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學反思6篇

時間:2022-11-20 作者:Anonyme 教學計劃

教師會從通過教學反思來反觀自己的得失,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蒙氏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蒙氏教學反思6篇

蒙氏教學反思篇1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兒歌,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我是以游戲導入的。我首先問學生:有沒有玩過拍手歌的游戲,就是同伴兩人之間,互相拍掌,嘴里說著一些自編的臺詞。經(jīng)過簡單的嘗試后,進行歌詞的創(chuàng)編嘗試。然后拍一拍自己的創(chuàng)編成果。之后,我又說,北京的小朋友們,也愛玩這樣的游戲,他們的游戲名稱叫“打花巴掌”, 然后我就引導孩子自行學習說部分的兒歌,然后,請學生聆聽《打花巴掌》。帶問題,北京兒歌《打花巴掌》和我們已經(jīng)學會的這部分相比較,有什么不同,有了問題,同學們自然會比較認真的去帶著問題聆聽歌曲。并且進一步了解了,這是一首說唱兒歌,接著學唱,歌曲的演唱部分。聽師范唱后找出歌曲中都提到了什么,進而引入歌詞,隨老師有節(jié)奏的讀歌詞,并逐句學唱歌曲。

這首歌曲的學習,其實和其他歌曲的學習步驟差不多,只是,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收獲最大的是,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音樂表現(xiàn)力感到自豪。我想,創(chuàng)造是孩子的天性,因為那些歌詞貼近生活,容易接受,更會引發(fā)他們的思考,而自信大膽的去表現(xiàn)音樂,是源于音樂自身的魅力。

從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創(chuàng)造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音樂課程標準也提出,鼓勵學生音樂創(chuàng)造,以后的每一節(jié)課中,我要盡量地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的空間。

蒙氏教學反思篇2

上完了《一杯水的觀察》這一課,總體感覺還算成功,以下我是我最自己設計的這一課,和實際課堂教學的一些反思:

按照新教綱的要求,科學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究的能力。于是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以猜謎的形式,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當初我以為課堂因為缺乏老師的牽引而走向混亂,但是學生對問題探究的欲望和提出并解答問題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計,整堂課,學生一直在不停的舉手提問和發(fā)言,根本不需要我作過多的引導,以至于我不得不由于時間的關系,不得不限定了學生舉手發(fā)言的次數(shù)。這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覺得,只要一堂科學課的設計得有趣,夠有吸引力,再做少量的引導,學生完全能自主的完成整堂課的學習。

但是課堂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課件出現(xiàn)了一個錯字,對課堂紀律的組織還不夠好等等。

在教學中我再一次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們學校的實驗室只有10張桌子,而三乙班有54位同學,每組都有5—6位同學,在實驗中必然就有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動手做實驗。如果在教室進行實驗,2人一組,那么合作的力度不夠,而且目前學校也沒有足夠的教學設備和儀器來供應,怎么根據(jù)我?,F(xiàn)在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解決這個實驗小組的配,是我目前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蒙氏教學反思篇3

初二級的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往往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做法。例如:

(1)喜歡聽老師講案例,不喜歡運用課本理論作分析。

(2)勤于做題,懶于溫書。

(3)喜歡做選擇題,不喜歡做非選擇題。

(4)對非選擇題題意理解有偏差,答非所問,張冠李戴;作答太簡單,內容欠詳實,說明不夠清楚。

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和意義還不夠明確。

(2)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

(3)學生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極端,認為應付思想政治考試主要靠死記課本觀點就行了。

(4)學生對怎樣答題才能得高分不夠理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與學生是否動手做過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學生聽老師講,能記住10%~20%的內容;學生邊聽又邊看老師講解和演示,能記住70%~80%的內容;而學生再親自動手做一做,則能掌握90%的內容。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目的和意義,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主動探究真正領悟知識。另外,教師應講練結合,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學生,讓學生有多次反復實踐和探索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幫助學生整理各課基礎知識,讓學生系統(tǒng)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強調在理解基礎上牢記課本觀點,積累解題資本。第四,對課后習題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各個題目與相關課本知識的關系,以及如何充實答題內容。第五,注意發(fā)揮思想政治教學的德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蒙氏教學反思篇4

20xx年2月20日有幸聆聽了**小語人的偶像——吳**老師執(zhí)教的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讓我受益匪淺,尤其吳老師在教學中貫徹的“從句群走向高效的語文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也開始有意對學生進行“句群訓練”,提升學生內在的語言感悟和表達能力。

