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分享教案時,常常提到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導入,教師應在教案中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方向,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背影教案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背影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學習本文選取動人情景,生動描寫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練習恰當選材并通過描寫外貌、行動、心理等描寫人物。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理解課文,領會寫法。
(一)檢查預習,課內交流段落提綱。
(二)分析課文,逐層板書上述提綱。
什么是典型性?(突出父子之愛)
(三)繼續(xù)討論,研究怎樣描寫人物。
選取動人情景以后,還要通過感人的人物描寫來表現(xiàn)中心,人物描寫的一般手段有哪些?本文怎樣描寫父親?這些描寫各安排在什么場景,為什么要這樣穿插安排?
(四)反復朗讀,體味上述寫作特點。
選取動人場景也好,生動描寫人物也好,關鍵在于感情?!坝懈卸l(fā)”才能“以情感人”。本文作者有著真摯、深切的感情,寫出的文卓才能如此感動讀者。
第二課時
續(xù)寫課文,學習寫法。
(一)復述課文,表情講述分別情景。
(二)續(xù)寫課文,再現(xiàn)形象,加深印象。
布置題目?!懂斄熊囬_動的時候》
區(qū)別異同:范文與續(xù)寫時間不同(范文寫分別之時,續(xù)寫寫分別之后)、事實不同(范文寫真人真事,續(xù)寫是合理想象)、人稱不同(范文用第一人稱,續(xù)寫用第三人稱)、形象相同(范文形象,續(xù)寫再現(xiàn))、情調相同(范文情調,續(xù)寫深化)。
內容舉例:場景(父子剛剛分手之后的車站月臺)、外貌(同范文)、行動(幾次回頭望兒子,爬上石墩看列車)、心理(想回去辦事又遲遲不走,為揀好座位而自 慰)、語言(問人列車何時到京)。
第三課時
模仿課文,運用寫法。
(一)評講習作(選取第二課時習作兩篇),加深領會范文寫法。
(二)布置作文,具體運用范文寫法。
作文內容:記母親(或其他親朋)的令你感動(流淚)的一件事;自擬題目;作文指導(略)。
(三)再讀范文,對照要求修改作文。(時間不夠。課外完成)
方案二
教學目標:了解文章反映生活在舊社會中小有產者的困頓狀況以及父子惜別的深情;學習作者以情貫穿全文,圍繞中心事件詳略得當?shù)膶懛?;指導學生作仿寫練習。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古往今來,有不少文人學士以“送別”為題材寫了許多詩文:有“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的纖細柔情,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豪情,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別,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惜別……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那么作者寫的是誰與誰的分別呢?表達了什么感情呢?
(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通過查字典、議論、點撥解決若干字詞在本文中的讀音和意義,然后要求學生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幾個人?主要事件是什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背影”二字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有什么作用?
寫人一般是寫外表,本文為什么卻偏要寫背影?
本文是什么東西打動了你的心,激起了你的感情波瀾?
除這些問題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在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時加以收集、整理。
第二課時
(一)針對第一課時提出的問題,依次引導、組織學生回答、補充或爭論、教師或點撥或歸納,明其要點。
(二)仿《背影》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從人、事;情三方面入手,“人”是記敘的中心,“事”是表現(xiàn)人的精神面貌,“情”是貫串全文的經線。
附:板書設計
方案三
教學目標:學習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的寫作特點。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個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寫人,往往寫人的肖像、神情和音容笑貌。這篇文章卻不是這樣。它沒有寫人的神情,也沒有寫人的音容笑貌,只寫了人的一個背影。可是,這篇寫背影的文章,一發(fā)表,便立刻轟動了文壇。它發(fā)表于1925年,到現(xiàn)在xx年了,xx年來,一直備受推崇。為什么?它好在什么地方?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找出它獨特的優(yōu)點。
(二)作者——生卒年代、此生地點及祖父和父親的定居地點(揚州)。
(三)背景——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含家庭遭遇)。
[繪制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
(四)寫作緣起——在北京讀到父親的來信,憶起當年浦口分別的情景。
(五)理清課文的思路及層次。
本文寫背影四次:第一次是開頭點題(第1自然段),第二、三次是父親過鐵道買橘子和車上分手(都在第6自然段),第四次是讀父親的來信(第7自然段)。那么第2—5四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安排這四個自然段?
