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模板8篇

時間:2023-01-10 作者:Iraqis 備課教案

只有認真寫好適合自己教學任務(wù)的教案,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生動有趣,教案在完成的過程中,你們需要強調(diào)邏輯思路清晰,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模板8篇,感謝您的參閱。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模板8篇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生親身體驗和經(jīng)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2、能進行質(zhì)量單位間簡單的轉(zhuǎn)化。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shù)感的'培養(yǎng),激發(fā)求知欲。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這節(jié)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zhì)量觀念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shù)學、聯(lián)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shù)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1噸有多重,特別是"1噸"的現(xiàn)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yīng)的經(jīng)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jié)課設(shè)計了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jīng)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從游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么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xiàn)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yè)《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xiàn)實背景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shù)學的實際應(yīng)用,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匯報合作結(jié)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匯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沖擊力。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shù)感的培養(yǎng),激發(fā)求知欲。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揭題導入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yīng)是物品。

師:你能來說說你是怎么猜的

師:一噸的物品你能拎起來嗎,

生1:太重了,拎不動

師:那么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二、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1)、實踐

師:老師這里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課堂上完成這張實踐作業(yè)。

師:小組內(nèi)先商量一下,你們選擇哪個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師:為什么不選這兩個?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愿意來挑戰(zhàn)困難?

師:鼓勵表揚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閱讀并逐一解釋要求

生:小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組合作完畢

師:那組愿意上來交流你們的想法?

生1:10千克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動畫演示)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xx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動3【練習】練習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活動4【講授】小結(jié)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shù)學知識等待我們?nèi)ヌ剿鳌?/p>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能說出球體的名稱,知道球體的外形特征,即不論從哪個方向看球體都是圓的,不論向前、后、左、右它都能轉(zhuǎn)動。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每人一個小筐子,筐內(nèi)有乒乓球、圓片紙、鉛筆、操作材料各一。

2、教師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內(nèi)角落放有球體形狀的物體。

活動過程:

1、請幼兒拿乒乓球,從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邊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狀的。請幼兒觀察后回答。

教師小結(jié):乒乓球從各個方向看,它都是圓的。

2、請幼兒拿圓片紙,比較圓片紙和乒乓球的不同,進一步了解球體的特征。

引導幼兒從各個方向看圓片紙,從旁邊看是一條線,幼兒觀察回答,教師小結(jié)。

3、把球放在桌子上,讓幼兒玩球。注意不要讓球離開桌面,引導幼兒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滾動,并啟發(fā)幼兒說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滾動。

教師小結(jié):球能向各個方向滾動,小結(jié):球體的外部特征,從各個方向看都是圓的,能往各個方向滾動的,這樣的形狀叫球體。

4、找找哪些東西是球體的?

請幼兒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的球體形狀的,說說為什么要做成球體形狀?

5、作操作材料,三個圖例中,找找哪個是球體,為什么?

6、活動結(jié)束。

活動反思:

在找找、做做、說說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目的是讓幼兒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調(diào)動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同時培養(yǎng)幼兒動腦、動口、觀察、比較等能力。從幼兒的操作結(jié)果來看,幼兒對于球體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只有個別幼兒出了點小錯。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發(fā)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yǎng)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初步的數(shù)學應(yīng)用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教學難點:認識整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動手操作。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位新朋友,你們看,他來了。(大屏幕上跳出一個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準備幫我叔叔照看一下鐘表店,跟我來看看吧?。?/p>

大街上的店可真多?。⌒∨笥褌兡銈冎滥膫€店是小熊叔叔的鐘表店呢?(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

你真聰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因為鐘表店里有好多鐘表。)

小朋友們都是在哪兒見到過鐘表呢?(相互交流)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吹界?,鐘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

認識鐘表

1、(出示鐘表店門上的一個鐘),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讓學生充分說一說)(長針、短針、數(shù)字、方格)

我們把長針叫做分針,短針叫做時針(板書)

2、你能在學具鐘上找出時針和分針嗎?(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讓學生指出老師模型鐘上的分針和時針。)

認識整時

鐘面上用時針和分針來表示時刻,那么這個鐘面表示的是幾時呢?有誰知道?

