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作風建設,你有什么心得體會嗎?當我們從生活里得到啟發(fā),我們就可以拿筆記錄下來,這也是一種記錄我們思想更新的途徑,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教師作風心得體會簡短范文參考,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教師作風心得體會1
為迅速深入的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市、區(qū)作風整頓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切實解決教師作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教師中開展一次作風整頓建設活動。在開展學習討論后,我深刻認識到加強教師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實際對照,從思想、工作、生活上開展自查、自糾,深刻領會其中的警示精神。并以此為鑒做到令行即止,依法辦事、認真履行職責、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教育服務的宗旨。以下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開展作風整頓建設的重大意義
此次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的整頓建設活動,是推動教育部門依法執(zhí)教的迫切需要和重要舉措,是促使教師進一步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意識,是進一步的學校求真、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育牽扯到千家萬戶,要切實維護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建立一支作風過硬、文化素質高的隊伍。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通過對十八大的學習,使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在抓落實、求實效上狠下功夫,從而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
二、作風整頓建設中自身的努力方向
1、勤奮好學、學以致用,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認真的學習和領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知識及組織管理知識,把學習體會和成果轉化為服務學校的能力。
2、心系學生、服務人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時刻擺正自己和學生、家長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貼近學生,下大氣力解決好學校、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多辦實事。
3、真抓實干、務求實效,發(fā)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自覺克服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等不良作風,努力做到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查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提高工作效能,推動工作落實。
4、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牢記“兩個務必”,發(fā)揚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克服以權謀私、奢侈浪費、作風粗暴、侵害群眾利益等錯誤行為。
5、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嚴格執(zhí)行廉潔從教的各項規(guī)定。
6、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注重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通過此次作風整頓建設活動,我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有明顯進步、工作作風有明顯改進、法紀觀念有明顯增強、業(yè)務水平有明顯提高,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作風正才能形象好,形象好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事業(yè)興,事業(yè)興才能國昌盛。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作風建設活動,是我們培養(yǎng)自己學習能力的好機會,也是我們不斷完善自己、增長知識和才干的好機會。我將按照學校作風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積極學習,深入思考,及時總結,大膽實踐,學習和掌握新形勢下本職工作的本領和方法,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作風心得體會2
學校在整個社會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肩負著神圣的使命。教育事業(yè)是關系民族興衰、國家成敗的最根本的事業(yè),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最根本的建設。教師的師德水平狀況如何,關系到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影響到我國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未來。只有教師隊伍的整體道德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貫徹依法治教,與時俱進,更好地以德育人??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教育良好師德形象,對教育的發(fā)展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約束的基礎上,提高自律意識,自覺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習慣,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師德師風。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最基本的師德要求是自覺升華服務意識,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識,自覺做到理解、關心、信任、愛護、尊重他人,自覺使自己成為一名紀律嚴、作風實、業(yè)務精、業(yè)績創(chuàng)一流的教師。我認為要提高自身的師德師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道德修養(yǎng)。要熱愛教育事業(yè),要對教育事業(yè)盡心盡力。我們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yè),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努力創(chuàng)新。盡心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俗話說: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才能把才智無私地奉獻給教書育人的事業(y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受到老師的影響而努力學習,不斷進取。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文化水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信息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勤于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踏實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養(yǎng)出新世紀、新時期的新一代勞動者。
其次,要尊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不管成績好差,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思想,有血肉的人,他們都希望別人尊重,也渴望得到別人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偏愛優(yōu)生,歧視差生。我們要把學生平等看待,只有我們把學生看重了,學生得到老師的尊重了,他們才會尊重老師,愿意學習這個老師所傳授的各種知識。師愛是一種教師發(fā)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關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到這種愛之后,便會激發(fā)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學生在教師的尊重下學會了自尊,學會了做人。如果教師對學生不尊重、懷疑、諷刺、挖苦,會極大地傷害學生的心靈,挫傷他們的自信心。相反,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便會主動親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使師生心靈溝通。這也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再次要苦練內功,努力進取,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淵博知識。作為傳道授業(yè)的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在知識的海洋里,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將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達理想的彼岸,風雨無阻,無怨無悔。選擇了教師職業(yè)就選擇了艱辛和挑戰(zhàn)。胸無點墨,混跡社會,腰纏萬貫者大有人在,但我們無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個濫竽充數的教師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講壇。所以,教師要有進行教育所需的扎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要透徹地懂得所教學科。特別是在當前課改的前提下,教師的知識不但要淵博還要寬闊。因為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從遠古時代到未來世界他們什么都想探究個明白知道,并期待能從老師那里得到答案。這種好奇心加求知欲是發(fā)展智力的動力,教師應循序漸進引導,而不能扼殺學生個性發(fā)揮。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知識層面要學而精,精而廣,廣而深,指導學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教師要終身不斷學習,不斷開拓,更新自己的知識。正如加里寧所概括出的辯證過程:教師一方面要奉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優(yōu)良的東西,然后把這些優(yōu)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并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辟新教法。不斷鉆研教育教學理論,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更新教學理念,認真?zhèn)湔n上課,精心設計教案,用心批改作業(y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同時加強集體備課,發(fā)揮團隊精神,認真探討教學問題,積極深入課堂聽課,取長補短,努力提升能力和業(yè)務水平。
最后要以身作則。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崇高的榮譽,也是教師的神圣天職。說明教師對于孩子們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僅在經濟發(fā)展上將上一個新臺階,而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更將躍上一個新高度。作為一個人民教師,負擔著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責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水平,才能勝任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均喜歡模仿,這將給學生成長帶來一生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時時刻刻為學生做出好的榜樣,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堅持嚴于律己。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說明這個道理。
這是我對師德師風的一些體會。我自己要從以上各方面努力。堅持不斷的學習,使自己能在不斷更新的知識中汲取營養(yǎng),能夠把自己所學奉獻給學生,更會在道德和作風方面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