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認真閱讀書籍可以寫出優(yōu)秀的讀后感,養(yǎng)成看書的好習慣有促進自我的成長的好處,相關的讀后感也要記得寫哦,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1
?人間失格》這次是第二遍閱讀,家里有紙質(zhì)版所以之前看過一遍,以前看書大部分時候都是每天睡覺前翻幾頁,時間久且不走心基本也都助眠了,這次看的比起上次認真多了,所以看完的感覺是明顯不同的。上次的倉促讓我只是很簡單粗暴的覺得這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渣男”戲真的好多,當什么畫家,憑借戲精本精、一副好皮囊、不錯的女人緣以及有話題度的家世一定能在演藝圈殺出一條血路。
這次讀完之后男主人公的形象沒有什么改觀,我也不想推翻之前的評價,但是我承認我忽略了很多細節(jié),那些細節(jié)無一不是人性的高光時刻,而且整篇故事結束的時候他不過27歲,再來回溯過往,覺得命運對待一個孩子下手未免重了一些。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边@樣的解釋在我看來過于蒼白無力。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則故事“當別人不小心將水撒到你的身上,大部分人都是不快的,但是淋了雨就不會,就只會怪自己沒有帶傘?!蹦兄魅斯苊黠@被暴雨澆透了。
卡夫卡在日記中這么寫過“凡是活著的時候不能應付生活的人,就需要用一只手稍稍的阻擋住他對自己命運的絕望……同時他要用另一只手記下他在廢墟中看到的東西,因為他能看到與別人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和更多的東西;歸根究底,他在一生都是個死者,但卻是真正的幸存者。”看過這樣悲傷的言語,通常是不敢去思考的,生死本就是困局,沒有人能逃得過的,誰不是一邊昂首沐浴陽光,一邊蓄力植根土壤,唯明唯暗都不足以活命。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2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太宰治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碧字卧f過這樣一句話,他抱著這樣的想法,在人世間不斷摸爬滾打,多次想離開這個世界,上帝卻沒有馬上成全他。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人間失格》。這本書是他的內(nèi)心獨白,在這里,人性的丑陋與虛偽無可遁形。
太宰治用他那灰色筆調(diào),描述了一個名為葉藏的“膽小鬼”,他渴望得到愛卻又不懂愛,他無法理解人類社會,只有以滑稽搞笑為自已戴上“假面”,他越發(fā)感到絕望,多次想離開這個世界?!叭缃竦奈?,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他在最后如是說道。
太宰治最終還是成功離開了這個世界,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感情去對待他的死。是為他的解脫感到高興,還是為一位文壇巨星墜落而感到悲傷,我陷入了沉思……。其實我們都是“膽小鬼”,害怕自已受傷而欺騙自已,害怕自已被欺負便裝做堅強,害怕自已融入不了社會便戴上名為好人格的“假面”。我們不斷地偽裝自已,并在那名為“社會”的競技場與人爭斗,而且是現(xiàn)場之爭。成功的人將登上名為權利的“牢籠”,失敗的人則被踢下那名為自由的“地獄”。人真是個矛盾的群體,拋棄幸福與快樂去追求名利,等名利得到了才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快樂已被拋棄,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鞓窌r,卻人已老矣……。我們總是只看見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總是只顧自已利益,不為他人著想,我們總是為達到目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做完了想做的一切,才猛然醒悟這不過徒勞而已。太宰治用文字和生命,赤裸裸地諷刺了這個社會,諷刺了身為“膽小鬼”的自已,也諷刺了兩面性的人類。
可太宰治他卻是愛這個世界的,在《人間失格》中,京橋酒吧的老板娘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她在葉藏最落魄的時候收留了他。還有其他關心葉藏的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不是嗎?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社會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在你最危難的時候幫助你,他們的熱情就像一團火,慢慢融化你那緊閉的心,使我們慢慢走出那名為“膽小鬼”的外殼,變?yōu)檎嬲淖晕摇?/p>
日本暢銷書籍之一《自殺的 00種方法》的最后一頁,赫然印著幾個大字-----所以,自殺很痛苦,好好活下去吧,陌生人。作者充滿善意的幾個字,可能拯救了成百上千的人,也抹除了那名為“黑暗”的世界。太宰治從內(nèi)心渴望幸福,抱有希望,可他最終還是自殺了,也許,只是少了一個像京橋酒吧老板娘這樣善良的人。
?人間失格》這本書改變了我,讓我懂得去感知別人的愛,更懂得付出善意去幫助像小葉一樣的人。曾經(jīng)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或許我們總是先恨透了這個世界,然后才決定愛上它的?!?/p>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3
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游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后才能娛樂??墒遣蛔鼋^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征。
