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優(yōu)質(zhì)5篇

時間:2025-01-14 作者:Mute 備課教案

通過教案,教師能夠更好地組織課堂討論,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案的設計應關注知識的連貫性,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思維模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優(yōu)質(zhì)5篇,供大家參考。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優(yōu)質(zhì)5篇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數(shù)學題,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nèi)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教學過程:

課前先向?qū)W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shù)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一、游戲?qū)耄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火柴游戲,層層導入:同學們還想知道知道數(shù)學更多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一起玩一個與數(shù)學有關的趣味游戲好嗎?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1、下圖是用24根火柴桿排成1大1小兩個正方形,只能移動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變成3個正方形,你會嗎?

2、六角星變菱形用18根火柴擺1個六角星(見圖)。請你移動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變成6個面積相等的菱形。你知道應該怎么移動嗎?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shù)莫剟睿?,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結(jié)合生活,小組互動。

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謎底是:王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減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謎底是:三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shù)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shù)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shù)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shù),幾何?”謎底是兩個數(shù)學名詞:分數(shù)、幾何.

二、探究拓展題:

現(xiàn)在小明一家過一座橋,過橋時候是黑夜,所以必須有燈?,F(xiàn)在小明過橋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媽媽要8秒,小明的爺爺要12秒。每次此橋最多可過兩人,而過橋的速度依過橋最慢者而定,而且燈在點燃后30秒就會熄滅。問小明一家如何過橋?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三、自主創(chuàng)作題:

根據(jù)自己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作一幅與數(shù)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課堂總結(jié)。

(總結(jié)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發(fā)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jù)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shù)一數(shù),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fā)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jié)中呈現(xiàn),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經(jīng)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jié)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shù)拆成兩數(shù)的和或差。

6、總結(jié)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jié)所學內(nèi)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篇4

復習內(nèi)容:

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求平均數(shù),小數(shù)的讀寫、簡單的加、減法。(課本第113頁的第5、第115頁的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的第5、10~12題。)

復習目標:

1、通過復習,加強統(tǒng)計觀念的培養(yǎng)。

2、使學生能對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分析,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

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會求簡單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

4、進一步體會小數(shù)的含義,掌握小數(shù)的讀寫法,并能進行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運算。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計知識點

1、出示:某地區(qū)1994~20xx年沙塵天氣情況統(tǒng)計表。

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tǒng)計表數(shù)據(jù)制作統(tǒng)計圖。

(1)教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制作。

某地區(qū)1994~20xx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圖,讀懂統(tǒng)計圖。

橫軸上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shù))

(3)指導畫圖。

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么表示?(使學生懂得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學生嘗試畫圖,教師巡視輔導。

3、回答問題。

(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

20xx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算出這個地區(qū)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shù)。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答案,說出想法。

二、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

1、小數(shù)的讀法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shù)嗎?是什么數(shù)?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shù)。

(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shù)?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

2、小數(shù)大小比較。

(1)出示兩組小數(shù)讓學生比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學身高統(tǒng)計表(單位:米)

姓名王鳳李娟劉麗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較后的體會。

雖然學生根據(jù)小數(shù)的含義進行,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較方法,比如整數(shù)部分大的,這個小數(shù)就大;整數(shù)部分小的,這個小數(shù)就小。

3、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課堂活動

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

2、課內(nèi)外作業(yè):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

四、課堂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復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

2024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篇5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9~11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速度、時間與路程。

2、知道速度是復合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知道其表示的含義。

3、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重點

1、認識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知道其含義

2、理解速度和時間、路程的關系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同桌互相背誦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情境介紹。

小象、小牛和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們時常為誰跑得最快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有一天,他們決定進行一場比賽。

(出示)小象:4分鐘252米

小牛:3分鐘252米

小熊:4分鐘216米

2、提問:你們收集到了什么數(shù)學信息?

(板書):小象跑了252米,小牛也跑了252米,小熊跑了216米。

小象跑了4分鐘,小牛跑了3分鐘,小熊也跑了4分鐘。

師:我們把它們跑的.距離叫做路程,4分鐘、2分鐘都叫做時間。

(板書):路程、時間

3、師:誰跑得最快?(板書課題)

師:仔細觀察這些數(shù)據(jù),用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說說是你是怎么比的。

4、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反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推理比較速度的快慢

1、交流比較方法,學生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xiàn)2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推理和求每分鐘跑的米數(shù)。)

(板書):推一推

(板書):算一算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怎么算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你來說一說算式?

(板書):252÷4=63

252÷3=84

216÷4=54

師:剛才我們通過計算,算出了它們每分鐘分別跑了63米、84米、54米。

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推一推的方法,推算出:小牛跑得最快。也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它們每分鐘跑的路程。

(二)認識速度單位,讀、寫及含義

1、出示速度的定義。

我們把每分(每小時、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板書)

2、速度單位及其讀法和寫法

(1)分別說一說小象、小牛和小熊的速度。

(2)自學課本,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①:如何表示在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也就是如何表示速度呢?

問題②:怎樣讀寫速度?

問題③:想一想,速度單位除了課本上介紹的,還有嗎?怎么寫?

3、學生匯報。

4、結(jié)合三者的速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誰跑得快”。

5、小結(jié):速度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用/分隔,/的左面是長度單位,右邊是時間單位,合起來就是速度單位,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行的路程。

(三)跟進練習。

認識不同的速度,先讀一讀,再說一說每個速度的含義。(課本第10頁)

三、解決實際問題(課本第9頁)

1、(出示)雙層火車3小時行了444千米,龐巴迪火車2小時行了332千米,這兩輛火車哪輛的速度快?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反饋。

提問:你們是怎樣來求速度的?

(板書):路程÷時間=速度

小結(jié):我們可以用:路程除以時間,來求速度。

2、完成課本第10頁:算一算。

四、總結(jié)歸納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1、收集不同的速度。(網(wǎng)上、報刊)(讀一讀和書出其表示的含義)

2、師:同學們,下課后請你們到操場上,繞著跑道走一圈,記錄所用的時間,然后估算一下你步行的速度,填在書上第10頁的做一做中。

檢測練習:練習冊p7

板書:

速度、時間、路程(誰跑得快)

怎樣比?

1、推一推

2、算一算:每分鐘(每秒、小時)跑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速度單位:千米/時、千米/天、米/秒、……

小象252 ÷ 4 = 63(米/分)

讀作:六十三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63米。

小牛252 ÷ 3 = 84(米/分)

讀作:八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牛每分鐘跑84米。

小熊216 ÷ 4 = 54(米/分)

讀作:五十四米每分,表示:小熊每分鐘跑54米。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