經過引導,板書一個思路及層次提綱:
點題——懸念(第1自然段)
回憶浦口車站父子惜別(倒敘)
交代車站惜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氣氛(第2、3自然段)
追敘上車時父親對兒子的關心——為寫背影作鋪墊(第4、5自然段)
描述父親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第6自然段)
寫別后思父,再現(xiàn)背影——照應開頭(第7自然段)
背影教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明確文章的線索,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過程和方法目標: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背影中發(fā)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2.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tǒng)一,體會文章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層次
導入
以小故事《兒子眼中的父親》導入新課: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覺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點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p>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毫無疑問,他已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p>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該和‘老頭子’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p>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話,他的看法相當光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課題:同一個父親,在兒子眼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侗秤啊肥且黄募o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于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請同學們把課文朗讀一遍。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1946年朱自清為反對美蔣反動派的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簽字,因此,毛澤東稱他“有骨氣”。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于樸素中見真情、洋溢著一股清新氣息。
?背影》寫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學任教不久,接到父親來信,信中一些話,使他想起父親,待他的許多好處,尤其是七、八年前父親在南京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淚如泉涌,寫下了這篇感情真摯的散文。
三、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聽錄音朗讀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朗讀
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6段齊讀。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4.自讀課文,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討論文章結構,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懷念父親,最難忘背影。(點“背影”)----開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憶往事,車站離別看見背影,表現(xiàn)父親的愛子之情。(憶“背影”)----往事回憶
(一)交待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氣氛。----交代家境
(二)寫父親決定親自送行,并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浦口送別
(三)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時的“背影”,抒發(fā)真摯感情。(寫“背影”)----車站買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讀父信,再現(xiàn)背影,表達了我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哭“背影”)----結尾懷念
(一)學習第1--3節(jié)
(1)指名朗讀第1節(jié)。
(2)第一切中提到的“兩年來”具體指哪一段時間第一節(jié)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開篇點題。
(3)讀第二節(jié),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禍不單行”“滿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故說:“禍不單行”,父親那時卸職奔喪,需打點行囊,所以說“滿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淚”,是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傷心地流下眼淚。
④父親的那句話包含著什么意思
是對兒子的寬慰,體現(xiàn)了他的愛子之情。
(4)第3節(jié)點明家中光景慘淡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這兩段寫家中因頓的處境,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二)分析第二層
(1)這一段是怎么寫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的抓重點字詞。
兩個“再三”“躊躇”。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盡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貼。這簡短的一句話,說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xiàn)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進站后,父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
(4)作者為什么說“我”那時“真聰明過分”;而且還嘆氣說:“我……真太聰明了”
這兩句話是作者的自責,恨自己那時年輕無知,未能體會父親的一片深情。
(5)齊讀第2層,體會父親的愛子之心。
(三)講讀第三層。
①指名朗讀,考慮:
這一層重點刻畫父親買橘時的背影分幾層來寫
四層:
第1層寫父親執(zhí)意要去買橘;
第2層寫父親越過鐵道買橘;
第3層寫買橘回來;
第4層寫與父親依依告別。
②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备赣H說這句話時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于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買橘時的感人形象的
先寫了父親的穿著: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
緊接著寫了去買橘時的一系列動作:
走、探身、穿過、攀、縮、傾、這些動作描寫細膩而又簡練,給人一個全過程的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印象。調動讀者的想象力。那么,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樣生動(觀察細致,清楚,用詞準確生動,故此寫得真切感人。)
父親是個胖子,走路都是蹣跚的,卻要去努力地攀月臺給兒子買橘子,看到這樣的背影誰能不為之感動。當“我”看見這一背影時,感情是怎樣的(齊讀)
④父親買橘回來時,“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句話怎樣理解
這種輕松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父親買橘的道理:越是盡到父親責任,心里越是感覺踏實和滿足。
⑤最后一層寫依依惜別。離別的時候,父親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著兒子旅途的安全?!斑M去吧,里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箱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佩。
⑥這一層中兩次寫看見背影流淚,說說這兩次流淚分別是什么心情
第1次是看見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使我感動,流的是感動的淚,現(xiàn)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車廂里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涌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里兩次寫流淚,體現(xiàn)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⑦先分層朗讀,再齊讀這一段課文。要求讀出你愛子,子愛你的的深情。
(四)分析第三部分:
這最后一段,內容相當豐富,寫了家境的衰落,寫了父親的身世和心境,重點寫了接讀信后的感受。(齊讀)接讀父信后,在晶瑩的淚光中再現(xiàn)父親背影,這是作者第四次流淚,這時的感情是怎樣的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結束全文,直接表達出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五、本文細膩刻畫了父親感人至深的背影。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兩的。一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二是兒子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內疚和感傷之情。