這是梭羅遠離都市的喧囂,在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對生活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結論。他認為生活的真相是絕望,大多數(shù)人知道卻視而不見,甚至想辦法自欺欺人的否認這個真相,游戲和消遣就是人們自欺的手段。
本質(zhì)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是一個個浮在大海上的小島,孤獨而寂寞。遠古的時候,我們祖先每天進行兩三個小時的采集、狩獵的工作后,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時間無所事事。想必他們是因為孤單,才會不斷的找更多的事情做,企圖填滿生活的空隙。就像那位禪師,給杯子依次裝滿石子、沙子和水,不斷問青年是否裝滿,生活也是這樣,永遠有無法填滿的間隙,人類的努力注定是徒勞。
于是人類發(fā)展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對無能為力的事情視而不見,仿佛這樣它就不存在了。大多數(shù)人對此心知肚明,卻彼此心照不宣,誰要是捅破那層窗戶紙,誰就成為眾矢之的。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指出皇帝的新衣,梭羅是那個勇敢的小孩,太宰治也是。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作者借由阿葉之口巧妙的說出的自己的身世,以及苦悶的思想。作者在書中著重的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種混亂、黑暗、絕望的精神活動,在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之后,阿葉越陷越深,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最后對人類失去信心。
作者陷于這種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完成本書后蹈海自殺。雖然書中的主角是個膽小鬼,但太宰治還是用生命將人類生活中暗流涌動的絕望揭露出來。
諷刺的是,哪怕最后阿葉自絕于人類,老板娘依然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好孩子"。因為阿葉對待別人永遠是順從,假裝和別人一起無視這種絕望,人們非常相信他是同一類人。但是也有看穿他的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說出了真相。
就連同為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非常討厭太宰治。他的討厭在于太宰治寫出了他感知但未寫出的真相,就像照鏡子,發(fā)現(xiàn)鏡中的自己提前知道了沒穿衣服這個真相。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4
1.葉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許是缺愛導致的,我覺得有點討好型人格。又因為他心思的敏銳和對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惡,盡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這個善竟然也會被惡利用,經(jīng)受本不該她來承擔的痛苦。
2.這本書應該是從頭喪到尾,我也沒看到什么對于生的希望,只能說如果最差的'不過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還有救,就是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生活,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因為本來生活就很難,我們不能一步一步喪失做人的資格,當然他并沒有喪失做人的資格,只是他一步步就這樣走向了這個結局,對生活的失望還有羞恥感,對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3.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嘆作家總是與眾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還生出一點羨慕來,他肯定是有才華的,所以才寫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為他過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無法寫出人間失格這類悲觀到極致的作品,很矛盾。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5
高三那年讀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有的只是無處安置的憤怒。丑角不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也不能使他人真正快樂;對拒絕別人懷有恐懼;極端消極避退美好的可能;每個故事只是剛剛開始就沒了下文;沒有目標和希望,悲觀,頹廢,絕望,生無可戀等等讓我對其感到厭惡。
半年后對傳統(tǒng)文化不再感興趣的我卻也不再討厭人間失格,因對其產(chǎn)生了同理心。時代的車輪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走得如此迅速,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在持續(xù)焦慮,面對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多,自然挫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它會讓我們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最終忍不住自暴自棄,于是抑郁的人變的越來越多也變得再正常不過。
