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6篇

時間:2023-02-19 作者:Mute 事跡材料

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會接觸到事跡,對發(fā)生的事跡都比較熟悉,我們怎樣完成事跡材料呢,事跡材料是當前比較常見的文本,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6篇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1

(1)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秈粳稻雜交新株型創(chuàng)造及超高產(chǎn)育種研究與應用”,在理論和方法兩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較為系統(tǒng)、完整地提出了秈粳稻雜交育種理論與方法及理想株型理論;直接或間接育成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9000多萬畝,增產(chǎn)稻谷46億多公斤,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超過36億元。該項成果于被評為國際水平,并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主持完成的國家農(nóng)業(yè)科技跨越計劃項目“北方粳型超級稻育種理論與技術研究及新品種選育”,育成超級稻新品種9個,累計推廣面積1300多萬畝,增產(chǎn)稻谷9.5億公斤,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13.5億元。2005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主持完成的農(nóng)業(yè)部重點項目“北方粳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在超級稻生產(chǎn)技術組裝集成與示范推廣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以無紡布覆蓋旱育稀植為核心的超級稻生產(chǎn)技術大面積示范推廣。2007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主持完成的教育部優(yōu)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和遼寧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培養(yǎng)基金項目“優(yōu)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利用秈粳稻雜交穿梭育種法,育成了易脫粒型優(yōu)質粳稻新品種“中粳564”,使北粳南引這一50年代慘遭失敗的難題獲得成功。該品種在安徽、遼寧、河北、寧夏等省區(qū)推廣650多萬畝,創(chuàng)直接經(jīng)濟效益6.4億多元。該項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5)主持完成的農(nóng)業(yè)部豐收計劃項目“優(yōu)質粳稻高產(chǎn)高效益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累計推廣179.6萬畝,增產(chǎn)稻谷1.03億公斤,新增經(jīng)濟效益1.33億萬元。該項目獲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牧漁業(yè)豐收獎二等獎。

(6)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稻超高產(chǎn)育種研究”,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60余篇,其中12篇被sci和caba收錄,80篇次被引用,2篇蟬聯(lián)遼寧省首屆和第二屆青年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研究成果被收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成果選編》。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兩項,專利號分別為:zl200710086505.4和zl200710097754.3。

他所領導的東北超級稻研究課題組在超級稻育種理論研究與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已居國際地位。近十年來,項目組共育成通過部、省級認定的優(yōu)質超級稻新品種16個,僅在東北稻區(qū)就累計推廣14721萬畝,增產(chǎn)稻谷83.11億公斤,產(chǎn)生直接經(jīng)濟效益124.67億元,社會經(jīng)濟效益顯著。

作為博士生導師,始終站在學科前沿,為所在學科的研究生主講學位課,傳授新知識,并引領學科的研究方向,并帶有博士后8名、博士23名和碩士48名。

先后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農(nóng)業(yè)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遼寧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遼寧省學科拔尖人才、遼寧省優(yōu)秀專家、沈陽市優(yōu)秀專家;全國首屆農(nóng)業(yè)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nóng)業(yè)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農(nóng)業(yè)科研人員、全國農(nóng)業(yè)科研推廣標兵、遼寧教育年度人物、遼寧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勞動模范;沈陽市首屆十大科技英才獎、沈陽市科技振興突出貢獻獎,國家農(nóng)業(yè)科技榮譽獎——中華農(nóng)業(yè)英才獎。

此外,先后入選遼寧省首屆青年優(yōu)秀科技人才培養(yǎng)計劃、教育部優(yōu)秀年青教師培養(yǎng)計劃、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農(nóng)業(yè)部神農(nóng)計劃、遼寧省首屆“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培養(yǎng)計劃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yǎng)計劃。

_,女,34歲,_華興機電有限公司六車間某產(chǎn)品組組長。參加工作后勤勞務實、敢于迎接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受到車間領導和同事的廣泛認可,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連年獲得公司先進和優(yōu)秀員工等稱號。

_一直作為車間生產(chǎn)骨干,參加系統(tǒng)內部裝配工勞動競賽,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公司產(chǎn)品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_等同志被臨危受命,赴西安學習新型產(chǎn)品長達半年之久,她克服孩子小等困難,堅持把全部產(chǎn)品工藝摸熟摸投,為產(chǎn)品轉產(chǎn)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產(chǎn)品成為公司重要的經(jīng)濟增長點,成立專門的新產(chǎn)品小組。作為組長,_同志既負責生產(chǎn)組織管理,又要上線作業(yè)。生產(chǎn)作業(yè)節(jié)奏繁忙緊張,她為搶時間跟男同志一樣搬運產(chǎn)品,因此她去年因為趕任務時受傷的腰,舊傷復發(fā),可她僅僅短暫休息幾天,牽掛工作又回到工作崗位?;氐綅徫缓笏荒苷玖⒏苫顭o法坐下,一天加班十幾個小時下來,腿腳腫脹刺痛。