在執(zhí)教第5課《雪兒》時,我便模仿了吳老師的“句群訓練”,在教學中設計了一處“句群訓練”點:先讓學生說說“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此時雪兒會對“我”說些什么,不少同學舉手回答,但大部分同學都是以單句的形式回答;接著讓學生想想,“我望著那金黃的眼珠,喃喃說道”此時,我又會對雪兒說些什么;孩子們也是踴躍回答,傾聽的孩子很認真;然后讓孩子們想想大家剛才所說的“我對雪兒說的話及雪兒對我說的話”,把大家的語言組織起來,說一段通順連貫的話,這其實也是讓孩子們完成課后第5題“聯(lián)系上下文,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述‘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最后我安排2名同學進行了完整的說話練習,其中王悠然同學說得非常好,她說得具體、完整、有順序、有邏輯,課堂上有此鋪墊,學生課下再寫“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便是水到渠成。

吳老師的“句群訓練”讓我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的語文課真正地上出“語文味”!

蒙氏教學反思篇5

把這次公開課選為《分數(shù)乘整數(shù)》這一內容,是因為上學年聽了冬梅老師講了若干遍《分數(shù)乘分數(shù)》,并一舉在市名列前茅。我選了《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前一信息窗,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對此類課的教學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覺有信心上好這節(jié)課。

課堂上,我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進行著。結果第一環(huán)節(jié)提出數(shù)學問題,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列出算式就出了問題,我提出:“‘求做一個風箏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條?’其實就是求什么?”。一下子把孩子問在那里了。周折了一小會兒才開始列式計算了。緊接著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列式計算,并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算式的意義還好。很順利地進行到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習計算方法。大部分學生都用分母不變,只把分子與整數(shù)相乘的方法計算的。我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只把分子與整數(shù)相乘呢?比比看誰的理由最充分。這時學生們都陷入了思考,帶著“為什么”去探索。在課堂上迫不及待。積極主動地進行討論,在理清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總結出法則。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自己還比較滿意。到了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法則指導計算,并學會簡便方法約分時,又出問題了,學生不理解為什么約分后的分子相乘分數(shù)的大小還不變,一直在那里糾結,足足耽誤了將近十分鐘的練習時間。

通過評課,同行們給我找明了問題的關鍵:

1、教師在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提問繞圈子了,不要問學生“要求這個問題就是求什么?”直接讓學生列式解答即可。在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6個相加可以寫成×6的形式,從而明白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

2、在探究算法的過程中,應當與算理相融合,一位同學探究說出算理和算法以后,應該結合課件再多找?guī)讉€學生強化一下,這樣落實面才會更廣一些。

3、當學生提出對于約分環(huán)節(jié)的不理解時,教師不要急于解釋,可讓其在練習的基礎上驗證一下,或告知其下課后繼續(xù)研究,一定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與個別學生糾結一些價值不大的問題。教師要有主觀能控力。

4、分數(shù)的書寫順序要注意標準。

聽了大家伙的建議,自己感覺很有道理,不再去鄰班講一次真對不住朋友們提出的這些大好建議。感謝教研組的評課,各路高手就像是一位位神醫(yī),幫我查找到這節(jié)課的各種病癥,只不過要想醫(yī)治成功還需要“患者”的努力。

蒙氏教學反思篇6

?搖花船》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一項民間藝術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極好題材。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了解搖花船這項活動是怎么進行的,同時理解人們用搖花船來祈祝福壽安康的這種傳統(tǒng)文化。

一、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導入課文

“搖花船”這一傳統(tǒng)的民間活動在北方喜聞樂見,而對于江南地區(qū)的孩子比較陌生。在上課時,我先組織學生觀看舞獅、踩高蹺、賽龍舟等各種民間活動的圖片,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具有濃郁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這樣比較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抓住課題,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課題是《搖花船》,而我上課時的思路就是:花船是什么樣子的→怎么搖→搖花船有哪些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我”怎么當花船姑娘的。

花船對學生來說并不熟悉,我就先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以及竹篾、流蘇等實物,加上簡單的介紹,來了解它的構造,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花船的外形并進行復述。接著是花船怎么搖,讓學生根據(jù)文中的描寫來做一做動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單元訓練目標與科研課題有機整合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詳細復述課文”,本學期的科研課題是 “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就以“搖花船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為線索,把這兩者有機整合。

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觀察圖片等方法,在理解、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劃出描寫“搖花船的規(guī)則”的相關內容。這時候,學生就要找出要點,并把這些要點連成通順的句子,這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把要點作為板書,對學生進行復述的訓練,水到渠成。

一篇課文學完,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更要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訓練,把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但一堂課的練點不能太多,教師必須有所側重或有機整合,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