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世界讀后感8篇

時間:2023-05-10 作者:dopmitopy 讀后感

其實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其實和觀后感差不多,在我們對原書籍特別了解之后,一定要寫一篇讀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美麗世界讀后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美麗世界讀后感8篇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1

這個“美麗新世界”,難道不是人們一直心心念念向往的生活嗎?難道不是社會發(fā)展正在努力實現(xiàn)的宏愿嗎?———“世界穩(wěn)定,人民幸福(不必為土地和主權爭論不休了,沒有了戰(zhàn)爭)。人們要什么有什么(不必為生存發(fā)愁了)。決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人們富足、安全(每個人都無條件相信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不會生病,不害怕死亡(解決了人類終極難題)。對激情和衰老一無所知(永葆青春、性無禁忌,絲毫不用壓抑本性了)。沒有父親、母親的煩惱事,沒有妻子、孩子或愛人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欲的枷鎖)。如果有問題,有嗦麻幫忙(不必再為壞情緒苦惱了,分分鐘到達“彼岸”)”?!獋ゴ蟮淖髡甙?,將人類的理想國、烏托邦,用文字勾勒出來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這個美麗新世界,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割據(jù)之戰(zhàn),世界便成了君主的城池,人們則淪為了玩物任人擺布;沒有了生存壓力、沒有了欲望,便失去斗志,亦然體會不到擁有的快樂;沒有了激情澎湃的心潮、沒有了對青春永駐的向往,沒有了提防和忍耐的病痛、也沒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區(qū)別。至于情感,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我一邊看著文章…一邊打著寒顫,因為我覺著我們已經(jīng)走在新世界的路上了……

向文末自殺的野蠻人致敬,敢于堅守做自己的人都是勝利者。像極了當今社會那些擁有鮮明個性的人,不認命,敢于活出真實的自己,當然也要能背負的起相對的責任。最近特別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這個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口碑一路飆升,說明人的潛意識是渴望獨立自主,掌控命運的。無可奈何,大多數(shù)人只能在心里澎湃一番,回歸現(xiàn)實依然無力改變。

回顧這本書,突然感覺我身上所有的缺點,像失散多年的老友,慶幸它們還在,至少能讓我感覺,自己還活著;慶幸現(xiàn)在的世界,有紛爭、有欲望、有激情、有愛…才有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的時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點沒錯!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2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xiàn)代,一定會發(fā)現(xiàn)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里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通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nèi)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著機器的運轉。人的產(chǎn)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yè),成為了標準化生產(chǎn)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注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通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于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chǎn)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著同樣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fā)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jīng)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為機器的愿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xiàn)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xiàn)。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chǎn),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么生產(chǎn)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為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yōu)槭裁炊顣r,我們才真正的成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這里,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xiàn)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nèi)部的運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chǎn)、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zhì)時,每個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但是認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們認同把人物化。對于什么是足夠的物質(zhì),我想也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現(xiàn)在的物質(zhì)生活相比于幾十年前已經(jīng)是極大的進步,更別說幾百年前,沒有理由相信以現(xiàn)在的消費主義傾向,人類會有滿足的那一天。

消費主義和物化是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所特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以消費定義人的社會,一個以你買了什么來定義你是什么人的社會。在一個生產(chǎn)力富足的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的擴大是靠消費的擴大來維持的,而不是單純依靠生產(chǎn)力的進步,所以社會展現(xiàn)的消費主義傾向就不足為奇了,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人的物化以及價值選擇的喪失,讓我們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簡而言之物質(zhì)生產(chǎn)是我們實現(xiàn)價值的手段,但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它越來越成為唯一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變成了更多的消費。

在行政控制和消費引導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被預定將要消費什么,以及將要從事什么工作。消費平均主義和政治民主一樣給了人們看似平等的想象,當我們所有人都消費同樣的商品,都有投票權利時,它看起來確實是平等的。

