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相信記錄下課堂中的不足之處,我們一定要寫好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的一個重要因素,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圓的教學反思參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圓的教學反思篇1
今天開一節(jié)新課,課題是《圓的標準方程》。教學上,我用了奧運五環(huán)旗來引入,通過五環(huán)的圓形狀,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圓,借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并提出本節(jié)研究的課題。接下來,設計兩個問題作為課堂的串聯。問題一:如何作出一個圓?先讓學生上來畫圓,再結合畫圓的呈現的情境,引導學生回顧圓的定義;問題二:如果圓心為c(a,b),半徑為r,如何求圓的方程?教師根據學生作出的圓,添上坐標軸,讓學生根據求曲線方程的步驟推導圓的方程。兩個問題一解決,圓的標準方程也就浮出水面了。
結合例題,教師對圓的標準方程的結構作了進一步說明,特別強調了圓心在原點的情況,然后,就進入了練習鞏固階段。本節(jié)課設置了三個題組,題組一(4題):已知圓的標準方程,口答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題組二(4題):已知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寫出圓的標準方程;通過題組一、二,教師引導學生強化了確定圓方程的關鍵是明確圓心坐標和圓半徑,如果條件不成熟,則需根據條件先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于是,給出題組三,都是要求學生先作出草圖并求圓的標準方程,條件分別如下:(1)已知圓心和過圓上一點;(2)以a、b兩點為圓的直徑;(3)已知圓心,且圓與一直線相切;(4)已知圓過兩點和半徑r。
四道題目,讓學生先作簡單的思考,然后叫四位學生分別上來板演。這樣的安排,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放手讓學生做之后,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3、4兩題,兩位學生耗費了近15分鐘時間,雖然第4題得到了解決,但離下課僅剩下2分鐘。結果只能對學生的板演作匆匆忙忙的說明,未能對解題思路作進一步的延伸,是為本課一遺憾。
在課后,幾個同事進行了交流,認為題組三的給出太過突然,應該先設置一個類似的例題作緩沖,而且題4在本節(jié)課顯得難度過高,應當放在下節(jié)課再講。思索再三,確實同事的見解很到位,本節(jié)課還是題量設置過大了一些,在教學中,題組三應該一題一題地給出,然后盡可能詳細地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和過程進行分析,講多少題,應根據課堂的情況進行調整。如此,彈性會更大,課堂也會進行得更從容。
看來,如何放手給學生?放手到什么程度?總有很多讓人品味的地方。
圓的教學反思篇2
圓的面積是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學期教學的重點內容。我教小學畢業(yè)班已經十余年了,自然這節(jié)課我講的也不下十余次了,以前在偃師市講過,也在洛陽市也講過。雖然每次都反映不錯,可我總覺得不太滿意,總覺得這節(jié)課的容量少了點,今年我決定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容量。
以前我是這樣安排課堂結構的:談話引入圓面積后,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教師動畫演示,從而得出采用轉化圖形的方法,把新的圖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進而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后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自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把8等份圓、16等份圓,先剪一剪、再拼一拼,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再動畫演示32等份圓、64等分圓、128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更接近長方形。最后想一想: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什么有關系(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由長方形面積公式繼而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圓面積公式推導出來后,時間已所剩不多,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環(huán)形的面積計算需要下一個課時進行。
今年我經過思考,決定這樣做:讓學生提前預習,小組內3、4號同學做8等份圓,1、2號同學做16等份圓,兩人所做圓形的大小一樣,所涂的顏色也一樣,其中一個用剪刀剪好,一個不剪,以備上課時使用。
今年的課堂結構調整為:一開始由本節(jié)主題圖引入,已知每平方米草皮8元錢,一個圓形草坪需要多少元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出圓的面積,由此引入新課。緊接著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依然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使學生自然想到把圓形也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來研究。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學具,先倆倆合作(1、2號合作,3、4號合作),再四人小組合作,在課桌上拼圖。通過幾次拼圖發(fā)現,所拼近似長方形的長近似于圓周長的一半,寬近似于圓的半徑。各小組展示后我用演示4等份圓,8等份圓、16等份圓、32等份圓、64等份圓……所拼成的圖形,學生迅速發(fā)現,把圓等分的份數與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自己很快就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就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公式實際運用的練習了。本節(jié)課學生不但會計算圓的面積,還會計算環(huán)形的面積……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積極性極高,既熟練的掌握了公式,又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圓滿完成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
不過這節(jié)課,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在計算平方的時候,出錯較多,6的平方,應該是36 ,很多學生錯誤的把它算成12 ,這說明我對學情分析還不透徹,再例如學生的書寫格式也不夠規(guī)范等,所有這些還有待今后進一步提高。
圓的教學反思篇3
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初三進行教學,即緊張又興奮。經過一個學期的歷練,在校領導和組內老教師的無私幫助下我有了一些進步?,F以《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第一課時為例,反思如下。
