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參考5篇

時間:2022-12-25 作者:pUssy 備課教案

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與時俱進,作為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要注意邏輯思路是清晰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參考5篇,感謝您的參閱。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參考5篇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詞語,積累“舉目無親、衣食無憂”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黃道婆的經(jīng)歷以及她在棉紡織業(yè)的貢獻。

3.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黃道婆是如何傳授棉紡技術,革新棉紡工具,為父老鄉(xiāng)親們造福的,體會黃道婆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講述黃道婆的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黃道婆是如何傳授棉紡技術,革新棉紡工具,為父老鄉(xiāng)親們造福的。

教學難點

體會黃道婆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黃道婆的資料。

導學過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提綱:

1、黃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學會的先進的紡織技術?搜集她的相關資料。

2、為什么要在北京國家博物館里陳列著黃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紹人物,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介紹黃道婆。(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3.教師設置懸念,導讀:我們通過查閱資料,初步了解黃道婆的經(jīng)歷和事跡。那么,課文講述了黃道婆的什么事情?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自讀課文。

二、提綱導路,合作學習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和同學交流讀寫生字上的注意之處。

2.勾畫下列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歌謠 虐待 勞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贏得

舉目無親 衣食無憂 應運而生 百感交集

3.標注自然段序號,思考:課文講述了黃道婆什么事情?留給我們什么印象?

三、檢查反饋,理清條理

1.檢查生字詞語。

⑴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認讀。

⑵全班齊讀。

⑶教師:這一課生字較多,而且有些字比較難寫,你能不能給大家提個醒?(指名說)教師強調“虐、悴、贏”的寫法。

⑷指名逐段讀課文,了解課文通讀情況。

2.指名反饋詞語的理解。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應運而生: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舉目無親:比喻單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

3.指名反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講述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的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傳授棉紡技術,革新棉紡工具,為父老鄉(xiāng)親們造福的事。黃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人。

4.教師:你們是怎么把課文分成四個意義段的?

第一段(1):講一首民謠所唱的“黃道婆”指的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黃道婆。

第二段(2~4):講黃道婆無法忍受公婆與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并向當?shù)氐睦枳灏傩諏W習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由于她思念家鄉(xiāng),在老年的時候,她回到了故鄉(xiāng)。

第三段(5、6):在家鄉(xiāng),黃道婆無私地傳授棉紡技術、革新棉紡工具,為父老鄉(xiāng)親們造福。

第四段(7):黃道婆去世后,人們建造了“先棉祠”來紀念她,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還陳列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識人物,鼓勵探究

1.指名說說黃道婆留給我們的印象。(黃道婆:勇于反抗、熱愛家鄉(xiāng)、勇于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

2.教師:人物的性格及特點是由事情展現(xiàn)出來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樣刻畫黃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組合作探究。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還初步交流了自己對黃道婆的認識。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探究黃道婆是如何傳授棉紡技術,革新棉紡工具,為父老鄉(xiāng)親們造福的。

六、作業(yè)設計

1.比一比,組成詞。

州( ) 謠(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遙( ) 郊( ) 虛( ) 桐( ) 仔( )

2.補充詞語。

欲哭無( ) 百感交( ) ( )目無親 ( )名全國 衣食無( ) 衣衫( )( )面容( )( )圖案( )( )色彩( )( )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歌謠 虐待 勞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贏得

舉目無親 衣食無憂 應運而生 百感交集

2.談話: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位勇于反抗、熱愛家鄉(xiāng)、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黃道婆。課文是是怎樣塑造這個人物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品讀詞句,感悟情感

1.教師:找出課文中體現(xiàn)黃道婆勇于反抗、熱愛家鄉(xiāng)、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語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無淚,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便決定沖出牢籠。

①“牛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她從小做童養(yǎng)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為勞累過度,黃道婆織布的速度慢了點兒,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頓,鎖在柴房里。)