“但這一切都無補于如下事實:個人無力控制有關生死、個人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種決策的作出。發(fā)達工業(yè)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抬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因為是否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為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為物的狀況來決定的?!?/p>

?美麗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極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預定好的,只是為了維持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轉,它確實給人提供了快樂,但是它也沒收了所有人選擇價值,認識價值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3

?美麗新世界》是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但同為反烏托邦小說,《1984》和《美麗新世界》的畫風迥異。

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闡述了一種被稱為蘇摩的藥物。這種藥物吃下去之后不僅不會危害社會和自身健康,而且會讓人感到快樂和充實。

不禁會想假使小說里的蘇摩真實存在,現(xiàn)實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記得王小波說一句話,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貨真價實。畢竟王小波只有一個,同他一類的人也是少數(shù)。

各類層出不窮的綜藝節(jié)目,各種流行的短視頻app,各種直播平臺等等等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廉價的娛樂和消費中不斷獲取短暫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腦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賴藥物一樣依賴娛樂,娛樂至死。

這些都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蘇摩。

?美麗新世界》里闡述了一個寧靜統(tǒng)一的社會。沒有紛爭和硝煙,統(tǒng)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統(tǒng)治者“調(diào)皮搗蛋”。通過廢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自主地放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兑痪虐怂摹窓嗔κ峭ㄟ^施加痛苦而得到滿足,但《美麗新世界》里,是通過給予化了妝的侮辱——快樂。

每一個人都想要“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面對生活必需品不會產(chǎn)生顧慮的生活,嗯,真香!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參與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維持著習以為常的繁榮富足,實在沒有戒心去質(zhì)疑由上至下的由各類專家組成的寡頭政體的統(tǒng)治,如此可能便進入了秩序烏托邦的操縱圈套,就像美麗新世界里的人在睡夢中被告知千萬遍的那樣:無論他是誰,當他活著的時候他很開心?,F(xiàn)在每個人都很開心。

如果你現(xiàn)在很開心,你是在睡夢中,還是醒著?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4

1931年,歐洲一片混亂。大蕭條處在高峰期,到處是找不到工作的窮人,中產(chǎn)階級面臨破產(chǎn),各國政府搖搖欲墜,極左或極右的思潮紛紛出籠。為了對抗危機,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一個集權的政府將是必要的。

這種想法讓一個37歲的英國人很擔憂。他從飛速發(fā)展的汽車工業(yè)身上,預感到一旦集權的政府上臺,未來的國家機器將不再用警察和軍隊來維持統(tǒng)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手段。統(tǒng)治的目標將是經(jīng)濟繁榮,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人類也將被改造。

他寫了一本預言小說,提醒人們關注這種危險。這本薄薄的十多萬字的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轟動了世界。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的預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彌新,變得更有現(xiàn)實意義了。這個英國人就是小說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這本小說就是著名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小說中的“美麗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質(zhì)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動化的。人們不愁吃穿,享受著最舒適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飛機,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經(jīng)濟繁榮和享受生活成為整個社會唯一的哲學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個采用流水線生產(chǎn)的亨利·福特被視為新的上帝,他生產(chǎn)出第一輛“福特”t型車的1908年被采納為新的紀元元年(小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這樣推理:人類認識到了科學帶來的巨大生產(chǎn)力,享受了流水線生產(chǎn)出來的豐富的物質(zhì)產(chǎn)品,也同時發(fā)現(xiàn)了這種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類社會中的種種不穩(wěn)定因素----大到戰(zhàn)爭動亂,小到失戀生病----都會影響到物質(zhì)生產(chǎn),進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類社會發(fā)生混亂和倒退。于是,為了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保證各種物質(zhì)能夠源源不斷的生產(chǎn)出來,實現(xiàn)人類的幸福,就有必要消滅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

“美麗新世界”的設計者認識到,改造社會的基礎在于改造人。以前諸次社會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們對人的改造還不徹底?!懊利愋率澜纭睂⒗孟冗M的科學技術,在四個方面徹底改造人。