新產(chǎn)品工藝要求高,成熟的員工很難培養(yǎng),_同志帶頭加班加點,搶產(chǎn)品周期時,沒有節(jié)假日,每天早8晚10的工作,顧不上家庭,連孩子一個小小的陪伴一會的愿望都實現(xiàn)不了。

在工作中注重總結和創(chuàng)造,多次提出工藝改進和合理化建議,在她的帶動下,小組踏實、苦干,創(chuàng)新,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普通平凡的工作,所帶小組被公司評為“星級班組”。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2

人物簡介:

黃旭華,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zhèn)新寮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所長。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他參與完成的我國第一代核替艇研制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導彈核潛艇研制獲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業(yè)總公司勞動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作為我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我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

事跡材料:

結緣核潛艇

黃旭華原籍廣東省揭陽市,1926年3月出生于廣東海豐田墘鎮(zhèn)。在家鄉(xiāng)讀過初中后,為了進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數(shù)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廣東梅縣再輾轉廣西桂林中學求學。從小生長在海邊的他,戰(zhàn)亂中見到日軍的艦艇炮擊沿海城市,他就暗下決心,要為振興祖國造船事業(yè)作出貢獻。就為了這個目標,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學的時候選擇了船舶制造專業(yè)。從此,黃旭華與船舶、艦艇結下了不解之緣。1949年,黃旭華從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畢業(yè)。青年時代的黃旭華懷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同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黨組織,開始了為黨奉獻一生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黃旭華開始從事艦船研制工作,先后從事過民用船舶和軍用艦艇的研究設計工作。然而,他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名字會和核潛艇連在一起。1958年,聶榮臻元帥向中央請求研制導彈核潛艇,黨中央、毛主席很快批準。核潛艇研制馬上進入準備狀態(tài),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經(jīng)歷又畢業(yè)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專業(yè)的黃旭華被選中參加研制。1959年,前蘇聯(lián)領袖赫魯曉夫訪華,我國領導人希望前蘇聯(lián)幫助中國發(fā)展核潛艇。但赫魯曉夫認為中國人造不了核潛艇,只要前蘇聯(lián)有,大家建立聯(lián)合艦隊就可以了。赫魯曉夫的傲慢令毛澤東發(fā)出巨人的怒吼: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那時起,黃旭華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潛艇拴在了一起。

“藍色巨鯨”出海

1958年國家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之后,當時年僅32歲的黃旭華便與一批科研人員告別家人,隱姓埋名來到偏僻的半島上,開始研制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在當時中國這樣一個艦船制造基礎薄弱的國度,進行這項尖端復雜的國防科研是很困難的。當時困難之大,今天難以想象:沒有特厚鋼材的加工設備,甚至連核潛艇專用的特殊高強度鋼板的研制工作也沒有開始;艇上成千上萬的零件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涉及全國24個省市的2014多家工廠和科研單位,工程復雜,牽涉面廣,難度可想而知;尤其關鍵的是當時我們的核工業(yè)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國外可借鑒的資料和發(fā)表的論文真假難辨,每查閱一份資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認真分析、反復試驗。1962年,這項工程不得不暫時下馬,但仍保留部分技術骨干繼續(xù)關鍵技術的研究。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給研制工作吹來了東風,核動力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1965年,中央批復同意該工程上馬,我國的第一艘核潛艇從此正式開始研制。

誰能想到,在研究工作開始時只有黃旭華等少數(shù)人搞過幾年蘇式仿制潛艇。核潛艇是啥模樣,大家都沒見過。研究探索過程中,他們弄來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對 “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潛艇的形狀。他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為艇體的形狀。常規(guī)潛艇因大部分時間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適應水面航行的常規(guī)線型,而核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下航行,為了盡量減少水對潛艇的阻力,必須采用水滴型體。為了掌握水滴型體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縱性,美國采取了分三步走的辦法。我們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呢?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一頭扎進綜合性實驗室,在實驗室里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在解決我國核潛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國幾代產(chǎn)品,進入20世紀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術決策上,黃旭華和其他研究人員共同組織,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從我國科學技術和工業(yè)生產(chǎn)能力出發(fā),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恐粤Ω?、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這 “三件法寶”,工程終于取得了巨大進展。沒有計算機,黃旭華及其團隊就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幾萬個數(shù)據(jù),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核潛艇外形設計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這之后,科技人員又圍繞著新式潛艇的15個難題展開了攻堅戰(zhàn)。最后,這些難點又被綜合為七大技術關鍵。技術攻堅戰(zhàn)打得十分漂亮,從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經(jīng)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終于,中國的核潛艇搞出來了!核潛艇各項性能也均超過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的 “藍色巨鯨”下海試航!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lián)、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將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 “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1981年,我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1988年,我國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人民海軍也由此成為一支戰(zhàn)略性軍種。

