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有關電的教案推薦6篇

時間:2023-07-29 作者:Trick 備課教案

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我們需要將教案制定好,有趣的課堂是建立在有秩序的課堂之上的,趕緊寫份教案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小班有關電的教案推薦6篇,供大家參考。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推薦6篇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1

目的要求

1 、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時間 ; 明白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

2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據日月星辰的視運動推想地球的運動)。

3 、通過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使學生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課前準備:

1 、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

2 、掛圖或投影儀——地球的自轉(標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 、提問:

( 1 )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獵戶座)在天空中是怎樣移動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fā)生了什么現象?

( 4 )晝夜現象有什么規(guī)律?

2 、你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學習新課:

1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自轉

( 1 )講述:

關于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的現象,有的同學認為是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有的則認為是地球自己轉動形成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意見。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以前,人們憑肉眼直接觀察,一直以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循環(huán)時由于太陽繞地球轉動形成的。后來,人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思考,認識到這種現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

談話:明明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未聯想一些熟悉的現象:

①當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駛的汽車里,看到路旁的樹、房子等物體會怎樣?(向后移動)

②你們坐過船嗎?在船上怎樣知道船是否在行駛?怎樣知道船在向哪個方向行駛?如果看船上的物體能發(fā)現嗎?為什么?

( 3 )講解:當我們隨同車、船一起運動的時候。會看到車、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運動 ; 同時,通過觀察車、船以外的景物的運動狀況,可以判斷我們乘坐的車船的運動情況。

( 4 )提問:

已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是靜止的。這說明什么?

①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動,這說明什么?

②當看到船艙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動,這說明什么?

( 5 )講述:我們可以根據物體間相互運動的關系,推想地球的運動狀況。

( 6 )討論:

①通過觀察,我們看不到大地在動。據此能說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嗎?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們便是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體,是不能判斷地球這艘大船動或不動的。)

①怎樣才能判斷地球動或不動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體的運動情況)

②通過觀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現象,也就是說都在自東向西運動。這說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

③我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總是循環(huán)出現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地球在轉動)

④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從看到太陽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陽正南,相隔時間大約是多少?( 24 小時)這說明什么?(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 7 )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F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

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是南極和北極,穿過地軸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做地軸。(板書:“地軸”)

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以地軸為軸轉動著,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 24 小時。

( 8 )指導學生填寫課本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9 )提問:

①什么叫地球自轉?我們根據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轉?

②地球自轉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

③為什么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 、指導學生認識晝夜的成因

( 1 )討論:

①我們已經知道晝夜現象是伴隨太陽東升西落發(fā)生的。既然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那晝夜現象應該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轉引起的)

②請你想像一下,為什么在地球自轉過程中地球上會有晝夜現象呢?

( 2 )講述:為了證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每組都有一個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儀,我們就用它來實驗。

( 3 )分組實驗:

①點燃蠟燭,用蠟燭光代替太陽光,讓“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觀察:”地球”的哪個部分被”太陽光”照亮?哪個部分沒有被照亮?想一想:這兩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轉動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即從左向右)轉動,觀察在同一地點 (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是否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

( 4 )匯報實驗結果。

(以上實驗也可以分步進行。如果分步實驗,匯報也分步進行。)

( 5 )討論:

①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②現在,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 6 )教師小結: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自轉及晝夜成因。)

地球是個球體,太陽雙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 7 )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 8 )提問:

①晝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②晝夜現象為什么是交替循環(huán)的?

③晝夜的來臨為什么會逐漸發(fā)生的?

3 、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公轉及四季成因

( 1 )談話:地球除自轉外,還有其他運動形式嗎?

