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電教學計劃推薦6篇

時間:2023-03-12 作者:dopmitopy 工作計劃

優(yōu)秀的教學計劃都是經(jīng)過我們反復思考后寫出的,寫教學計劃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教學任務更加順利地展開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科學電教學計劃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電教學計劃推薦6篇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1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lián)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guī)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簡單機械等;認識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簡單機械與運動等。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jīng)驗的回顧與運用。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資料,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明白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中的一類。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體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能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意識到個人對身體健康負有職責能用心參加鍛煉,注重個人保??;了解人類需要那些營養(yǎng)及其來源,懂得營養(yǎng)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動植物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及特點;明白大腦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部”。

3、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能夠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人光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明白光是顏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現(xiàn)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調色游戲;了解光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及光的污染與防治;明白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能區(qū)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明白聲音要透過物質傳播到達人的耳朵;能區(qū)分樂音與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明白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明白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變化,另一類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了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5、明白利用機械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如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的使用;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一樣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明白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潛力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能用自我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潛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yǎng)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并做記錄;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yǎng)學生能對自我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lián)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guī)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簡單機械等;認識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如病毒與生命健康、簡單機械與運動等。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jīng)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超多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如根據(jù)發(fā)霉饅頭的外部表象,推測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lián)系。

難點:使學生構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三、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資料,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jù)教材特點,制作一些課件,借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于理解。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根據(jù)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三動”潛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好處,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四、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xiàn)場考察自然狀態(tài)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yǎng)科學游戲信息發(fā)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qū)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主角扮演科學幻想

五、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2

一、學情分析

本班62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程非常感興趣,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們能獨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動、科技制作、觀察活動、科學實驗、搜集資料等,愿意與他人合作,進行合作探究,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地考察、現(xiàn)場采訪、種植養(yǎng)殖等活動,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對鎖定的課題進行課外探究,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主動從自然界、社會中獲取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信息與生活”、“探索宇宙”、“研究與實踐”等研究主題。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主要線索進行構建,做到了生活經(jīng)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整合,引領學生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及事物變化的相互聯(lián)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人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微觀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切入,讓學生明確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知道人類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體會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通過搜集、整理自己生長發(fā)育過程的照片資料,分析、歸納、推理人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呈現(xiàn)的特點,知道遺傳和變異石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無處不在的能量”單元以人體內部的能量為切入點,探究機械能、熱能、電能、電磁能等之間的相互變化,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lián)系,整個單元呈現(xiàn)出了由部分到綜合的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地球的面紗”單元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通過大氣層的研究、風的模擬實驗、降落傘的秘密、風與帆的關系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風的成因及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與生活”單元主要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人類復雜的信息傳遞方式,知道動植物的一些行為特征以及人類社會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研究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豐富學生對生物界的認識,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及辯證法,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為特性?!疤剿饔钪妗眴卧窃趯W生已經(jīng)知道了地球的結構特點、地表的變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及太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的視角延伸到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拓展學生認識的空間,形成對宇宙的宏觀認識,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熱愛科學的欲望?!堆芯颗c實踐》單元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幾個科學之謎,讓學生像科學家達爾文那樣,經(jīng)理科學探究的歷程,形成尊重事實證據(jù)的科學態(tài)度,能夠面對大量的事實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偽科學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對偽科學學習歷程進行自我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感悟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自我發(fā)展能力,達到讓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維度方面,從認識身邊事物、周圍物體的基礎上,擴展到微觀和宏觀兩個世界,探索微生物和無限宇宙的科學奧秘;時間維度方面,以時間軸為認知線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秘和“未來世界”的變化;結構維度方面,在認識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礎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內部構造。在科學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為重點,重視探究方法的培養(yǎng),以“認識事物變化的相互聯(lián)系”為探究重點。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書整體結構,設置了“對信息的搜尋、理解和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礎。

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法學法

1、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2、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開展探究活動,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敢于創(chuàng)新。

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發(fā)揮主導作用但不包辦代替。

4、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5、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科學探究順利開展。

6、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科學,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7、運用電教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輔助教學。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jīng)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jù)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學生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于課堂常規(guī)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異較大,具體表現(xiàn)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guī)范。

二、教材簡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后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后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fā)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jù)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通過實驗和收集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問題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

5、對于自己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學生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并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fā)現(xiàn)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承受力的大??;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fā)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梁的結構。

第二部分(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了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wěn)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wěn)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fā)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品質。發(fā)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三單元: 能量

從學生最熟悉的電出發(fā),探究電生磁,制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后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轉化,再擴展到認識太陽能,了解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絕大部分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顒臃譃槿糠?。