四、鞏固練習
一、注音
差()使()交卸()奔喪()狼藉()喪()事賦()閑
躊()躇()柵()欄()蹣()跚()拭()干頹()唐
瑣()屑()舉箸()迂()腐晶瑩()
劃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并按順序訂正。
情不自盡不能自己萬簌俱寂滿院狼籍再三囑附托咐別人
訂正:
三、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1.差別()差勁()出差()參差()
2.喪失()喪事()喪命()奔喪()
四、解釋加粗的字
1.觸目傷懷(3)2.觸他之怒()3.躊躇了一會()
4.躊躇滿志()5.情郁于中(4)6.不能自已()
7.舉箸()8.惟有()9.變賣典質()
10.迂腐()
五、解釋詞語
1.禍不單行:4.頹唐:
2.賦閑:5.瑣屑:
3.蹣跚:6.情郁于中:
六、填空
1.《背影》是一篇()散文,選自()。作者(),中國散文家、詩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他的散文風格是:(),(),
以(),()著稱。我們還學過他的另一篇散文------。[春]
2.《背影》這篇散文,以“-------”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xiàn)了父親------------------的深摯感情,抒發(fā)了作者對--------------之情。
3.《背影》一文的中心是通過--------的描寫表現(xiàn)父子之情,采用-------法來選材構思。
4.課文主要寫了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分別、望父買橘、回憶讀信、北京思父幾件事。其中作者著重寫的是---------。
5.散文,從表達方式來看,有散文、散文。散文的特點是:。
五。小結(學生談收獲)
六.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一、三。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背影教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fā)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 重點: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fā)的真摯親情。
☆難點:明確文章“背影”與 “父子深情”和諧統(tǒng)一的結構特點;體會文章余音裊裊、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cai課件(含動畫歌曲《背影》,cctv-3電視散文詩《背影》,歌曲《父親》)
教學流程設計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
欣賞動畫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師講授)
(一)朱自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二)《背影》介紹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三、整體感知。(師生互動)
(一)思考問題
1. 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買橘送別
2. 本文出現(xiàn)了幾次背影,表達了什么中心?
背影教案教案篇4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字詞
2、通過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體會語句所表達的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
3、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二)過程與方法
1、在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
2、在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在寫作練習上,運用截取法進行敘事抒情訓練。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fā)掘深深的父愛;2、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學習重難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fā)的真摯親情。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學導航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躊躇()瑣屑()頹唐()差使()
蹣跚()游逛()交卸( ) 奔喪( )
妥帖( )狼jí( ) diàn( )記yū( )腐
2、解釋下列詞語
交缷:
狼藉:
瑣屑:
頹唐:
慘淡:
賦閑:
迂:
蹣跚:
不能自已:
3、下列漢字書寫有錯誤的一項是()
a.勾留交卸晶瑩腳夫
b.游逛狼藉警醒珊欄
c.典質賠償賦閑囑咐
4、文學常識填空
?背影》選自《 》,作者( ),字(),江蘇揚州人。()家、詩人、( )。散文代表作品有《》《》。偉大領袖毛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侗秤啊肥侵熳郧宓拿?,寫于1925年。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久,接到父親的來信。信中一些話,使他想起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特別是七八年前父親南京送行的情景,不禁淚如泉涌,便寫下了這篇《背影》。
背影教案教案篇5
《背影》原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彼囃饪戳丝?,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教案
教學目標:
1、感知父親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過探究討論理解深厚的父愛,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3、學習文章通過細節(jié)描寫和樸實深情的語言表現(xiàn)的方法。
教學重點:結合文章具體內容,抓住“背影”體會別樣父愛。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圍繞“流淚”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心路歷程。
教學創(chuàng)意:著眼文體,關注細節(jié);咬文嚼字,品味欣賞;發(fā)現(xiàn)空白,深究疑點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直入
提問:我們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會用一些什么樣的詞語?
學生回答。
老師提示:我們在《背影》一文中將會看到與大家期待的不一樣的中年男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或者聽讀課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寫x的散文。(屏顯)
學生自由回答。
三、讀“父”
(一)齊讀或指名朗讀“望父買橘”的句段,聚焦這段文字、這段描寫,說一說自己從中讀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愛?
(屏顯)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學生深情朗讀。
(二)咬文嚼字感受別樣的“父愛”。
聚焦父親的穿著、父親的動作以及文章中隨處可見的細節(jié)如“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紫毛大衣”、“囑我路上小心”、“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等,來體會父親對“我”竭盡全力的甚至有點狼狽的愛。
(三)教師小結。
(屏顯,學生朗讀)
父親的愛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囑嘮叨一千遍一萬遍還是不放心。
父親的愛是那件黑布的大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帥不酷卻模糊了我的淚眼父親的愛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兒子的身上自己卻穿著布馬褂布棉袍。
父親的愛是那靠門的座位千挑萬撿啊一路上都牽扯著父親的視線。
父親的愛是那蹣跚的腳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遲緩一點兒不矯健。
父親的愛是那堆朱紅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摒棄“貼標簽”,籠統(tǒng)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詞語里”,關注細節(jié),貼著語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現(xiàn)出來的不一樣的父親形象以及別樣的父愛。)
四、讀“子”
(一)提問:父親的愛,作為兒子的朱自清理解嗎?接受嗎?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小結。
(二)研讀品味:你從這些文字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屏顯)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
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
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回答。(明確:不理解、厭煩、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開頭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刪去嗎?