( 2 )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公轉。

( 3 )觀察:

①從圖中看,地球在怎樣運動?(繞太陽轉動)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自西向東)

②你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周要多長時間嗎?(一年)

③從圖中看,地球在繞太陽轉動時,地軸的`方向是怎樣的?(總是傾斜的,傾斜的方向、角度不變。)

( 4 )講解: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轉動,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轉時地軸總是傾斜的并且傾斜角度不變,這樣就造成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受到太陽的照射情況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大,有時太陽高度比較小,有時太陽高度居中。我們知道太陽高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氣溫的變化,這樣,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球上同一地點的氣溫就會出現有規(guī)律的變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現象。

鞏固應用

l 、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提問: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轉?會產生什么現象?

( 3 )一天 24 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了多少周?

( 5 )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業(yè)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象。)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方形、長方形組合畫面。

2、發(fā)展想象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chuàng)新意識。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5、培養(yǎng)幼兒的欣賞能力。

活動準備:

卡車形的畫紙、彩色筆。

活動過程:

1、嘀嘀――開來一輛運貨的大卡車,上面裝滿了一箱一箱的東西。邊講述老師邊畫出長方形的箱子,并帶領幼兒認識長方形,猜猜長方形的箱子里裝了什么貨物,引起幼兒創(chuàng)作的`興趣。

2、請幼兒(在卡車形紙上)為卡車裝上貨物(畫上長方形箱子)箱子里的貨物可以用畫標明裝的是什么。

3、請幼兒講講自己的小卡車運了什么貨物。

4、評價幼兒繪畫中的創(chuàng)造性。

活動建議:

繪畫內容可和支援災區(qū)活動相聯系,培養(yǎng)兒童對別人的一片愛心。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能夠進一步熟悉數字1、2、3。

2.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雞蛋、小筐、數字1、2、3,小雞寶寶。

活動過程:

1.律動《小小蛋兒把門開》引起寶寶的興趣。

2.復習數字1、2、3。

“今天有幾個數字寶寶要來我們班做客,瞧!它們坐著小汽車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幾個數字寶寶呢?”

“有數字1、數字2、數字3?!?/p>

“這是數字1的家,這是數字2的家,這是數字3的家?!?/p>

“現在數字寶寶要和我們小朋友一起來玩藏貓貓的游戲,哪個數字出現在小朋友的眼前,就請小朋友拍一下這個數字寶寶,然后告訴大家這是數字幾?!?/p>

3.通過情景游戲,讓寶寶知道數與量的對應。

(1)發(fā)揮寶寶主動性,幫助蛋寶寶找家。

老師:“寶寶們,你們聽是什么聲音?”

咯咯噠、咯咯噠、老母雞真能干,又捉蟲子又下蛋,哇!下了一個蛋!

老師:“那一個蛋應該送到數字寶寶幾的家呢?”

寶寶:“送到數字‘1’的家?!?/p>

老師:“那找一個寶寶來送吧”

(請一個寶寶來送,并引導寶寶邊送邊說一個雞蛋送到數字寶寶“1”的家)

小結:一個雞蛋到數字“1”的家,兩個雞蛋送到數字“2”的家,三個雞蛋送數字“3”的家。

(2)寶寶積極參與,進一步練習1-3數與量的對應。

老師:“雞媽媽要準備孵小雞了,可是這么多蛋,自己可孵不過來,雞媽媽呀想請大家來幫忙,哪些寶寶想來幫忙呢?

(老師請三個寶寶上來孵小雞,引導其他的寶寶來喊1、2、3加油—)

老師:“雞媽媽真能干,我們來看看這只雞媽媽孵出來幾只小雞?”

寶寶:“一只?!?/p>

老師:“那一只小雞應該送到數字寶寶幾的家呢?”

寶寶:“送到數字‘1’的家。”

(請寶寶來送,并引導寶寶邊送邊說一只小雞送到數字‘1‘的.家)

小結:一只小雞送到數字‘1’的家,兩只小雞送到數字‘2’的家,三只小雞送到數字‘3’的家。

(3)今天我們還給這群可愛的小雞準備了玩具呢!快來看看都準備了哪些好玩的玩具呢?