②教師:無法忍受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便決定沖出牢籠。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黃道婆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子?(是一個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常常思念家鄉(xiāng)。每次想起家鄉(xiāng)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師:“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黃道婆為什么會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鄉(xiāng)度過了苦難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畢竟是自己的家鄉(xiāng),不能不思念;三是家鄉(xiāng)非常貧窮,人們勞作非常艱辛,如果能傳授先進的植棉方法和棉紡技術就好了,就不會那么窮,那么累了。這段話可以看出黃道婆熱愛家鄉(xiāng)、熱愛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鄉(xiāng),黃道婆無私地向父老鄉(xiāng)親們傳授崖的植棉技術,使當?shù)氐拿藁óa量逐漸提高。她耐心地教人們用新式的的紡紗織布。這兩句話表現(xiàn)了黃道婆什么樣的品質?(無私奉獻的品質。)

⑷后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潛心研究并創(chuàng)造出更先進的紡織工具,設計出了一套軋籽、彈花、紡紗、織布的操作方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黃道婆具有一種什么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讀這些語句,進一步體會黃道婆熱愛家鄉(xiāng)、無私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稱贊、佩服、語氣)

3.教師小結:同學們,從課文的介紹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黃道婆熱愛家鄉(xiāng)、無私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4.教師:就這樣,在黃道婆和家鄉(xiāng)人民的辛勤創(chuàng)造下,圖案生動、色彩鮮明的“烏泥涇被”應運而生,不久便聞名全國。黃道婆的努力極大地推動松江地區(qū)的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到了明朝,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棉紡織業(yè)中心,松江棉布遠銷全國各地,贏得了“衣被天下”的聲譽??梢赃@么說,我國的棉織業(yè)的發(fā)展是建立在黃道婆的無私傳授植棉技術、革新紡織工具的基礎上的。

5.當她去世后,人們是怎樣紀念她的?

(一是湊錢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紀念她,題名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墳墓,種了樹,建了墓園;四是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陳列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她的故事

1.提出講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得流暢完整;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2.學生在小組內按要求講述黃道婆的故事。

3.小組代表在全班講述。

四、總結全文

教師小結:同學們,黃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

五、布置作業(yè)

是啊,黃道婆無私奉獻、勇于革新的精神讓人敬佩。同學們可把故事講給父母聽一聽,好嗎?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篇2

教學設想:

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化的平臺,提供一些有利學習的資源,如聽課教師的指點、網(wǎng)絡社區(qū)資源的利用、學生特長資源的開發(fā)等,讓學生開心快樂的學習。在學生已經(jīng)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外補充材料,讓學生感悟鄉(xiāng)村生活之美。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xiàn)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fā)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個網(wǎng)絡交流社區(qū)“資料室”欄目下的《村晚》

教學設計: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zhèn)€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

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xiàn)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xiàn)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xiàn)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zhàn)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fā)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xiāng)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xiāng)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xiāng)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jīng)寫完了,現(xiàn)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fā)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qū)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fā)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jīng)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李老師已經(jīng)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wǎng)絡社區(qū),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復到社區(qū)里,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jù)評議在社區(qū)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善加積累

?村晚》這首古詩描寫了夏末初秋傍晚時鄉(xiāng)村的景色,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課前,老師曾讓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樣描寫鄉(xiāng)村景色的古詩,并發(fā)到了社區(qū)中,現(xiàn)在派上用處了,讓我們一起來瞧一下吧。(打開相關網(wǎng)頁瀏覽)請同學們分成小小組進行交流:

a、選取你們組喜歡的一首詩,并討論:你從中感受到

了怎樣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詩題季節(jié)描寫的景物感

b、嘗試著吟誦好這首詩。

(如果學生來不及做,就將它留作課外作業(yè))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回顧本單元所學內容,交流學習與感悟。

2.積累古詩。

3.通過“趣味語文”的學習,感受到標點符號的魅力。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平臺

1.想一想,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2.自由地進行課堂交流。

3.選擇重點展開討論。

(1)說說對西部的認知和感受。教師可以協(xié)助同學理清思路,讓同學有條理地表達對西部的認知,比方:西部的歷史;西部的自然環(huán)境;西部的發(fā)展。

(2)說說對課文寫法特點的認知。

①《白楊》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例證。(以白楊的品格來比喻、暗示西部建設者的品質等。)

②《草原》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例證篇。(景色的鋪陳,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體會。