(屏顯)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
學生讀書,思考,交流,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
(1)多余,可以刪去。
(2)不可刪去。“我”的清閑與后文“父親因為事忙”形成鮮明的對比。
教師小結:由文段可以看出,當時朱自清家的經濟狀況幾乎面臨崩潰(祖母去世、父親賦閑……)父親焦頭爛額,忙得不可開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兒子,但他還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親最終都為“我”做了。(可以讓學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說話,再一次從細節(jié)感受父愛。)例如:囑托查房可囑托可不囑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講價錢可講可不講;選位置可選可不選;鋪大衣可鋪可不鋪;買橘子可買可不買……可是?!拔摇边€是不滿意,還是不高興,甚至不接受。引導學生思考:《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的往事嗎?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質疑探究的方式體會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對“父愛”的情緒,與常規(guī)的分析“四次流淚”的方式不同,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讀“父與子”以及體會父愛的深刻內涵蓄勢。)
第二課時
一、設疑思考
提問:《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嗎?
學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結尾,重點理解。
(一)指名朗讀結尾段第一句。
(屏顯)近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嘗試給這句話加上一組關聯(lián)詞,再讀,齊讀體會父親的滄桑。
學生回答:“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師點撥:如果靠著自己的智慧、閱歷、勤奮都不能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話,那也許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問題了。確實,當時不僅是季節(jié)的冬天,整個中國也正在冬天,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自清父親面對的,不僅是家中老人離世的悲哀,自己失業(yè)的悲哀,也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可是,這一切,當年20歲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親的“迂”。
三、默讀、細讀“父親的信”,琢磨其不同尋常之處。
(屏顯)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p>
學生交流。
四、資料助讀,進一步理解《背影》之愛。
(屏顯)《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為“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yè),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侗秤啊返墓适戮桶l(fā)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yè)參加工作,父親為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fā)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準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zhàn)。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敝熳郧逶跍I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zhàn)解凍。
1945年,朱自清父親去世。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追問:如何理解開頭段的“不相見”?
明確:“不相見”,其實是“不愿相見”、“不敢相見”……三個字蘊含者太多的欲說還休與無可奈何。進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背影》的,分析結尾段父親的來信和展示有關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資料,是解讀《背影》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單純談父愛的傳統(tǒng)教學定位,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背影》之愛。
五、評價小結,升華。
(一)學生交流:從《背影》中,我還讀出了x。
(二)教師談感悟,總結。
?背影》一文,很淺,也很深,經歷越多,懂得越多。
《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是一篇傳統(tǒng)寫父子親情的文章,那濃重的背影凝聚著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動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現(xiàn)在的孩子,因時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難融入這篇文章,為此我設計了以情導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同時,一反傳統(tǒng)教學中以“背影”為切入點的規(guī)律,而是從品味語言入手,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那力透紙背的父子親情。讓學生學會品味語言,從而體悟情感,并學會運用語言之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按初中語文課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自己獨特發(fā)現(xiàn),有自己個性見解,品析感悟語言特點。因此,整個教學程序的展開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的,通過學習、體悟文章語言所飽含的父子親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這樣,讓語文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快樂天堂。
調動學生的思維與興趣,成了本節(jié)課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為牽動點,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我驚喜的是,這些孩子,思維竟如此敏捷、開闊,他們能從點滴語言中感悟到子對父的思念、牽掛等情感,這是我預設中所沒想到的。這也激發(fā)了我與他們一起去探究質疑的興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寓意。這一預設的探究過程,使我與孩子們一起回讀文本,更加深刻地體味出文字間所蘊含的綿綿不盡之意。
本文語言質樸無華,而情感卻力透紙背。因此,在重點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品詞入手,可從中悟到“知微見著”的效果。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為糾正教師的錯誤,讓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點,而品味人物描寫也是初中階段應掌握的一種方法。讓學生品析人物描寫,挖掘其內在的感情色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他們極盡能力,品出詞語含義,具體再現(xiàn)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練習中學生受文章濃情的感染,動情地描述生活中無痕的真愛,沐浴在無疆的親情中,將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體驗。
但課堂是遺憾的藝術。對于某些詞語的理解,因我缺乏靈活的引導而趨于膚淺。以此為基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