǎng)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為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于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問啟發(fā)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jié)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么意思?這時該怎么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huán)節(jié):
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一是透露季節(jié)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為主。
四、手法環(huán)節(jié):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tài)細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huán)節(jié):
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范疇。
六、修正作業(yè):
上課之前,我布置了預習作業(yè),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yè),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一節(jié)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課堂融為一體,以自己的范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于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一點,作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盡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后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鑒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來補充。
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2
在本次音樂教學中,我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透過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調動其自身的各個感知通道,參與音樂,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美、體驗美、享受美,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通常狀況下,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是其最大的特點。
?法國號》是首短小精煉、朗朗上口的歌曲,表現了小主人公每一天興趣十足、刻苦練習法國號的可愛形象。
在《法國號》教學中,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有的放矢的進行了教學。
一、用肢體語言感受歌曲《法國號》資料。
用肢體語言表現歌曲資料既形象直觀,又能幫忙學生理解和記憶歌詞,同時,讓學生針對自己對法國號的理解用動作表現出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利用圖形譜,自主參與,學唱歌曲。
圖形譜能夠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法國號》歌曲旋律的走向,潛移默化地感受歌曲中的各個要素。利用圖形譜能夠使學生更加關注音樂,是引導學生聆聽的手段之一。使他們能夠自主參與到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個性是最后一句的視唱,此方法十分受用。
三、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
本節(jié)課的尾聲,我讓學生查閱樂器家族,引導學生積累音樂文化的廣闊天地,這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育觀念。
本次課堂也有很多不足:
一、教師的基本功還需要加強,若教師能自如的演奏法國號,就會讓學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樂器的音色和魅力,但是老師不會吹奏。
二、學生的評價語言很貧乏,還是沒有跳出套話的框框。
透過本次教學,發(fā)現問題,認真改善,讓今后的教學活動有更好的效果。
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3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從主題圖“雖然它們是不同的物體,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征,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狀是圓柱。說明圓柱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一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還將進一步認識它”來揭示課題。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fā)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系。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發(fā)現等過程,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還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jié)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征的過程。教學中,無論開始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后來的操作、比較、驗證活動,都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整體上的把握、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深化。
縱觀整節(jié)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只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本節(jié)課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家小區(qū)的居民結婚,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盡管“噼噼啪啪”壓住了學生發(fā)言的聲音,但絲毫沒有減弱學生積極發(fā)言的熱情。
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4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億以上數的讀寫方法掌握起來難度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課始,利用復習引入,來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同時,使學生能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區(qū)別。為學生自主的探究新知做好準備。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編排,分為億以上數的讀法、億以上數的寫法和把億以上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三個知識點進行教學。每個知識點我都設計了3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
①利用已有知識,嘗試探索;
②交流方法;
③練習活動。
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我都大膽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并通過合作交流尋找方法,使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這3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讓學生經歷了嘗試探索——交流總結——熟悉鞏固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通過與伙伴的交流討論,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在探索新知識的各項數學活動中,學生充滿了自信,而一次次探索成功,給學生帶來了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令人遺憾的是,在學生探索完把億以上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后,沒有將它與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進行對比,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以致少數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對方法混淆不清,不能正確地進行改寫。
在學習完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后,題目要求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時,少數學生也糊里糊涂地運用了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的方法,而單位寫的卻是“萬”,在練習課時,應重點強調這個問題。
池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5
一、交流導入:
1、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導入新課:繼續(xù)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復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匯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保ㄗプ∑甙俣嗝祝?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贊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頻,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匯報通過網絡了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游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云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蔥郁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保ㄗプ 奥柫ⅰ币辉~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云殿的雄偉氣勢。)
(2)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么靜,是那么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并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tài)。)
三﹑全文總結:
1﹑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游覽順序游覽的?
2﹑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并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后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fā)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fā)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yōu)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