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學反思6篇

時間:2022-10-29 作者:Fallinlove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學境界,保證了教學反思的質量之后,我們才能進一步提升個人的教學水平,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密度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密度教學反思6篇

密度教學反思篇1

一、課題提出,小組初探

本節(jié)課前老師利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時間事先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手邊不同時具備天平和量筒,卻有一些其他器材,你能否巧妙地運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去測出鹽水的密度?你能找出多少種方案?”課題提出后學生們馬上議論開了,熱情很高,自由結合成一個個小組研究討論,查閱書籍,上網(wǎng)瀏覽,積極設計方案和實驗方法,討論研究出的方案有的組多達12個。有一組竟在網(wǎng)上查到要用高中學的知識才能解決的方法。

二、組際交流,再次探究

老師課前把備課組的教師們集體討論能想到的方法所涉及到的實驗器材在講臺各準備了幾組;課堂上,首先讓各小組長把自己組所設計的方案有多少種、所需器材和實驗步驟簡述出來,其他小組對不明白、不清楚處可提出質疑。例如:有個小組用杠桿、兩個相同的小瓶、水、刻度尺來測鹽水密度,其他小組有同學不明白,讓他們說出原理來,該組馬上有同學到黑板上寫出了“水vl1=鹽水vl2,量出l1、l2即可?!钡怯钟型瑢W問:“兩個小瓶的質量不考慮嗎?”他們答道:“這個問題我們早想到了,我們挑選的兩個小瓶質量是相等的?!苯?jīng)過小組之間充分討論和交流,應該說每一個學生對密度測量這個問題都有了新的認識。為了讓每一組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老師要求各小組把本組認為設計最科學的方案步驟說出來并寫出板書,讓其他同學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然后每組按自己設計的方法開始實驗,來驗證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讓不同小組間互派觀察員,以便實驗結束后進行論證分析。

同學們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到講臺選取實驗所需的器材,有選杠桿、彈簧測力計的,有選u形管、煤油的,還有選彈簧測力計、鐵塊和水杯的,等等。有的小組還挑選兩套器材,分兩個實驗來進行對比。

因為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時間,給了他們能領會并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學生們才能把問題想得深,想得廣,想得全。在此過程中觀察員將看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是為了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切磋,并鍛煉和考查雙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實驗分析,深入探究

各組認真做完實驗,將實驗結果,即表達式和測得數(shù)據(jù)進行板書,使之方案表達完整,然后由觀察員提出問題或質疑方案的科學性,被質疑小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答辯。例如:“你們將量筒直接放在天平盤上稱量,能放穩(wěn)嗎?是否可操作性差?”“我們是根據(jù)天平實際來這樣做的,因為我們所用量筒不大,發(fā)現(xiàn)它放在天平盤上較穩(wěn),并且認為這樣直接測出體積和質量會誤差小。”再例如:“你們組為什么先向u形管內(nèi)倒入鹽水就做成功了,開始時你們先倒入的是煤油,為什么不出現(xiàn)液面差?”“開始時我們忽視了煤油密度小于鹽水密度的問題,倒入鹽水時發(fā)現(xiàn)有鹽水沖入煤油中,煤油柱中間有鹽水柱,所以我們又改變了做法?!庇^察員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你們先稱鐵塊在水中所受的重力,不科學,誤差大?!薄疤炱街羔槻混o止能算天平平衡嗎?”“刻度尺測液體深度時應該估讀?!薄澳銈儨y出的鹽水密度為什么比水還小?”等等。

在學生“雙方”的爭辯中,對學生感到疑難或難說服的問題,老師及時啟發(fā),適當引導和點撥,真正使學生們越辯越明,越說越清。

最后還設計了各組評議討論環(huán)節(jié),對每小組提出的實驗探究方案的器材選擇、步驟的合理性、表達公式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對其優(yōu)劣進行評價。其實在此過程中有些組的方案經(jīng)實踐檢驗是不成功的,為此他們學會了如何評估他人和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些組做得非常成功,同學們心情激動,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對經(jīng)歷探究實踐所學到的東西會刻骨銘心的,同時還能體驗到科學探索迂回曲折和知識的來之不易。

四、課后思考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松。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fā)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shù)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xiàn)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xié)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密度教學反思篇2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質量和密度第二節(jié)《密度》教學完成后,回顧教學過程,覺得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做法,也體會到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現(xiàn)回顧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揚長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學工作。

一、轉變觀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樹立"為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教"的教育觀念。依據(jù)此理念,本節(jié)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依據(jù)導學案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研討編排的,力爭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能體現(xiàn)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重視探究,把握關鍵

本節(jié)課以"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突破口,認識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不變這一物質的性質,引出密度概念,進而理解密度含義,因而做好探究實驗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本節(jié)教學在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個大組下設三個小組,三個大組分別探究木塊、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得出數(shù)據(jù)和結論后小組間進行交流總結。隨后讓他們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大組中三個小組進行交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這一物質的特性,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筆,再讓大組之間交流對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學生將明確地得出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這一結論,為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與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奠定基礎。這樣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小組探究、合作研討、歸納總結為主線,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歸納,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在經(jīng)歷獲取知識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已經(jīng)對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有具體的認識,教師通過導學案因勢利導引出密度,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認識公式?籽=m/v只是計算式,而物質密度的大小與質量體積無關。