葉藏把自己裝進殼子,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自我,與現(xiàn)實徹底割裂,他渴望愛,渴望幸福,也試圖去尋找愛,尋找幸福,但每一次愛和幸福出現(xiàn),他又開始逃避,甚至自我毀滅,一步步走向悲劇的深淵。結尾的時候作者借金橋小酒吧的老板娘之口概括了葉藏: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前者是指世人眼中的印象,后者才是原本真實的。就像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所有人內(nèi)心的無意識深處都存在著一個永遠的少年原型。葉藏不就是一個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嗎?他對幸福人生懦弱但執(zhí)著的追求,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深處那個充滿恐懼,又渴望實現(xiàn)的自我呢。
時間再過去半年,我注意到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于是我意識到了他的罪惡感大多來自于社會道德。比如他在社會中扮演的兒子這個角色,他的父親對養(yǎng)兒防老這個概念不是很強烈,但很在意個人意志及榮譽的延續(xù)。他完全沒有盡到該有的責任,毫無疑問他是體制內(nèi)的失敗品。所以一直以來,他不得不害怕自己家庭背叛他,逃避他,甚至批判他,事實也確實如此,只是他到最后也依舊留戀和依賴。
世間不過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爭斗而已。如果沒有枯木引導葉藏進入深淵,葉藏會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呢?我想不會,他花一生也難以治愈自己的童年。他不信任別人,也沒有成全過自己。他內(nèi)心空虛,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界刺激,試圖借助某事某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他只需要被人拉一把就會跌入深淵,獲得救贖卻要走很遠的路,事實上他算不上不幸,只不過談不上幸福罷了。
故事的最后,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句話莫名刺痛了我。27歲的葉藏頭發(fā)花白,看起來已經(jīng)是四五十歲的樣子,寒冬來臨,坐著烤火的時候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詭異的模樣比死人的面相還要難看,似乎他坐在火盆邊伸手烤火的間隙,生命就會自然消亡一樣。從瘋人院出來的他在世人的眼里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瘋人自古有之,但隨著現(xiàn)代精神病學的誕生,尤其是隨著佛洛依德學說的推廣,我們開始把瘋狂的人看作是有精神疾病的人。于是,瘋子成了正常,理性和秩序的反面,是需要被規(guī)訓被懲罰被治療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但這要跟誰去說呢?過去的路黯然無光,未來也難以被照亮。
現(xiàn)在我開始關注意識形態(tài)對個體的影響。將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覺就像在空中鳥瞰在十字路口行走的自己一樣。人間失格所講述的故事主要發(fā)生在1930年期間,當時日本整個國家社會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冷漠的家庭和動蕩的社會,讓葉藏過早的認識了是人的本性,并對這種本性產(chǎn)生了深深的絕望,他擁有極強的自尊心,追求內(nèi)心深處的至善至美,但又太容易受傷。敏感的神經(jīng)使其逐漸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于是他失去了愛的能力。
但當我用這種方式對自身進行思考的時候總感覺不對,似乎有個聲音告訴我:個人永遠不可能將自己對文化的認知同塑造自身的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對話,有關這方面的思考不過是自身的偏見而已。我無意褻瀆你的感情,但也許你的記憶有所偏差。
人間失格促進了我對美的認知,雖說認知也存在階段性,我現(xiàn)在對線性時間中對過去存在的事物的認知也許和以后有所不同。但當下感覺得到的極美之物在這一個階段里不由分說地主宰了我。令我全身心地感動,所以它應該是我終身的神祇。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6
作為私小說類型作,或者作為無賴派代表作,它是成功的,并且當首推。作品悉數(shù)采用第一人稱,強調(diào)主我表現(xiàn),拋開宏觀架構,單從敘寫身邊生活瑣事和人物心理活動出發(fā),披露生活的不安與生存的危機。色調(diào)陰郁、頹廢,多數(shù)展現(xiàn)人性不堪的一面、生活破落的一面。
出彩的是,作者在人物心理的刻畫上,尤其細微到位。比如《維庸之妻》、《蟋蟀》、《皮膚與心》三章,借女性口吻敘事、抒情、剖白、袒露內(nèi)心,絲毫不牽強附會,足見作者敏感心細,對人物的觀察揣度出神入化。
雖說作品不談時代、不談政治,但我還是從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的傷痛,以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有一種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國的,“鄉(xiāng)愁”隱藏在字里行間,成為永恒的主題。無論是葉藏輕輕點頭,同意回鄉(xiāng)療養(yǎng),還是維庸之妻慨嘆昔日的井頭公園不再,池塘小魚兒哪里去了?亦或是多情編輯想一斬情絲,回家置辦個小屋和妻兒安度晚年,無不藏納著他們對故鄉(xiāng)明明滅滅、閃閃爍爍的眷戀。離鄉(xiāng)的人都想回去,單純的童年,淳樸的故里,簡單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愈靈魂最深處的傷痛??上О?,一場戰(zhàn)爭,故鄉(xiāng)不再是原來的故鄉(xiāng)了;一場離別,我們不再是曾經(jīng)的我們了。