(1)杜絕有先天缺陷的嬰兒,建立萬無一失的優(yōu)生體系。人的生產(chǎn)采用標準化的工業(yè)過程。人類的出生地不再是醫(yī)院婦產(chǎn)科,而是類似高級養(yǎng)殖場的“人類孵化中心”。為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遺傳給新生兒,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車間里被創(chuàng)造的,身上只含有優(yōu)良的基因,所有對社會穩(wěn)定繁榮不利的基因都將被去除。

(2)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質(zhì)量的人來完成的。如果讓有才干的人去干低級工作,他勢必會感到非常痛苦,這就為社會不安定埋下了隱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讓低等人去干,因為他們不會覺得在做犧牲。所以對人進行識別和分類是免不了的,識別工作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不同等級的胚胎將接受不同的培養(yǎng),并且用各種手段強化胚胎之間的差別,以便適應將來不同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發(fā)育的后期,等級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響的是頭腦,然后是骨骼,這樣就確保了這些胚胎無論在智力和體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3)只給人分類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每個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級,熱愛自己的等級,忠于自己的等級,這樣才能避免等級之間的沖突。這必須靠宣傳和教育來實現(xiàn)。在“美麗新世界”里,每個人從嬰兒期開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說教,哪怕睡眠的時候,都會有一只喇叭對著你的耳朵,低聲細語,反復灌輸各種教條。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會現(xiàn)實,認為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會有自覺的動力去改進社會,那么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4)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產(chǎn)生很多煩惱和痛苦,必須找到辦法來消除它們。最常見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性壓抑,另一種是衰老。性壓抑是人類社會穩(wěn)定的大敵。為了使每個人性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滿足釋放,“美麗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間不再有夫妻關系,而只有性交關系。至于征服衰老,這“并不是因為要保證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為老年人總喜歡消極退卻,相信宗教,靠讀書和思考混日子。他們會思考”,這是對社會穩(wěn)定的潛在威脅。所以必須“給他們保健,不讓他們生病,人工維持他們的內(nèi)分泌,像年輕人一樣,給他們輸入年輕人的血液,保證他們的新陳代謝永遠活躍。因此他們就不會老?!?/p>

除此以外,“美麗新世界”還提供一種安全的,叫做“唆麻”(soma),這種“具有酒精的一切好處,卻沒有兩者的壞處”,一旦產(chǎn)生了各種煩惱,只要服了這種藥,就會立刻昏昏大睡,醒來以后所有不愉快都會忘得一干二凈。

“美麗新世界”的設計者明白,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在于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脅。新思潮的出現(xiàn),往往是社會革命的前奏。允許一個人自由思考,接觸各種思潮,將是極具有破壞力的。于是,“新世界”里不允許思想自由,因為這種自由的副作用實在太大,將有可能將人類幸幸苦苦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毀于一旦。在“美麗新世界”里,各種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樣被排除在外。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因為沒有什么可祝福和祈禱的,人們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轉而信仰亨利·福特。國家用快樂和消遣作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種各樣的娛樂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補。

寫到這里,“美麗新世界”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這是個極度繁華的世界,又是個人地位極度卑微的世界。人喪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為社會的附庸而存在,社會財富不僅是人享受的對象,更成為了人為之服務的主人。幸福本來是人生追求的一種目的,現(xiàn)在卻反過來成為人的枷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赫胥黎寫作這篇小說的時代,二十世紀的科學大爆炸才剛剛開始。七十年過去了,小說中的許多預言已經(jīng)實現(xiàn)(比如克隆技術),而且人類社會的某些發(fā)展似乎也正朝著小說中的方向前進。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說不上來,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么樣,但至少《美麗新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例,不理想的社會可能是什么樣。

對于這樣的社會,盡管它有那么多的好處,我們的回答也仍然象書中“野蠻人”(指來自“美麗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樣: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詩,需要真正的危險,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惡?!?/p>

“實際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難的權利?!?/p>

“那好,”野蠻人挑戰(zhàn)地說,“我現(xiàn)在就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p>

