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的教案教案6篇

時間:2023-03-31 作者:tddiction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學會制定教案,教師的自身教學能力一定都有所提高,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傷仲永的教案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6篇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啟發(fā)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彼们趭^的一生發(fā)明了無數(shù)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fā)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shù)慕忉?。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jié)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jīng)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huán)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yǎng)父母:贍養(yǎng)。

②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全鄉(xiāng)。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huán)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nèi)容;領會詳細得當?shù)膶懛?;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復述課文內(nèi)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fā)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jié)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xiàn)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笆苡谌恕敝溉说暮筇鞂W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jié)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diào)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lián)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guān)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huán)謁”概括了其父求財?shù)目杀尚袨椋安皇箤W”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jié)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shù)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fā)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guān)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fā)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guān)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guān)“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jīng)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huán)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2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傷仲永》教案推薦。

2、組織學生討論現(xiàn)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xiàn)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guān)知識。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diào)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fā)學生聽話,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傷仲永》教案推薦》。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tǒng)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nèi)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nèi)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nèi)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

2、結(jié)合課文,說說現(xiàn)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xiàn)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yè)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么好,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說很到位,以后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理解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課前準備

對照課文的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義。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作為學生,我們常常為一個問題苦惱,那就是為什么我不能像別人那樣拿第一,考滿分。于是有人責怪自己天資不夠。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讀了課文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呢?(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

2、朗讀課文,翻譯課文。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diào)。

(2)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要求模仿范讀時的語調(diào)、語速來朗讀。

(3)圈畫出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句子,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然后說一說。

(4)教師準備的重點字詞:

傷仲永:哀傷,為……哀傷。 仲永生五年:生,長到。年,歲。 自為其名:題寫。

其紋理皆有可觀者:值得欣賞的地方。 邑人奇之:對此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稍稍,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請求仲永作詩。 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可圖。然,這樣。 余聞之也久:句中助詞,表提示,無實義。 從先人還家:已經(jīng)去世的。 還自揚州:即“自揚州還”。 復到舅舅家問焉:此(指仲永之事)。賢于材人遠矣:于,比。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為眾人:最終。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為第一課時主要教學活動)

3、理解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寫了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

(2)追問: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兒?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明確:幼年天資過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學”。

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作者的話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4、遷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

(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有關(guān)資料,進行課堂辯論:成才的關(guān)鍵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guān)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guān)鍵。

討論之后,教師要將討論內(nèi)容進行歸納集中,使學生有一個正確認識。并據(jù)討論情況予以評價。

(2)同學們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時,你有什么話要說呢?(三選一)

①仲永啊,我想對你說

②方父啊,我想對你說

③(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話對大家說呢?)各位啊,我想對你們說。。。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

結(jié)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

結(jié)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jù)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jù)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xiàn)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xiàn)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nèi)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yǎng)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jié)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5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愛迪生用勤奮的一生發(fā)明了無數(shù)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fā)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奮和汗水。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最終淪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不讓悲劇重演。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深層理解

1.課文寫方仲永的才能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jù)。

?點撥明確】(1)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五歲時“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等。

(2)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3)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點撥明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點撥明確】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作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yè),沒有將其天賦用在學習上。

4.通過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點撥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進寫法

1.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之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

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作者為什么詳寫這一階段呢?

?點撥明確】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詳寫這一階段,是為更好地突出中心,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這一結(jié)果是他父親的“不使學”造成的,從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本文先鋪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后寫他變得平庸無奇,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它有什么表達效果?

?點撥明確】這是先揚后抑的寫作手法。這種手法前后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變?yōu)橛谷说牟恍医Y(jié)局,令人警醒、惋惜、傷嘆。

(三)走進主題

課文通過敘寫方仲永從具有神異的稟賦到“泯然眾人”的過程,說明了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fā)揮。寓理于事,采用先揚后抑的寫法,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課文中仲永的父親為了謀利不讓仲永學習,對仲永父親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啟示:和仲永相比,我們是幸運的。國家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我們青少年受教育的權(quán)利,我們要珍惜學習機會,多學知識,造福社會,同時也改變自己的命運。

傷仲永的教案教案篇6

一、導入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說明:可參看“教學設計(a)”。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jié)構(gòu)。

1.根據(jù)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扳謁稱泯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侍立就;

邑人奇之賓客;

其父或以錢幣利其然;

環(huán)謁偶然受于天固;

眾人傷仲永。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

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混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論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nèi)容。這樣處理,內(nèi)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

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