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教案最新5篇

時間:2022-12-24 作者:tddiction 備課教案

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強調與時俱進,教案是較少接觸得最多的文件之一了,也是每一位教師必須要會寫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七年級的教案最新5篇,感謝您的參閱。

七年級的教案最新5篇

七年級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yǎng)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難點。“山”、“海”的象征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復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jié)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jié)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贰?

(課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為什么會這么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jié)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薄ⅰ吧健本褪乾F實中“?!焙汀吧健?。 第二節(jié)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吧侥沁吺呛!睂崉t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fā)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傊姼枰馓N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jié)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jié)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jié)情感變化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 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向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qū)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yōu)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guī)灼x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yè)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2、解釋詞語:

隱秘 癡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鑒賞創(chuàng)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為什么?

(明確:詩中并沒明確說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fā)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為這首詩的主旨并不在于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于過程,是要贊美那種為實現理想努力奮斗并鍥而不舍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贊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為實現理想努力奮斗并鍥而不舍的精神,并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fā)揚這種精神。

建議:最好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中心思想,教師給予引導就可以了。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迸c“山”蘊涵著什么意思?(分小組討論,因為詩的中心思想已明確,學生只要用腦一想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這個題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了,教師不必要講解)

(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自己總結)信念,想望(詩中的詞)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中“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擬人--定義:是把事物模擬做人來寫的修辭方式。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建議:讓學生舉例子,教師點撥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fā)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怠禐轭}寫一段話。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后,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么樣子的?

2.討論之后寫下這段話,找?guī)讉€代表學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開拓思路,發(fā)揮想象。

六、、布置作業(yè):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為實現理想而奮斗?課后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fā)。

七、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努力奮斗

爬過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難 實現理想

八、課后反思: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七年級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zhàn)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之所以迅速發(fā)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七年級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和發(fā)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fā)現地點、體質特征、發(fā)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yǎng)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fā)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fā)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fā)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fā)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

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fā)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fā)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fā)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的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碑斈杲械却馁t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系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fā)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著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為什么?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么原始農耕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fā)現植物生長是有規(guī)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著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采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yè)。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看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他們?yōu)槭裁磳⒎孔咏ㄔ斐蛇@種結構呢?有什么好處?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qū)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yǎng)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筑業(yè)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yǎng)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fā)展原始農業(yè)。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制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干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并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fā)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fā)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zhàn)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jié)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yǎng)的牲畜更多,會制造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yǎng)、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qū)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fā)展,農具發(fā)達

2.原始手工業(yè)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fā)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fā)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筑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yǎng)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于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