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會經常寫到教學反思的,教學反思能夠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模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石灰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石灰教學反思篇1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fā)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整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走進古詩——誦讀、理解古詩——感悟詩情(石灰的精神、作者的志向)——拓展延伸相關的托物言志的古詩”這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其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感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先通過圖片出示石灰的形態(tài)變化,引導學生知曉詩中所描述的石灰要經歷的三重磨難,然后讓學生結合圖片和課前我提供的石灰的形成過程來想象石灰的經歷和它所經受的煎熬,接著引導學生感悟石灰的精神,以及領會于謙寫這首詩的目的,最后出示于謙生平事跡,感悟于謙的品質。
教學過程中,雖然流程比較清晰,但是大環(huán)節(jié)和小細節(jié)的處理上都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整節(jié)課堂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自身語言對學生的感染力不夠,語文課堂沒有激情是失敗的,課后總覺得學生沒有深刻的感觸,以為自己講解不到位,其實是缺少了講解基礎上的情感的帶動,自己本身對石頭經受的磨難的感受就不是特別有感觸,就不能夠用自己的感受去帶動學生的感受了。這是課堂上需要注意的,其次,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問題只圍繞個別同學轉,在調動上課積極性方面還是需要下功夫的。再次,在引導學生去想象石灰經歷的磨難環(huán)節(jié),我的引導語選擇不夠好,如果直接提示學生讓他們想象自己就是石灰,說一說自己會經歷哪些過程,你為什么能堅持下來,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許學生會更易接受,不會一時不知怎么說了。
在領會于謙寫這首詩的目的過渡到感悟他的品質環(huán)節(jié)一時緊張忘記了環(huán)節(jié),還沒提示學生說出于謙的品格,自己就把于謙的品格說出來了,學生就被動地接受了這個知識,少了感悟的過程。最后,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托物言志的古詩的拓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托物言志的詩的創(chuàng)作目標有點大,大部分學生其實是沒有能力創(chuàng)作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就直接改成將喜歡創(chuàng)作的學生的古詩提供給其他學生欣賞、借鑒。
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以后的教研課還要更早地做好準備,以便有更多時間再修改、理解教案,從而更好地把控課堂。
石灰教學反思篇2
1、讀詩,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灰的一生。課堂上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于是我講解并引導學生弄清石灰生命歷程: 千錘萬擊,石塊出山 → 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 → 粉刷墻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錘萬擊”、“烈火焚燒”,從這兩詞想到了“磨練”與“韌性”、“鍛煉”與“堅強”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到“磨礪”與“成器”、“歷練”與“成長”之間的關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聯(lián)系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現(xiàn),板書: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想起一首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師生感慨:人活著,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樹。
4、讀,錚錚鐵骨可見。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這兩首詩的本來之意,是非常簡單的。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欣賞,拓寬了理解的寬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這樣教是不是難了?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本來想說,也被學生激動的思維制止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學生是處于思考的興奮之中。
通過多年的課堂觀察,我一直說,好多學生的大腦往往處于半關閉狀態(tài),所以一直想“全部打開他們的大腦,引領他們思考起來,以成為主動學習者”成為我研究的一個目標,今天通過這兩首詩的教學,我找到了這把鑰匙。學生擁有思考能力,需要著新鮮的話題,需要著老師對孩子們的相信,需要著綜合,需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了這一切,學生會主動的,學生會真正參與的,學生會把自己的智慧展現(xiàn)在師生的面前,學生會把自己的創(chuàng)造愉悅的拿出,與大家共同把玩。
石灰教學反思篇3
古詩,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因此,這節(jié)課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只有多朗讀詩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詩?;诶首x,我設計了引用古詩導入——初讀古詩——再讀古詩——三讀古詩——四讀古詩這樣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石灰吟》的詩歌體裁我引用同體裁的《游子吟》導入新課,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古詩的情境。在準確而有節(jié)奏地朗讀兩首古詩之后,點出本節(jié)課的所學古詩也是關于吟的這種詩歌體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環(huán)節(jié)初讀古詩,整體感悟古詩。首先,和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抓住多朗讀學習古詩方法提出朗讀古詩要注意讀準字音以及節(jié)奏,請生多讀古詩。其次,明確《石灰吟》的節(jié)奏,示范朗讀古詩,再請生讀古詩,讀出了古詩的韻律美。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再讀古詩,抓字眼,明詩意。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困難字詞的意思。
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詩,在相機點擊重點字詞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古詩的大意。為了更好地理解古詩,第四環(huán)節(jié)三讀古詩,結合圖片,想意境,悟詩情。緊扣“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三個詞語,讓學生理解采制石灰的過程,使學生自然對石灰有深入的認識。抓住“千錘萬鑿,烈火焚燒”,請生展開想象開采石灰的情景,告訴我焚燒石灰的情景,引導學生體會石灰不怕磨難,不畏艱險的品質。抓住“粉骨碎身”請生展開想象石灰受的磨難,引導學生體會石灰的勇于獻身清白留世的品質。第五環(huán)節(jié)四讀古詩,融情感。首先指出這首古詩是托物言志詩,列舉于謙的相關事跡,讓學生對于謙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請生交流對于謙的認識,在相互交流中,升華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再用飽滿的情感讀古詩。
本節(jié)課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對于詩情的領悟,沒有進行一步步地深入,設計略顯膚淺,并沒有深入文本,整個課程有些華而不實,后來在幾位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修改,并在最后讓學生利用剛才學習本首詩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另外一首托物言志的詩《竹石》。課后,讓我深深地感到,古詩的教學更要做到扎扎實實。
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fā)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wěn)的傾聽,恰當?shù)卦u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xù)學習的主要內容。
石灰教學反思篇4
?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本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教學這課,感悟至深,是失敗與失誤讓我收獲了不少,成長了許多。這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 悟詩情——鏈詩篇。