①找一找在這組課文中有哪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簡要的說說其中的含義。

②說說你是怎樣去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個別字記詞的含義等。)

二、日積月累

1.導入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梢姺e累的重要性。今天,俺們就來學習一首中唐時期素有詩豪之稱的大詩人劉禹錫寫的《浪淘沙》。

2.同學自由朗讀,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性講解。

“九曲黃河萬里沙”,寫黃河彎彎曲曲地流經(jīng)萬里,夾帶著大量泥沙?!袄颂浴保ɡ朔?;“風簸”,風浪滾動。“浪淘風簸自天涯”,寫黃河驚濤駭浪,來自天邊。“如今直上銀河去”,是詩人一種浪漫的想象,說黃河一直走到銀河那里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夸張地說可以到達牛郞和織女的家了。前兩句描寫黃河奔騰萬里的雄渾氣勢;后兩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描寫黃河源遠流長,仿佛是從銀河里流下來的。

此詩寫九曲黃河的雄偉氣勢,并展開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與追求。

3.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4.引導同學課外找一些劉禹錫的詩來讀一讀。

第二課時

趣味語文

1.談話導入。

師:批改作文時,常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對標點符號的使用隨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來了就隨手點一下,說明這些同學對標點符號極不重視。今天俺們來讀一則關于標點符號的故事,讀完之后,談談你的感想。

2.同學讀文中故事。

3.交流讀后感受。

4.教師提供故事:

有一個富翁生性吝嗇,聘請教書先生時,講明膳食供給很微薄。當時,這位教書先生一口應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說無憑,寫了一張沒有加標點符號的合約:“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备晃谈鶕?jù)自身主觀愿望。理解為“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簽字。那知吃第一頓飯時,教書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盡是素菜,沒有葷菜?俺們不是約定了‘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這個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約上的辦。

5.動手練習加標點,使之成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無一雙好腳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結。

標點一定要恰當,它就像一個人的五冠,不能因為它不是字就顯得無足輕重,標點錯了,意義也就變了。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篇4

一、教材解讀:

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guī)要用對仗。八句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足聯(lián)。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__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zhàn)士擊潰了敵軍無數(shù)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過岷山,歷經(jīng)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jīng)受了無數(shù)次考驗后,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chuàng)作不朽的杰作。 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詩句中的詞語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詩描繪的情景。在了解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地基礎上,理解詩句地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地情感。

3、能按詩句的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背誦課文。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中的重點詞語的意思,再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能初步按照詩句的停頓讀詩。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總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長征的歷史背景,了解長征的大致情況。

2、初讀課文,初步感知七律的一些特點,初步感知全詩所表達的意思。能比較流利有感情的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出示課題,讀題。

2、解題:

還記得嗎?去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我們還開展許多活動呢?應該說大家對長征還是有一些了解的。誰來介紹一下呢?

(見“關于長征”)

(二)初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把課文中的生字畫出來,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讀流暢。

2、邊讀邊想,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把問題寫在邊上,準備交流。

(三)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相機進行生字教學,指導學社那工讀準字音。

2、師: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嗎?(生交流)

師介紹這首詩的體裁:這是一首七律,也就是七言詩。所謂的七言詩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個字,一共有八句話。就是七律。七律詩中間四句兩兩相對應,而且朗讀的時候還有和諧的韻律與鮮明的節(jié)奏。

聽老師范讀課文。(或者課文朗讀錄音)

3、指導朗讀:

出示下文,提示學生詩句停頓節(jié)奏。

七律 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學生按節(jié)奏試讀,反復地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四)讀詩句、學生質疑,解釋詩句中一些難懂的詞。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

(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shù),而是說無數(shù)的山、無數(shù)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烏蒙:即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

泥丸:泥團子,小泥球。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古時軍隊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軍的,以后泛指整個軍隊。詩句中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2、再讀詩句,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詩句的意思。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抄寫詞語句子。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體會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所表現(xiàn)出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背誦。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讀,鞏固已知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七律”代表什么?“長征”是怎么一回事?

二、細讀鑒賞,領略詩境

1、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思考: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長征圖”?