第一部分(1—5課),探究電流怎樣產(chǎn)生磁性,制作電磁鐵并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chǎn)與太陽能之間的關系,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于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產(chǎn)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chǎn)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shù)、電池的數(shù)量等因素有關。

3、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產(chǎn)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jù)、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己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并儲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數(shù)據(jù)分析,用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學生認識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tǒng)計校園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布圖描述,感受校園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校園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通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己,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學生認識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tài)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huán)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征。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并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huán)境,具有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能夠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愿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5、能夠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fā)現(xiàn),發(fā)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用豐富多彩的親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能力。

2、用激勵的評價語言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動彰顯他們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采取輪換制)

3、以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指導他們規(guī)范操作實驗(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

4、提供成果展示平臺,評選制作作品(建高塔、美麗的橋、生物多樣性小報……)迎接學校主題開放活動。

5、建立經(jīng)常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考核制。課堂常規(guī)30%(發(fā)言、傾聽、不同意見、獨特觀點)+實驗探究30%(記錄表、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卷面測試30%+小組合作自評10%。

操作:常規(guī)記錄1人(制表格),科學課代表1人收集活動記錄、實驗報告、成果資料。小組自評表。

四、教學進度:

周 次

教學內容

課時與地點

1

1、使用工具 2、杠桿的科學(一)、(二)

3實驗室

2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輪軸的秘密

3實驗室

3、

5、定滑輪和動滑輪 6、滑輪組 (一)、(二)

3實驗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一)(二)

3實驗室

5

國慶黃金周

6、

1、抵抗彎曲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二)

3實驗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實驗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實驗室

9、

7、橋的形狀和結構 8、用紙造一座橋(一)、(二)

3實驗室

10

1、電和磁 2、電磁鐵 3、電磁鐵的磁力(一)

3實驗室

11、

4、電磁鐵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電動機

3實驗室

12

6、電能和能量 7、電能從哪里來 8、能量與太陽

3實驗室

13、

1、校園生物大搜索 2、校園生物分布圖

3生態(tài)園

14、

3、多種多樣的植物 4、種類繁多的動物

3標本館

15

5相貌各異的我們 6、原來是相互關聯(lián)的

3生態(tài)園

16

7、誰選擇了它們 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3生態(tài)園

17

整理評價資料、學生自評、小組考評

5實驗室

18

卷面考查

1實驗室

19

教學總結

1實驗室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經(jīng)歷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致,講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jīng)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jīng)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經(jīng)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4、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xiàn)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6、能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問題。

7、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fā)展學生樂于探究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我們學校學生在今年畢業(yè)考試中科學學科存在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的子課題“導、學、練"的教學模式,突破教材難點,解決重點,結合現(xiàn)在五六年級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1、課堂常規(guī)有序:課本、筆記本準備好擺放在書桌上,鈴停準時上(下)課,互不侵占時間。

2、課堂中隨時提問評價給分:加分內容(發(fā)言、傾聽、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chuàng)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掌握自己的平時情況。

3、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4、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并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真正實現(xiàn)科學的生活化。

5、實行課課內容當堂理解掌握,下節(jié)課提問打分制度,單元一練一測驗的模式,課堂作業(yè),及時批改,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而且作業(yè)也實施評定。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huán)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jīng)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fā)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jù)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chǎn)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qū)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huán)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huán)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tǒng),不同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fā),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huán)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huán)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jù)。

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tǒng)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jù)。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jù)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如根據(jù)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jù)八大行星數(shù)據(jù)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

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huán)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關系,認識證據(jù)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1)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2)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

(4)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1)實驗材料:火柴、生銹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淀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銹、硫酸銅溶液、涂有油漆的鐵制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1)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2)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

(1)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2)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3)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fā)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jīng)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fā)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fā)現(xiàn)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秘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fā)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fā)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fā)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并通過查閱資料匯報交流,了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jié)。

b、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shù)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c、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chǎn)、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環(huán)境下生存的結構。

h、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手執(zhí)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b、學習使用適當?shù)钠鞑募凹夹g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c、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d、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匯報。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a、發(fā)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b、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

c、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fā)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1)放大鏡觀察物體;制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堿面、味精顆粒;制作食鹽晶體。