六環(huán)節(jié)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復習了舊有的《游子吟》,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松愉快。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石灰的煉制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說石灰的經歷,繼續(xù)思考,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了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其實這種教學思路是在最傳統(tǒng)的解詞、釋義、串句屢遭失敗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現(xiàn)在明白了“斟酌”、“推敲”兩個詞的含義。
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起初,我的設計很膚淺,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謙,有點華而不實。后來領導的點撥讓我懂了,成功的課既要實在,又要技巧。我把詩人背景資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讓資料成為學生感情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個層次領悟了詩情。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fā)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wěn)的傾聽,恰當?shù)卦u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xù)學習的主要內容。
俗話說,教學相長,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實踐中摸索、探求,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石灰教學反思篇5
這是一首詠物詩,托物言志,抒發(fā)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紹了詩人于謙的生平以及時代背景,在傳授了一些詠物詩的知識,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整首詩明白易通,所以沒有繁瑣地分析,而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石灰的樣子以及燒石灰的過程。主要是反復誦讀,積累內化,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讀出古詩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學生讀好詩句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學時,我安排以下環(huán)節(jié):
1、讀詩,認識石灰。在把詩讀正確之后,我讓學生從詩句中抓住關鍵詞語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學生補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粉刷墻面),留下清白(美名)。
2、賞讀,領悟正氣。再讀詩句,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后,我問:從剛才所畫的關鍵詞語里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交流,有說“從‘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體會到了石灰的‘韌性’、‘堅強’?!庇姓f“從‘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歷史上的仁人志士?!痹趯W生背誦“人生自古所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過程里,我寫下“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并慷慨吟誦“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痹僮x詩,讓學生談感受?!叭嘶钪斕炝⒌?!”“清白,高尚,無所畏懼,這是大寫人的標志?!?/p>
石灰教學反思篇6
“我思故我在”。許多學校已經把教學反思作為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的途徑加以管理,不少教學雜志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發(fā)表教師成功的教學反思。可以說,教學反思正日益走進老師的生活。但我們在欣喜反思敘說一片繁榮之時,也不能不警惕虛空的為思而“思”、虛假的貼金改造正在檢查的應付中、發(fā)表的沖動中滋長蔓延?!敖虒W是遺憾的藝術”,即使是再成功的課堂也有值得商榷、改進的地方。教學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他需的,我們應當有勇氣直面課堂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只有正視,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行動改變。真,乃是教學反思的靈魂所在!
我教學《石灰吟》后曾寫下這樣的《石灰吟》:
今天教學《石灰吟》,課堂前后呈現(xiàn)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tài)與效果,可謂是矛盾的兩種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詩情與我相融。
1、讀詩,認識石灰。在把詩讀正確之后,我讓學生從詩句中抓住關鍵詞語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學生補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 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 → (粉刷墻面),留下清白(美名)。
2、賞讀,領悟正氣。再讀詩句,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后,我問:從剛才所畫的關鍵詞語里你能體會到什么?學生交流,有說“從‘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體會到了石灰的‘韌性’、‘堅強’?!庇姓f“ 從‘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歷史上的仁人志士?!痹趯W生背誦“人生自古所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過程里,我寫下“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并慷慨吟誦“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痹僮x詩,讓學生談感受?!叭嘶钪斕炝⒌?!”“清白,高尚,無所畏懼,這是大寫人的標志?!薄?/p>
二境:苦澀滋味,詩意已蕩然無存。
教學至此,自我感覺已至課的尾聲,可想起試卷上常常出現(xiàn)的“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類的考題,為了對學生“負責”,于是讓學生填空。課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頭卻著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學生在思考收羅恰當?shù)脑~語,我的大腦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會卻就是找不到恰當?shù)脑~語來填空,于是不得已將教參書上的“不同流合污”話語搬了出來。寫下這幾個字,我也感到荒唐。從學生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茫然,從學生認真筆記的動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師啊,你啥時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這是“我”的教學,呈現(xiàn)著“我”的焦慮與思索。如果問這段反思有什么可貴之處,我認為“真”在其中,是“真”讓這段文字熠熠生輝: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白x詩,認識石灰”,“賞詩,領悟正氣”,“填空,明確主旨”。前面教學行云流水,課堂呈現(xiàn)和諧動人的畫面,后來的填空則讓師生同時陷入了尷尬。這樣一步步寫來,不含虛情,真實“錄像”,于是教學的歷史存留,鏡子的作用顯露。反之,回避問題將繼續(xù)為問題所累,那種加工改造實際是對真容的“涂抹”,問題的本質在“涂抹”中難覓,所謂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虛幻無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頭卻著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這反映著應試的心理,這種“思”是一種顧忌?!袄蠋煱。闵稌r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這是指向未來的思,話語里已經包含對歷史的不滿,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兩個小標題則明示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體現(xiàn)著一種“覺醒”。我們可以感覺其中“人”的存在:鮮活,個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說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話語,沒有性情,無關痛癢,那么它的作用顯然也不再與自我相關。
思考解決真問題?!肮_教學作秀,關起門來死揪?!庇腥朔畲藶樯嬷?。我想,如此“聰明”的教師是不會有什么真反思的,當然也不可能領會什么真諦。筆者愚拙,執(zhí)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課里“作秀”,而且把課上僵化控制、只為考試那“揪”的教學視為丑陋?!靶恪背鑫兜溃蕹舐?,我想這是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點小結:真的反思是前進的驛站,而停留紙上、故作姿態(tài)的反思永遠與成長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