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會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和深刻的體會,這時候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當時自己的感受。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熱門關于《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1
首先不得不說辜鴻銘是一個天才。一個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的超人。
這本書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而且此書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雖然我個人覺得部分思想也有極端之處,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說,在辜鴻銘所處的那個幾乎是要全盤否定東方文化的歷史條件下,針對一種極端的思潮,或許只有用另外一種極端去予以抵制,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此書,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字里行間透露的作為中國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確是我們國人所擁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說也有偏頗,但是在那個時代來說,辜老先生對東方文明的宣傳實在是功不可沒無可厚非的。此書中表達的和描述的中國人是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當然關于中國人的精神,還需要我們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2
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杰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1914年的《中國評論》,1915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并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著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中國人的精神”,確實是令人向往和懷念的。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里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yǎng)“閑人階層”,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國,盡管有一批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眾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須繼承和發(fā)揚,也要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tài),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造福于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為六國使節(jié)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3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梢娝敃r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么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于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fā)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tài),沒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guī)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并需要延續(xù)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鑒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fā)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