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結束之后必須要完成的一項任務,教學反思幫助老師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且教學反思優(yōu)質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且教學反思篇1
整堂課從運動心率的數(shù)據(jù)和超時這兩個問題,體現(xiàn)了這節(jié)課許多方面的不足:一是課的密度不夠嚴謹,二是學習內容強度不夠,達不到運動量,三是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身體素質的不等同,四是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性不夠動作質量不達標,也會影響運動心率,整堂課的教與學的配合還是比較順暢的,在學習提高部分里,三個新授動作的學習安排不太合理,一是花了太多時間學,二是新授動作太多,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吸收,這堂課的特色在于學生的自己合作,相互探究學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組織能力,但是留給他們的時間太少沒有體現(xiàn)出探究的目的來,一步跟不上,影響了后面的內容,時間關系,在放松部分刪去了利用舒緩音樂來放松這一環(huán)節(jié),動作也減少了三個,只簡單用語言舒導學生調整呼吸和伸拉的動作,這樣的放松是達不到效果的,特別對一些積極練習的學生,簡單的放松心率可能降不下來,不能完全恢復。
通過這節(jié)課我的收獲還是有的,之前的想法是開發(fā)這個學習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積極性,效果還不錯,下課鐘敲了,課還沒結束,學生沒出現(xiàn)不耐煩的情緒,而是有學不夠的積極性,這讓我對于開發(fā)新學習項目更有信心和動力。在這節(jié)課中我還大膽嘗試了“放手于學生”的做法,在學習過程中,有小部分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較強,單單學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我把他們平均分在各小組里面,并布置他們任務,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們組織好同學練習,探討和組織同學們完成展示,在展示時,他們利用口令使自己的組能動作整齊,漂亮完成任務,從中看出學生們真的有思考,認真地去完成任務,今后在課堂中要多培養(yǎng)一部分小組長,他們不僅能分擔教師的工作,最主要的是影響其他學生,帶動更多的學生成為小組長。
且教學反思篇2
孩子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積的概念,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了。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后,就要求孩子掌握有關多邊形面積的系統(tǒng)知識。這一單元,孩子們要探索并體會所學多邊形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圖形之間面積的轉化,要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系,要體驗圖形平移、旋轉等變化……感覺任務非常艱巨。
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重點是“轉化”。但為什么要轉化,如何轉化,需要讓孩子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
鄰邊相乘(長×寬)的面積計算方法是學生掌握的已有經驗。如何讓停留于“鄰邊相乘”這一概念上的學生悟到“剪拼轉化”呢?如何僅僅提問“你能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嗎?”并加以引導,學生注意力會更多地停留在正確實施剪拼的活動上,難以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鄰邊與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經驗出現(xiàn)差異式斷層,就必須讓學生發(fā)現(xiàn)差異、感悟差異,并追本溯源,以經驗原點的同一性助推再認性經驗的改造,溝通“教”與“學”的通道。
在學生堅信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鄰邊=9×6=54平方厘米時,呈現(xiàn)格子圖。于是學生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鎖定在(8×4)32平方厘米和(10×4)40平方厘米之間。這一過程不僅學生認識到長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差異,也讓學生在面積的度量層面溝通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即“每行擺的單位面積數(shù)×擺的行數(shù)”。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利用格子圖探究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且教學反思篇3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分數(shù)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
成功之處:
1.注重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在例4的教學中,當學生發(fā)現(xiàn)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shù),怎樣比較大???學生一般會想到兩種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比較。實際上這兩種思路都是應用轉化思想,都是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
2.注重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在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了如下解題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比較:
2/5=2×4/5×4=8/20
1/4=1×5/5×4=5/20
8/20>5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數(shù)比較:
1/4=1×2/2×4=2/8
2/5>25>1/4
(3)推理法:
15=3/514=3/4
3/5<35>1/4
(4)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的方法:
2/5=0.41/4=0.25
0.4>0.252/5>1/4
不足之處:
1.學生在通分中比較大小,但是在做練習時出現(xiàn)了不需要比較大小卻要比較大小的現(xiàn)象,學生認為只要通分,就比較大小,不管題目的要求。
2.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用最小公倍數(shù)做公分母。
再教設計:
加強對題目的審題,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且教學反思篇4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公,本課是該書的縮寫。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yǎng)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故事情節(jié),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干的主人公。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險”字展開教學。
一是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險。
在我們的面前有這樣一個荒島:沒有名字,沒有人居住,到處是亂石野草。當你意外地來到這個荒島時,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這兩個問題使同學的興趣被激發(fā)了起來,他們紛紛說出自身的答案。小朋友們在各抒己見中感受到荒島的“險”,認識到在荒島上生存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堅強的意志。
二是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險。
在教學時,我首先提出問題:文中的主人公---魯濱孫,他在這個荒島上是怎樣解決“居所、食物、平安、孤獨”這四大問題的呢?請小朋友們邊讀邊劃邊寫體會。然后通過討論交流,找出重點詞句,借助“引讀、小組讀、個人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同學品讀,在讀中品味其中的險,感受魯濱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三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勝險。
為了使同學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我首先組織同學談談從魯濱孫的經歷中想到什么,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什么。然后引導同學討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應該如何“學會生存”“學會競爭”?最后總結出遇到困難應該毫不畏懼,利用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想方法去克服它,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戰(zhàn)勝困難。
且教學反思篇5
緊張而又枯燥的復習生活已經過去一半時間了,而心里的這根緊繃的弦始終不敢有半刻的松懈。回想著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不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偏差,由于經驗的不足,同時上課前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于是造成了教學生復習的方式單一,過于死板。復習不僅僅只限于一種方法,而是要以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上課時盡可能做到抑揚頓挫,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喜歡上這一門學科,這樣學生就會自己主動的去學,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同樣,教學也是如此,上好一堂課,特別是復習課更要做到充足的準備,在上課之前就要想好這堂課要讓學生們學到什么,要為這個目的而教,要合理的安排這堂課的時間和順序,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
當然課堂上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比如一些學困生沒能及時的完成任務等等,這就要求老師隨機應變了,不是一定就要按照預定的復習計劃,而要及時的調整。同時,二年級的學生也才七八歲的孩子,難免會開小差,所以老師就要隨時注意學生是否認真聽課,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效果。
總之,在這一段如火如荼的復習課中,我在教學上有得與失,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特對這一段時間的復習作如下反思:
1、 要進一步學習教學的理論,更新教學觀念,用這些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教學工作,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盡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實效的復習模式。
2、 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認真及時的完成作業(yè)。
3、 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及時討論解決。
4、 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激勵他們樹立學好語文、復習好語文的信心。
5、 加強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在課堂教學中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復習計劃。
最后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復習過程中,能將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能夠有所改善。在這最后最關鍵的時刻,我會和學生一起,不斷努力,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