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時間:2022-03-07 作者:Monody 讀后感

我們在寫作讀后感的時候,不能只關注篇幅的長短,我們要寫出有獨特的見解和立意深刻的文章,這樣才是有價值的,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1

《愛和自由》的作者是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愛和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chuàng)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兒童敏感期的創(chuàng)始人;這本書的寫作是基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

看到書名——《愛和自由》,我們首先會思考愛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無數(shù)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無法用言語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作為老師的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偉大的愛,但是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的定義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簡單的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本書可以說自由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guī)則和束縛,面對孩子,有時我們卻又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

對于孩子的愛和尊重,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的那一個,孩子背負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得很累,所以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我知道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說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卻不是那么輕松的,傳統(tǒng)的教育,傳統(tǒng)的文化,傳統(tǒng)的風俗,好多好多的傳統(tǒng)限制著我們今天的精神活動和行為,當我們覺得孩子是這樣的時候,他們呈現(xiàn)的卻總是另一個樣子;我們給他們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時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給他了,他總是不要,我有給他愛啊,我是如此的愛他,為什么他還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給孩子愛和自由,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痛,面對即使是孩子從你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這個事實,要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師,也需要面對這痛的,期待是老師的期待,如果將其投射在學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錮他們的自我發(fā)展,是在壓抑他們的自我發(fā)展,要給他們全然的自由和愛,必須先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對孩子們的那些不允許,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們自由并且給他們真正的愛。

愛孩子,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在生活中給予點點滴滴的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愿意給我們溝通,因為這是一本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希望讓我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孩子們而又給我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2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xiàn)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安粍优⑾嘈?、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驗早已過時?!痹?,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孫瑞雪《愛和自由》讀后感3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光,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shù)?,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tài)。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著實反傳統(tǒng)。傳統(tǒng)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就應是“活潑機靈”的。應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我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小孩子會舍棄“高檔”玩具,而選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于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復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會根據(jù)內在成長的需要選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后,孩子會對自我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續(xù)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應也是需要一點時光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決定,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信息兒童用心靈立刻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透過行動來構建自我。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yī)的收入一齊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yè)后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帶給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定義“愛”的?!安粍优?、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于“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xiàn)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么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華就是順從?!边@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這一方必須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xiàn)出來的就就應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鞓返娜祟惒粫呢敻?、破壞環(huán)境、發(fā)動戰(zhàn)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于神游。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實際中他每一天只會在家里唉聲嘆氣,一邊想著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游”??磥?,這種狀態(tài)在很多成人身上明顯存在著。

那么,回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能透過幻想來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游就此構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憑借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游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就應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yǎng)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我,成長自我,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皟和浅扇酥?,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這句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