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中人物命運的共鳴,是我們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思考,讓我們更加理解人性的復雜性,我們在閱讀后,陷入了沉思與讀后感中,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篇1
回到教育的原點》是特級教師竇桂梅的一部教育教學管理文集,這本書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
“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閱讀態(tài)度。她認為: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竇老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啟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閱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yǎng)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閱,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博覽群書,兒童經(jīng)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jīng)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經(jīng)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并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閱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
“備課,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俗話說:教要成功,備要當先。看了本書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竇老師課堂上輕松自然,信手拈來的教學技能,不是她與生俱來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備課的成果。1、初讀教材和參考說明。2、通讀原著和作者生平。3、選讀原著和相關評論。4、再讀教材并確定主題。5、確定教學基調和策略。竇老師的深度備課法給了我很多觸動。就這樣一讀再讀,靜下心來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詞、句,甚至到標點中去理解,去發(fā)現(xiàn)。以“讀者”身份挖掘課文的“原生價值”后,還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樣體現(xiàn)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本著這樣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行走在教學的道路上。因為竇老師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有一種專業(yè)自覺,對每一節(jié)課抱有敬畏之心。因為每一節(jié)課我們教師付出的是職業(yè)時間,而我們的孩子付出的卻是寶貴的生命時間。
對此,我感到無比汗顏。隨著信息獲取的便利,我們現(xiàn)在的備課方便多了,網(wǎng)上很多現(xiàn)成的教案,都為我所用,“拿來主義”成了“理所應當”。似乎一旦離開了網(wǎng)絡,大腦就不會思考。
備課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從一無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銘記在心,再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思考,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們的視線就會由線到面,由窄變寬,從而被牽引到更深更廣的空間,這就是破繭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篇2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有許多的困惑。特別是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對于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如何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有所收獲,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生在精神上的靈魂上的引領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別困惑,我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來到鐘家村小學后,在危校長的讀式文化的浸潤中,在聆聽了一批專家的講座后,我對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認識。這次暑假,學校讓我們讀一些經(jīng)典的教育著作,我有幸讀了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的教育教學的精華——《回到教育的原點》。這本書有很多精彩的觀點,我覺得印象最深的還是兩點——閱讀和反思的重要。
我讀了這本書后,覺得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僅要在日復一日的課堂行走中,有意識地自我修煉、積累經(jīng)驗,更要注意為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積淀來自根部的力量——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而文學素養(yǎng)的獲得,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師發(fā)自內心的讀書的渴望和行為。對于如何閱讀,讀什么書,作者都給出了很好的指導。讀報紙雜志,開啟視野之門,作者就是在讀了很多的雜志后,慢慢地改變了自己,不再把自己當做小學老師,膽子越來越大,敢當著很多人,甚至專家學者的面講一些時事新聞,并把這些作為自己的教育與學術資源。其次是讀經(jīng)典。讀兒童經(jīng)典,一個每天與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讀兒童經(jīng)典,就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一些兒童經(jīng)典,不僅建立起師生共通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童話中人物的人格特質與道德勇氣,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長大后,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氣去面對世界的挑戰(zhàn)。讀文學社科經(jīng)典,如果接受了文學經(jīng)典的熏陶、社科經(jīng)典的洗禮,無形中,我們就會擁有價值判斷與自我提升的能力,就會對生命的情調和質感擁有觸摸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學的長河里,能夠讓我們柔軟,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經(jīng)典,又能夠讓我們擁有寬廣的文化視野,悲天憐人的人文情懷,這樣,我們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聯(lián)系。讀經(jīng)典教育書,讓巨人的肩膀,為我們提供能夠登高遠望的平臺。只有閱讀,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才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讓我們馳騁古今,神馳天地。
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標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yè)追求、專業(yè)探索、專業(yè)提升,要靠不斷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上半年,我有幸聆聽了我市的一位專家在我們學校進行的一次有關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寫反思的講座,對于困擾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學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對反思教學我又了初步的膚淺的認識。《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文談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讀了這些文字,我也開動了腦筋,認識到不僅要學會反思教學內容,教學行為,還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發(fā)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shù)人的命運,以書會友,學會在閱讀中經(jīng)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讀了這本書后,我會更多地在反思中閱讀,在閱讀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篇3
