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大家的教學能力,可以及時將教學設(shè)計做好,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始前,老師們都需要制定教學設(shè)計,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最新5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篇1
【教學內(nèi)容】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明確學法
1.揭題。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在我國古詩寶庫中,尤以唐代的古詩最著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唐詩。
2.回顧。過去,大家都學了不少古詩了,怎樣來讀古詩呢?(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3.小結(jié)。(可以根據(jù)注釋、查工具書、查資料、請教等)
【設(shè)計意圖】
開課伊始,通過“怎樣來讀古詩”一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再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啟發(fā),明確閱讀古詩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順學而導。
二、合作學習,弄清詩意
1.自由閱讀兩首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個別抽讀,齊讀。(師生共同糾正錯誤讀音)
3.自學古詩。(用小結(jié)的方法弄清詩句的意思,先個人自學,再小組內(nèi)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檢查學生對這兩首詩內(nèi)容的理解。
⑴《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說說題目的意思,哪個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說說整首詩的意思。③齊讀。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說說這首詩的意思。②齊讀。
【設(shè)計意圖】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一個“讀”字進行:一是讀準,二是讀通,三是讀懂。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方法。為了讓合作學習更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點:第一,先自學再合作,使合作學習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學習有任務(wù),有分工;第三,合作學習的效果有檢測,這樣的學習能落到實處。
三、想象畫面,深入玩味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伴隨著古典樂曲,教師描述每一首詩的具體背景,聲情并茂地范讀這兩首古詩。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談?wù)勛约旱母惺堋?
2.小組合作學習。探討:這兩首古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閱讀深入點“送”,因為“送”是兩首詩共同的理解點??稍趯W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礎(chǔ)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同樣寫“送別”,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指導學生抓住詩篇中的關(guān)鍵字詞去品味。
不同點:送別的地點不同;送別時天氣、情景不同;送別時心情不同……
相同點:同是寫送朋友;同是寫朋友離別時的依依難舍之情……
(結(jié)合學生體會,啟發(fā)、指導學生對比著入情入境地朗讀,在理解中反復詠嘆這兩首詩)
【設(shè)計意圖】
樂曲聲由開始第一首時的明快、激越,轉(zhuǎn)為第二首時的舒緩、低沉和悲涼,再加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朗讀,這樣便可很快讓學生入情入境。與此同時,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朗讀,在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中形成了一種閱讀磁場,有利于學生去品味、去研讀。雖然兩首詩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讓學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啟發(fā)學生比較、研討,在比較中發(fā)表真切感悟,反復咀嚼,品嘗詩“味”,并通過學生的想象、朗讀以及對字詞的品味,來豐富學生內(nèi)心的詩意世界,層層深入,讀出情味!
四、切己體察,余音繞梁
1.背誦。播放古典樂曲,學生自由背誦。
2.寫話。李白和王維的這兩首詩表達了朋友之間依依不舍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一份濃濃的友情。聯(lián)系個人經(jīng)歷,說說自己對友情的感觸,或親身經(jīng)歷的難忘友情,再寫下來。
3.引入。這兩首古詩僅僅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兩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國古代還有許多情真意切的古詩名句,請看: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請大家課外去找找,去讀讀,再背一背。
【設(shè)計意圖】
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讀文本,而是讀自己。因此,讀書要切己體察,讓學生聯(lián)系個人經(jīng)驗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課文結(jié)束前,補充課外資源,讓學生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熱情,可謂回“味”無窮。
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與古詩的優(yōu)美意境,嘗試將《春夜喜雨》匹配到熟悉的旋律《苔》中,能合拍演唱。
