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寫好教學反思是可以讓提高我們自身的反思能力的,做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你寫起教學反思一定得心應手,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矛與盾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1
初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每件事通過空行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給各部分加小標題。指導學生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訴學生,小標題比概括段意要更簡練,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為短語??梢杂米约旱脑捀爬ǎ部梢詮恼n文中摘錄詞句作小標題。
理解課文時,可先引導學生根據(jù)“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找出課文中心句,然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二是從文中所寫的事例看出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就調整了閱讀的順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內(nèi)容后,直接學習下文。
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第一部分與后面幾個部分的關系。第一部分提出一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后面幾個部分則用魯迅先生的幾件生活小事從不同側面回答了這一問題。談《水滸傳》表現(xiàn)了他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談“碰壁”表現(xiàn)了他對舊社會的痛恨;救護車夫則表現(xiàn)了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關心女傭阿三則表現(xiàn)他關心別人勝過關心他自己??傊?,是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他才贏得那么多人的愛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幾個部分是因果關系,第一部分寫的是果,后面幾個部分寫的是因。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2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簡短,但寫出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一、以“讀”為主,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在學生自讀課文后,說說老舍家的貓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導學生把課文分為兩大部分,即“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小貓可愛”。重視感情朗讀。感情朗讀,能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使文章的內(nèi)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努力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比賽讀,大聲讀、默讀、快速讀等,學生們通過朗讀揣摩,從老舍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文字中體會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最后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下來,情感升華,感悟作者語言的魅力。
二、抓住關鍵詞句仔細推敲、品析。在學習貓性格古怪一段時,我抓住了“閉息凝視”這個詞,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詞語的意思。再通過查字典,知道是專注的盯著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明白,貓為了等老鼠的出現(xiàn),怕自己的呼吸聲嚇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識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專注的看著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讓學生說,從這個詞里你讀出了什么?學生說,在這個詞里讀出了貓的盡職。理解了詞語意思后,我讓學生也進行屏息凝視并說體會。經(jīng)過理解和自身體驗,學生明白了從“閉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這句話里看出,貓真的是非常盡職,難怪老舍那么喜愛它。
教學本課時,我注意了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發(fā)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學生讀還只能停留通順上面,對文章的悟及積累還有所不夠。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3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jīng)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yī)生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從中受到啟發(fā),通過反復實驗,發(fā)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道理。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著桌子。那么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卷成筒兒,一頭靠著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于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fā)現(xiàn)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fā)現(xiàn)后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課文是科學故事,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jīng)過,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的道理。
在教學時先從題目入手,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權衡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并說出了道理,因為聽診器我們并不陌生,已經(jīng)很普及,但最先發(fā)明的人應該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們進一步讀好課題,此時問學生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會對聽診器是誰發(fā)明的很感興趣,第一個聽診器是怎么想起來發(fā)明的呢?會是什么樣子?這些有價值問題的產(chǎn)生更有利于學生深入學好課文。
第二自然讀是全文的重點,講述了受孩子玩蹺蹺板的啟示,雷奈克做出聽診器的雛形。課文除了對雷奈克成功地聽見病人心跳后的喜悅進行描寫外,對雷奈克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語言、行為以及內(nèi)心活動都沒有很具體的描寫,這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指導學生在閱讀時采取讀中感悟、讀中想象的策略。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不過我倒有些喜歡這些問題。在課上,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或理解有難度時,正是需要我們引導,體現(xiàn)教師價值的地方。今天,我上完了13課的第一教時,光自學生字詞,朗讀課文就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我并不覺得課上效率低,反而發(fā)現(xiàn)讀準、讀熟、讀好課文,很多的問題都已迎刃而解了。當然,學生也有索然無味的時候,比如今天課上,有些長句讀不好,但學生明顯已失去了堅持的興趣。此時,需要想些方法。我“故技重施,屢試不爽”。組織朗讀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敖裉?,到底哪個小組讀得最好呢?我要給你們打分?!睂W生立刻振奮了精神?!安贿^要想獲得好成績,必須每個成員都付出百倍的努力。”先給一段時間練讀。學生個個都全力以赴,認真練讀。課文讀得有聲有色。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也樂意糾正。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朗讀的效果和學生練讀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甚至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何樂而不為呢?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4
