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關于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范文4篇

時間:2022-01-12 作者:Trick 讀后感

在我們平日的生活中,我們對觀后感都很熟悉吧,觀后感的感可以是從作品中感悟出來的道理,也可以是受啟發(fā)而引發(fā)的思考,它的表達方式千變?nèi)f化??赐辍独首x者》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通用關于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通用關于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范文4篇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1

時光快速流逝,眨眼間《朗讀者》已經(jīng)播到第八期了,本期節(jié)目主題詞選擇的是“勇氣”,我自身就對于這個詞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因而當我全情的看完這一起節(jié)目之后更是迸發(fā)出難以抑制的感情。

在我的認知中,勇氣從來都不是向著光亮的遠方闊步前行,而是在你明知前方迷蒙灰暗依舊堅持勇往直前。

她是閃閃亮的大明星江一燕,她亦是大山中孩子們喜愛的小江老師。支教是一項偉大光榮的事情,但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去往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自己也曾想過投身其中,但我卻從來不敢想象我可以堅持多久,但是江一燕在這條路上堅持了近十年的時間。當董卿問是什么給了她這么大的勇氣,她說是她的舞蹈老師,也同時是促使她能考上舞蹈學院的人。在她三四年沒有跳舞、并且大家都不認為她能夠考上的情況下,為了圓老師的一個夢想,堅定的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這在當時看來也不失為一種莫大的勇氣。

有的時候我們并非害怕選擇,往往最令人恐懼的是選擇背后所要付出的勇氣,因為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那么導致的結果都需要我們懷抱勇氣去承擔。人生不就是在權衡利弊中做著選擇罷了,算一算你的勇氣夠不夠支撐你選擇的道路。

汪明荃和羅家英夫婦,在相識二十幾年之后六十幾歲終于決定走進婚姻的殿堂,成為在婚齡史上當之無愧的“高齡”,在花甲之年還可以做出如此勇敢的選擇,怎么能不需要足夠的勇氣呢?試問你我平凡之人誰可以如羅家英一般在自己六十幾歲才開啟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大多數(shù)人終究還是會走在人潮擁擠的大路上。正如我從來都沒有承擔遺憾的'勇氣,我無比希望可以在恰好的年紀遇見恰好的人,那么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認為呢?

李寧說:“無知者無畏”,對啊,沒有被燙過,怎知水熱;沒有被摔過,又怎知地面比頭硬。沒有體驗過,自然不會存在畏懼,可是當我們有了一定的認知,這個時候再去做就需要一定的勇氣了,你要有面對失敗承擔后果的勇氣,實踐表明這絕非一件易事。這自然說回到了選擇。

樊錦詩老人她一生最大的勇氣就用在為莫高窟永續(xù)利用、永久保存奉獻一生的這樣一個選擇上了。說起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寶庫,也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然而現(xiàn)如今它正在以一種非常緩慢的但確實是不可逆轉的態(tài)勢消逝之中,正是這位老人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發(fā),用五十四年的堅守,改變著歷史也創(chuàng)造著奇跡同時守護著這座“永遠的敦煌”,可謂當之無愧的“敦煌的女兒”。

向這世上所有的勇氣致敬,也愿你我都胸懷勇氣,過好今天,明天,未來的每一天!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2

偶然看見《朗讀者》的廣告,又是董卿主持。今天迫切看完《朗讀者》第一、二期。被里面的每個故事深深的感動著,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耳聾孩子的母親,兒子聽力因為一次發(fā)燒耳聾了,從他上學的第一天起她的媽媽一直陪伴著他,做了兒子16年的同桌,她就是兒子的耳朵。白天和孩子一起上課,晚上再把老師講的課給孩子反復講。她要讓她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與人交流,所以選擇了上正常孩子上的學校,沒有去上聾啞學校。這位母親的做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十六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她不離不棄的陪伴。讓我想到我們每天陪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稍有不如意,可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指責等。和這位母親相比起來我們付出的太少太少,想想孩子是那么的不“記仇”。

記得有一次孩子做錯了什么題,當時氣的實在是不想理他了就去了客廳,當孩子后面遇到看不懂的時候哭著喊我“媽媽,媽媽,你就幫我看一下嗎,我真的看不明白這道題(孩子剛上一年級有些字還不認識)”,每次對孩子的吼叫過去之后回想起來都很后悔覺得對不起孩子。爭取以后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耐心而有愛心的陪伴。

每天我和老公送孩子去上學,當孩子走到學校門口進門的那一瞬間孩子每次都要回過頭來對我和爸爸招手,從不忘記,然后歡快的跑進學校。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也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于文中父親的背影。早上,送兒子上學,看著他的背影,一種感動竟也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雙肩挑起大書包,吃力前行貓著腰,不管吃消吃不消,十年寒窗跑不掉!