四、學以致用,當堂達標

學生得到知識后及時應用,是鞏固、提高、升華的必要途徑。練習是最好的、最直接的鞏固和提高方式,在導學案中除了安排探究過程、知識形成的問題性思考題外,每完成一個知識性問題后都有相應的跟蹤練習,使學生學以致用、及時鞏固,在課后再安排當堂檢測,及時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查、反饋,及時解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學相長

回顧本節(jié)課教學也體會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實驗材料選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類的易于分割的物體,讓學生改變體積質量后進行測量計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密度不隨物質的體積和質量而變化,效果將會更好一些。其次,在習題設計中要注意有層次,兼顧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另外,在反饋解疑中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回憶質疑,使他們通過自身的不斷的反思,將學到的知識鞏固、深化、提高,使他們的知識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總之,本節(jié)課教學圍繞課時目標以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為核心,充分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的教學特點,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在經(jīng)歷獲取知識過程中形成知識、理解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密度教學反思篇3

今年,有幸參加了兩年一屆的市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首先,要感謝給我這次機會的縣教研室牛主任,給我大力支持鼓勵的學校領導,以及幫助過我的各位老師。

?密度》這節(jié)課在我看來是不算成功的一節(jié)課?;貋淼臅r候我認真總結了分析了講課不足之處:

1、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開始講《密度》這節(jié)課時,我是以一個《尋寶》視頻引入的新課。但是當我將課件考入電腦上時,發(fā)現(xiàn)視頻不能播放。我的大腦一下子就空白了,不知道怎樣引入合適了。我向第三實驗學校的步寶炎老師說明情況,他也愣住了。但是瞬間他就找了一個比視頻更好的小故事。小故事的內(nèi)容是:一位女士被“飛車黨”搶走了項鏈,女士追之不及。女士急智之下說了一句話,犯罪分子扔下項鏈跑了。那么女士說了句什么話?(“假項鏈你也搶!”)這個故事不僅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更吸引了評委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對于這件事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個故事就是在當天早上電視中播放過,我同步老師一起觀看過。為什么步老師能一下子聯(lián)想到而我就不能。我想這是因為自己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能隨時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要達到這個要求或者標準,需要平時大量的經(jīng)驗積累,及時的教學反思。

2、“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最深感觸。

沒有春夏勤勤懇懇地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秋季碩果累累的豐收。想要將一堂課上好,就需要課下認真的準備。更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積累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講課的經(jīng)驗與技巧。平時我們感覺這么一點積累沒有多少用途,但是“水滴石穿”“積少成多”,其實結果也就早在這一點一滴中注定了。

3、基本功需要再次加強。

(1)語言要精煉,問的問題要有價值。(2)跟學生要互動,多說鼓勵、賞識性的語言。(3)課堂活動,不要因為討論而討論。

通過這次講課,還讓我明白了,想提高自己,就得不斷學習。

學習要伴隨我們一生,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

書籍可以開拓視野,讓智慧之花閃現(xiàn)。我們不僅要學習與教材有關的內(nèi)容,還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

多聽其他老師的課。要想上好自己的課,就得多學習其他老師的長處。今后一定多反思,多做教學后記,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最后再次感謝學校對我們新教師的栽培和教育,感謝一直在身邊指導和幫助我的尊敬的師長和親愛的同事們。

密度教學反思篇4

讀取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xiàn)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讀取數(shù)據(jù),最后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guī)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于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后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塊為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用于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shù)據(jù)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shù)據(jù)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shù)據(jù)的采集、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xiàn)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并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shù)據(jù)得出結果。由于有上一節(jié)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松。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fā)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shù)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xiàn)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xié)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五: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復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guī)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shù)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guī)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面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分組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實驗室中常用于測液體體積的儀器。使用時應注意:

1.首先觀察量筒刻度單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體積,以及最大測量體積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頂部)相平。

3.讀數(shù)時。液面靠近哪條刻度線,就讀該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讀。實驗時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后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質。例如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后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yōu)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松和愉悅。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松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后更能理解。

密度教學反思篇5

本節(jié)課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規(guī)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等測量工具來測量,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應該使用量筒來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也可以使用量筒來測量。

怎樣使用量筒?

可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課本“信息快遞”,回答課本中提出的幾個有關問題,并動手操作,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不規(guī)則固體體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shù)目茖W作風。

1.量筒上的單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來標度的。

2.與許多測量儀器(學過的電流表、電壓表、天平等)一樣,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測量值。實驗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據(jù)你測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測物的尺度等因素來選擇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視線與液面水平,與刻度線垂直。

5.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不規(guī)則固體物質體積的測量,需用量筒或量杯。這里利用等量占據(jù)空間替代的方法。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

另外,對于有余力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1.如果要測量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過大或無法浸入現(xiàn)有量筒之內(nèi),

你有什么辦法測量出它的體積?

可采用“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nèi),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xiàn)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讀取數(shù)據(jù),最后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guī)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于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后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塊為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用于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shù)據(jù)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shù)據(jù)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shù)據(jù)的采集、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xiàn)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并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shù)據(jù)得出結果。由于有上一節(jié)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說明其理由。這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松。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fā)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shù)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xiàn)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xié)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密度教學反思篇6

在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物理,同樣物理也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學中隨時都要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講解《密度》一節(jié)時我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啟發(fā)式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新課學習,然后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由她們自主合作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f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成聽意義建構。

2.與速度概念對比,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通過對比密度與速度概念的異同點,既可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們在定義、公式、單位等方面的相似之處,為以后學習其他比值定義法定義物理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別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后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shù)據(jù)(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于計算),通過作圖來比較讓學生逐步認識到對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對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注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