(出示7時整鐘),再點擊出示一組鐘(1時、4時、)讓學生認,學生快速認出后,哎呀,你們真聰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認出這些時間呢?是啊,小朋友們是怎么認出這幾個鐘面上的時間的呢?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學介紹介紹吧。(一起來交流認識整時的方法。)

小熊:聽了同學們的介紹,我知道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板書)那下面的鐘面各表示幾時呢?

配場景的鐘8:00(升國旗)11:00(放學)4:00(體育活動)(中的時針和分針在轉(zhuǎn)動)學生認一認,并強調(diào)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shù)學上說8時,生活中一般說成8點。)

撥一撥

小貓說:“鐘真好,我也要買一個。”小熊說:“現(xiàn)在是2時,你能撥出這個時間嗎?”小貓說:“能?!?/p>

小貓會撥了,同學們會撥嗎?試一試

同學們試撥,請一個小朋友到老師的模型鐘上撥一撥,并演示撥鐘的方法。我們可以先把分針撥到12,再把時針撥到2。

請小朋友們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整時,并說一說這時你可能在干什么。(結(jié)合情景進行時間教育)

修一修

看著小朋友們又說又撥的,小狗有點急了,它說:“我也要撥一個3時,可是我,我,我怎么撥?。俊蔽覀儊砜纯此溺姳碓趺蠢??(老師展示一只缺少分針的鐘,時針指著3時的鐘)看怎么啦?(生:缺少分針)應(yīng)該如何添呢?請同學到黑板上為它添上分針,(出示3根針,分針、時針、還有比時針還短的一根),讓學生在展臺上貼針,我們書上也有象這樣的缺少分針或時針的鐘,同學們也來幫忙添一添吧!(讓學生做書85頁第5題,為時鐘添上分針和時針)做完后選擇一些到展臺上點評。

認識大約幾時

去年在我國有一件大事,神舟6號飛船10月12日成功發(fā)射,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你們想看嗎?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成功發(fā)射的情景,感受那激動的時刻吧!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4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84、第85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jīng)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張口)的程度有關(guān),會用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jīng)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直觀地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教學難點: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張口)的程度有關(guān)。

教學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紙片、兩根硬紙條和圖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平面圖形,(出示被遮蓋中間部分的三角形紙片、五角星紙片、長方形紙片圓形紙片)你們能猜猜她是什么圖形嗎?

2、談話:同學們真棒!老師還想考考你們,敢挑戰(zhàn)嗎?(出示只露出一個角的圖形)提問:你們還能猜猜她是什么圖形嗎?追問:為什么不猜圓?(預測:圓沒有角,其他圖形有角)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另一個平面圖形——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設(shè)計意圖】通過猜圖形復習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入新知,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1圖。

(2)提問:誰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角)

(3)談話:剛才同學們指認了物體面上的角,如果把這些角從物體上移下來就成了數(shù)學上的角,下面大家看看數(shù)學上的角是怎樣得到的?這三個圖形都是角。(課件展示角的抽象過程,屏幕上只留下三個角)

(4)折角。

談話:在生活中我們能找出很多角,你能用一張紙折出一個角嗎?

要求:①用筆描出角的頂點和邊。

②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

(5)畫角。

先畫一點,再從這一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再在這里畫弧線,這樣就畫成了一個角。這一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都是角的邊。

提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預設(shè):角有一個頂點,2條邊。

?設(shè)計意圖:認識物體面上的角時,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為認識角做好了準備。用課件展示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角來源于生活】

2、教學“試一試”。

(1)制作角

拿出兩根硬紙條和圖釘,用圖釘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

(2)觀察角

你能把這個角變大一些嗎?變小一些呢?試一試,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shè):我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張口)的大小有關(guān),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

(3)比較角的大小

提問:誰知道這兩個角誰大?