在初三的教學過程中,我?guī)缀跏锹犚还?jié)上一節(jié)。而集體備課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通過集體備課和聽課,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節(jié)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了點與圓的位置關系及所對應的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圓半徑的數量關系。從而引出課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然后由學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發(fā)現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給出定義,聯系實際,由學生發(fā)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現象,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索三種位置關系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半徑的大小關系,由“做一做”進行應用,最后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系所對應的數量關系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所對應的數量關系,啟發(fā)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很輕松的就能夠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使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系與數量關系的相互轉化,這種等價關系是研究切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下節(jié)課探索切線的性質打好基礎。
2、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在做一做之后我安排了兩道實際問題:“經過兩村莊的筆直公路會不會穿越一個圓形的森林公園?”“公路邊的學校會不會受到噪聲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這兩題要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都急著討論解決方案,是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同時,我也感覺到本節(jié)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后,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講得過多,學生被動的接受,思考得不夠,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梢愿臑樽寣W生類比點與圓的位置關系下定義,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我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是體現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則,但在讓學生探索直線和圓三種位置關系所對應的數量關系時,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此處應充分發(fā)揮小組的特點,讓學生相互啟發(fā)討論,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從而使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3.對“做一做”的處理不夠,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探究的成績與效果的探索與檢驗,重在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我在講解“做一做”時,沒有充分展示解題思路,沒有及時進行方法上的總結,致使部分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路不明確。并在進行下面的解題時體現出來。教師要根據情況,簡要歸納、概括應掌握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不能想當然,否則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
總之,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希望能和學生們一起共同進步,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圓的教學反思篇4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生:我把圓片對折了一下,發(fā)現了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圓片平均分成了兩個半圓。
師:同意嗎?
(學生都點頭表示同意。這時有一位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不光發(fā)現了這條折痕可以把圓片分成兩等份,而且我還發(fā)現他是圓片中最長的一條折痕。
師:是這樣的嗎?你們認為呢?
(大多數同學面露疑惑,只有幾人表示贊同。)
師:你們想不想通過自己動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
生:想!
(學生分小組,邊折,邊量,邊討論。)
師:你們是否同意他的發(fā)現?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但有一個學習小組意見不一致,他們推選一名學生做代表。)
生:經過我們小組研究,我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圓,通過測量比較,確實也發(fā)現了對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圓片中最長的折痕,但同時我們還發(fā)現它不止一條,而是有很多條跟它一樣是最長的。
生:對!對!我們也發(fā)現了!(許多學生興奮地附議著)
生:我還有補充。這些長度一樣的折痕,方向不一樣,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們都交于一點。
(這一發(fā)現也馬上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同。)
師: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這出來的這些最長的折痕線段,卻都交于一點,這是為什么呢?
(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了起來。)
生:我猜這個交點可能是圓的中心點。
師:為什么呢?
生:……(搖頭,沉默了一會兒)老師,能讓我用尺子量一量嗎?
師:當然可以!你們想不想量一量,驗證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學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生:通過動手測量,我發(fā)現這個交點就是圓的中心點。因為由它到圓邊上的距離處處相等。
師:是這樣的嗎?
