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能夠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模式,在寫教學反思老師一定都能吸取不少的教學能力,從而得到進步,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篇1
“葫蘆絲”是源自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吹管樂器中的一種,其代表曲目《月光下的鳳尾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竹林深處》等經(jīng)典曲目深深的打動著每個人。自xx年以來,葫蘆絲教學逐漸走入全國各地的小學、幼兒園課堂。掌握一樣樂器的演奏,已經(jīng)成為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一種希望,而“葫蘆絲”絕對是最適合小學、幼兒園孩子集體學習的一種樂器。
學習葫蘆絲的好處很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一、學習民族音樂,提高民族素養(yǎng):
葫蘆絲是我國民族樂器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學習葫蘆絲可以讓我們更多、更深的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我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另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
二、成本低、簡單易學:
幼兒園5-6歲的孩子學習2個學期,可以較好的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以及我們平常熟悉的兒歌、現(xiàn)代歌曲。一學期下來,寶寶能較熟悉的消化認譜、打拍等基本樂理,可以完成10首曲子的合奏、獨奏。
三、便于攜帶、便于交流:
小小的一支葫蘆絲走到哪里都可以隨身帶著。走親訪友、逛公園,隨時隨地演奏一曲都可以成為焦點并且娛人娛己,不像大件樂器只能擺在家里自己欣賞,不能攜帶。
如今,民族音樂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管在任何地方,音樂都是沒有交流障礙的語言。葫蘆絲教學不僅只在小學,它已經(jīng)深入幼兒園課堂。通過實踐證明,幼兒園的孩子是有能力學習演奏葫蘆絲的。
四、有益健康:
學習吹管樂器能增加人的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統(tǒng)機能,在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zhì)。
五、靈敏身心、抒發(fā)情感:
葫蘆絲聲音柔美、不傷聽力。學習葫蘆絲,腦要思考,心里要有節(jié)奏、耳朵要辨音、手指在快速活動、肺活量由氣息在調(diào)控,全身都在思考和運動,寶寶身心更靈敏。
六、“一通百通”
學會了葫蘆絲的演奏技能,寶寶一定掌握了基礎的樂理知識,那么學習另外一種樂器上手就非常快了,尤其是吹奏管樂類。學會了葫蘆絲,就等于直接學會了演奏“巴烏”,如果還對其他樂器感興趣,一定會比常人學習的更快,所謂“一通百通”。
“開設樂器教學,創(chuàng)辦特色幼兒園”--在全國各省市,與我們葫蘆絲、巴烏協(xié)會老師合作的學校已經(jīng)有200多所。咱們的小型活動月月有,葫蘆絲集體匯演每學期都有,優(yōu)秀節(jié)目上電視臺的也是每年都有。我們的少兒合奏《月光下的鳳尾竹》曾在xx年央視少兒春晚拿過第一名的好成績,在央視《大風車》少兒器樂演出中拿到第一名,在云南潑水節(jié)開幕式上獻藝也被各大媒體曝光表揚。
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篇2
?溫情的獅子》這一繪本,就講述了一個愛與被愛,付出與回報之間的故事。繪本是由日本著名繪本作家柳漱嵩先生所作。講述的是一只失去親生父母孤苦伶仃、成天打著哆嗦的小獅子在狗媽媽的養(yǎng)育下健康成長,最后成為馬戲團里的大明星。可是他念念不忘狗媽媽,直至用生命保護她。在善良的狗狗的關愛下,本是兇悍的獅子,變得有情有意,知恩圖報。我讀到這本繪本時就想到我們大2班的孩子在看了這本繪本之后能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又能不能學會如何愛別人,以及怎么樣回報別人的愛?帶著這么多的疑惑,邱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這一繪本《溫情的獅子》。
帶著之前的疑惑,我們翻開了這本書第一頁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這是一頭什么樣的小獅子?孩子們一下子說出了小獅子很可憐。盡管孩子們不認識字,但是孩子們對圖片的觀察很細致,他們可以從狗媽媽以及小獅子的表情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特點。在看到圖片狗媽媽在喂小獅子喝奶時邱老師提問:你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媽媽?孩子們就覺得這個狗媽媽這是一個善良的媽媽,有愛心的媽媽,對小獅子傾注了自己全身心的愛。故事逐漸展開,孩子們也隨著故事慢慢的緊張起來。接下來狗媽媽與小獅子分別的場景,邱老師也分別以圍繞狗媽媽和獅子哆哆的心理的提問,讓幼兒深入場景進行猜測與表演,來體驗他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心情。
大班的孩子對故事有了一定的見解。在最后的結局中作者留給大家充分的想象空間。我們班的孩子對此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小朋友認為獅子和狗媽媽已經(jīng)死了,他們被獵人送到了別的地方;有的小朋友認為獅子會飛,帶著狗媽媽飛到了別的安全的地方,然后永遠一起生活在一起;有的小朋友認為狗媽媽為了救小獅子犧牲了自己,不管哪種結局,都寄托了孩子們的希望。
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篇3
