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人教案5篇

時間:2022-12-11 作者:Lonesome 備課教案

優(yōu)秀的教案都是根據(jù)自己教學經(jīng)驗寫出的,我們在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突出重點,以及解決難點,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敬老人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敬老人教案5篇

敬老人教案篇1

一、背景介紹

?外國小說欣賞》是在學生完成高中語文必修階段的學習任務之后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屬于小說與戲劇系列?!锻鈬≌f欣賞》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shù)毓蠢胀鈬≌f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diào)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標設定

?外國小說欣賞》分為八個單元,按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分別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 結構情感和虛構?!稑蜻叺睦先恕肥堑谝粏卧牡谝黄n文。本單元的要求是:

1.領會作品的內(nèi)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與內(nèi)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4.了解小說的敘述腔調(diào)和速度控制。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nèi)心獨白。

敬老人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nèi)心獨白。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閱關于海明威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小說,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3.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4.思考: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chǎn)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品析對話。

依據(jù)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被迫離開的不舍和無奈。愈是平靜,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繁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nèi)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nèi)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對話: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蔽艺f,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p>

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實堅定的腳步,將我們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的這個細節(jié),又說明他對它們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

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p>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p>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p>

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小結小說的藝術特色:語言簡約;寓意含蓄深遠。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jīng)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能為讀者感受到的。”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再如結尾的表達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結局②點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圍,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題

1)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文中刻畫了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一談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老人就高興地笑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但一直牽掛他養(yǎng)的那幾只動物,對這幾只動物能否避過戰(zhàn)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為什么會入侵自己的家鄉(xiāng),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橋邊的老人》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彼救坏卣f,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拔抑皇窃谡湛磩游铩!痹囉玫谌朔Q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此時的內(nèi)心世界。

3)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背景介紹: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nèi)戰(zhàn)。1936年7 月,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jīng)多次醫(y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后,他繼續(xù)發(fā)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3.敘述分析

(1)“我”是誰?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zhàn)士。

(2)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

由“我”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jīng)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

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jīng)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

總結:

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便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最常用第一人稱。

(3)小說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請看莫泊桑《項鏈》中的一個片段:(ppt)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chǎn),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yōu)美的資質(zhì),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4)這兩種視角的區(qū)別是什么?

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的敘述者則只介紹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把一部分內(nèi)容隱藏起來了。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稑蜻叺睦先恕分校谝粩⑹鋈朔Q'我'的出現(xiàn)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 '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nèi)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nèi)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

敬老人教案篇3

一、課標要求

本課依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到:高中語文課程必須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增進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實現(xiàn)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二、學法分析

首先,高二學生對海明威可能比較陌生,教學前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多尋找一些課外資料,以期能對他的作品和風格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本文雖然是節(jié)選,但是文章依然很長,所以,教學中盡可能的理清小說的行文脈絡,如老人與鯊魚較量的五個回合;其三,本文充滿了哲理和象征的韻味,但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簡單,所以應該聯(lián)系生活實際。

三、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

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寫作風格。

過程和方法:

1、梳理小說的脈絡,并提煉主題。

2、學習運用反襯、內(nèi)心獨白等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段。

3、學習本文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學會直面挫折,學會堅強、勇敢、永不言棄的精神。

2、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把握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進行解析

教學難點:小說的象征意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對話學習

四、教學流程

1、梳理小說情節(jié):

一個老人,一片大海,年邁的老人在海上到底將有什么樣的故事發(fā)生?

請學生概括小說主要內(nèi)容

老漁夫桑地亞哥駕舟于海上連續(xù)84天,但是卻連一條魚也沒捕到,在別的漁民的奚落中,老人決定第85次出海,去尋找他自己的幸運之神。在海上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xù)圍了上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殘骸。本文節(jié)選的就是從鯊魚出現(xiàn)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

提問:小說節(jié)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么?

學生回答: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斗、與星鯊魚斗、與犁頭鯊魚斗、與星鯊魚斗、與群鯊魚斗

教師補充:一方是孤獨的老人,一方是強悍的無數(shù)鯊魚,一方是弱者,一方是強者,他們的較量,誰會勝利?

提問:老人與鯊魚較量的五個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又怎樣?大馬林魚狀況怎樣?

學生回答:

第一個回合:用魚叉(丟)、繩子(斷)老人手受傷大馬林魚被吃掉40磅

第二個回合:刀子(鈍)、槳老人手傷嚴重魚被吃掉四分之??

第三個回合:刀子(鈍)、槳(斷)受淌血半個身子被咬爛

第四個回合:短棍手痛得厲害

第五個回合:短棍(丟)、舵把(折)極疲乏僅剩殘骸

教師補充: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老人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魚,但是,盡管他費盡力氣,勇敢搏斗,但是最終的結局,得到的卻是一副殘骸。有人說,老人成功了,有人說,老人失敗了,你認為老人到底是失敗還是成功?