(同學們都表示發(fā)現了同樣的現象。)
生:除此之外,我還發(fā)現圓的這個中心點把每條最長的折痕線段都平均分成了兩條長度相等的短線段,而且所有的這些短線段都一樣長。
(這一發(fā)現也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贊同。)
反思:
1、教師的“無為”成就了學生的“有為”
整個過程中,教師語言很少,教師曾雄霸課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隱退,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個性張揚,地位凸現。當學生從現象中生發(fā)出難解的問題時,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問題又“妙傳”給了學生,由學生自主地經歷解決問題的探尋過程,品味著探索著“痛并快樂著”的感覺,豐富了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體驗。學生儼然已成為學習活動真正的“主角”;自主地發(fā)現、質疑、探究、釋疑、自主地猜想、驗證。整個過程只見學生或折疊測量、或比較觀察、或獨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現象大膽猜想、或依據操作據理力爭……學生的思維在探究中靈光閃現,靈感在交流中碰撞迸發(fā)。然而,如果沒有教者的“無為”隱退,又何來學生的“有為”展示呢?
2、教師精于“助攻”,讓學生浸染數學思想
當有一名學生發(fā)現直徑“都相交于一點”這一現象時,教師并沒有急于作出評價,而是以此為契機,作出了一個漂亮的“助攻”提出問題“同學們手中的圓片大小不一,可折出來的最長的折痕線段都相交于一點,這是為什么呢?”由個別推及一般,由現象質疑,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發(fā)展。它不僅僅是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知識點的問題,而且讓學生在經歷從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思考過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切身地體驗到作為發(fā)現者的成功感、滿足感與幸福感。盡管這樣多花了一些時間,但其價值是直接“告訴”所遠遠無法企及的。
3、“小組合作”不是教師個人意愿,而是學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兩年,“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方式被大力宣揚,甚至成為“評優(yōu)課”、“公開課”必須具備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課堂上合作交流不斷,不論問題難易、學生意愿,一律“小組合作”,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沒有處理好各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各種學習方式各有自己的優(yōu)勢,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發(fā)現對同一難題,有的學生采用獨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最終都很好地解決了問題??梢姡瑢W生依據自身的能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在這一節(jié)課里,教師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要求或暗示學生用什么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滿足學生的自主需求。這也是符合新課標關于“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的要求。
當然,學生能否真正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幫助。我想,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落實到平常的“家常課”中。
圓的教學反思篇5
這節(jié)課屬公開課,優(yōu)質課等經常選定的內容,要想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的確很難。在集體備課時,本組教師打破了課本固定的教學順序。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fā)現上。反思自己本課教學如下:
一、在復備“圓的認識”這
課時,沒有規(guī)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只備這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和一些操作活動的設想。本人所教的“圓的認識”的教學順序雖然與集體備課時的不同,但教學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勵學生從嘗試讀書入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程序,為自我學習定向。讓學生在自學課本中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發(fā)現什么新知識就說什么,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把“學生跟隨教師的課前預設”變成“教師跟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去引導探討”。
二、重點放在設計操作活動和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新知。學生通過折圓形紙片,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征;通過畫半徑、直徑的比賽活動,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發(fā)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通過嘗試畫圓的活動,領悟到“畫圓的方法步驟、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等等。這樣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同時還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有了學生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動”的實踐活動,有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悟的學習基石,內化新知,發(fā)展提高之目的自然會達到。
探索的方法,促進創(chuàng)造式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許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如用課件演示小動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后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于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借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借助于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比缓笳埬切]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范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局限于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從這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素質會提高,能力就會發(fā)展。
圓的教學反思篇6
我執(zhí)教的內容是“圓的認識”,以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點和性質還是比較困難的,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又是一個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階段上,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就說一說這節(jié)課的具體方法:
一、聯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從生活中引入圓,通過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圓的表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例如,在教學中,同學們用各種學具創(chuàng)造圓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三、動手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自己“做”數學的過程,因此,要將學生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轉變?yōu)樵诓僮髦兴伎己头治龅倪^程。例如,在教學中,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觀察等一系列活動中,動手操作,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
總之,這節(jié)課,我通過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各種思維能力,但也存在著不足,比如,在課堂上還不夠放手,如果能夠給孩子更充足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探索、交流、合作、發(fā)現,可能孩子們的收獲會更多。
圓的教學反思篇7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通過屏幕顯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圓,如鐘面、車輪、硬幣等,接著又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的,并出示小猴坐車的幾個形象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jié)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jié)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jié)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fā)揮,展現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節(jié)課讓學生畫圓時,由于學生比較感興趣,不停的想用圓規(guī)畫,耽誤時間較長,占用教學時間多了,導致課的總結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