幼兒園數(shù)學教學的開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個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針對必須的數(shù)學教育目標為幼兒帶給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超多活動機會,讓幼兒在活動區(qū)內(nèi)發(fā)揮其用心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在自我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那么,幼兒園數(shù)學活動區(qū)應如何開展呢?筆者根據(jù)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在那里談談個人的看法和體會:
教師對本學期的數(shù)學活動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什么樣的目標就要思考設計到達某個目標的數(shù)學活動區(qū)。把教育意圖貫穿到數(shù)學活動區(qū)資料,創(chuàng)設一個與數(shù)學目標相一致的良好環(huán)境。比如,本周小班數(shù)學活動的目標是“按物體的顏色分類,能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顏色的物體”。那么,小班教師在當周設置計算活動區(qū)時,就應圍繞著這個目標來帶給材料。
數(shù)學活動區(qū)操作材料的投放是十分關鍵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體,是幫忙幼兒系統(tǒng)地建構數(shù)學知識及誘發(fā)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動作,使外部物質(zhì)動作,逐步進化到內(nèi)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zhì)支柱,帶給材料不單是活動前的準備,還是引導幼兒學習數(shù)學知識,發(fā)展思維潛力整個教育過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帶給操作材料要充分思考到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興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性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一樣,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樣,一次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shù)的組成,效果很好。因此,要把學習任務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業(yè)單之類的材料,幼兒按作業(yè)單的要求,配合實物進行操作他們會感興趣,活動中不僅僅能得到有關知識的練習,還能培養(yǎng)任務意識,使它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增強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幼兒各階段的認知特點。
在以中班數(shù)學《排一排》活動為例來說明一下,《排一排》活動是在幼兒已認識、熟悉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依據(j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讓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方法,在第一個活動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五個大小不一樣的西瓜圖片,首先讓幼兒明白這些西瓜是大小不一樣的。讓幼兒想辦法,如果要把西瓜從小到大排一排,怎樣辦?在孩子想辦法的基礎上教給孩子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排序的辦法。
2、能按要求進行比較物體并排序。例如:我為寶寶們準備了大樹的圖片,目的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潛力和觀察力,也是對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一個升華。
3、培養(yǎng)幼兒的目測潛力和邏輯思維潛力,這一目標主要體此刻第三個活動中,幼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盒子的薄厚,這也是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游戲法、尋找法,透過游戲活動,能促進幼兒對物體空間形式的正確認識。如:分給幼兒不一樣粗細的樹木圖片,引導幼兒由粗到細排列,引導幼兒每次從中取出最粗的,一向到取完為止。然后,再按由細到粗的順序把樹木一棵棵收起來,放回原處,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總之,本節(jié)課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
上述方法在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對于本節(jié)課,雖然從整體上看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我覺得也存在著必須的不足之處:
1、整節(jié)活動,孩子都在圍繞老師設計的思路走,沒有自由探索的空間,我想這是我設計活動的一個誤區(qū)。
2、活動中,孩子的興致不高,游戲活動不能吸引孩子的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感覺到不貼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待改善教學方法。