(交流:跨越五嶺、翻過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過雪山)

2、在這幾幅圖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幅圖?讀讀說說自己欣賞的“圖畫”;還可以結合自己收集的課外資料講一講自己欣賞的理由。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

我們仿佛看到:……

(生交流感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讀著這詩句,我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

(生練習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3、從這九死一生、背水一戰(zhàn)、急流險灘、槍林彈雨、嘹亮號角、奮不顧身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讀出來嗎?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又是什么呢?

(更讓紅軍戰(zhàn)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xiàn)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么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通過聲音讀出來吧!

4、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遇到的就是這些困難嗎?你還知道什么?

(紅軍國草地更是歷盡艱險,九死一生;還有敵人的圍追堵截)

師: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足以讓我們體會到在這25000里的長征路上,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要走過萬水千山,要紅歷過千難萬險,更讓我們感受到的是――

紅軍戰(zhàn)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朗讀,把“只等閑”的那種豪邁氣概讀出來。

三、小結:

1、紅軍長征,歷時一年,行程二萬五千里,穿越千山萬水,歷盡千難萬險。然而毛主席只用了七言八句56個字,描繪了戰(zhàn)山斗水五幅“征戰(zhàn)圖”。這五個典型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有的艱難困苦。

2、誰能用自己的話練習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這首詩的大意可以這樣概括:紅軍不怕長征途中遇到的千難萬險,把跨越萬水千山只當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綿延四省;烏蒙山氣勢雄偉,然而紅軍戰(zhàn)士卻把它們看成是微波細浪和小小的泥丸。紅軍戰(zhàn)士以喜悅的心情和旺盛的戰(zhàn)斗熱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無畏的精神飛奪天險瀘定橋。紅軍在長征途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大小的戰(zhàn)斗。當翻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途中艱苦卓絕的斗爭,展望無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紅軍戰(zhàn)士怎能不喜笑顏開呢?)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這首詩。

四、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課后收集毛澤東主席的詩詞,讀一讀,與同學交流一下,感受其詩詞的風格。

板書設計:

萬水: 金沙江 大渡河

遠征難 只等閑 革命英雄主義

總括 革命樂觀主義

千山: 五嶺 烏蒙 岷山

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吾、弗”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注釋,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理解寓言的內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5.說說“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并與同學交流生活中類似的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今天陽光明媚,可把我凍壞了。

(此時學生會說,老師你說錯了。)

老師哪里說錯了呢?(前后表達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學們,我們生活中像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還有很多,試著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更多例子。)

3.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處吧。

在開始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段視頻。(看《自相矛盾》的視頻)讓學生大概了解故事情節(jié)。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

著重指導:弗(fú)、夫(fú)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矛、盾、譽、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筆畫是橫撇、點、橫鉤、豎鉤、撇?!岸堋钡牟渴资恰皬S”?!白u”的部首是“言”?!拔帷钡牟渴资恰翱凇?。)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介紹相關資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

矛: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金屬槍頭。

盾:古代打仗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

韓非: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體裁。(寓言)

3.指名朗讀課文。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楚國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東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4.分組朗讀課文。

注釋:

楚人:楚國人。鬻(yù):賣。譽:稱贊,這里有“夸耀”的意思。陷:穿透。利:鋒利。以:用。弗:不。應:回答。

5.教師范讀。

概括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硬,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鋒利,無論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文中楚國人如何賣矛和盾的呢?

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指名讀,讀出其夸贊自己東西的自豪感。)

2.他這般夸耀,路過的人都停下了腳步。路人們是要買他的矛或盾嗎?路人們都說了什么話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這位楚國人是什么表現(xiàn)?

(其人弗能應也)啞口無言、張口結舌……

4.體會“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觸,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實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訴我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這樣做會導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賣不出去)

我們來想辦法幫幫他,幫他賣出這些東西。(引導學生為楚人想辦法,自由發(fā)言。)

3.說話不要前后矛盾,說話要有邏輯性。說話之前先思考這樣說是否合適。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盾arr;堅,物莫能陷

矛arr;利,物無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教學反思

1.本課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通語句,根據(jù)注釋理解句意,反復品讀,把握人物形象。

2.給學生表演和發(fā)言的機會,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