有時候在外面看到一些有缺陷的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堅強而毅力的付出和陪伴,真的從心底里佩服那些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知足,更應該耐心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寫到此處老師發(fā)來班上的優(yōu)秀作業(yè)第一個就是我的兒子,在此情此景下第一個看到他的名字我一下子熱淚盈眶。希望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都不是那么的“功利”。愿所有的父母都耐心的陪伴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在這里引用冰心的一篇文章《不為什么》。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3

將“伴”分離,是人的一半,顧名思義陪伴是一種自我的割舍,這份割舍無關回報!

將“陪”分離,雖然陪伴需要自我的割舍,但絕不是缺失自我的付出,要有獨立的思想,并能大膽去訴說,而另一方要軟化自己的耳朵,用心去體會!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情緒的管理尤為重要,因為你的情緒會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有甚者會左右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

譬如:當孩子考試失利后,孩子的心情雖有不好,但時間是劑良藥,畢竟孩子的天性或多或少應了那句俗語“記吃不記打”!

而父母的情緒不振,自然可以理解。但過分渲染負面的情緒,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于孩子做好考后自省,還會挫敗孩子的自愈能力。

所以,懂得陪伴的父母,要學會自我情緒的管理,適度調(diào)節(jié)負面情緒,正面出擊,幫孩子查詢知識漏洞,只有對癥下藥,才會打破這樣的僵局!

懂得聆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確還小,對于很多事情的認知不夠準確。但不夠準確并不意味著毫無道理。

所以要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只有懂得孩子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才能步調(diào)一致的前行,而不是只是用一句“為你好”搪塞所有的決定。

譬如:當父母看到孩子奮斗至深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貼心問候,“早點休息吧!”

有過類似情況的父母是否想過,也許孩子覺得學有余力還能堅持一會,也許孩子有著不得不今天完成的理由?

同樣的父母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可有時候缺少溝通的陪伴,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所以倘若與孩子有關的決定,能否先問問孩子?只有這樣,您才能既不盲目高估,也不會過分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和選擇!

學會轉嫁危機,也許陪伴也可以借助外力!

哪個孩子沒讓家長頭疼過,撇開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一個細致的活。父母也是獨立的個體,更方面的壓力往往也會喘不過氣。

所以,當和孩子因為某事陷入僵局的時候,不妨找找老師、朋友、甚至孩子的同學,緩和下關系,為彼此都留有喘息的空間。

當彼此的心都沉淀后,也許再糟心的事情都以迎刃而解!

央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4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沖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后,便被網(wǎng)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wǎng)絡,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

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jié)目旨在實現(xiàn)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xiàn)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就是《朗讀者》!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jīng)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xù)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huán)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jīng)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fā)生了情感共鳴。可以說,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同樣,《朗讀者》已經(jīng)出到第五期了,而使我觸動最深的是第二期。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chǎn)生共鳴的節(jié)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著也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見,天涯咫尺。一個照面,就會掀開一段故事的扉頁,冗長了精彩的流光。這樣的故事,也許長,也許短,也許轟轟烈烈,也許悄無人息。宛若楓葉遇見了秋意便會羞澀起舞,紙鳶遇見了春風便可沖破禁錮而自在飛翔。

該發(fā)生的一定會發(fā)生,哪怕故事不完美。人生本就不完美,早已夾雜太多的留白和斷章,一個個遇見,抒寫一段段流年,正是美麗的補遺和點綴。而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可遇不可求,遇見,就那么隨心,隨性,仿佛神來之筆,沒有期許,勿需尋覓,不用腳本,一切的一切,天工巧合,但卻妥帖自然,順理成章。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么,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于青年,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迷霧中的明燈!