“你還沒說要求衰老、丑陋和陽痿的權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癥的權利;要求食物匱乏的權利;討人厭煩的權利;要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害怕明天會發(fā)生的事的權利。要求害傷寒的權利;要求受到種種難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權利。”

良久的沉默。

“這一切我都要求。”野蠻人終于說道。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5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漁父》

耳邊是呼嘯的風和炮火的轟鳴,最終的防線被擊潰,灰色的磚墻被炸開了一角,敵軍與陰沉的云一起向你撲過來,城里男女老少奔逃呼號。

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舊戰(zhàn)場。生銹的胄甲旁已有鮮花盛開。可能堡壘邊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敵人對著你獰笑,那殘缺的一角也仍像一只迷茫的眼,向歷史最深處窺視。

可這真的是殘缺嗎?

你從夢中驚醒,仍心有余地想著夢中的哀鴻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么會呢?這可是美麗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麗的新世界”里,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個人我滿足于自己所在的社會階層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階層永遠不會向往另一階層——因為在嬰兒生產(chǎn)線上,每一個步驟都無比精確。試管、植入、催眠、條件反射,他們從不知書籍與鮮花為何物,每個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綿羊,社會機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樣的致幻劑補充幸福感。用不必負責的性來填補感情與愛。親情,道德這種詞語一旦被提起,便會招來恥笑,每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人都會被放逐。

這些,會是幾百年后的事嗎?

殘缺不是炮火轟炸掉的一個角落,而是生活在一個精確且麻木的“美麗的新世界”,卻擁有一顆同樣精確且麻木的心。

書中的世界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美麗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蠻人的“地盤”,我突然想起美國摩天大樓沒能遮住的貧民窟,還有2017年寒冷的冬天,帝毫無預兆地要清除極端人口。當然,性質(zhì)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處。將這兩個地區(qū)隔離開來,名為“發(fā)展”時為“遮掩”但其實什么都無法遮掩,什么都無法禁錮人性。在人性泯滅的“美麗的新世界”里,仍有人在讀莎士比亞,而那位“野蠻人”受到新世界的誘惑后,為了不讓自己沉迷其中,最終自殺。

之前我一直杞人憂天,現(xiàn)在我覺得,相信我們?nèi)祟愖约?,因為我們終將回歸人性盡頭的本源??v使綠洲走向荒漠,縱使萬紫千紅終歸斷壁殘桓,不管承認與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里的每一滴水都來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一次讀《美麗的新世界》的時候,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我想象的上古時期祭祀的場景,我們的祖先,那時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簡單的溫飽,那時他們什么都不懂,那時他們對自然萬物懷著的不過是一顆敬畏之心。因為好奇,所以敬,因為無知,所以畏?!短K菲的世界》,開篇就是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先民們敬畏的也正是這兩個問題。而美麗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們不讀書,不思考,無敬畏之心。如果“我愿故我在”才能稱為人,他們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認為讀完此篇給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里說的“一種力量去遠方一種力量回原鄉(xiāng)”,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負使命,砥礪前行”。就是“仰望星空,并且腳踏實地”。

這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千百年來扎根于這片土地,等著我們繼續(xù)把它繼承下去,創(chuàng)造真正的“美麗新世界”。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6

因為網(wǎng)上的推薦,我翻開了《美麗新世界》這本書,說實話我其實沒有太懂。整本書前期花費了許多篇幅介紹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從出生就開始被設定,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工種都沒有選擇,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jīng)被定好,這是多么可怕的一個世界,卻被用幸??鞓穪戆b。

在美麗新世界里,人就像產(chǎn)品一樣被批量生產(chǎn),各司其職,除了他們的職責以外什么都不會,遇到問題不會解決只會嗦麻逃避,就像是社會機器上的每一顆沒有思想的螺絲釘,行尸走肉一般地幸福著。