(4)制作簡易顯微鏡;了解顯微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

(5)使用顯微鏡;制作并觀察洋蔥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chǎn)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chǎn)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chǎn)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jù),作為判斷產(chǎn)生了新物質的依據(jù)。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fā)展的角度,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說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xù)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xiàn)象出發(fā),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chǎn)生了新物質,然后尋找各種證據(jù)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fā)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xiàn)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只改變物質的狀態(tài)、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chǎn)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xiàn)象。學生通過觀察現(xiàn)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jù)、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chǎn)生活之間的關系。最后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的。

b、物質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c、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chǎn)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d、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chǎn)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

e、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xiàn)象。

f、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chǎn)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b、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c、經(jīng)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yǎng)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d、按規(guī)范要求完成實驗。

e、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并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a、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b、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c、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d、培養(yǎng)以證據(jù)說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e、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f、體會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關系,以證據(jù)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g、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jù)。

h、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chǎn)生的氣體。

(5)觀察鐵銹;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shù)姆磻?/p>

(7)觀察鐵釘生銹的快慢。

(8)制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tǒng)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yǎng)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tǒng),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間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fā)現(xiàn)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huán)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后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了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有所認識,并通過模擬活動試著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后,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huán)形山,讓學生在制作月球環(huán)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huán)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xiàn)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xiàn)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數(shù)據(jù)表處理數(shù)據(jù),并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lián)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并根據(jù)制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了解宇宙的組成、規(guī)模、運動變化等,同時了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別于其他星球。

b、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xiàn)象。

c、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d、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tǒng)組成的龐大的系統(tǒng),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fā)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2)過程與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b、根據(jù)已有的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做出假設。

c、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并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d、對模擬實驗中的現(xiàn)象進行細致的觀察,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xiàn)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a、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于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b、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chǎn)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1)制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huán)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制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huán)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過程為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shù)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了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把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體現(xiàn)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tǒng)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yǎng)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凈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了解家鄉(xiāng)水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了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huán)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人們在生活中要產(chǎn)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huán)境。

b、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c、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huán)境。

d、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類、分裝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jīng)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h、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人類正著力于采取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a、調查統(tǒng)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shù)量和種類。

b、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jīng)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c、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d、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e、統(tǒng)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凈化實驗,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a、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嚴重影響。

b、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

c、培養(yǎng)資源意識,養(yǎng)成垃圾分類、節(jié)約資源的習慣。

d、樹立改善環(huán)境問題的信心。

e、增強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1)統(tǒng)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tǒng)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jié)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huán)境污染的資料。

科學電教學計劃篇6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年第二學期教研工作的重點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圍繞課程實施中的顯現(xiàn)的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專業(yè)指導與學術性、群眾性研討并行,面與點共進。

小學科學學科本學年第二學期教研工作的的主要任務是: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進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jīng)驗,探索教學規(guī)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水平和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一、加強課程建設,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加強課程管理,要引導學校落實和執(zhí)行國家的課程計劃,杜絕違法、違規(guī)行為。

2、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讀懂、讀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的學術研討。從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維度,指導教師開展深入探討,從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時代脈搏。

3、積極參與新教材的培訓。在參加市級培訓的基礎上,利用教研活動和平時的推磨聽課等機會開展教材章節(jié)分析、教案設計、教學方法研究和教育資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教師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編寫意圖。

4、根據(jù)地方課程資源整合和開發(fā)一些較有特色的地方性課程點,如家鄉(xiāng)常見動植物的研究、家鄉(xiāng)水資源的調查研究、蠶桑文化等,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豐富德育的內涵。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教研工作對于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全面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適時召開“學習學科課程標準,改進課堂教學”學術研討會,學好課程標準,把握課改方向,轉變教學行為,增強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2、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3、繼續(xù)收集科學(自然)學科的教學設計典型案例及教學(片斷)實錄與評析,積極發(fā)現(xiàn)、總結、推廣教學第一線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

三、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嚴格執(zhí)行學校課題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實行課題管理責任人制度,加強對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提高課題研究水平;

2、探索小學科學(自然)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

四、改革評價方式,完善評價體系,促進校本課程不斷發(fā)展

課程評價在課程體系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的作用。

1、不斷完善小學科學(自然)學科學生學業(yè)評價體系。對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逐步建立學生學業(yè)(學生成長)記錄袋,逐步實行質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逐步改變只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單一總結性的考核評價方式,著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個別差異,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2、加強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問題的研究,構建符合本地實際、促進教師和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本學期主要工作:

1、制定教研組工作計劃和教學計劃;

2、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金鑰匙”等科技競賽活動;

3、積極組織教師學生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相關評比活動;

4、金壇市科學課程課堂教學評比;

5、參加市教育學會年會論文和“案例評析”評選活動;

6、參加常州市科學年會論文評比;

7、 參加江蘇省教育學會年會論文評比活動;

8、 積極參加市研訓中心組織的各類科學活動;

9、學期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