小結:一個玩具送給一只小雞,兩個玩具送給兩只小雞,三個玩具送給三只小雞。

4.放松環(huán)節(jié)

雞寶寶今天好開心,你們開心嗎?我們一起帶著雞寶寶們一起出去玩玩吧!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為襪子設計不同的花紋和圖案,用涂色的方式為襪子進行裝飾。

2、樂于參與美術活動,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教學準備:

1、ppt《漂亮的襪子》。

2、襪子形狀的'畫紙。

重點難點:

學會用涂色的方式裝飾襪子。

教學方法:

講解示范法、練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引出活動。

1、課件:漂亮的.襪子

2、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襪子圖片。

師:看看這些襪子,都是什么樣子的?你最喜歡哪雙襪子?為什么?

二、老師示范。

1、出示課件中幼兒畫的襪子,引導幼兒觀察。

2、老師示范給襪子畫上不同的圖案與花紋。

三、幼兒操作,裝飾襪子。

1、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為襪子畫上各種不同的圖案。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也來給襪子畫上好看的圖案?

2、在畫好圖案的襪子上涂色。

畫好圖案以后就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涂上去,把襪子涂的滿滿的。

四、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評價同伴作品。

師:小朋友們裝飾的襪子真漂亮!大家一起來看看誰的襪子畫的最好看。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5

活動背景:小班的音樂律動《碰碰舞會》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活動。根據小班幼兒好動、好玩,好模仿,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我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活動很枯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幼兒做著自己喜愛的動作,感受律動的樂趣,充分發(fā)揮了想象力,從而激發(fā)了孩子們表現音樂的欲望。《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將音樂活動與幼兒游戲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可以讓幼兒在唱唱、跳跳、動動、玩玩的快樂活動中直接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音樂旋律,能在散點狀態(tài)下,有節(jié)奏地表現小熊走路的姿態(tài)。

2、由個人到合作表現身體可“碰碰”的部位,初步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編動作的能力。

3、體驗與同伴友好輕碰身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ppt,音樂剪輯

教學重難點:喜歡律動,能夠由個人到合作表現身體可“碰碰”的部位

教學方法和手段:游戲法、演示法。電腦輔助教學

活動過程:

一、出示小熊,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你們看,是誰來了?”(點擊課件出示小熊)

“今天小熊家要開一個“碰碰舞會”(點擊課件),你們想去參加嗎?”

(此環(huán)節(jié)出示小熊,引出“碰碰舞會”激發(fā)幼兒興趣,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二、分段熟悉音樂

師:“你們知道什么是“碰碰舞”嗎?”——碰碰舞就是碰碰身體跳跳舞。

“想一想身體的哪些地方可以碰一碰?”(恩,我們可以碰碰手,碰碰頭等)

(一)熟悉音樂第二段,玩碰一碰游戲。

1、個別探索,同伴互學

(1)師:“那你想碰碰身體的什么地方?(哦,碰碰頭,碰碰手,真高興)高興的動作可以怎么做呀?”

(2)師:“哦,碰一碰,真高興。碰一碰,真高興”。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有節(jié)奏地念“碰一碰,真高興”(頭、肩膀、手等),為下面要進行的碰一碰游戲打好基礎)

2、出示圖譜,隨音樂做“碰碰手,真高興”的動作。

(1)師:“看看小熊做了什么動作呀?“我們也來做做看,碰碰手,真高興;碰碰手,真高興”。

(2)師:“一起來聽音樂玩碰一碰游戲好不好呀。

3、倆倆合作玩。

師:“和旁邊的好朋友一起玩碰碰手的游戲,想想可以怎么碰?可以兩個手一起碰喔!”(隨音樂練習)

師:“你還想和好朋友一起碰哪里?”