首位親自下水深潛的總設計師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這一年黃旭華已經(jīng)62歲。內行人都明白,這是一次重要的試驗,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幾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過,但在水下這可是核潛艇下潛的極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險性。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核潛艇 “長尾鯊”號在深潛試驗中還未接近極限深度300米時出事了,核潛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潛艇在進行試驗或航行時沉沒了。

中國只有常規(guī)潛艇下潛經(jīng)驗,而核潛艇要復雜得多、危險得多。這艘從里到外全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核潛艇,能闖過首次深潛試驗的大關嗎?黃旭華和同事們再一次檢查每一臺設備、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每一根管道,確認萬無一失才決定下潛。按說試驗時黃旭華在指揮艇上坐鎮(zhèn)指揮就可以了,但他為增強參試人員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試驗資料,堅持上艇親自作深潛試驗:50米、100米……當?shù)竭_設計深度時,核潛艇的艇殼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幾十公斤的壓力,巨大的水壓使艇身多處發(fā)出 “咔噠” “咔噠”的聲響,在水下幾百米深處聽起來真有點令人毛骨悚然。黃旭華鎮(zhèn)定自若,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shù)據(jù)直至最后勝利。終于潛艇在設計要求深處一切完好,深潛試驗成功了!黃旭華成為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加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由于嚴格的保密制度,長期以來黃旭華不能向親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實在太緊張,從1958年~1986年,他沒有回過一次老家探望雙親。30年來,他的8個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這個兒子在干什么,母親從60來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30年,別夢依稀。面對親人、面對事業(yè),黃旭華隱姓埋名30載,默默無聞、寂然無名。正是這些無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出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

黃旭華院士曾兩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如今年過八旬的他雖已退下一線,但仍在為國防武器裝備的現(xiàn)代化建設孜孜不倦、獻智獻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的多次海上試驗任務中,他作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副指揮,嚴格執(zhí)行上級指示,處理了許多重大技術問題,并榮獲船舶工業(yè)總公司個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防科工委二等獎,他參與完成的我國第一代核替艇研制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導彈核潛艇研制獲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業(yè)總公司勞動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1958年,聶榮臻元帥以戰(zhàn)略家的勇氣向中央請求搞核潛艇,黨中央、毛主席很快批準。核潛艇研制馬上進入準備狀態(tài),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經(jīng)歷又畢業(yè)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黃旭華說,“船”和“艇”沾邊兒,組織上則看中了他寬闊前額下面潛藏的智慧。1959年,赫魯曉夫訪華,中國提出希望蘇聯(lián)幫助,但赫魯曉夫認為,中國人造不了核潛艇,只要蘇聯(lián)有了,大家建立聯(lián)合艦隊就可以了。赫魯曉夫的傲慢,令毛澤東發(fā)出巨人的怒吼: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那時起,黃旭華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潛艇拴在了一起。

核潛艇,被稱為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fā)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誰能想到中國的核潛艇竟是從玩玩具開始的。當時,只有黃旭華等少數(shù)人搞過幾年蘇式仿制潛艇,潛艇和核潛艇有著根本區(qū)別,核潛艇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他們弄來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潛艇的形狀??刹灰】催@個形狀,它對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潛艇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黃旭華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為艇體的形狀。為了確定水滴線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們在實驗室里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試驗,沒有試驗風洞和大型水池,沒有厚鋼板加工設備,關鍵的是中國還沒有陸上核電站。1963年這項工程不得不暫時下馬。1965年,二、六機部黨組建議恢復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復同意重新上馬。