?梅蘭芳學藝》一文講述了梅蘭芳起初被師傅認為不是唱戲的料子,但他通過勤學苦練,最終成了聞名中外的戲劇大師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文眼就在“勤學苦練”。重在讓學生體會梅蘭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勤學苦練可以彌補天生的不足,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獲成功?!扒趯W苦練”一詞概括而抽象,如何使二年級的兒童對其產(chǎn)生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感悟呢?我采用模擬生活情境和聯(lián)想生活情境兩種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形象。
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自己感悟,在講到重點字詞的時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感受梅蘭芳的“勤學苦練”。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自己找出難理解的字詞,通過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全文,體會文章的主旨。我在課件中設置了一些活動的字詞,讓孩子們置換角色,像梅蘭芳一樣去“緊盯”、“注視”,從而產(chǎn)生“苦”與“累”的真切體驗;再讓兒童想象、猜測梅蘭芳練功的時間,有學生說是一年,有學生說是四年,當我告訴他們梅蘭芳整整練了十年時,學生都禁不住“哇”地叫起來。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形象便在其頭腦中鮮活、豐滿起來。不需要太多語言,學生便能意會到文章的文眼。孩子們在這一直觀形象、生動活化的過程中不僅領會了詞義,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時也積累了聯(lián)系生活來理解課文這一寶貴的閱讀經(jīng)驗。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5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全書的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王冕完全符合儒家君子的標準,他的形象意義還在于他是作者言明主旨的一個依托。課文描述了王冕少年時代自學成才的經(jīng)歷,字里行間還透露出孝順母親的濃濃深情。課文語言經(jīng)過編者的加工后淺顯易懂。在進入今天的課堂時,學生的起始閱讀狀態(tài)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能粗淺地讀出他愛學習和孝順母親。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將課文的重點定在:
1、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
2、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儒林外史》的興趣,簡單了解閱讀這類作品要能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入手。難點在于對景色描寫的理解、感受。
從課堂的實際來看,有這樣幾點收獲:
1.用“高手”提綱挈領,作為展開本課學習的切入點,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在自己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能結合具體內(nèi)容潛心會文,加工提煉,用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在自己心中豐富王冕的形象。同時,在了解了王冕從放牛娃到高手的原因后,勤奮學習等價值觀的引導也就在潛移默化了。最后的遷移欣賞,不是非要學生對范進的形象有多深刻的把握,主要還是一個學法的指導和興趣的激發(fā)。
2.正入方教授所言,對于環(huán)境描寫,還沒有進入品位文字的階段?,F(xiàn)在,我們時常重視了“知其然”,而忽視了“知其所以然”。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學生讀了這么多東西仍不會寫作文,不進行“知其所以然”的寫法方面的指導也是一個問題。
3.這次上課對于我個人來說,也有很大的收獲。我深深懂得了,課堂要尊重學生!要緊緊圍繞如何讓他們獲得提升展開各個環(huán)節(jié)。此外,這次備課可以說是幾易其稿,每當卡殼時,專家和領導的指點都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6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驗證、歸納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產(chǎn)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在這節(jié)課中,我先是復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然后順勢提出“如何計算圓柱體的體積”這一全課的核心問題,從而引發(fā)學生的猜測、操作、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如有學生想用單位立方體來擺,可是因圓柱體的側面是曲面,無法量出。在學生嘗試失敗的基礎上,促使他們改變思路,去尋找新的方法。通過學生對“圓柱體上下兩面是什么形?圓面積公式是怎么得到的?”的回答,從而引出:用割拼的方法將它轉化為其他的圖形。出示教具將圓柱沿底面已經(jīng)平分割成16等份,將其插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接著再啟發(fā)提問將圓柱體沿底面平分32、64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使學生知道“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拼成的圖形將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延伸想象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二者之間什么變了,什么不變?最后,再從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由此至終讓學生經(jīng)歷了“做數(shù)學”的過程,并伴隨著問題的圓滿解決,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與滿足。與此同時,使學生理解與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魅力。
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后,如何進行計算應用。在計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為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復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對于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布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shù)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操作活動是數(shù)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矛與盾的教學反思篇7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qū)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nèi)的長途商業(yè)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xiàn),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jīng)貿(mào)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jīng)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