出示圖譜,隨音樂做“碰碰臉,真高興”的動作。

4、完整隨音樂做動作。

師:我們來完整的做一遍吧。

(由個人到合作表現身體可“碰碰”的部位,引導幼兒初步學會碰碰舞的基本動作)

(二)熟悉音樂第一段,隨樂模仿小熊走路。

1、出示圖譜。

師:小朋友們,你們學會碰碰舞了嗎?我們可以去參加舞會了。可是小熊家怎么走呢?讓我們認識一下去小熊家的路。

一個腳印走一步,去小熊家還要經過一個十字路口,要看好紅綠燈,不能亂闖。

2、師:“我們一起來聽音樂看姜老師是怎么走的”。

3、師:小朋友一起來一遍,準備好了嗎?

(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初步感受音樂旋律,能在散點狀態(tài)下,有節(jié)奏地表現小熊走路的姿態(tài)。)

三、完整玩音樂游戲。

(一)隨樂看圖譜完整梳理音樂。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去小熊家是怎么走的?

走到小熊家(提醒幼兒到小熊家后要馬上找個朋友手拉手)——跳碰碰舞——回家。

“我們來跟著音樂練習一次,要做得棒棒的才能去小熊家表演。”隨音樂在座位上做一次。“想一想除了碰碰臉,還能碰哪里?”

(二)完整游戲,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1、第一次游戲,能隨樂根據aba句式變化動作。

師:“你們做的真棒,現在我們去參加笨笨熊的舞會咯,起立,紅燈、綠燈、出發(fā)……”

2、第二次游戲,交換游戲伙伴,體會合作游戲的快樂。

師:“再來玩一遍,我請小朋友帶路,聽好音樂,可不能走錯哦”

活動延伸:創(chuàng)編到其他動物家參加舞會的情節(jié),在與同伴游戲中分享更多的快樂。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引導幼兒完整的進行游戲,初步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編動作的能力,進一步體驗與同伴友好輕碰身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小班有關電的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三月八日是婦女節(jié),是媽媽的節(jié)日。

2、能大膽地在集體中介紹自己媽媽的1—2項本領,并為媽媽感到自豪。

3、能用一句好聽的話表達對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1、邀請班上幼兒的媽媽參加活動(可帶媽媽的照片和作品來園)。幼兒親手做好禮物一件。

2、請幾位媽媽 做好準備,在活動中向幼兒介紹自己的工作或展示自己的作品。

3、活動前安排幼兒完成幼兒用書《我的好媽媽》上的調查。

活動過程:

1、讓幼兒了解“三八”婦女節(jié)。

教師:今天有許多媽媽來參加我們的 活動,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教師:今天是媽媽的節(jié)日,也叫“三八”婦女節(jié),除了我們的媽媽還有哪些人過節(jié)?

教師(請媽媽站到面前):今天媽媽過節(jié),看,媽媽們多漂亮,笑得多開心,讓我們一起祝媽媽節(jié)日快樂!

2、夸夸好媽媽。

教師:我們都有一個能干的好媽媽,媽媽們有些什么本領呢?

媽媽代表給幼兒講講自己的工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如編織的毛衣、繡的作品等)

教師:你的媽媽有些什么本領,誰來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利用幼兒用書上的調查,并結合帶來的照片或作品進行介紹)

3、禮物送給好媽媽。

教師:小朋友的`媽媽真能干,不但能做出香噴噴的飯菜,給小朋友們編織毛衣,還能把工作做得很棒,真了不起!我們都愛自己的好媽媽,我們可以怎樣愛媽媽 呢?

教師組織幼兒討論:我們如何愛媽媽。

請幼兒到自己媽媽的面前,將自己制作的禮物送給媽媽,并說一句祝福的話。

4、歌表演《媽媽,不再煩你啦》、《我的好媽媽》。

教師:我們學了歌表演《媽媽,不再煩你啦》,現在我們表演給媽媽們看,讓媽媽欣賞我們的節(jié)目,好嗎?

每一位幼兒找到自己的媽媽,為媽媽表演歌曲《我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