追問:你是怎樣比較的?(預設(shè):重疊)

談話:重疊法比較角大小要注意:

角重疊的時候,首先把這兩個角的頂點重合,然后讓角的一條邊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條邊,如果重合了就說明兩個角一樣大;如果沒有重合,另一條邊在外面的角比較大。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做出大小不同的角,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對所學知識有新的體驗和感悟】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一個角有( )條邊,( )個頂點。

(2)畫角時先畫( ),再畫( )。

(3)三角形有( )個角,正方形有( )個角。

2、下圖中,是角的在括號里打√,不是的打×。

3、判斷。

⑴邊越長,角就越大。 ( )

⑵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 ( )

⑶一個角只有兩條邊,一個頂點。 ( )

4、數(shù)一數(shù),下圖中各有幾個角。

()()()

5、把下面這四個角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填序號)

?設(shè)計意圖】檢測學生對角的相關(guān)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小結(jié)

師:通過這節(jié)課你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shè)計意圖:課末總結(jié)所學知識點,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回顧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數(shù)學思考的方法】

板書設(shè)計

角的初步認識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guān)系,與兩邊叉開(張口)的大小有關(guān)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感悟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類推和遷移,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和加法的關(guān)系,能根據(jù)加法算式寫出乘法算式,能根據(jù)情境圖寫出乘法算式。

2.使學生認識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正確讀、寫乘法算式。

3.初步學會利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交流鞏固知識。

情感與態(tài)度

在練習中體會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采用多種方式鞏固乘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運算,是什么?(板書出來)你對乘法有了哪些了解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練習有關(guān)乘法的知識。

二、基本訓練

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4+4+4= 6+6+6+6= 2+2+2+2+2= 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把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的改寫出來。 3+3+3+2= 5+5+5+5+5= 2+2+2+2= 4+4+4-4= 先自己做,同桌間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專項訓練

1.開火車讀乘法算式。 2×3 7×5 6×4 9×1 8×3 3×4 1;學生讀乘法算式,注意不要把乘讀作乘以。

2.43頁2題。讓學生看圖,獨立做,師巡視。學生看圖獨立填空,匯報自己的想法。

3.寫出乘法算式,再讀出來。4個2相加5個3相加2和6相乘

4.填空:

(1)3個8相加,和是( )。

(2)一個因數(shù)是8,另一個因數(shù)是3,積是( )。

5.綜合練習:

p43第3題,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四、總結(jié)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表現(xiàn)得都非常好,還有什么問題嗎?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0”的兩種含義:沒有的含義和起點的含義;

2、規(guī)范“0”的寫法,使學生能較整潔地書寫“0”;

3、經(jīng)歷觀察與實踐活動,體驗0在生活中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探究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和生活息息相關(guān)。

教學重點:理解0表示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0的兩種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頭飾、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找找蘋果后面的數(shù)。

2、猜硬幣個數(shù)激趣,知道“0”可以表示沒有。

3、揭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揭示第一種含義——什么也沒有。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理解含義

(2)發(fā)散思維,鞏固含義。

你還在什么地方看見過數(shù)字“0”呢?(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2、揭示第二種含義——0還可以表示起點。

(1)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起認知沖突。

(2) 認識尺:

3、學習0的寫法。

三、應(yīng)用遷移,鞏固提高。

四、總結(jié)反思,拓展升華。

拓展:你能用0說一句話嗎?

五、板書設(shè)計:0的認識

0的兩種含義:①表示沒有 ②表示起點。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同學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這些單位的實際長度,建立相應(yīng)的長度觀念。以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2)掌握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用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3)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概括等方法,培養(yǎng)同學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fā)明、能力。

教學重點 讓同學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體觀念,這也是難點所在。

課前談話

1.談話(出示直尺):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直尺)對,這是人們?nèi)粘I钪须x不開的直尺,那你們知道人們?yōu)槭裁匆l(fā)明直尺呢?