讀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書,感觸頗深,無論是對竇桂梅老師個人的教師素養(yǎng)還是書的內容。
這本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這句話。這句話在本書中出現(xiàn)了多次,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刻與書為伴,要充滿善良,要向著光明不斷努力。其中,讀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里來?這些知識很大程度來自書籍。我們要閱讀各方面知識的書籍來填補我們空缺的知識儲備。如今是個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孩子們通過手機、電腦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而是通過更廣泛的渠道去充實我們自己?,F(xiàn)在孩子們需要一滴水,我們要擁有一條流動的小溪,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們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解決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
說到讀書,我不得不說竇老師,在我心中,竇老師已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書庫。竇老師讀了那么多書:名著、教育書籍、歷史哲學書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沒有聽到過的書名,我深感慚愧。為什么我的大腦如此枯竭,那是因為我讀的書不夠多,那時因為我讀的書不夠細,缺乏一定的思考。竇老師激起了我讀書的熱情,我也要遨游在圖書的海洋,而且讀的書也要涉獵多方面,從各個方面來充實自己。
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反思,更要去寫,用自己的筆書寫出屬于自己的那篇天地,書寫自己的疑惑,更書寫自己的收獲。
竇老師讀書之豐富讓我敬佩,竇老師扎實的基本功更是讓我拍手叫絕?;竟σ恢倍际俏业娜蹴?,看到竇老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的慚愧有一次展現(xiàn)在了我的臉上。竇老師的基本功如此扎實,離不開她的勤學苦練,而我正是缺乏了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僅僅把基本功當成了作業(yè)來完成,檢查時就突擊,一點也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所以,要想練好基本功,不能光說不練,要付諸實際行動,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活力,這除了她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外,還有她課前的精心備課。竇老師告訴我們一堂課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臨危不懼。她講到備課《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是《西游記》中的節(jié)選,要想講好、講透這篇課文,在備課的時候要通讀《西游記》原著,還要讀關于《西游記》的各種評論。這項工作實屬不易。竇老師也說,如果每篇課文都做如此準備,我們的時間從哪里來?這就要求我們平時的積累。即使我們不能完全租到,雅瑤盡力抓好某一個主題展現(xiàn)這個過程。
回到教育的原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我們的教學是否真的以學生為中心?我們的語文教學時簡單的講課文還是講語文?思考之后,我們應該找準方向,盡一切地努力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再次借用竇老師的那句話: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篇4
這個暑假過的格外充實,因為我有幸品讀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的《回到教育原點》一書,她在書中所闡述的教育觀點與教育理論精華,著實讓我的心靈為之震撼。
一提到當代的中國教育,我們腦海中便會出現(xiàn)“應試”二字,所有的一切都會圍繞著各種各樣的考試而展開。學校的升學壓力,家長的盼子成龍,社會對于教育的關注目光等等,這些都是困擾著當代中國教育的一大難題。我們在喊著為學生減負的同時,課業(yè)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減弱。評價一個教師的標準也是基于升學率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矛盾點卻將我們的教育畸形化。我們在一味追求成績的同時,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我們的教育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局面。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我深深地感覺到,在當今教育的環(huán)境下,作為體、音、美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視,而對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個三大主科,教師身上承受的壓力確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其實教育只有學科之分,并無主次之別。但是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中,卻無形的將各個學科分出主與次。殊不知對于學生來講,無情的剝奪了他們的愛好。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的'工作者來說,著實心中十分困惑,無奈的情緒涌上心頭。
教育究竟會給學生什么,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課堂上風趣幽默的語言,給予學生最真摯的教育,讓他們樂于學習,愛學習,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內涵。正如竇桂梅所言閱讀使人心靜,確實是這樣,我們不能強迫孩子讀書,不應該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教師和家長應該適時的疏導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們把握正確的方向,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后感篇5
這本書給我們分享了竇桂梅老師精彩的教育人生,領略了她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奮斗精神。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大家,要“無條件的熱愛學習”,學習是會得到實實在在收益的,“學習讓我們走向生命的高貴”,她的人生經(jīng)歷令人感嘆、振奮,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禮,其中的韻味讓我回味無窮。
從她身上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教師要發(fā)展,首先就在于經(jīng)典性的閱讀。,讀書是教師的本分,也是教師保持智慧鮮活的唯一途徑,教師一旦停止學習,課堂將變得味如嚼蠟,因此我們應立足現(xiàn)實,從閱讀經(jīng)典開始,歷經(jīng)艱苦的磨練,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閱讀一定要回到經(jīng)典閱讀?!边@是竇老師給我們的`建議?!锻甑拿孛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漫話》、《教育人類學》……這些經(jīng)典作品,一定要讀開去,讀進去,讀下去,反復地讀,來回地品,深度閱讀,深層對話,“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每次讀竇老師的文章,都讓我深深地觸動。感受她激揚的文字,體驗她細膩的情感,驚嘆她出眾的文采……學習,讀書,確實是增加人生寬度和厚度的最好方式。
與名著相約,與經(jīng)典碰撞,每一次經(jīng)歷,也許是辛苦的,每一次堅持,也許是需要毅力的,但經(jīng)歷過、堅持過來的體驗,卻是他人無法體會的。成長也好,發(fā)展也罷,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在竇老師的理念對我啟發(fā)很大,讓我找到了一個心靈支撐;竇老師的一句句話語就如黑暗中的燈塔,為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竇老師更是我學習的榜樣,她不僅是一個名師,更是一個懂生活、會生活的人,這才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真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