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寫教案,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起著很大作用,教案在撰寫的時候,教師務必要強調講授內容要點,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中教案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
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培養(yǎng)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
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激發(fā)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
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jīng)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
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
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
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fā)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
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
界已經(jīng)模糊,而出現(xiàn)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第一章走進細胞第1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情感態(tài)度】: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二、教學重難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重點;說出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收集關于冠裝病毒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第2節(jié)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細胞學說的發(fā)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細胞形態(tài)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制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tài)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fā)菜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高中教案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學會怎樣才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tài)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課的重點,用實驗方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幾種物質是是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利用“問題探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本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由于學生在初三已經(jīng)學習了化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在進入這部分學習時,通過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組成地殼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區(qū)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圖和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圖,之后再介紹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碳為什么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這個問題。
如果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較好的基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為學生理解碳鏈是構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礎。
學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shù)是6,說明一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于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于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就能夠理解c元素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如果由教師直白地講解細胞的化合物組成,不利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解,獲得相應的知識信息,提高學習能力。
四、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幻燈片
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實驗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對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質感到非常神秘,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么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資料,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tǒng)一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一樣,也說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二)組成細胞的元素 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tǒng)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觀察圖表,歸納。
(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分析數(shù)據(jù),完成討論題:1(略)2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最多的無機物是水;3 如土豆的塊莖的細胞還有糖類多;肌肉細胞含有蛋白質多;皮下組織的細胞還有脂肪多。
(四)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五)練習
(六)總結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高中教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解決方法: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知識;聯(lián)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tǒng)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法。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通過具體實例,啟發(fā)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七、教學程序
[問題探討]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shù)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一、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出示教材p117、118相關圖片講解。
1、細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fā)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qū)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qū)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qū)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tài)、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zhí)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
穩(wěn)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fā)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jīng)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fā)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
3、細胞分化的特點:持久性,不可逆轉。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5、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6、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嗎?
二、細胞的全能性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卜的組織培養(yǎng)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由于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fā)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干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shù)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干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干細胞。干細胞有多種類型,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全能干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fā)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類型細胞的干細胞稱為多能干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干細胞。
[資料搜集和分析]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三、總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業(yè)布置
p120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2節(jié)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的分化及其意義
1、概念:
2、特點:持久的,不可逆轉的
3、時間: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4、意義:
5、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
高中教案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動手、類比綜
合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來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3、 情感目標: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
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主要區(qū)別,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二、教法設計:
1、 探究教學法:它由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1)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3)設計實驗或演示其它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 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 通過設疑引入,為講邊演示實驗和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推理及綜合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事實會不會就像我們剛才分析的這樣,我們可以把細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親自觀察一下,看看結果如何。 成熟植物細胞
一、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過程。
問:剛才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原生質層收縮于細胞壁分離開)
問:這種想象叫質壁分離。這里得“質”指的是細胞質嗎?(原生質層)
問: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液泡有什么變化?細胞液有什么變化?(液泡變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
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減少,濃度增加造成的)
問:細胞為什么會失水?(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發(fā)生質壁分離以后,在細胞質和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中是空的嗎?有什么物質?
問:要是把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
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復原過程。
問:把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細胞為什么會復原?
問:細胞為什么會吸水?(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通過細胞的紙幣分離和復原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1) 成熟植物細胞+外界溶液=滲透系統(tǒng)
(2) 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小結:通過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證明了成熟的植物細胞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區(qū)時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脹吸水,根毛區(qū)的細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細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滲透吸水。
問:根毛區(qū)的細胞能進行吸脹吸水嗎?
問:死亡的植物細胞會發(fā)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xiàn)象嗎?