黃旭華十分清楚,研制核潛艇,美國走了三步,原蘇聯(lián)走了五步。中國怎么搞?照美式蘇式,穩(wěn)妥,但時間拖不起。一步到位,時間短,但風險太大。可是我們有什么理由非走別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戰(zhàn)斗中不能走偵察兵走過的老路而要走偵察兵畫給你最近的線路那樣,黃旭華選擇了“太多風險”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這是一條看似平坦卻步履艱辛的路。當時,國外資料真假難分,虛實難辨。某外刊資料稱:為保證導彈發(fā)射落點精度,美國打算在艇上裝一個65噸重的大陀螺,以穩(wěn)定其航行狀態(tài)。但這么大的物體中國不能生產(chǎn),設計組反復論證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沒它也行。但專家爭論激烈,人家比我們先進都用,我們不用,發(fā)射時潛艇翻了誰敢負責?打不中目標誰敢負責?黃旭華想:我們是獨立研究,不是抄襲,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邊跑?既然試驗可以不裝,就應該相信自己的試驗——不裝,黃旭華拍板定案。后來得知,其實美國壓根就沒有裝,黃旭華總算沒上當。

這之后,科技人員又圍繞著新式潛艇的15個難題展開了攻堅戰(zhàn)。最后,這些難點又綜合為七大技術關鍵。這些攻堅戰(zhàn)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經(jīng)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中國的核潛艇,新婚不久,黃旭華告別妻子只身來到風暴經(jīng)常光顧的試驗基地。后來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涼的小島。歷盡艱辛,中國的核潛艇終于搞出來了。

1964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

1981年中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

中國,成為繼美、蘇(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內行人明白,這是一次重要試驗,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所有參試人員明白,中國只有常規(guī)潛艇下潛經(jīng)驗,而核潛艇要復雜得多危險得多。70年代末,美國的“長尾鯊號”就是在深潛試驗時,下去后再沒有上來,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無法知道失敗原因。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艇,能闖過中國核潛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潛試驗大關嗎?包括有關專家都似有疑慮,有的參試人員做好了犧牲準備,向親人囑托了后事。黃旭華也明白:越是危險的試驗,越需要沉著冷靜,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們再一次檢查每一臺設備,每一塊鋼板,每一條焊縫,每一根管道,確認萬無一失才決定下潛。按說,試驗時黃旭華應在指揮艇上坐鎮(zhèn),但他為增強參試人員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試驗資料,堅持上艇親自作深潛試驗:50米、100米……到達深潛設計要求,艇殼承受著巨大的水壓,多處“咔嗒”、“咔嗒”地n向……終于,潛艇在設計要求深處一切完好,深潛試驗成功了,消息傳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撐著家庭重擔的妻子竟放聲大哭。當下水試驗的所有任務都按照預想順利完成后,在場的科技人員終于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一種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出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

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 黃旭華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3

生活像一幅迷人的風景畫,使人流戀往返;生活似一篇妙語如珠的詩篇,陶人心扉;生活恰似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使人熱血沸騰;生活有時也像一杯濃濃的咖啡,經(jīng)過多次品味方能回味無窮,蕩氣回腸。

生活難免會有“海浪”來襲,這時白帆是你心中的偶像,載著你擺脫困境,那白帆是感動的化身。生活難免有荊棘,刺傷你,使你無法勇敢地站立,這時感動便是你堅韌的外衣,指引你去摘朵玫瑰。

生活中感動是多樣的:你可以被偉人的事跡所感動,可以被深厚的友誼所感動,更可以被季節(jié)的變遷所感動。感人的詩意使你感動,濃濃的親情使你感動……

浪子因感動而回頭,從而再次擁有生活,使生活的色彩更加絢爛。誤入迷惘的少年因感動而尋回希望,生活才有美好。離別多年的母子因感動而互相思念,感動使人不再迷惘,感動使人更依戀生活,感動使人感悟人生。

失去感動的人,整日無精打采,意志消沉,看破人世,生活因此會失去色彩;失去感動的人整日孤獨地徘徊在人間,生活因此而變得不再依戀。感動正是風景畫中最迷人的風景線,引人入勝;感動正是詩篇中最美妙的語句,使人沉醉;感動正是歌曲中最精彩的高潮,扣人心弦。倘若你擁有感動,生活會更加燦爛,更加完美但愿你被花草感動,被山巖感動,被日月感動,被親情,被…感動,但生活更需要你感動!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4

駐村第一書記工作不容易,偏遠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更不容易,沒有到過偏遠艱苦鄉(xiāng)村工作的人可能很難想象,下派第一書記工作的艱苦和危險。知悉廣西樂業(yè)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回村防汛抗洪工作途中突遇山洪爆發(fā)遇難,年僅30歲,內心十分沉痛。建設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人才,如此年輕就犧牲在駐村工作的崗位上實在太令人惋惜,原本她可以用她的智慧和才華為村民做更多的實事好事,原本她有著自己美好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可以為黨和人民做的更多,但這一切卻戛然而止、一切都定格在2019年6月17日凌晨。