學生討論后回答,發(fā)揮其自主性。

教師明確:

失敗者,奮斗兩天卻一無所獲;成功者,老人在不斷的挑戰(zhàn)中,戰(zhàn)勝自我,精神上的勝利者。

提問:從小說情節(jié)中,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學生討論回答:堅強、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的硬漢子的形象

2、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段

在人物塑造上,小說采用了反襯法和內(nèi)心獨白等藝術手段,使老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提問:學生找出對鯊魚的描寫并概括

回答:速度快、嗅覺靈敏、身子強健、戰(zhàn)斗武器好

提問:如此精細的描寫鯊魚的特征有何作用?

回答:兩者對比,反襯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師補充:何為反襯,借助于對立面之強來烘托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中,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鯊魚的勇猛、兇狠,從而襯托出老人桑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提問:每一次搏斗之后,小說都寫到了老人的心理,這在文中有何作用?

回答:戰(zhàn)斗之后的一種緩沖,無數(shù)次心理的描寫,讓人看到老人的內(nèi)心,從彷徨走向堅定,他有過后悔,但最終戰(zhàn)勝自己,收獲精神食量。

3、重要語句的理解

“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p>

解析:這是老人第一次回合之后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此小說的核心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老人桑地亞哥的生命理念。整句話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前句告訴我們,人生活在自然與社會當中,必不可少要面臨一些坎坷、磨難,這些磨難、坎坷完全可以造成軀體的消滅、消亡,這是人生命的脆弱性。后句,面對挫折,只要保持一種樂觀的精神,擁有一顆堅強的心靈,那么,人類執(zhí)著奮斗的精神將永不磨滅。

4、象征主義

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jīng)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jīng)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征。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子”的代表,大海則是生命旅途的象征,鯊魚則是我們行走中的“強物”,厄運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jīng)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

5、教師小結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最大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么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

敬老人教案篇4

【設計理念】

本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本,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嘗試運用讀悟結合、讀寫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自主體驗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努力打造本色語文的過程。

【預設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jié)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4、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的重點】

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重點學習1——13段,感受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教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品讀14——19段,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深情,激發(f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預設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鋪墊情感

重新板書“相依相隨”導入: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學習了1到13自然段,感受了老人對海鷗的深愛之情,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許多畫面一定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xiàn)在,請你靜靜凝視相依相隨這個詞語(播放舒緩的音樂),回顧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干什么?

二、細讀14——19段,體會海鷗對老人難舍難分的真情。

過渡:是啊,十多年了,老人在的地方,海鷗都會相依相隨,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這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這是一道出人意料的風景線,這是一道讓人難忘的風景線。然而,就在我見到老人的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當我們把老人的遺像放大,帶到翠湖邊,一件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1、請你靜靜閱讀14——19段(播放樂曲),劃出讓你感到意外的句子。

2、意外,有時帶給我們的是驚喜,但這里帶給我們的是感動。請你再用心讀讀這些話,海鷗的哪些舉動最讓你感動,打上記號,反復朗讀,看誰最能用朗讀打動我們。

3、品讀三處重點句子。

a、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大不一樣”這個詞語,讀悟結合體會海鷗對老人去世的意外之痛的心情。

1)、此時大不一樣的叫聲會是什么樣的?(聲嘶力竭、悲痛欲絕、嘶啞的嗓音、驚慌失措、如怨如泣、哀叫、嘶啞——婉轉、動聽、清脆)

2)、大不一樣的姿勢是什么樣的?(急促、慌張、慌亂、快速盤旋、一下栽倒、暈頭轉向、無頭蒼蠅、相互碰撞)

3)、為什么與平時大不一樣?指導讀。平時大不一樣的叫聲和姿勢,像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請你說說,對海鷗來說這是一件什么大事?(失去了親人、失去了靠山、沒有了依靠、天塌下來了)

4)你能用朗讀讓我們感受這大不一樣嗎

b、“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抓住“肅立不動”、“輪流飛”等詞語,讀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敬愛之情。

1)、你從哪個詞能體會到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理解“瞻仰”。

2)、從“急速”你能看出什么?

3)、“站成兩行、肅立不動”這情形仿佛和生活中什么樣的場景類似?

4)、深情地再讀這句話。

c、“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p>

抓住“撲”這個詞語,讀悟結合體會海鷗面對老人去世的如痛失親人般的心情。

1)、“炸了營似的撲過來”這是怎樣的一種場面哪?

2)、從兩個“撲”看出什么?

3)、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是指什么?