根毛區(qū)的細胞吸收水分以后,要運輸?shù)街参矬w的各個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運輸
[課件動畫顯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擴散的全過程]
1、根毛區(qū)細胞 ——層層細胞——根導管
根毛區(qū)細胞——層層細胞間隙——根導管
2、根導管——莖導管——葉導管——植物體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體內,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極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經(jīng)葉片表面的氣孔散失掉了。通過氣孔散失掉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義。
水分散失的意義:吸水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約30千克左右;一畝稻田,在整個生長期間耗水大約30萬千克左右。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fā)育時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麥一生的需水量曲線圖)。這些水分絕大部分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獲取最高的產量,是農業(yè)生產中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根據(jù)不同的植物,根據(jù)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的需求量不同,進行合理灌溉,既不影響產量,又能達到節(jié)水的目的。
高中教案教案篇5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jīng)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jié)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jié)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對酶的發(fā)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jīng)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jié)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xiàn)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fā)現(xiàn),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yè)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jié)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jié)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fā)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shù)卣{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yè)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jié)課要實現(xiàn)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jié):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yǎng)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八、課時安排: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生的行為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高中教案教案篇6
課標要求: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本“課標”有三個要求,一是學生要學會分析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jīng)濟基礎,并能夠歸納其特點;二是會基于該流域地理條件的優(yōu)勢和不足,規(guī)劃該流域開發(fā)和建設的基本內容,即開發(fā)和利用的方向;三是針對開發(fā)過程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和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會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基于以上理解:
對本條標準進行細化,可以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明確水系、流域、干流、支流等概念。
2、了解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
3、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治理過程的研究和學習,掌握分析流域開發(fā)治理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4、通過認識不同區(qū)域在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上存在不同的問題,應采取不同的對策和措施,更進一步樹立人地關系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思想。
二、教學內容解析
各個流域的地理條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其開發(fā)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規(guī)劃流域開發(fā)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本節(jié)課雖然是以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整治作為案例學習,但其重點并不是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建設具體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具體措施,而是要概括出研究或規(guī)劃流域的開發(fā)建設和綜合治理的一般方法。以前的中學教材很少將流域作為一種區(qū)域進行講述,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區(qū)域,教師和學生都會覺得較為陌生。因此,本節(jié)教材在介紹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前,通過一張圖片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示了流域和水系的組成和特點。按照案例分析(區(qū)域地理條件分析——開發(fā)利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綜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的一常規(guī)思路,本節(jié)教材內容分成三個部分:
①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
②流域早期開發(fā)及其后果;
③流域的綜合開發(fā)。
其中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和流域的綜合開發(fā)是重點內容。自然背景從地形、氣候、水系和礦產四個方面展開分析,歸結出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優(yōu)勢及不足,探討開發(fā)利用的方向;流域的綜合開發(fā)以整體性為原則,把握住“梯級開發(fā)”這個核心和在防洪、航運、發(fā)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體措施。教材三個部分的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弄清了“流域的自然背景”,“流域的綜合開發(fā)”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就不難理解。對于流域開發(fā)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流域開發(fā),由于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相信只要落實好課標的要求,學生對流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利用的相關知識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的。
三、教學過程實施
引入:人類文明大多發(fā)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河流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在初中地理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對河流和流域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要在區(qū)域整體性的層面上進一步學習對一個流域進行綜合開發(fā)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一)流域和水系
1、展示圖3.12“流域和水系”:引導學生觀察河流和水系的形態(tài),并補充介紹干流、支流、分水嶺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在圖上判定河流的流向。
2、展示圖“流域的組成與環(huán)境保護”: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圖3.13分析一個流域有哪幾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重要性在哪里?生態(tài)保護的側重點是什么?通過思考,讓學生了解流域的基本組成和特點。
3、過渡:我們剛才對河流和水系的概念和組成有了形象的認識,現(xiàn)在,我們就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來探討一下怎樣對一個流域進行綜合開發(fā)和治理。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
?(二)流域開發(fā)的自然背景
1、展示“田納西河流域的位置圖”,引導學生觀察田納西河流域所處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田納西河的發(fā)源地和匯入的河流,使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個形象的認識。
2、展示“田納西河流域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觀察,引導學生歸納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這樣的地形特征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可以進行怎樣的開發(fā)和利用?通過思考讓學生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對人們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及開發(fā)利用的方向。
3、展示“美國氣候分區(qū)圖”和圖3.14“諾克斯維爾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并結合p50思考2,引導學生思考:
①閱讀圖例,找出田納西河流域所屬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②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特點是什么?
③這樣的氣候特點對農業(yè)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④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水資源發(fā)展農業(yè)?
展示“諾克斯維爾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和“廣州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城市降水季節(jié)分配有什么不同?探究思考:兩地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為什么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同?并引導學生p50思考1,田納西河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有什么特點?
4、展示圖3.15“田納西河在全國航運體系中的地位”和圖3.22“田納西河流域電站的分布”:引導學生觀察田納西河的水系特點,并結合流域地形和氣候特征,引導學生思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有利與不利影響?
5、展示“田納西河流域礦產資源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流域礦產資源有何特點?閱讀圖例,找出流域主要的礦產資源有哪些?
高中教案教案篇7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梢愿臑樘剿餍詫嶒?,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一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顏色反應。
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并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yōu)榈矸?,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于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jīng)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用于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jù)本地區(qū)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于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xiàn)成的大豆磨成的豆?jié){,豆?jié){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jié){作實驗材料,可以節(jié)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Ⅲ干粉,溶于100 ml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高中教案教案篇8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jié)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huán)境中。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與外界環(huán)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shù)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jīng)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shù)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jīng)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huán)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做內環(huán)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jīng)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jīng)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shù)饺砀魈帯_M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shù)椒危ㄟ^呼吸系統(tǒng)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shù)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jīng)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jīng)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運輸?shù)饺砀魈幍拿氀苤?,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fā)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jié)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器官和系統(tǒng)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tǒng)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tǒng)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yè)〕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