她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黃文秀1989年生,是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作為優(yōu)秀定向選調生到廣西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2018年3月,黃文秀被派駐到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任第一書記。6月16日是周六,她在遇難的前一天她還在家陪做完肝癌手術的父親,因為掛念村里防汛工作,晚上就準備返回村里,卻不幸遇難。她作為北師大碩士又是優(yōu)秀定向選調生,即使不下鄉(xiāng)扶貧,不去做第一書記將來也能夠有很好的發(fā)展,能夠主動放棄在大機關里安穩(wěn)的工作環(huán)境,到艱苦偏遠的農(nóng)村去做第一書記,能夠舍棄自己的小家,顧及集體的大家,這種精神就值得人敬佩。

她真正做到了踐行共產(chǎn)黨員宗旨。共產(chǎn)黨員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黃文秀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雖說在在機關坐辦公室一樣可以為人民服務,但她還是決定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服務。這其中要放棄多少個人私利,其中有多少辛苦,克服了多少困難只有她自己知道。

雖然她人不在了,但她不會被忘記,百坭村村民不會忘記她為百坭村做的一切,千千萬萬共產(chǎn)黨員不會忘記,她的精神將永遠存在,并將繼續(xù)發(fā)揚下去,還有千千萬萬共產(chǎn)黨員在踐行著他們的初心,在不懈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努力奮斗。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5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以來,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q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yè)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guī)律和民族教育發(fā)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地區(qū)教育特點的方法。她沒有子女,生活節(jié)儉,把自己的工資拿出絕大部分來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嗎,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了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yè)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她們。

在觀看張桂梅同志事跡的視頻時,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濕潤的:當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遠山路只為了去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告知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只要考上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高中,就能免學費就讀時;當她夜晚在手腳關節(jié)處涂完治療風濕的藥酒,躺在辦公室冰冷、堅硬的條椅上時;當她面對鏡頭,說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兩年,把這些孩子送入大學”時,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同為教師,自問難以到達張桂梅同志這樣的大愛無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獻精神境界。

我們應該學習張桂梅同志“扶弱濟困、大愛無疆”的精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投入了這場脫貧攻堅之役。早在我在大學時代,我也有幸參加過一次為貧困山村的貧困群眾獻愛心的公益活動,對貧困有了初步的直觀感受,心中萌發(fā)出了自己該為此做點什么的真情實感;而在我畢業(yè)之后,來到了農(nóng)村教書,一晃眼,十五年過去了。身體力行的投入到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將“所想”變?yōu)榱恕八觥?,不僅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還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到了扶貧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張桂梅同志比起來,卻顯得相形見絀了。所以,我們都應以張桂梅同志“扶弱濟困、大愛無疆”的精神為指引,再接再厲,努力奮進,讓更多的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因為我們都知道,消除貧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2023優(yōu)秀人物事跡篇6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感謝的人和事、情和景。諄諄教誨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最應該感謝的人,培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我們最應該報答的人。我們有時候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發(fā)生了意外甚至經(jīng)歷了磨難,我們的老師總是激發(fā)我們勇敢向前的動力,這使我們心存感激之情。

從我第一眼看到您以來,您和藹可親。上課時,您那溫柔、銳利的眼神,鋼勁有力、抑揚頓挫、嚴厲教導的話語,嫻熟的動作,叫我們銘刻在心、終生難忘。有時當我們正沉浸在這些美景中時,您的提問從天而降,真如晴天打了個轟雷,一時之間,個個張嘴巴,瞪眼睛,全都無語??衫蠋熌c中了我,我慌慌張張地站起來:“這……這……這?!闭f了半天,非但沒說出答案,還急得滿頭大汗。您見我這般模樣,不但沒有生我的氣,還溫和地一句一句地給我們講解,啟發(fā)我,直至我茅塞頓開,一口說出了答案,您眉開眼笑,滿意地示意讓我坐下。從此,我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回答問題的勇氣。平常我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您都親切的講解,從不發(fā)火,聲音如同布谷鳥唱歌一樣,讓我們如癡如醉。

啊!老師,您的愛就像水一樣毫無雜色,一樣平凡又不可缺少呀!您知道嗎?我多么想輕輕地摘下一片天,可它是那么遙遠,怎能比得上您的和藹;我想輕輕扯下一朵云,可云兒怎能比得上您的純潔;我想輕輕摘下一朵花,可它怎能比得上您給我的人生點綴的絢麗多彩呢?最后,我想說一句:“感謝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