過渡:人們?yōu)榱藴蚀_的知道物體的長度發(fā)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過什么信息告訴我們物體的長度的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直尺。

2.同學觀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學觀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長長短短的線,有數(shù)字,大格,小格。)

指導并板書:直尺上這些長長短短的線有個名字叫做刻度線。(板書 刻度線)

(2)找一找:數(shù)字和線是怎么排列的?

指導并板書:數(shù)字0對的長刻度線取名叫0刻度線,你知道這個0表示什么意思嗎?(這里的0不是表示沒有,而表示起點)你也能學著給數(shù)字1對長刻度線取名嗎?(1刻度線),數(shù)字5對的長刻度線就叫( )?

(3)描述:相鄰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為小格的長度怎樣?相鄰的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為大格,數(shù)一數(shù)你的直尺一共有( )個大格。一個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結(jié):直尺就是通過這些刻度線和數(shù)字告訴我們長度的。

1到5的認識認識教案篇8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3頁的內(nèi)容,課堂活動第1、2題。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把幾個相同數(shù)的連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學習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乘法算式。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與加法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乘法學習的興趣。

?教學難重點】

教學重點:經(jīng)歷把幾個相同數(shù)的連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學習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感受乘法與加法的聯(lián)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實物投影儀,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圓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情境圖

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數(shù)學問題

根據(jù)圖中的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問,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

3.解決問題

誰能解決這第一個問題?(1)每層樓有9扇窗戶,我想問3層樓共有多少扇窗戶?(共27扇窗戶。)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再抽學生說一說怎么解決其他問題的,同步在相應(yīng)的問題后面板書算式。

4.感知“幾個幾”

觀察上面幾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相同的加數(shù)?

這個算式可以說是幾個幾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別表示幾個幾相加?

3.設(shè)置認知矛盾,引出課題

(課件展示主題圖中3位同學踢毽的情境)

每組有幾人踢毽?

課件出示很多組同學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這樣的100組同學同時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學生列算式)

列完了嗎?你有什么感覺?有沒有簡便方法?

4.揭示課題

像上面這樣的算式,在數(shù)學上可以用一種更簡便的方法計算,想學習這種方法嗎?(停留片刻)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新的運算方法——乘法。(板書課題:乘法),乘法要學習的內(nèi)容還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認識。(完善板書:的初步認識)

二、自主構(gòu)建,理解意義

1.教學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1)出示第2頁例1的植樹情境圖。

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并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同步板書:

(2)揭示聯(lián)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這樣求4個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連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乘法計算,用8×4或者4×8來表示。

板書:

8×4讀作:8乘4

4×8讀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號。

4+4+4+4+4+4+4+4=32用乘法應(yīng)怎樣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3)引導學生體會乘法算式更簡便。

你喜歡用加法算式還是乘法算式?為什么?

2.教學例2,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例2的情境圖。

觀察圖,你獲得哪些數(shù)學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一共有多少盆花?)

發(fā)現(xiàn):每次擺3盆,擺了6次,所以是6個3。

加法算式就是:3+3+3+3+3+3=18(盆)

寫成乘法算式怎么寫?

(2)認識因數(shù)。

板書:在乘法里,乘號兩邊的數(shù)叫“因數(shù)”,乘得的結(jié)果叫“積”。

觀察上面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jié):像這樣幾個相同加數(shù)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

三、練習應(yīng)用,鞏固內(nèi)化

1.課堂活動第1題。

看算式讀一讀,鞏固乘法算式的讀法,注意通過卡片與小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課堂活動第2題。

同桌合作,一人先說算式,另一人根據(jù)所述擺小棒,然后交換角色活動。

3.課堂活動第3題。

前面我們遇到了:100個3連加的問題,現(xiàn)在你會解決了嗎?怎樣寫比較簡便?

四、反思總結(jié),概括提升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