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2-11-30 作者:lcbkmm 教學計劃

只有定期寫教學反思,我們才可以讓自己的教學得到進步,說到教學反思,想必很多教師都在為怎么寫感到頭疼吧,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7篇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1

?位置》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shù)據(jù)來確定位置,能依據(jù)給定的數(shù)據(jù)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機。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標出下列班上同學的位置(圖略)

{借助教師操作臺上的學生座位圖,迅速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shù)學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F(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0列、0行,并指導學生正確找出。)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jù)書上所給的數(shù)據(jù),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和知識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將用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為用數(shù)學方法確定位置,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培養(yǎng)空間觀念。}(二)、課堂提高

練習一第6題

(1) 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 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shù)據(jù)發(fā)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哪個數(shù)據(jù)也發(fā)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組內相互說說。

(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shù)據(jù)發(fā)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shù)據(jù)發(fā)生改變)

{。讓學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數(shù)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數(shù)與形之間的橋梁,加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

三、當堂測評

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練習一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shù)據(jù)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繼續(xù)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四、課堂自我評價

這節(jié)課你覺得自己表現(xiàn)得怎樣?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五、設計意圖:

本節(jié)知識,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fā),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yǎng)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課后小記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數(shù)對來確定位置,能依據(jù)給定的數(shù)對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在方格紙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用具:動物園示意圖的方格紙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復習:先用數(shù)對表示班級某一位同學的位置,再說說數(shù)對的第1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第2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

2、揭題,提出學習目標。

讓學生先說說,再出示學習目標:

(1)方格紙上什么線表示列,什么線表示行。

(2)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學習成果

1、認識方格紙的列與行。

豎線是列,橫線是行。

2、自主學習,小組內展示。

(1)獨立學習課本3頁例2,并完成問題1和問題2。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探討。(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重在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思維方法和錯例,特別是引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2)指名學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問題1:熊貓館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館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館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問題2:讓板演的學生說說是怎樣標出各個場館的位置。如:飛禽館(1,1)在第1列第1行交點上……

三、拓展知識外延。

1、完成練習一第3、4題。

2、完成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數(shù)對的哪個數(shù)字發(fā)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里?數(shù)對的哪個數(shù)字也發(fā)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組內互相交流、探討。)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匯報:圖形不變,右移時,列變了,數(shù)對的第一個數(shù)字改變了,上移時,行變了,數(shù)對的第二個數(shù)字改變了。

(6)學生質疑問難,激發(fā)知識沖突。

a、針對同學的匯報,學生自由質疑問難。

b、教師引導學困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在學習中碰到困難了嗎?能把你遇到的困難說給大家聽嗎?那你對同學的展示有什么想法與建議嗎?

四、歸納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yè):練習一第5、7題。

六、教后記:

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3

一、教學內容

化簡比。(教材第50~51頁例1)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qū)別。

3、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滲透類比思想。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難點:理解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數(shù)化為最簡分數(shù)。(課件出示題目)

4/8 6/30 12/18 14/56

點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分數(shù)。

2、六二班共有學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數(shù)為46,總人數(shù)與出勤人數(shù)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

3、師: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4、引出新課。

師:為了使數(shù)量間的關系更明確,我們經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師:誰知道什么樣的比可以稱作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最簡分數(shù)的概念,討論什么叫做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shù),二是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shù)只有1。

指名學生舉出幾個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p48“練一練”和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上的比例尺,會把數(shù)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結合具體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圖,引發(fā)學生思考。再通過比的有關知識介紹比例尺的意義,利用具體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建構比例尺這一概念,為強化對比例尺的認識,設計中,通過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較,以及系列學生自主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設置情境

比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組大小不同的中國地圖。

師: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師:想知道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板書課題:比例尺)學生觀察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xiàn):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二、自主探究

認識新知

1、出示例6。

師:題中要我們寫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shù)量的比?

什么是圖上距離?

什么是實際距離?

2、認識探索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的方法。

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寫出的比,強調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比例尺的意義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師: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題中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師:我們知道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寫成1/1000。你是怎樣理解這幅圖的比例尺的?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shù)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

5、認識線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102030米

師介紹線段比例尺。

問: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嘗試寫出兩個數(shù)量的比。

三、學生交流,明確方法:

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統(tǒng)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學生總結: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再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學生:圖上1厘米的距離表示實際距離10米。

四、獨立練習

鞏固提高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獨立相互說,指名說。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五、總結評價

1、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會用到比例尺學生交流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聯(lián)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

3、通過主動發(fā)現(xiàn)的討論式學習,激發(fā)合作意識,培養(yǎng)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支紅粉筆、五支白粉筆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意義

1、師: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國慶節(jié),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國幾周歲的生日嗎?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讓每一位中國人為之自豪。但你們知道嗎,我們的國旗中還隱藏著很多有趣的數(shù)學問題呢!

出示出一面國旗:

2、判斷:小強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強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確:同類量相比單位名稱要相同。

二、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去年奧運會中國女排在首場比賽中以3∶0擊敗了美國隊,打出了我國的女排風采。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比相同嗎?為什么?

強調:這里的3∶0是表示兩個隊各贏了幾局,不是相除關系,而今天學的比是指兩個數(shù)的相除關系。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3、你知道嗎?公元4世紀希臘數(shù)學家歐多克斯,利用線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幾何比――黃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約是0.618,比大約為2∶3。

介紹:黃金割應用非常廣泛,國旗的寬與長的比是2比3,接近黃金分割,現(xiàn)在你們知道五星紅旗為什么這么美觀了吧!

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黃金分割:

t型臺上選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長與腿長的比符合黃金分割。

理發(fā)師也將黃金分割運用到發(fā)型設計中去。

……

課后同學們還可以去調查。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二)教學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yōu)橐褜W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shù)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jù)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guī)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解比例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師想買個面積大一點的房子,現(xiàn)在老師有兩套房子的平面設計圖,你能幫老師選擇買那套房子嗎?看誰能幫老師解決這個難題。(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計算

師:下面就請你們來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課前我們已測量出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6米,請你們把教室的平面圖畫在老師發(fā)給你的白紙上,并完成表格。

師:在畫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課件顯示):

(1)確定圖上的長和寬;

(2)個人獨立畫出平面圖;

(3)在下表中填出圖上的長、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并化簡。

2、展示交流

你這樣想?怎樣畫?請告訴大家。(學生展示交流)

誰有不同的想法、畫法?(學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見)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學生思維互相碰撞,提高認識。另外,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

3、評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價值

他們畫得像嗎?

(指畫得像的圖片)問:其中的奧秘是什么呢?

請想一想,說一說。明確圖上長、寬與實際長、寬的比是一定的,畫出的平面圖才逼真。

(設計意圖:思考圖形畫得象不象?為什么?產生認知矛盾,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這樣,在繪制平面圖時,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個比叫做這副圖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總結求比例尺時的注意事項

(1)求你所畫那副圖的比例尺

(2)求老師所買那套房子的實際面積

三、小結

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