撇開作品,說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說情感消極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見人品,人品決定選擇,他會自殺,是看不開、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還是有人能說出“我們過去有過很多痛苦。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這句話。不過這和日本整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也有干系,“死是無限的活”,這種自殺情懷,攫住了不少敏感纖細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
如果大家生活難過了,可以選擇吃一頓或者像村上一樣去跑跑步,因為美食和運動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訴我們,一定離煙酒、女色遠點,他們沒啥作用,不過是使人墮落的觸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遠離社交圈,“他人即地獄”,當你發(fā)現(xiàn)別人比你過得好的時候,你會更苦。
希望大家都快快樂樂地活,人生嘛,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能有二三件事暖得你會心發(fā)笑,足矣。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7
世界文學多種多樣,那你是否聽說過日本的“私小說”。日本一向都有“私小說”傳統(tǒng),這一詞廣義解釋為凡是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敘述故事,就成為私小說。但多數(shù)人更傾向于狹義解釋,認為私小說脫離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而獨立描寫個人身邊瑣事及心理活動。
太宰治,一個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歷來都是私小說的典型文作。太宰治出身于貴族家庭,他的一生只有39年,卻驚動日本文壇,以至于他去世了近80年,還是有許多粉絲。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先生的絕筆,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后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xiàn)實而不斷沉淪,經(jīng)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葉藏是一個從小孤僻,生性怯弱敏感,對人類充滿恐懼不安,人總是遺憾自己所擁有的。葉藏出身在貴族,卻害怕吃飯,害怕跟人說話,等他來到城市,卻染上喝酒抽煙的陋習,生活好像充滿希望,又好像暗無天日,對于葉藏來說,他的一生都在尋找活著的意義。他在眾人面前扮演小丑,但笑只是個表情,與心情無關,世事往往如此,越是刻意經(jīng)營,越是失望。
孤獨是一場無人送藥的重感冒,直到他遇到了常子,一個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孩。最終,他們都沒有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決定殉情,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常子死了,葉藏活著。
父親為此與他斷絕關系,他每天渾渾噩噩,甚至染上了毒癮,他覺得,生活挺好,不好的是他自己。后來,他又一次墜入愛河,直到他的愛人出事,一切又回到了原樣。在一無所有的年紀他連快樂都給不起自己。朋友們覺得他瘋了,把他送進精神病院,對他來說,活著就已經(jīng)竭盡全力了。結尾,他被哥哥帶回了家,27歲的他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喜歡這本書,但是總是情不自禁被他吸引。其實太宰治先生所推崇的并非陰暗,而是這樣丑陋乃至殘忍的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思想,其主線是追求愛與自由的真實,尋求人性的解放。我們在放縱自己的同時渴望救贖,卻無力于控制自己,故是迷失本心,故枉費這一世的意義。但,一個人若是沒有裂縫,陽光如何穿透而入?人間百態(tài),抵達不到的深淵便是人性與不斷發(fā)酵的欲望,既然這世界不可能成為我們想象中的那個模樣,為何不求同存異,再給世界,給自己一個機會?
愿我們生而為人,人間有格。
人間失格的書讀后感篇8
你永遠不知道在一個樂觀開朗甚至能時時刻刻給你帶來快樂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世界。
在葉藏眼中這個世界和他格格不入,他毫無頭緒,不知怎么融入。
常有人說他幸福,他卻總覺得自己身陷地獄。
于是他偽裝自己,做一個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小丑”,以此來維系與人類的聯(lián)系。
他能騙過世人卻騙不過自己,于是在一邊逗樂的同時一邊痛苦著。
給人們帶來歡樂的那個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隱藏在厚厚的殼中,不會被人們所接受。
在經(jīng)歷了自殺未遂,休學自謀生路,妻子被玷污等事件后,葉藏徹底崩潰。
他醉酒,他沉湎藥物,他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最終精神失常進了精神病院。
人間失格的意思是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在葉藏生活的時代是日本戰(zhàn)敗后的時期,整個社會似乎也充滿了頹廢的氣質(zhì)。
葉藏小的時候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成年后仍然得不到當時社會的認同,以至于認為自己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水手在海上翻船后好不容易抓住了燈塔,卻在看到燈塔里一家團圓的景象后不忍打擾放棄求生的機會。
這種不打擾應該深深的刻入了太宰治的骨髓里,纖細敏感,自殺五次,最終在完成《人間失格》的當年也自殺身亡。
他或許也和水手一樣,已經(jīng)拼命在求生了,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配打擾人世間的美好幸福。
而我知道人間永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