4、整體感知海鷗的舉動,叩問海鷗的內(nèi)心世界。

1)同學們,老人去世了,海鷗的舉動深深地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再次體會海鷗的表現(xiàn)(出示這三句話),生配樂齊讀。

2)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鷗,面對老人的遺像,你的翻飛盤旋,你的連聲鳴叫,你的肅立不動,你的炸了營的撲,你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果你想訴說,你會說些什么呢?請你趕緊動筆寫下你要說的話語。

交流:

生①:我的親人啊!別留下我們,你走了我們怎么辦?。。ㄗ肿质菧I,聲聲是情?。。?/p>

生②:你在家里休息該多好??!如果你在家休息,你就不會走了。(對啊?。?/p>

生③:謝謝你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而你卻不求回報。我只想說謝謝!(老人一定會明白你的心意)

學生哭……

師:雖然你沒往下說,但我們都聽出了你要說的話。

正是因為老人深愛著海鷗,所以才有海鷗加倍的回報之情。

把你們寫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詩,這就是“白鷗飛處帶詩來”,想想,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愛”!

三、感悟提升,激發(fā)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愿望

1、回應第一課時提出的問題,加深和鞏固課文的理解。

老人離開了人世,鷗群依然盤旋在空中。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還記得上節(jié)課開課時老師呈現(xiàn)過這樣一段話(出示畫面)

在昆明翠湖公園湖畔,有一位普通老人的青銅塑像。他叫吳慶恒,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無兒無女,1995年的退休工資只有308塊。他與海鷗之間發(fā)生了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人稱“海鷗老人”。據(jù)說,當代中國大陸,為一個普通人塑造青銅像并且安放在公眾場所,這是破天荒頭一回。

看到這段文字,現(xiàn)在,請你再用心讀讀這段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2、如今,翠湖公園的老人塑像已經(jīng)擺放兩年,如果你來到翠湖公園,你會在這個銅像旁題寫一句什么話呢?

總結:同學們,你們已經(jīng)理解了老人與海鷗的深情,理解了老人的偉大之處:是他守護了海鷗對人類的這份真情,是他創(chuàng)造了人鷗和諧的精神,所以才有了海鷗們加倍的回報之情。我們能像老人這樣去對待身邊的小動物、小生命,去創(chuàng)造人與動物間的和諧嗎?相信每個同學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敬老人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nèi)心獨白。

二、教學過程

(一)準備與預習

1.查閱關于海明威人生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諾貝爾文學獎文庫·授獎詞與受獎演說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中關于海明威的部分。

3.閱讀小說,能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出記號。

4.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5.試著思考一下: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chǎn)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敘事主人公"我",請你依據(jù)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說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

(2)依據(jù)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與同學一起思考、討論:

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2.敘述分析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一敘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并結合"準備與預習" 第三題,與同學討論、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指導,得出觀點:

?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敘述人稱"我"的出現(xiàn)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2)《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 "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nèi)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nèi)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nèi)心世界。

3.再找?guī)灼C魍亩唐≌f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三、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是新課程推進中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完成從必修課向選修課的過渡,實現(xiàn)延伸、拓展、補充和鞏固的目的,并且凸顯選修課的特征,這一切還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橋邊的老人》,結合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意見,筆者認為這節(jié)課大體上抓住了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學習過程中的專題意識較強。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單元所提供的小說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話題擇定的,而這一話題正是小說的某一基本元素。這節(jié)課的總體設計圍繞"敘述"這個專題,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習并了解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這兩個方面。相比于必修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文本的賞析建構還是對文本的專題分析(包括練習部分),教學目標的指向性都更強,課堂教學的張力也有所增大,教學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關注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在"體驗與建構"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采取了活動式學習的方式,以體驗、欣賞、探究、總結這些綜合性較強的學習活動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選修這門課程的同學大都對外國小說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大都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這時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完成教學活動。筆者在"賞析作品"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三個問題,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

第三,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和必修課的連接,問題設計難度適中。選修課是必修課某一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和拓展,難度和容量勢必有所加大,但同時也要考慮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和特點,跨度不能過大?!稑蜻叺睦先恕方虒W設計,既把必須掌握的名詞術語,如“敘述視角”"敘述人稱"等交代清楚,又沒有過于糾纏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教學重點偏重在理解和運用上。另外,如"請你依據(jù)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說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等活動的設計,都是和必修學習內(nèi)容十分接近的,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對以往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鞏固。

但是,這節(jié)課對某些問題的考慮也不充分,出現(xiàn)有的問題太淺的情況。如對"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這一問題,大多數(shù)同學隨口就能說出"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等答案。其實筆者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更希望學生關注的是問題的前半部分,即小說是通過關注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進而引導他們體會內(nèi)容和題旨之間的關系。如果把問題設計成..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這樣,問題指向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讓學生在思考中必然地體會到內(nèi)容和題旨的關系,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