2、學習將創(chuàng)編的詩歌融人歌曲,有節(jié)奏地說唱。
3、樂于與同伴、教師積極互動,體驗集體說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zhì)準備:視頻、碰鈴、吉他、圖諧、音樂等圖譜
2、經(jīng)驗準備:對春天認識有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會唱歌曲《苔》片段,對古詩(春夜喜雨》的內(nèi)容熟悉;會吟誦;創(chuàng)編有關(guān)春雨的詩歌,能有節(jié)奏地吟誦。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談話和觀看視頻的方式,激發(fā)幼兒回憶自己找春天時的已有經(jīng)驗說說自己對春天的認識。
2、演唱歌曲《苔》,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優(yōu)雅、抒情的意境美。
3、教師播放《春夜喜雨》匹配到《苔》旋律的視頻,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并說出兩首歌曲的不同。
(1)第一遍傾聽,引導發(fā)現(xiàn)歌詞的不同。
(2)第二遍傾聽,再次熟悉新歌的旋律和歌詞。
(3)根據(jù)幼兒掌握情況,鼓勵幼兒嘗試跟隨吉他伴奏放慢速度演唱。
(4)隨樂有感情演唱。
4、啟發(fā)幼兒欣賞福州小朋友已創(chuàng)編好的詩歌《春雨滴答》有節(jié)奏地吟誦,感受按三拍子節(jié)拍吟通詩歌的韻律美。
5、啟發(fā)幼兒將創(chuàng)編好的詩歌《春雨滴答》融入歌曲”說“的部分,豐富歌曲內(nèi)容,感受說歌曲的樂趣。
(1)將“說”的部分與“唱”的部分相融合,激發(fā)幼兒說唱的興趣。
(2)教師有表情說唱,幼兒完整欣賞。
6、將歌曲“說”與“唱”相結(jié)合,完整演唱,體驗說說唱唱的快樂。
(1)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嘗試完整說唱。
(2)播放伴奏音樂,引導幼兒有表情的說唱。
(3)與客人老師互動,共同演唱《春夜喜雨》。
附歌曲《苔》(后面簡譜歌詞部分)
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篇3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lǐng)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yīng)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xiàn)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正確的涂色方法,并為樹葉涂上相應(yīng)的顏色。
2.耐心、細心地堅持把樹葉的細小部分涂完整,感受秋天樹葉的色彩美。
活動準備:
1.觀察一些已變紅、變黃的樹的葉子。
2.蠟筆若干、印有樹葉輪廓的紙若干。
3.兩棵空樹干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小朋友,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幼:秋天)秋天來了,我們都把夏天的短袖換成了?(幼:長袖。)對了,有的小朋友呀還穿了外套。
二、引發(fā)幼兒對秋天樹葉的回憶
師:樹葉寶寶也換了衣服,它們都穿上了什么顏色的衣服呢?(幼:紅色、黃色。)
三、激發(fā)幼兒的繪畫興趣
1.以童趣的口吻引起幼兒的注意。
師:今天來幼兒園的時候,老師看到了兩課樹媽媽。(出示兩棵空樹干。)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
師:它們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樹有什么不一樣?(幼:它們沒有樹葉。)
3.師:樹媽媽想請小朋友幫忙,幫樹葉寶寶穿上新衣服,把樹媽媽打扮起來,好不好?
四、教師示范畫畫
1.親自示范涂色
師:畫的時候要注意了,靠著黑色邊框線往里畫。
2.強調(diào)注意點:
畫的時候不要畫到桌子上、不要畫到黑色邊框線外。
畫的時候要注意從外向里面畫。
涂得密一些,要把所有空白處都上上顏色,不可以有空隙。
五、幼兒涂色,教師指導、詢問
六、打扮樹媽媽,貼上樹寶寶,進行評價
師:現(xiàn)在樹媽媽都找到自己的樹寶寶了,它讓老師跟小朋友說"謝謝",那小朋友要說什么呢?(幼:不用謝。)我們班的寶寶都是有禮貌的小朋友。
教學論與教學設(shè)計篇5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
2、再誦讀的基礎(chǔ)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這兩首詩。
3、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5、學會借助插圖理解古詩里包含的意思。
6、學習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再誦讀的基礎(chǔ)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教學難點: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題《蟬》。(板書詩題:蟬)。
2、師介紹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蟬》。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蟬的“近景圖”和蟬鳴幽思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內(nèi)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fā)、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蟬》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垂緌:古人結(jié)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嘴上的吸管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流響:傳出的響聲。
3、疏桐:高大的梧桐樹。
師:現(xiàn)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書生試著交流。
4、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詠螢》是虞世南的另一首詠物詩。
2、學生試讀《詠螢》。
3、集體誦讀《詠螢》。
4、引導學生理解難解詞語及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