后來,野蠻人約翰的到來才是本書的高潮部分,約翰原本應該不應該出生,他的母親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許懷孕生子,這打破了新世界的規(guī)定。但是他的母親流落在野蠻人區(qū)域,無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環(huán)境中成長,熱愛著莎士比亞,對新世界的思想完全無法理解。他喜歡列寧娜,但是列寧娜完全是一個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親一樣。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卻毫無辦法。他無法適應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親無法適應野蠻人的生活,從小的教育、環(huán)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無法理解,無法適應,造成了最后的悲劇。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卻沒有答案,文明的急速進步和人性的自由發(fā)展究竟如何能夠達成平衡呢?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7

書中描繪了一個科學無限發(fā)達、秩序極度穩(wěn)定的烏托邦——人類的幸福是精英治國下的科學工程,人類的出生由“孵化和設置中心”用試管和器皿在流水線上精確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穢詞匯;人在出生前,被設定成五個從高到低的等級、不同等級人類將在出生后擔任辛苦程度遞增的工作,但無論被設置的條件好與壞,每一個人都樂于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并因此感到慶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沒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駐,沒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屬;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絕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萬一出現(xiàn)了不良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吞幾片對身體無害的藥物便能立即忘記煩惱——人民熱愛集體、熱衷于消費,被設定為“永遠幸?!?。

這個世界被設定得“完美”,沒有痛苦,沒有沖突,沒有求而不得的憂慮,沒有面對困境的忍受或抗爭——沒有強烈的情感,沒有閃耀的思維火花,沒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這個“完美”世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人類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過個人創(chuàng)造、情感體驗、藝術和美的追求來獲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擁有一切。

劉瑜在序里問,“你還要些什么”,她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被幸?!备w現(xiàn)生命的價值。

整本書也通過用反諷意味十足的筆觸來描繪出的可怕烏托邦,來證明,真實的自由的人生雖然伴隨痛苦,但因此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離這本書出版已過去近百年,事實證明烏托邦正在慢慢實現(xiàn),反烏托邦文學的預言性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啊。

美麗世界讀后感篇8

太陽既出,群星隱沒。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間,爭先恐后地涌入世人的雙眼,內(nèi)心的窗戶卻悄然關閉。

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轉化的路上,物質(zhì)生活總是從好變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這本身并無不妥,上進和發(fā)展不就是舊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再提出新需求嗎?

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質(zhì)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難道就真的迎來了極樂世界時代嗎?衣食無憂、隨意性交、唆麻美夢......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應有盡有,在這個美麗新世界里,每個人都屬于彼此,穩(wěn)定的幸福、平和的快樂成為了永恒。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偉的代價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個很酷的詞兒,但它意味著水下部分要習慣暗無天日......而美麗新世界是一個萬丈光芒暈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么?我想:是內(nèi)心的死寂。

死寂是直線,是穩(wěn)定;波動是動蕩,是激情。

當縱欲和穩(wěn)定成為社會的最高宗旨,誰還會銘記在愛情中嘗盡相思苦,在愛而不得中抱憾終生的傻瓜;誰還會詠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詩句;誰還會在深淵里掙扎出哈利路亞的絕響;誰還會在雙耳失聰后和命運負隅頑抗;誰又會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馳騁雪山......苦難造就偉大,放縱磨平激情。

而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若是沒有美好的東西,便也沒有了悲劇,正如美麗新世界里不會有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慘案與圓明園的大火。

沒有苦難,未嘗不是最大的苦難。

死不僅是生的對立面,也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永遠存在。

物質(zhì)與精神同樣對立統(tǒng)一,物質(zhì)上毫無苦難的另一端或許是精神上的萬劫不復。

夕陽的余暉有些蒼老,群星若隱若現(xiàn),嘰嘰喳喳。

像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小孩兒圍在一個老人身旁,好奇地問詢著那個他窮盡一生也沒想好的問題:

極樂世界是什么?

一個不是地獄和人間的地方。

如今,我們在人間。

但是,已整裝待發(fā)。

一個小孩兒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