幼兒園中班數(shù)學教學要依靠必須的教育目標和資料,要依據(jù)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要根據(jù)各個幼兒的實際水平;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帶給有利于幼兒主動活動的材料,使其在操作中學習粗淺的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發(fā)展智力。并且,養(yǎng)成喜歡動手操作、愛動腦思考,具有求知欲望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幼兒園數(shù)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和知識觀也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理解知識,而是建構和發(fā)現(xiàn)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好處的主動建構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且幼兒的這種主角不是教師仁慈地賜予的,而是他們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兒數(shù)學教育領域中,讓幼兒真正做到“學會應用數(shù)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毙枰覀儚挠^念到行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兒園的數(shù)學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
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永遠向前;給幼兒一個條件,讓他們有自我的一片藍天。
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篇4
在實際教學中,個別幼兒的聽辨能力還是很強,如:姚嘉陽、徐夏研等小朋友來到小貓家后,拿起口香糖瓶搖了幾下,就猜出里面是錢;金相亦小朋友一拿到藥瓶,在耳朵旁搖晃幾下,就脫口而出:“是米!”看來我真是低估了這些孩子,我以為聽辯各種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對他們來說肯定很難的,因此,我還把它定位在教學的難點上。而幼兒在聽辨蠶豆的時候,幼兒都猜不出來,有部分幼兒還猜想是小石頭。我想可能幼兒接觸和聽到小石頭的機會比蠶豆多吧!在我的帶領下,小朋友們很快到小貓、小雞、小鴨的家做好了客,看到孩子們探索的欲望還是這么強烈,我改變了原來的設計,提供了幼兒自由選擇小動物家的機會,再一次仔細聽辨一下硬幣、蠶豆、米在各種瓶子里發(fā)出的聲音。而這個隨機的設計我認為還是很好的,因為幼兒們還是很專注地搖晃著、聽著,沒有小朋友分散注意力的,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蛇€是有一點點遺憾,可能是他們太專注手中的瓶子了,我讓他們與同伴說一說、交流一下,只有個別幼兒這樣做了,大部分幼兒還是自顧自地玩,這也是小班幼兒的特點吧。但作為老師要引起重視,在日常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為了讓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了玩中樂,玩中學。我還通過聽辨打擊樂器的聲音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在讓幼兒聽一聽,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的興致很濃。當幼兒聽辨小鈴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時,個別幼兒回答大小不同。我心在想:哎呀,他們可能看在手勢上,沒有區(qū)分聲音的響和輕。后來,還有小朋友在回答大和小時,我忽然明白了,他們在回答聲音的大和小,我也就很自然地引到聲音的快和慢中去了。為了讓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有一個新的提升——放進東西的瓶子不但能發(fā)出聲音,還可以當作打擊樂器。我又用小朋友剛才玩過的瓶子示范為曲子伴奏一次,再請幼兒每人到小動物家拿兩個瓶子,跟著我一起為曲子伴奏。這時,我看到孩子們的神情是那么地專注,我還看到朱伊吟、張如月、孟浩佳等小朋友做得特別認真,每個節(jié)奏都很合拍。這為生成另外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
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反思篇5
活動開始部分我采用了談話的形式,通過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談談,自己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讓身體暖和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說,這樣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給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環(huán)境。
接下來我進行了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出示了一只大恐龍(掛圖),請幼兒們?yōu)榭铸埾胂朕k法,讓他身體暖和起來,孩子們紛紛爭著搶著為大恐龍出主意,有的說拿衣服給他穿,有的說幫他穿上鞋子,圍上圍巾,有的說幫他帶上手套,帽子等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還特別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緊接著是活動的第三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借助故事,來幫助大恐龍想出更多更好的辦法,讓大恐龍的身體暖和起來。在幼兒聽完一遍后,我就提出了問題,這時候我覺得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許多幼兒們還都沉浸于觀看掛圖上的內(nèi)容,都還沒有反應過來,我靈機一動,再次分段來聽故事,并聽完后提出問題,這一下小朋友就能夠回答上來了。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個活動的目標基本上已經(jīng)達到了,只是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孩子們課堂發(fā)言積極,但是有小部分孩子只聽不發(fā)表意見,回答不夠積極。有的孩子沒有舉手發(fā)言的習慣,活動中會搶著答。
今后的活動中,我想要多培養(yǎng)孩子的課堂回答習慣,這樣才有助于整體幼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