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中,教學反思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眾多教師寫好教學反思之后,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部編版《橋》教學反思5篇,供大家參考。
部編版《橋》教學反思篇1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從故事中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xiàn)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話故事人物的對話居多,而且透過對話,能讓學生領會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就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課堂上放手,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學生的表現(xiàn)也非常棒,課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處。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要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本課中我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體會陶罐和鐵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領悟陶罐的價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靈,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體驗文本。這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三、練就學生扎實的基本功
這節(jié)課,我著重讓學生領悟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神情、動作、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陶罐鐵罐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這種要想表達人物思想的就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繪,在學生熟讀、感悟、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深刻,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部編版《橋》教學反思篇2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fā)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tài)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fā)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tài)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xiàn)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tài)、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shù)脑~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后,我便讓出講臺給學生表演。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夸張的表情等。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老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臺。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jié)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fā)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部編版《橋》教學反思篇3
這個學期中段前,中心小學很多校長要來聽一節(jié)我的語文公開課,我不由的緊張起來。
為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做了大量準備,從教法,從對課文的理解到課件的設計上都花了很大功夫,自我感覺頗好,但上完后卻覺得這是自己公開課中最吃力、最糟糕的一堂課,很是沮喪。起初,有些責怪學生的不配合,可靜下心來細細分析,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激情不夠。 以往上課,我在充分備戰(zhàn)之余,總有些許緊張,會不斷地思考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設想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況,讓自己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課堂上總是情緒飽滿,飽含激情地去講解課文,并以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引導他們理解課文。而這一次,似乎盲目自信了些。因為自認為準備工作做得較好,沒有過多地設想各種突發(fā)狀態(tài),思想上不夠重視。由于這是一篇寫景文章,那種對自然景物的欣賞與感受,對學生來說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課堂氣氛不熱烈。我本人也因不夠緊張,沒有把自己完全放入文本中,加上又曾經試上過,而顯得缺乏激情,就更無法調動學生的情緒,反過來學生的情緒又再次對我造成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課堂氣氛就愈發(fā)顯得沉悶了??磥?,教師的激情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也是一堂課充滿活力的重要保證。
二、課件成了絆腳石。 一直以來都強調,讓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即課件為輔。雖然本課課件由于四處搜集資料,精心制作,應該對課堂教學能起到輔助作用,但由于教學中,沒有完全沉浸到文本中,始終在牽掛該用哪個課件了,反而對教學起到了牽絆作用,使教學顯得不流暢。學生在欣賞精美圖片時,沒能與文本很好結合,感悟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課件的出現(xiàn)便顯得不夠自然,作用不大。
三、學生只是配合的角色 。因為這些學生都是農村的學生,很少見這么大的場面,膽子很小,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很拘謹,生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不能主動地、積極地學習,而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課后,學生坦言無論在自學還是回答問題時,都擔心出錯,不敢放手去做。這一責任還應由教師承擔。教師應設想到環(huán)境的改變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造成影響,在眼保健操后,做好氣氛調控工作再上課。課上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不對,應及時調整。但由于我自身的大意,忽視了這一現(xiàn)象,犯了個常識性的錯誤。
這堂課的失敗,無疑給我敲響了一面警鐘:任何時候都不能麻痹大意,每堂課都要做好充分準備,永遠不能自以為是。
部編版《橋》教學反思篇4
語文作為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關鍵還在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做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才能在創(chuàng)造性的教和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如果教師還采用以往的注入式教學,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那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根本就無從談起。
我以為,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敢于打破“經典式”的語文講讀法,善于創(chuàng)造新穎、高效的,特別是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讓教學不但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成為學生獲得學習語文樂趣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的這一實踐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示范。試想,一個語文教師經常只用一種模式、套路去教學,又怎么能要求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個性呢?
教學《海上日出》一文時,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我采用制作連環(huán)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容,把日出的過程畫成一幅幅色彩鮮艷的圖畫,再把相應的介紹畫面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寫在畫的下方,然后裝訂成一本連環(huán)畫,再分小組讀讀、講講、評評、比比。由于把學習語言文字融入了制作連環(huán)畫這一新穎的形式中,學生樂學樂做,興趣濃厚。又由于這一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強調了實踐活動,強調了學生間的互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了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過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從而達到了高效的目的。全班50本各不相同的連環(huán)畫不僅是學生自己理解、感悟、運用語言文字的成果,更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成果。
部編版《橋》教學反思篇5
?海上的日出》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抒情的文章。課文描繪了作者乘船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海上日出景色的贊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話,具體描述了“天氣晴朗時的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這一動態(tài)景觀,是課文的重點。
那么,如何去突破這一重點呢?課堂上我采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日出的景色。可以通過提示,啟發(fā)學生想象,如提示學生把文字想象成頭腦中的畫面,提示學生想象太陽、云的形狀、色彩、亮度的變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畫讀文章,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小組比賽讀,從整體感知上這一段的語言,根據(jù)所讀的句子內容作畫讀文作畫的過程,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課文的意境,從而比較深入地感知課文的語言。借助課文圖畫幫助學生背誦課文,從而積累規(guī)范的語言。
積累語言還不是我們的目的,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變消極的語匯為積極的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